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 | AI进化论(14):液冷,引领服务器散热新时代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分析了AI时代服务器功耗密度提升背景下,液冷散热技术的市场机遇及产业链格局。液冷技术凭借高散热效率和算力部署密度优势,逐步替代传统风冷成为主流方案,2026年全球液冷市场规模有望达86亿美元。冷板式液冷技术成熟度最高,市场领先厂商如浪潮信息、超聚变等快速布局,产业链上下游生态逐渐完善。随着云厂商加大算力基础设施投资,液冷技术推动数据中心PUE下降,实现显著节能降本,助力AI算力基础设施发展 [page::0][page::13][page::16][page::17]
速读内容
AI算力快速增长推动服务器功率和散热需求激增 [page::2][page::4]
- 2025年北美Top4云厂商合计资本开支预计超过3660亿美元,同比增长47.4%,持续加码基础设施建设。
- AI服务器功率密度预计从当前15~25kW提升至超50kW,单机柜功率超50kW,液冷需求迫切。
- 英伟达GB300 Superchip最大TDP达1400W,配合多GPU服务器功耗大幅提升。
液冷技术优势显著,推动散热效率及部署密度大幅提升 [page::6][page::7][page::8]

- 液冷散热效率远高于风冷,水的单位体积热容量约为空气的3243倍。
- 20kW以上机架密度液冷优势明显,有助于降低数据中心PUE。

- 采用液冷可将数据中心PUE降至1.1-1.25,比传统风冷降低显著,降低运行成本。

主要液冷技术路径及冷板式液冷领先产业化 [page::9][page::10][page::11]
- 液冷方案分为冷板式(间接接触)、浸没式、喷淋式(直接接触)三类。
- 冷板式液冷技术成熟度最高,对机房改动小,具备较高兼容性和维护便利性,具领先应用。
- 浸没液冷散热能力最强,但应用门槛和维护要求高,喷淋式技术仍处于早期探索。


产业链生态完善,头部厂商加速液冷技术和方案布局 [page::12][page::13][page::14][page::15]
- 上游涵盖冷板、CDU、分液器、快接头等零部件厂商,如英维克、CoolIT Systems、台达等。
- 中游服务器厂商包括浪潮、超聚变、广达、HPE、联想等积极集成液冷方案。
- 下游主要客户为互联网云厂商及电信运营商,海外及国内市场液冷渗透率加速提升。



冷板式液冷产品交付模式多样,推动产业标准建设 [page::15][page::16]
- 交付包括一体化交付(整机柜)与解耦交付(服务器与液冷设备分开采购),各有优势与挑战。
- 三大运营商联合发布标准白皮书,并推动多项冷板液冷技术及质量管控规范的制定。

2025-2026年全球AI液冷市场规模高速增长,2026年规模或达86亿美元 [page::17]
| 产品 | 2025E出货量(万颗) | 2026E出货量(万颗) | 渗透率2025E | 渗透率2026E | 单价(美元) | 市场规模2025E(亿美元) | 市场规模2026E(亿美元) |
|------------|------------------|------------------|-------------|-------------|-------------|-----------------|-----------------|
| NVIDIA GPU | 563 | 676 | 待补充 | 待补充 | 待补充 | 26.1 | 73.4 |
| 其它ASIC | 450 | 810 | 10%-15% | 15% | 1,018 | 4.6 | 12.4 |
| 合计 | | | | | | 30.7 | 85.8 |
- 预测液冷渗透率将持续提升,主要由英伟达GB200/GB300等液冷系统驱动。
- 结合芯片出货及单柜液冷价值,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
深度阅读
中金 | AI进化论(14):液冷,引领服务器散热新时代 — 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AI进化论(14):液冷,引领服务器散热新时代》
- 作者:朱镜榆、温晗静等中金点睛团队
- 发布机构:中金公司研究部
- 发布时间:2025年8月21日
- 研究主题:服务器散热技术的演进与液冷技术的产业发展,重点解析液冷在AI算力需求驱动下的技术优势、产业链动态与市场空间测算。
报告核心论点:
- AI大模型迭代和应用落地极大提升算力需求,推动芯片及服务器功耗和算力密度攀升,传统风冷散热面临瓶颈,液冷凭借更高散热效率与系统密度优势成为未来主流散热方案。
- 冷板式液冷作为技术相对成熟的方案,有望率先规模化落地,浸没式和喷淋式液冷技术处于探索期。
- 产业链上下游厂商积极布局,尤其云厂商率先大规模采用液冷技术,市场快速增长,预计2026年全球AI液冷市场规模将达到约86亿美元。
- 报告强调液冷对于提升数据中心能源效率、降低整体PUE(电源使用效率)及运营成本的重要作用,并指向液冷作为应对未来算力密集型数据中心必然趋势[page::0,1]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AI驱动算力基础设施需求旺盛
报告指出,自2022年以来,全球AI大模型进入快速迭代期,发布频率和商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如OpenAI、Anthropic、谷歌及中国自主品牌均在积极更新迭代模型。OpenAI年化收入预计由2024年40亿美元增长至120亿美元,Anthropic增长四倍,多样化订阅套餐进一步拓宽商业边界,推动整体算力基础设施需求激增[page::1,2]。
全球头部云厂商资本支出强劲,2025年合计资本开支预计达3661亿美元,同比增长47.4%,同时2026年预期持续攀升。中国市场方面,互联网巨头亦加码基础设施投资,阿里巴巴三年内云计算及AI基础设施投入预计超过去十年总和,字节跳动2024年服务器采购开支约80亿美元,成为中国市场重要驱动者[page::2]。
2.2 数据中心散热需求及成本构成
数据中心拥有IT硬件和基础设施硬件两大类,散热系统作为保障IT设备正常运行的核心部分,占基础硬件设施成本15%。数据中心电费占运营成本约57%,其中冷却系统能耗达43%,成为仅次于IT设备自身耗电的第二大能耗来源。散热效率提升可显著降低数据中心能耗和运营成本[page::3]。
冷却系统传统采用风冷,使用空气作为换热介质,已达到物理极限;液冷使用水或氟化液等液态介质,热容和传导能力远超空气,更高效地将热量传导至机房外部,适应算力密集型机房的散热需求,是未来发展趋势[page::3]。
2.3 液冷趋势及技术推动因素
芯片功耗水平不断上升,以英伟达最新GB300的最大单芯片功耗达1400W,远超2017年A100的400W,国产芯片功耗亦稳步攀升至300-500W水平。服务器通常采用多GPU异构架构,整机功率显著提升,单机柜功率超50kW,预计2029年AI GPU机柜功率将超1MW,AI POD功率超500kW,进一步推动散热需求和散热系统升级[page::4,5]。
高温显著缩短芯片可靠性寿命,约55%的电子元器件故障与温度相关。液冷通过降低芯片温度、减少热点效应显著提升设备可靠性和运行稳定性,成为高功率密度机房的关键技术保障[page::5]。
2.4 数据中心能耗分析及PUE监管要求
美国数据中心用电量高速增长,2030年占美国电力比重最高可达9.1%。而电力供给弹性不足、地理集中带来供电风险。中国则制定PUE1.5为能效新国标,上限要求促进高效节能。以北京为例,PUE高企数据中心面临电费罚款压力。温控系统约占38%能耗,节能型解决方案有望成为核心。液冷技术可实现PUE小于1.25,有助于整体能耗控制和降低成本[page::5,6]。
2.5 液冷技术优势
- 散热能力:水介质的导热率为空气23倍,单位体积热容量也大约为空气的3,243倍,传热效率大幅领先风冷。液冷(尤其冷板式、浸没式)提供更高传热量和热流密度,能有效应对超高功率密度计算集群热负荷[page::6,7]。
- 部署密度:液冷设备无需大量风扇空间,可实现高密度服务器部署,减少机房面积占用及信号传输延迟,适配未来50kW以上机架密度[page::7]。
- 节能效果:液冷降低风扇、空调能耗,降低整体PUE,显著降低数据中心电费支出。以2MW机房为例,液冷冷却能耗及电费较风冷减少数百千瓦及数百万元,TCO具备竞争优势[page::8,9]。
- 提升硬件性能和可靠性:液冷稳定芯片温度,避免温度极端波动,提高运行安全性[page::7,8]。
2.6 液冷技术路线及产业成熟度
液冷技术分为间接接触式(冷板式液冷)和直接接触式(喷淋式液冷、浸没式液冷)。
- 冷板式液冷:冷却液在冷板内流动,经冷板间接贴附芯片散热,技术相对成熟,散热效果较传统风冷明显,系统构成包括CDU、流道、冷板等,部署变动对机房影响较小,是当前主流产业化方案[page::9,10]。
- 喷淋式液冷:冷却液直接喷淋服务器内部芯片实现散热,均匀性优于冷板式但弱于浸没式。尚处于实验和探索阶段,面临喷嘴设计与液体管理技术挑战[page::9,10]。
- 浸没式液冷:服务器完全浸没在特定冷却液中,通过相变或非相变方式带走热量,散热性能最佳,隐含高技术门槛,维护复杂,部分技术及设备设计尚在优化[page::10,11]。
综合比较来看,冷板式液冷因兼容性好、技术成熟,预计率先实现大规模应用[page::11]。
2.7 产业链格局与厂商布局
- 上游零部件包括冷板、CDU、分液器、快接头等,全球主要厂商有Cooler Master、CoolIT Systems、Vertiv及中国大陆的英维克、飞荣达、申菱环境等[page::12,14,15]。
- 中游解决方案商及液冷服务器厂商,既有Supermicro、浪潮、联想、新华三、中兴通讯、曙光数创等,也有CoolIT、Vertiv等液冷方案专业厂[page::12,13,14,15]。
- 下游主要客户为云厂商(阿里巴巴、腾讯、微软、谷歌等)、通信运营商及政府、金融等行业,向多行业延展[page::12,16]。
英伟达推动GB200、GB300 NVL72液冷GPU系统上市,带动服务器厂商和ODM厂商积极布局液冷方案。Dell、HPE、广达、Supermicro等均推出支持液冷的服务器产品,中国浪潮、超聚变、宁畅、新华三、联想引领国产液冷服务器市场,2024年市场规模达23.7亿美元,同比增长67%,预计5年复合增长率46.8%,2029年达到162亿美元[page::12,13,14]。
技术合作和标准化方面,云厂商推动冷板液冷标准制定,三大运营商发布液冷相关白皮书,秦淮数据牵头编制多项液冷行业标准,推动技术规范和生态完善[page::15,16]。
2.8 交付模式及行业趋势
液冷服务器交付分为一体化交付(服务器及液冷设备由单一厂商交付,责任分界明确,匹配性好)和解耦交付(客户自选服务器和液冷设备集成,自由度高,成本潜力大,但运营维护责任可能模糊)。当前两种方式并存,面对产业标准仍未完全成熟,市场需求及客户差异性,这种多样性布局有利于行业发展[page::15,16]。
2.9 市场规模测算
结合英伟达、谷歌TPU、亚马逊Trainium、AMD MI300等主流AI芯片出货量与液冷渗透率推算:
- 预计2025年全球AI服务器液冷市场规模30.7亿美元,2026年将迅速增长至85.8亿美元;
- 其中英伟达GPU液冷市场2025年达26.1亿美元,2026年73.4亿美元;
- ASIC及其他GPU合计2025年约4.6亿美元,2026年12.4亿美元;
- 单套GB200 NVL72整机液冷系统价值量约8100美元(含冷板、CDU、Manifold、快接头等)[page::17,18]。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AI模型更新时间线(页2)
- 展示2022年以来AI大模型发布频率增加及参与企业丰富度。
- 2024H1发布19个模型,2024H2为9个,2025上半年9家公司共21模型,增长趋势显著。
- 反映了商业化竞争和创新活跃度的提升,驱动AI算力需求的基础。
图表2 & 3:数据中心成本和能耗拆分(页3)
- 成本中冷水机组、精密空调合计约23%,表明冷却设备占较大比例。
- 能耗分布中制冷设备43%,仅次于IT设备45%,强调散热系统提升空间。
图表4:英伟达GPU功耗演变表(页4)
- 从300W V100到1400W GB300,功耗增长超四倍,同时性能跃升,推动散热需求翻倍。
图表5:机柜功率密度演进(页5)
- 2024年约15-25kW机柜,2029年预计超过50kW,AI GPU密度倍增。
- 预示风冷难以胜任,液冷成为必然。
图表6:美国数据中心用电预测(页5)
- 预测电力消耗最高达到约500 TWh,占美国总体电力9.1%,显示能源供应压力。
图表7:空气与水导热率对比(页7)
- 水的热导率为空气23倍,热容为空气3243倍,体现液冷极高热管理效率。
图表8:数据中心机架密度与冷却方式(页7)
- 20kW以上密度开始明显偏好液冷方式,表明场景要求的分界。
图表9:不同散热技术PUE范围(页8)
- 浸没式液冷PUE最低(约1.05-1.09),冷板式1.1-1.2,风冷最高1.4以上。
- 说明液冷技术显著提升能效。
图表10-11:散热模式能耗与TCO对比(页8-9)
- 液冷散热能耗及电费显著降低,3年节约成本达6万美元以上。
- 直接验证液冷经济价值。
图表12 & 13:冷板式和浸没式液冷示意(页10-11)
- 清晰展示液冷系统架构与热流路径,方便理解技术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
图表14:三种液冷技术对比(页11)
- 冷板式成熟、兼容好,浸没式成本高但节能静音,喷淋式探索中。
- 具体优劣势及瓶颈现状详尽呈现。
图表15:冷板式液冷产业链拆分(页12)
- 系统梳理各环节核心企业与产品,展示产业参与面及合作生态。
图表16 & 17: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与格局(页13)
- 2024年市场23.7亿美元,预期高速增长趋势清晰。
- 浪潮、超聚变、宁畅占据超85%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高。
图表18:国内液冷零部件及方案厂商布局(页14-15)
- 罗列核心企业技术与产品,展现中国厂商技术广度和深度。
图表19-20:液冷交付方式对比与电信运营商规划(页15-17)
- 对比一体化与解耦交付优缺点,指示行业多元实践阶段。
- 电信运营商分阶段以“技术验证-规模试验-领先标杆”推进液冷应用。
图表21 & 22:AI液冷市场规模测算及典型系统价值量(页17-18)
- 结合芯片出货量与渗透率推算出液冷市场体量及增长,定量支持产业前景。
- GB200 NVL72系统价值约1,000-1,200美元/单GPU,机柜整体超过8万美元,凸显硬件复杂度和市场空间。
---
四、估值分析
报告主要侧重产业和市场趋势研究,未提供直接公司估值模型或目标价格。其价值判断基于市场空间测算,对芯片厂商及服务器/液冷设备厂商的扩张潜力作出积极判断。测算采用市场规模驱动法,基于AI芯片出货量与液冷渗透率,配合设备单价估算,呈现行业总体机会。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技术渗透风险:液冷推广进展若迟缓,或因成本、技术集成复杂度拖累,市场渗透率成长不及预期。
- 竞争技术风险:新兴散热技术若出现突破,可能重塑生态,导致当前液冷产业链调整。
- 产业链变迁风险:技术标准不统一、设备兼容性和交付方式差异导致行业生态演变复杂,可能抑制规模化效应。
- 能源政策与资源风险:部分区域水资源紧张或电网压力大可能限制液冷推广,尤其依赖水冷介质的方案。
报告对风险有明确识别,但未细致量化风险发生概率和明确缓解方案[page::1,16]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乐观预期液冷渗透及市场高增长,但液冷本身存在技术复杂度高、维护成本及设备改造需求、兼容性风险等问题,短期规模化挑战仍存。
- 浸没式液冷虽散热效果最好,但维护复杂及冷却液要求高,当前尚未大规模工业应用,存在技术成熟待验证风险。
- 报告中市场测算基于大量假设(芯片出货量、渗透率、设备单价),数据敏感度较大,需关注宏观与行业变量变动对预测影响。
- 一体化与解耦交付方式的兼容性和运维问题尚存隐患,标准化进程尚需时间推进,有可能影响液冷推广速度。
- 产业链厂商涉及众多,竞争激烈,部分公司技术和产能储备不均,未来集中度及竞争格局存在变数。
整体来看,报告观点逻辑清晰,数据详实,但对技术落地挑战和市场波动缺少深入探讨。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性分析了AI大模型算力激增带来的数据中心功率密度和散热需求的提升趋势,明确指出液冷技术(尤其冷板式液冷)作为高效散热方案,因其优异的热传导性能、节能降耗能力和适应高密度部署需求,正成为服务器散热行业的主流方案。随着AI芯片功耗不断攀升,传统风冷难以满足散热需求且能耗居高不下,液冷方案的推广是数据中心节能减排和可靠性保障的重要抓手。
报告通过详尽的产业链调研、技术路线比较、典型厂商介绍及市场规模测算,指出液冷市场具备千亿级美元体量增长潜力,2026年全球AI液冷市场规模有望达86亿美元。中国市场同样高速成长,核心玩家集中,一线云厂商和互联网巨头投资加码推动液冷的规模化应用。
图表中关键数据和趋势均证实了液冷技术的热管理和能源利用优势:
- AI服务器功耗密度预计增至50kW以上,液冷需求迫切(图表5、7、8);
- 液冷冷却介质的导热性能远超风冷(图表7);
- 液冷系统能将数据中心PUE降低至约1.1-1.2水平,明显优于风冷(图表9);
- 液冷方案三年节能成本优势显著,物理示意图清楚反映技术结构与工作流程(图表10-13);
- 产业链全面且动能充沛,云厂商积极参与标准化推动行业成熟(图表15-20);
- 细致市场空间测算基于芯片出货和系统单价,体现明确的投资价值(图表21、22)。
总体而言,报告清晰梳理了液冷技术迎来的历史机遇,认定其为服务器散热行业的“新时代引领者”,具有高度战略价值和投资前景。尽管仍存在技术与市场落地风险,液冷因其在现代AI算力架构中的不可替代性,未来几年极可能实现快速渗透和产业规模爆发[page::0-18]。
---
参考与溯源
所有引用内容均来源于中金公司2025年8月发布的《AI进化论(14):液冷,引领服务器散热新时代》报告正文,页码如上。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