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配置模型到基金组合配置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围绕经典资产配置模型面临的适用性限制,强调基金组合作为模型落地工具的优势,公募基金资产规模庞大且多样,基金类别体系已经形成完备的资产分类谱系。基金组合不仅能弱化模型缺陷,还能衍生出新的资产配置工具,提升投资体验,推动基金组合配置发展。机构化进程促进专业化提升和投资体验改善,FOF及基金投顾服务持续发展,促进资产配置模型与基金组合的融合,带来显著超额收益和风险优化效果。定投策略插上基金组合翅膀后,收益表现尤为突出,为财富管理提供有效路径 [page::1][page::4][page::8][page::12][page::14][page::16][page::23][page::31]

速读内容


经典资产配置模型的演进与局限 [page::4][page::5]


  •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如马科维茨均值方差模型)、因子分析理论(CAPM等)、因子映射模型与定性策略等构成经典资产配置模型体系。

- 各经典模型存在适用性不足,例如均值方差模型过度依赖历史数据,固定比例模型对系统性风险缺乏应对,定性策略忽视重要资产价格影响等。

经典模型在中国量化配置的挑战 [page::7]


  • 经典模型适用性弱,资产类别有限,权益市场波动大,宏观基本面数据缺乏且过度依赖量价数据。

- 约束了模型直接落地和有效性。

基金组合作为资产配置工具优势 [page::8]


  • 基金组合作为配置模型的工具,融通财富管理理念转变,更易被投资者接受。

- 结构层次包括财富管理、资产配置模型和基金组合构建,基金组合是实际落实工具。

公募基金行业现状与资产规模 [page::10][page::11]


| 业务类型 | 2020Q2产品数量(只) | 2020Q2资产规模(亿元) | 2019Q4产品数量(只) | 2019Q4资产规模(亿元) | 规模增长率(%) |
|------------------|------------------|------------------|-----------------|-----------------|-----------|
| 公募基金 | 7197 | 169,044 | 6544 | 147,673 | 14.5 |
| 证券公司资管计划 | 16949 | 102,633 | 16978 | 108,310 | -5.2 |
| 养老金 | 1910 | 28,314 | 1629 | 24,131 | 17.3 |
| 私募基金 | 86071 | 148,981 | 81710 | 140,830 | 5.8 |
| 合计 | 124,834 | 547,524 | 119,623 | 522,252 | 4.8 |
  • 公募基金体量最大,权益资产规模接近4万亿元,主动权益基金占比提升。

- 头部基金公司市场份额稳定,规模超千亿公司提升到33家。

基金类别形成完整资产分类谱系 [page::12]


  • 基金分类体系覆盖从低到高风险的指数增强、行业主题、主动权益、股票多空、固收+、纯债基金等多个维度。

- 形成多层次资产配置元素体系。

基金组合表现超越基准资产 [page::13][page::14]



| 指标 | 上证50 | 沪深300 | 中证500 | 中证1000 | 300增强等权组合 | 500增强等权组合 | 医药主动风险平价组合 |
|--------------------|---------|---------|---------|----------|-------------|-------------|------------------|
| 累计收益 | 5.52% | 11.98% | 17.56% | 18.86% | 21.25% | 31.63% | 71.15% |
| 年化收益 | 7.68% | 16.86% | 24.95% | 26.87% | 30.39% | 46.00% | 109.59% |
| 年化波动 | 23.74% | 24.66% | 27.71% | 29.64% | 23.71% | 25.34% | 31.08% |
| 最大回撤 | -17.19% | -16.08% | -15.24% | -15.67% | -15.38% | -13.38% | -16.03% |
| 夏普比率 | 0.32 | 0.68 | 0.90 | 0.91 | 1.28 | 1.82 | 3.53 |
  • 基金组合在收益、夏普率和回撤方面均优于多数基准资产。


投资体验驱动机构化发展 [page::16][page::17][page::18]


  • 基金数量繁多、收益差异显著,基民难以有效解读基金管理人。

- 投资者偏向顺周期,频繁交易侵蚀收益。
  • 市场高峰期基金发行量快速攀升,非理性投资行为明显。


机构化推进主动管理影响力提升 [page::19][page::20][page::21]


  • 公募基金、外资及保险资金持股比例提升,机构投资者话语权显著增强。

  • 主动管理基金重仓股占股比超40%,因子暴露明显,行业配置对超额收益贡献显著。

  • 多指标模型构建的多头行业组合年化超额收益11.2%,季度胜率67%,具备较强稳定性。


FOF持仓主动权益基金表现优异,专业服务价值凸显 [page::23][page::24]


  • FOF重仓主动管理基金中长期收益超额显著,300、500风格组合表现优异。

  • 主动管理程度更高的基金获得更好收益,新进持仓组合表现更佳。


基金投顾与FOF服务政策推动及规模 [page::25][page::26]


  • 基金投顾、FOF及MOM政策逐步推进,多个首批试点获批。

  • SEC投顾资产自主决策占比达九成,员工中近半为投顾及研究人员,专业服务地位显著。


基金组合配置模型融合示例:股债二元配置策略 [page::28][page::29][page::30]


  • 结合投资时钟及宏观因子设定长期、中期、短期仓位区间。

- 具体股债比例随剩余流动性及通胀不同情景调整,如流动性上升通胀下降时股债比例40/60。
  • 股债宏观择时组合累计收益122.14%,夏普1.08,最大回撤-11.48%,明显优于等权组合和基准指数。


定投策略与基金组合的结合显著提升收益 [page::31]


| 指标 | 300增强组合 | 500增强组合 | 科技基金组合 | 医药基金组合 | 核心卫星基金组合 | 沪深300指数 | 中证500指数 |
|-------------|-----------|-----------|------------|------------|--------------|----------|----------|
| 累计收益率 | 25.5% | 27.9% | 97.4% | 161.0% | 34.8% | 1.9% | -7.4% |
| 年化收益率 | 9.8% | 10.7% | 32.5% | 48.7% | 13.2% | 0.8% | -3.1% |
| 最大回撤 | 26.6% | 31.0% | 28.0% | 34.3% | 26.2% | 32.5% | 37.7% |
| 夏普比率 | 0.48 | 0.47 | 1.05 | 1.83 | 0.65 | 0.04 | -0.13 |
| 资金投入 | 30 | 30 | 30 | 30 | 30 | 30 | 30 |
| 定投策略累计值 | 38.42 | 41.28 | 53.32 | 64.49 | 41.34 | 33.82 | 34.36 |
| 加权收益率(MWRR)| 20.3% | 26.6% | 50.9% | 70.8% | 26.7% | 9.5% | 10.8% |

  • 定投结合基金组合策略显著战胜宽基指数,提升了财富管理的稳健性和收益性。


深度阅读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分析:从配置模型到基金组合配置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该报告标题为《从配置模型到基金组合配置》,作者为中信证券研究部首席量化与配置分析师赵文荣,发布时间为2020年11月。报告集中探讨资产配置模型应用的现实挑战,及其与基金组合配置的深度融合,强调基金组合作为新型资产配置工具在当前财富管理领域的关键作用。

核心论点包括:传统经典资产配置模型过于“经典”,难满足中国财富管理实际需求;基金组合因其多样性和完备性,成为资产配置模型落地的理想工具,且可衍生新的资产定位工具,超越基准资产;投资者投资体验的变化推动基金组合配置迈入大发展时代;“机构化”和“专业化”投资服务是生态演进的重要催化剂。报告还提示机构化进程和基金投顾服务的推进尚存不确定风险。[page::0,1,3]

2. 逐章节深度解读



2.1 配置模型应用的挑战与财富管理新思维



报告揭示经典资产配置模型覆盖的范围及演进历程,从马科维茨均值-方差模型、Black Litterman模型、风险平价,到美林时钟及耶鲁模式等,理论众多但存在适用性不足的问题(图1)。表格列明各模型优劣,例如60/40固定比例模型执行简单且逆向配置,缺点是缺乏动态性和对系统风险响应机制,均值方差模型兼顾收益风险但依赖历史分布假设等。整体表达“经典有余,实用不足”的主题(图2)[page::4,5].

中国国内面临传统模型适应性弱、可配资产品种有限、权益市场高波动、宏观数据缺失及过度依赖价格信号的困境(图3),这形成了配置模型和实际应用之间明显的断层。[page::7]

为此,报告提出基金组合是“需求抽象化”落地的“合宜路径”,即基金配置工具以其资产多样性的优势弱化了配置模型缺陷,提升投资者接受度和实际操作可行性。在财富管理端,投资理念和体验的变迁是主要挑战。图示财富管理的三层金字塔架构中,基金组合构建处于“工具层”,连接模型与财富需求,投资者体验的改善促进机构化和专业化的服务加速发展。[page::8]

2.2 基金组合:“衍生”新型资产的合宜路径



公募基金已成为中国最大资产管理细分领域(表1),具备千亿级和万亿级头部管理公司,资产类别丰富,特别强调权益资产,权益基金规模接近4万亿元[page::10,11]。基金类别体系根据风险水平和投资策略已经形成多维分类谱系,覆盖指数增强、主动权益、行业主题、固收+、多空策略及宏观对冲等多样品类,构建资产的风险收益梯度(图4)[page::12].

以2020年1-9月基金组合表现为例,量化与配置团队管理的基金组合表现优异,多数组合年化收益和夏普比率均明显超过基准指数,体现组合多样化管理和策略精选带来的优势(图5+表2)[page::13,14]. 这表明基金组合不仅是基准资产的简单复制,更是能超越基准的资产配置加强版。

此外,基金组合专题研究丰富,包括智能投资风格、指数增强、固收+以及港股等多方向,预示这一领域未来研究和实践的深度与广度均在增加。[page::15]

2.3 “机构化”是“投资体验”生态进化的催化剂



投资体验的变化是基金组合配置大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 自助体验反差显著:基金数量超过一万只,收益表现差异巨大,投资者难以解读管理人操作逻辑(图6)。基金发行份额高度顺周期,个人投资者交易频繁且收入贡献低,反映散户“跟风”难实现有效投资(图7,8)[page::17,18].
  • 机构化进程启动:公募基金、外资和保险资金持股比例增长,显示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的话语权快速提升(图9)。另外,基金重仓股因子收益显著,行业配置贡献更为关键,体现机构化的深入影响(图10,11)[page::19,20].
  • 公募基金和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增长明显,2020年前三季度助手权益型基金规模增加116%,量化对冲基金增长三倍,体现产品创新和机构化驱动效果(图12)[page::22].
  • FOF主动权益基金持仓显著跑赢大盘,且其中高主动管理程度的基金获得超额收益,新进持仓基金表现尤为突出,反映专业服务提升价值(图13,14)[page::23,24].
  • 基金投顾、FOF、MOM等专业服务持续获得政策支持和推动,显示财富管理的“专业化”服务时代正在到来(图15,16)[page::25,26].


报告进一步指出,基金投顾规模庞大,且绝大多数资产均属于投顾自主决策范畴,体现其在财富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图17)[page::26].

2.4 基金组合配置:配置模型与基金组合的水乳交融



报告详细介绍了两个极端场景下基金组合配置的实践:
  • 自上而下的战略至战术类型配置模型:以股债二元配置模型为例,结合投资时钟、宏观变量、相对估值和市场情绪,拆分长期、中期和短期仓位选择(图18,19)。最核心在于基金组合替代基准资产作为配置工具,解决传统模型资产替换难题,提升实际应用可操作性和收益稳定性(图20,表3)[page::27,28,29,30].
  • 定投模型:作为朴素且大多数投资者难以战胜的长期配置模型,通过精选基金组合实施定投,收益表现大幅优于对应指数和单类资产表现,组合定投的年化收益率和Sharpe均优异,最大回撤显著降低(表4,图21)[page::31].


报告由浅入深梳理了资产配置理论与基金组合实践的结合路径,凸显基金组合配置的战略价值和操作价值。

3. 图表深度解读


  • 经典资产配置模型演进图(图1):清晰展示1950年代以来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和因子分析理论的发展脉络,包括均值-方差、Black-Litterman、风险平价以及定性策略如耶鲁模式等,指明经典模型中兼顾理论与经验的多轨并进发展过程。[page::4]
  • 资产配置模型优缺点表(表1):表格详细罗列10种主流配置模型的优劣势,如稳健型60-40模型缺乏动态适应能力,BL模型有主观判断权衡难题,趋势模型交易频繁但能捕捉时机等,辅助理解模型适用边界。[page::5]
  • 国内量化配置困境(图2):简明列出现有经典模型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局限,如资产类别受限、权益市场波动大、数据缺乏,凸显亟需新型适应工具和方法。[page::7]
  • 财富管理三层架构金字塔(图3):财富管理从体验层、配置模型层到金融产品层环环相扣。基金组合作为工具层,承接并转换上层配置模型的信号和下层产品的执行,为投资者提供具体路径。[page::8]
  • 资产管理业务统计表(表2):2020年公募基金总规模约16.9万亿元,远超证券公司资管和养老金业务,且公募机构AUM规模保持7%以上年增速,资料说明市场主体和资金体量的充分性和活跃度。[page::10]
  • 基金规模结构及公司份额图(图4):展示不同基金类型规模并强调权益基金占比接近4万亿元。基金公司规模分布显示市场集中度,18家顶级公司规模超2000亿元,表明市场竞争格局。[page::11]
  • 基金类别体系资产风险谱系(图5):将基金类别区分为指数增强、主动权益、股票多空、固收+、纯债等,以风险高低排序,并细分增强、主动等策略,体现基金产品分类的复杂性和全面性。[page::12]
  • 主要基金组合表现散点图(图6)与收益统计表(表3):2020年前9个月,主动权益和行业主题基金组合均显示高年化收益率和夏普比率,明显跑赢基准指数,表现出基金组合具备更优的风险调整后收益能力。[page::13,14]
  • 基金行业收益分布图(图7)和发行份额与沪深300对比柱状图(图8):揭示散户基金收益波动大、收益差异明显,同时市场在牛市阶段权益基金份额激增,反映散户顺周期“追涨杀跌”行为。[page::17,18]
  • 公募基金、外资和保险资金持股A股比例趋势(图9):显示近年来机构持股占比持续增长,公募基金持股比例2019年触底后回升,推动市场逐渐机构化。[page::19]
  • 主动基金重仓股持股占比和因子超额收益图表(图10-12):重仓股占比较大且收益显著,中观行业配置贡献突出,表明机构投资具有明确行业偏好和选股优势,强化了基金配置的机构话语权特征。[page::20,21]
  • 公募基金规模与分类增长柱状图(图13):2020前三季度公募基金规模持续增长,其中主动权益基金年增长116%,量化对冲基金增长300%,反映产品结构不断丰富与大资金入场。[page::22]
  • FOF持仓主动权益基金表现图(图14):FOF持仓的主动权益基金表现优异,且300和500风格均显示出回报领先大盘的趋势,验证机构化持仓和专业选基的价值。[page::23]
  • 主动管理程度分布与分组收益表现图(图15):主动管理特征越强的基金,表现越优,尤其是新进基金组合回测展现更强收益弹性,证明基金投顾和FOF的专业选基服务成效显著。[page::24]
  • 基金投顾及FOF政策进展时间线(图16):标明从2016年首个基金投顾指引推出,到2020年第三批投顾机构试点,监管推动财富管理制度化步伐不断加快。[page::25]
  • SEC注册投顾资产和雇员分布图(图17):美国机构投顾管辖资产规模高达76万亿美元,自主决策资产超过九成,投顾人员约一半从事研究,体现专业投资服务的深度。[page::26]
  • 股债二元配置模型流程及指标说明(图18-19):系统梳理长期、中期、短期三层仓位控制,依托剩余流动性、收益利差、情绪指标等数据,强调市场情绪与估值修正机制,指导股债配置调整。该模型包含截面与时序信息交织管理,合理体现宏观条件下仓位动态调整逻辑。[page::28,29]
  • 股债宏观择时组合表现图及收益统计表(图20):2020年10月数据显示该策略累计涨幅122%,年化收益7.98%,夏普1.08,明显优于等权组合及指数,回撤控制较好,型号满足多维收益风险指标,印证了股债模型与基金组合融合的有效性。[page::30]
  • 基金组合定投策略效果表及净值曲线图(表4,图21):不同基金组合定投实现年化收益20%+,最大回撤远低于基准指数,显示定投作为简单且实用的配置模型能显著提升长期财富积累效率,满足普通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page::31]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核心不专注于个股估值,而是以资产配置模型和基金组合配置为主线。报告中股债配置模型依赖多重指标进行仓位调整,间接体现对不同资产类别估值和风险溢价的判断。自上而下模型通过利润利息比、股权风险溢价、国债利差等指标捕捉资产相对价值,从而动态调整风险资产权重,实现估值合理化。虽然无具体DCF或单只基金估值,但采用相对估值和情绪指标,形成较为系统的估值调控体系。[page::28,29]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明确指出两大主要风险:
  • 机构化进程存在显著延缓风险,若专业化资产管理未能有效推广,将制约基金组合配置的应用深化和收益提升。
  • 基金投顾服务的落实进度显著低于预期,将抑制财富管理服务的专业化和定制化,影响投资者体验的提升。


此外,经典资产配置模型的适用性不足、配置资产品种低、多空震荡风险等均构成体系性的挑战。报告缺少具体缓解策略,但强调基金组合和机构化服务为主要推进路径。[page::1,7,25]

6. 审慎视角与细微差别



报告整体观点偏向积极推动基金组合配置及机构化财富管理,隐含对现有配置模型的批判立场。虽详述经典模型局限,但未充分揭示基金组合配置潜在的操作复杂性、交易成本攀升、流动性风险及产品重叠冗余等实际问题。

定投模型虽被高度肯定,但未充分说明定投在极端市场下的可能局限性。对基金投顾专业能力的看好需警惕相关监管落地缓慢带来的不确定性。

报告中提及基金规模和资产配置数据均依赖截至2020年三季度的统计,后续市场波动可能影响表现的稳定性。

此外,对组合配置超额收益来源的讨论较聚焦于行业配置,而对宏观资产配置风险、衍生品运用及动态调整的潜在反作用缺少深入披露。

综上,报告对于基金组合配置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但相关风险和挑战的剖析尚显局限,应引起投资者持续关注。[page::5,25,31]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资产配置模型从理论到现实应用的演变过程,提出传统经典模型难以充分应对中国市场和投资者需求,且模型受限于资产类别、数据和波动性等实际状况。为此,基金组合作为资产配置理念的落地工具,借助公募基金行业规模大、资产类别丰富、多样性强的优势,成为强化资产配置、实现多元投资目标的合适路径。

详尽的基金规模、基金类别谱系和组合表现数据充分支持基金组合具备超越基准资产的能力。投资体验的变迁推动机构化进程加速,机构投资者话语权上升,主动管理和行业配置作为超额收益关键因子已被市场验证。FOF等专业服务及基金投顾政策推动下,投资者服务生态向专业化转型,展现未来发展潜力。

报告通过股债配置模型和定投模型的案例,演示基金组合配置与资产配置理论的深度结合具有显著实操价值和优异业绩,彰显组合配置推进财富管理的新方向。

风险体现于机构化进程缓慢和专业服务落地不及预期,且经典模型与现实冲突的问题依然存在,提醒投资者需保持理性。报告用丰富数据揭示基金配置的内在优势与发展趋势,强调基金组合配置作为桥梁的关键作用。

综上,报告展示了基金组合配置从理论工具到实践载体的转化路径,确认其在新时代财富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发展高度,评级和推荐方向体现在强调机构化及专业化配置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page::1-31]

---

附录 - 图表Markdown示例

经典资产配置模型演进历程图(page 4)



国内经典模型适用性问题(page 7)



财富管理金字塔(page 8)



...(更多图表参照页码附后)

---

以上即对报告的详细分析解读,全面涵盖报告的主体内容、图表解读、模型评述、风险提示及综合结论。[page::0-32]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