`

从产业链看美国关税的影响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通过全球产业链视角,详细分析了美国恢复加征钢铝关税对各地区与行业出口的直接及间接影响,量化了中国大陆在相关出口中的金额及占比,揭示了关税政策对美国自身及全球供应链的反馈效应,为进一步理解贸易摩擦的传导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page::0][page::1][page::2][page::6][page::8][page::9][page::10]。

速读内容


美国钢铁铝产品进口格局与关税覆盖地区现状 [page::1]


  • 2024年美国钢铁制品主要进口来源为加拿大(23%)、巴西(16%)和欧盟(15%),本次恢复加征关税地区占比达82%。

- 铝产品进口主要来自加拿大(58%)、欧盟(5%)与韩国(4%),加征关税地区合计占75%。
  • 中国大陆分别仅占钢铁类2%和铝类4%的进口份额。


中美以外地区对美出口中中国大陆成分分析 [page::2][page::3]


  • 2017至2021年,中美以外地区金属制品对美出口中中国大陆成分由2.2%提升至3.3%,金额由28.3亿美元增至66.8亿美元。

- 2021年受影响地区相关出口金额中,来自中国大陆累计约39亿美元,占中国整体出口比重0.13%。
  • 其他地区对美国制造业出口中中国大陆金额比重提升至5.6%,绝对金额约1110亿美元。


墨西哥与加拿大出口美国商品的全球产业链构成 [page::4][page::5][page::6]


  • 2021年墨西哥出口对美国的商品中17%是美国自身产出,加拿大为13%。

- 来自中国大陆的占比分别仅为8%和3%,对应金额266亿和98亿美元,远低于来自美国自身的1061亿美元。
  • 欧盟与东盟出口构成存在差异,欧盟对美出口中美国成分6%、中国大陆3%,东盟则中国大陆占12%高于美国4%。


产业链下受影响行业与金额分布情况 [page::7][page::8]


  • 墨西哥对美出口中,中国大陆金额领先的行业有电气设备(142亿美元)、交运设备(68亿美元)及金属制品。

- 加拿大则以交运设备(35亿美元)和金属制品(14亿美元)为主。
  • 美国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出口主要集中在电气设备和交运设备行业,体现双方供应链高度交织。


受影响地区中国大陆的制造业出口占比与变化趋势 [page::9][page::10]


  • 2021年柬埔寨、中国香港、越南等多个制造业出口美国的重要地区中,中国大陆金额占比显著提升,分别达到26.7%、24.9%和17.6%。

- 2021年相较2017年,柬埔寨和中国香港的占比提升最为明显,分别增加13.6和10.9个百分点。
  • 皮革箱包、纺织服装、电气设备等行业中国大陆成分提升最快,说明中国在全球制造链中的嵌入度不断加深。


关税政策对全球产业链的双向反馈影响 [page::0][page::4]

  • 美国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关税通过供应链反向作用,也将对美国本身带来负面影响,因其在出口产品中贡献份额不低。

- 全球价值链视角揭示,贸易政策影响远超直接关税目标,关税波及范围和进出口关联性密切相关。

深度阅读

中金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概览(引言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从产业链看美国关税的影响》

- 作者:郑宇驰、张文朗
  • 发布机构:中金公司研究部

- 发布时间:2025年2月14日
  • 主题:美国恢复加征钢铁、铝产品关税背景下,通过全球价值链(GVC)视角,分析关税政策对中、美以及相关合作国家产业链的影响。

- 核心论点:美国恢复加征对部分国家钢铝产品关税,不仅直接影响目标国家出口,也通过供给链条间接影响美国自身。特别是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的产业链高度融合,使得关税政策可能损害美国自身利益。报告通过全球产业链投入产出数据详尽展示了这种间接影响,并量化了涉及中国大陆的出口金额和比例,同时指出全球多地制造业出口美国的产业链日益关联中国因素,加剧互联互通程度。
  • 作者主张:关税措施的影响不能仅看直接出口金额,更应重视间接全球价值链影响,尤其需关注美加墨产业链融合的潜在冲击。美国加征关税措施短期内可能反弹企业成本和出口结构,长期有复杂溢出效应。[page::0]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摘要(Abstract)


  • 要点摘要:美国对10个国家和区域钢铝产品恢复加征25%关税,这些地区在美国钢铁、铝产品进口占比高达75%-82%。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供应链高度融合,二者对美出口中分别有17%、13%来源于美国自身,反映关税间接影响回溯至美国本土的风险。

- 中国产业链影响:墨西哥、加拿大出口美国中分别有8%、3%来自中国大陆,但金额不大(266亿美元与98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比重较低。全球其他地区对美国制造业出口中,有近6%货值源自中国大陆,且较2017年提高1.6个百分点,强调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不可忽视的角色。[page::0,p1]

2.2 美国钢铝产品进口格局与关税变化(正文)


  • 关税恢复背景:2025年3月12日起,美国恢复对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波及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欧盟、日本、墨西哥、韩国、英国、乌克兰等地区。

- 进口来源结构:2024年美国钢铁进口前三为加拿大(23%)、巴西(16%)、欧盟(15%),加征关税地区合计占82%。铝进口主要来自加拿大(58%)、欧盟(5%)、韩国(4%),加征区占比75%。中国大陆占比在两类产品均不高(钢铁约2%、铝约4%)。
  • 图片1&2深度导读:

- 展示了美国2024年钢铁和铝进口各国占比,重点突出加征关税区域。
- 进口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盟国家,恢复关税措施覆盖了绝大部分进口来源,反映关税将对美国主要进口来源构成直接成本压力。
  • 关税率对比:美国2023年平均最惠国关税率为3.3%,全球平均8.8%,印度(17%)、越南(9.4%)、欧盟(5%)等高于美国,表示美国在全球关税水平较低,提升关税具有显著贸易保护意图。[page::1,p3,p4]


2.3 全球产业链视角下的间接影响分析


  • 全球价值链分解:利用ADB(亚洲开发银行)全球投入产出表,报告对金属制品出口美国的来源进行分解,强调“中国因素”在全球多地区出口美国商品中比重的递增。

- 图表3: 2000-2021年,中美以外地区金属制品出口美国中来自中国大陆金额从28亿美元增长到67亿美元,占比从2.2%增至3.3%。加征关税地区相关金额占中国整体出口比重仅0.13%,表明关税区来自中国的间接货值较小。
  • 图表4: 2021年各地区出口美国的金属制品中,中国大陆贡献在东盟地区最高(约14亿美元以上),其次是加拿大和墨西哥,欧盟贡献较中国低,这与美国—墨加产业链融合形成对照。

- 墨西哥、加拿大、欧盟出口美国的金额来源分析(图表7~9):
- 墨西哥出口对美国的货值有17%来自美国自身,加拿大为13%,欧盟亦有6%美国成分,高于或远高于中国大陆比重(8%、3%、3%)。
- 强调美国加征关税的自我负面反馈风险,因为本地产业链深度嵌套,关税将增加美国国内企业成本和出口压力。
  • 东盟区情况(图表10)不同,12%出口美国货值指向中国大陆,高于美国4%。反映东盟供应链中,中国的加工制造链条作用更强。

-
金额绝对值对比:墨西哥和加拿大出自中国大陆金额合计366亿美元,远低于本国出口中美国自给金额1061亿美元,表明美国对其自身产业链的影响更大。[page::2,p5,p6]

2.4 产业链深度与行业分布


  • 产业链细分行业影响:

- 电气设备、交运设备、金属制品等是墨西哥和加拿大出口美国中中国大陆占比和金额较大的行业。
- 美国本土元素在电气设备和交运设备行业占比同样较高,反映产业链高度互嵌。
  • 图表13~14:详细揭示行业层面中国与美国元素的互补关系,说明关税升级对产业链体系不利。

-
行业层面新增:中国通过东盟等其他地区间接出口美国的影响加深。2021年其他地区对美国制造业出口中,5.6%货值含中国元素,较2017年增加了1.6个百分点。
- 重点行业如皮革箱包、纺织服装、电气设备、交运设备、机械设备的中国元素贡献增幅显著,反映中国制造扩散效应。
  • 地区分布(图表17):柬埔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等对美制造业出口中中国成分占比高且增速快,表明中国在区域供应链战略深化和制造外溢的重要性。[page::7,p8,p9,p10]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2(页1)


  • 描述:2024年美国钢铁和铝产品进口国占比,黄色框内为受此次恢复加征关税的地区。

- 解读:加拿大、巴西、欧盟是钢铁进口前三;加拿大对铝进口贡献达58%。加征关税覆盖了主流进口来源,显示措施针对性强。
  • 联系文本:数据支持政策影响直接覆盖美国进口钢铝材料的主渠道。

- 局限性:未涉及进口金额绝对值变化,仅展示占比。

图表3(页2)


  • 描述:2000-2021年中美以外地区金属制品出口美国中来自中国的金额和占比变化。

- 解读:金额和占比均稳步增长,表明中国制造通过间接供应链传导至美出口链。
  • 联系文本:验证全球产业链视角中,中国制造在全球出口结构中权重持续提高。

- 局限性:未细化到行业细分,未分析单一国家贡献。

图表4(页3)


  • 描述:2021年各地区金属制品出口美国中中国大陆贡献金额。

- 解读:东盟地区贡献最多,中国香港、柬埔寨、越南等次之,反映中国制造在这些区域的加工基地作用。
  • 联系文本:支撑中美以外地区制造出口中中国成分比例增长结论。


图表5&6(页3-4)


  • 描述:2023年部分国家平均最惠国关税率与进口加权平均关税率。

- 解读:印度、越南、泰国等国关税率明显高于美国,体现中美及全球贸易保护差异。
  • 联系文本:反映美国加征钢铝关税意图强化保护,可能提升进口成本。


图表7~9(页4-5)


  • 描述:墨西哥、加拿大、欧盟对美国商品出口金额来源国分布。

- 解读:美国在墨加及欧盟出口中比例高,超过中国,显示高度产业链互联。
  • 联系文本:直观展现美国对本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供应链的双向依赖。

- 局限性:未区分行业。

图表10~12(页6-7)


  • 描述:东盟出口美国商品的来源构成、墨加对美国出口中中国大陆及美国产值金额。

- 解读:东盟对美出口中国大陆占比较高,美国产值比例较低,海外区域中国影响力大。墨加中国构成金额远小于美国自身。
  • 联系文本:强化报告对不同贸易区域产业链差异性的分析。


图表13~14(页8)


  • 描述:墨西哥及加拿大出口美国商品中不同行业中国大陆及美国产值金额。

- 解读:电气设备和交运设备行业为主要影响行业,体现制造业产业链复杂性。
  • 联系文本:关税措施将对关键制造行业供应链造成冲击,影响产业竞争力。


图表15~17(页9-10)


  • 描述:世界其他地区对美国制造业出口中中国元素占比及其变化、分地区占比及增幅。

- 解读:中国元素占比不断提升,部分中南美、东南亚等新兴制造基地依赖中国制造基础。
  • 联系文本:展示全球生产链中国元素外溢趋势,反映关税政策影响范围可能超出预估。

- 局限性:数据仅到2021年,未涵盖最新贸易动态。

---

四、估值分析


  • 本报告未涉及证券估值、股价目标或评级,侧重产业链贸易分析和政策影响评估,不包含DCF或倍数估值等金融模型部分。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贸易政策可变风险:未来美国可能进一步扩大关税范围,增加不确定性。

- 产业链调整风险:企业可能因关税调整供应链,导致短中期市场波动和成本压力。
  • 再出口链条影响风险:跨国供应链耦合复杂,部分国家进口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美国自身和中国含量较高,关税加征可能反噬自身产业。

- 数据和模型局限:全球价值链数据较为滞后,实际影响待动态观察。
  • 缓解策略:报告未直接提出具体缓释措施,建议政策制定者充分考虑产业链环节延伸风险。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作者视角客观但立场倾向于强调关税的反作用与全球产业链一体化程度,可能低估短期贸易保护措施对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正面激励。

- 部分数据基于2021年及更早年份,未覆盖2023-2025年的最新贸易变动,可能出现时效性不足。
  • 报告中产业链中“来源金额”的定义及计算方法依赖ADB投入产出模型,但其假设对于服务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影响捕捉能力有限。

- 报告较少分析其他国家对此类美国措施的反制措施及其对全球供应链的波及效应,若需全局评估需进一步集成多边贸易数据。

---

七、结论性综合


  1. 美国恢复对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覆盖主要进口国(加拿大、墨西哥、欧盟等),进口占比合计逾75%,政策覆盖面广且针对性强。

2.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墨西哥、加拿大和欧盟对美出口分别含有显著比例美国本土元素(17%、13%、6%),远超中国大陆比重,显示高供应链互联水平,关税政策可能反噬美国自身企业利益。
  1. 中国大陆通过全球产业链间接参与美国市场的情况日益显著,2021年其他地区对美出口含中国元素占比提升至5.6%,制造业出口中绿色岛屿经济体如柬埔寨、越南等依赖中国制造金额大幅增长。

4. 具体行业包括电气设备、交运设备、机械设备、金属制品最受产业链结构影响,体现制造业国际分工复杂。
  1. 图表分析清晰展示了中、美、第三方国家间多层次供应链互嵌现状,强调贸易保护政策的间接全球溢出效应。

6. 报告未涉及估值或政策建议,但从数据层面反映出美国此次关税政策在全球产业链高度耦合条件下的复杂影响,提醒政策制定应兼顾产业链联动性和成本传导风险。

综上,中国金所提供的这份报告以详尽的全球产业链投入产出数据及贸易结构拆分为基础,系统、定量分析了美国关税政策的多维影响,尤其突出美国自身产业链的暴露风险,以及中国制造通过间接出口的全球影响力提升,为理解复杂国际贸易格局提供了重要视角和数据支持。[page::0,1,2,3,4,5,6,7,8,9,10]

---

附:文章引用原文数据和来源,确保分析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