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MAL FEES FOR LIQUIDITY PROVISION IN AUTOMATED MARKET MAKERS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文基于简化模型和大规模模拟,研究了分散交易所AMM中被动流动性提供者的盈利性及其最优手续费设计。核心发现是AMM最优手续费应在正常市场波动下保持较低,略低于中心化交易所(CEX)的交易成本,以平衡交易量吸引和手续费收入,且在高波动时期应提高手续费以保护LP免受损失。模型经真实ETH/USDC数据校准,验证了其现实适用性,提出阈值型动态手续费机制对AMM设计具有实操指导意义[page::0][page::3][page::4][page::5][page::24][page::25][page::35]。

速读内容


1. 研究背景与目标 [page::0][page::1]

  • 探讨AMM中被动流动性提供者(LP)受市场波动、交易量与手续费影响的盈利情况及最优手续费。

- 模型设定包括AMM与CEX并行交易,交易者智能路由订单至更优交易平台,套利者跨市场套利。
  • 采用简化的常数乘积市场制造者(CPMM)模型,剔除噪声交易者以保守估计LP盈利。


2. 模型框架与交易机制 [page::7][page::8][page::9]

  • CEX价格服从漂移为零的几何布朗运动,有固定的交易成本$\eta^{0}$。

- AMM采用CPMM,流动性固定,收费$\eta^{1}$支付给LP。
  • 交易者分为套利者和基本面交易者,后者根据价格和手续费最优路由交易量,套利者在发现套利机会时进行跨市场交易。

- LP的盈亏(PnL)通过对冲后的净收益衡量,剔除价格波动风险,体现为手续费收益减去跟踪误差(Loss Versus Rebalancing, LVR)。
  • 图示说明价格比率$Rt = St^1 / S_t^0$的动态及买卖、套利区域边界分布。




3. LP盈利决定因素分析 [page::11][page::12][page::13][page::14][page::15][page::16][page::17][page::18]

  • LP盈利依赖交易手续费、市场波动($\sigma$)及基本需求(交易量)等因素。

- 手续费存在权衡:提高手续费能增加单笔收入及避免套利损失,但过高手续费减少交易量。
  • 价格比率的分布决定利润区间的交易频率,分布受手续费、波动率和交易需求显著影响。

- 低波动时建立价格稳定的买卖区间,高波动则导致价格差异扩大,增加亏损风险。
  • 基本面需求越大,LP捕获交易量越多,手续费收益越大,且价格比率更紧密围绕CEX价格。

- 套利交易量随波动加大增加,但手续费收入不足以抵消套利带来的损失。






4. 最优手续费及策略表现 [page::19][page::20][page::21][page::22][page::23][page::24]

  • 多维度参数下计算得到最优AMM手续费$\eta^{1*}$,普遍低于CEX手续费$\eta^{0}$,体现竞争关系。

- 低需求时,最优手续费关于波动率呈U型;高需求时,最优手续费单调递增。
  • 过高波动导致LP预期Pnl负,最优策略为通过无限高费率停止交易。

- 固定手续费策略在正常波动区间表现稳健,使用约0.7~0.8倍CEX费率手续费,可减少调节失效带来的盈利损失(Regret)。





5. 实证校准与历史数据模拟 [page::25][page::26][page::27][page::28][page::29][page::30][page::31]

  • 利用2025年1月ETH/USDC Uniswap v2池币对和币安分钟级数据进行模型校准,拟合价格比率分布。

- 估计参数含波动率、CEX交易成本及基本面交易量,发现有效CEX交易费低于表面费率,约6.6-11.8 bps。
  • 模拟结果验证AMM手续费低于CEX手续费能提升LP盈利。

- 基于历史数据对比固定30bps手续费和最优5.42bps手续费,发现后者使套利与交易区间缩小,盈利大幅改善(对冲后的PnL变正)。








6. 模型拓展与灵敏度分析 [page::31][page::32][page::33][page::34][page::35]

  • 增加交易频率提高LP利润,趋近连续交易极限。

- 加入噪声交易者提升整体LP盈亏水平,且最优手续费仍相对低于CEX费。
  • 扩展手续费结构,引入套利者手续费和LP对冲手续费,均影响LP盈利结构及区间边界。

- 增加价格趋势和均值回复动态对设计影响有限,模型结论稳健。




7. 结论 [page::35]

  • 利用解析和模拟结合的简约模型,揭示AMM手续费设计核心机制,强调手续费需竞争且动态升降以适应市场环境。

- 实证结果支持5bps左右低手续费策略,适应市场正常波动,并对极端高波动设定保护性高费用。
  • 建议实现阈值型动态手续费机制,比如Uniswap v4中的hook,可有效提升被动LP收益,减少对套利损失的暴露。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Optimal Fees for Liquidity Provision in Automated Market Makers

- 作者:Steven Campbell, Philippe Bergault, Jason Milionis, Marcel Nutz
  • 发布日期:未直接注明,结合引用时间和文中数据推断为2024年中后期

- 发布机构:作者分别隶属于哥伦比亚大学统计系、巴黎多芬大学CEREMADE、Category Labs等机构
  • 主题范围:自动化做市商(AMM)中的流动性提供者(LP)的最优费用设计,涵盖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和中心化交易所(CEX)之间的价格互动与套利机制。


核心论点

报告围绕如何确定AMM的交易费用,使被动流动性提供者(LP)在考虑与CEX竞争、交易量、市场波动等条件下实现最大预期收益(PnL)。研究显示:
  • 在典型市场条件下,AMM的最优费用应与CEX的交易成本基本持平或略低,以吸引足够交易量,同时抵御套利带来的损失。

- 在高波动时期,动态费用应提高,以保护LP免受严重损失,甚至可能暂停交易。
  • 动态、门槛型的费用结构(即低费率对应平稳市场,高费率对应波动市场)被证实更有效且实用。

- 模型通过大规模仿真和真实市场数据标定,验证了其实用性和正确性,支持实际应用场景,例如Uniswap v4的“hook”机制可实现动态费用调整。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引言与背景(第0-1页)


  • 介绍了DEX的发展与AMM的工作原理,特别强调了CFMM模型(如Uniswap v2的恒定乘积模型)。

- 指出被动LP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对手选取损失”(Loss vs Rebalancing,LVR),即因AMM价格落后于市场价格被套利造成的系统性亏损。
  • 静态交易费往往不足以抵消LVR带来的损失,尤其是在高波动市场,故流动性提供的可持续性成为问题。

- 现有文献中,一些方法尝试通过动态费率调整、频率或机制设计缓解此问题,但缺乏一种模型无关的、能系统分析LP盈利性的大规模仿真框架。

论点梳理
  • AMM通过固定的数学公式定价,便利但带来额外风险(价格滞后导致的套利损失)。

- 动态调节费用有潜力提高LP收益,降低LVR风险。
  • 研究目标是围绕市场条件设计最优费用,衡量费用偏离最优水平对收益的影响。

- 与现有文献不同,采用简化参数输入的大规模仿真代替均衡模型,更加灵活且适用性强。[page::0,1]

2.2 模型设定(第1-2页)


  • 两个交易场所:CEX和DEX(AMM,具体为恒定乘积市场制造商CPMM)。

- 资产X为计价货币(例如USDC),Y为风险资产(例如ETH)。
  • CEX价格$St^0$遵循无漂移几何布朗运动,含统一的交易成本 $\eta^0$(涵盖名义费、点差等)。

- AMM初始资金固定,纯被动LP不添减资金,费用比例$\eta^1$。
  • 两类交易者:

- 套利者:利用AMM与CEX价差进行回转套利,确保两边价格趋同。
- 基本面交易者:有外生交易需求,他们的订单流会被最优路由至CEX或AMM,取决于哪边成本更低。
  • LP收益包括:收取的AMM费用+流动资产按CEX价格估值的变动。

- 该模型区别于多数文献的一点是:CEX并非无成本,且无“噪声交易者”;基本面交易者均能理性判断跨场所费用,故市场行为更为激烈和保守。[page::1,2]

2.3 经济机制与模型贡献(第2-6页)


  • 主要贡献是开发出高性能、并行化、模块化的仿真框架,并将模型参数直接视为输入,可以模拟各种市场条件。

- 仿真显示:
- LP预期收益随着波动率$\sigma$上升降低,随着交易需求$\Delta$上升增加。
- 高波动导致更大价格差异,加重不利选择,降低收益。
- 高交易量带来的资金流,通常能在不利选择成本较小的价格区间交易,为LP带来利润。
  • AMM费率$\eta^1$对收益双刃剑作用:

- 费率越高,每笔赚取收入越多,同时减少套利,保护LP。
- 费率高又降低AMM竞争力,减少交易量,增加价格粘性,从而让套利活动更剧烈或价格偏差更大。
  • 发现最优费用总低于CEX费率$\eta^0$,保持竞争力,且首次清晰刻画其与CEX交易成本的直接联系。

- 波动极高时,最优费率趋于无穷大,阻止交易保持LP亏损最小。
  • 本文模型适度保守,无噪声交易者,现实中加噪声交易者只会提升LP盈利。[page::2-6]


2.4 模型机制详述(第7-12页)


  • 描述模拟流程、价格变动形式、套利路径和基本面交易方向。

- 资产价格比率$R
t = St^1 / St^0$ 在交易决策中起核心作用。
  • 设定AMM费用,CEX费用,买卖交易的区域界限,套利区域的界限,图示价格比率的动态。

- LP的PnL区分为未对冲和对冲,后者扣除因价格波动带来的持仓风险,更能反映真实交易表现。
  • 模拟步骤细节:价格更新、套利交易执行、基本面交易路由、LP对冲操作循环执行。

- 通过大量模拟获得各费用费率下LP的终端收益分布,不同费用水平表现明显差异。
  • 证明价格比率对LP利润的关键影响,阐明价格比率落在“利润区域”内时LP赚取正回报的条件,推出价差对应的买卖及套利区域边界方程。

- 通过图示与表格具体说明,价格区域划分随着费用变化呈动态变化。例如费率提高扩大利润区但收窄买卖区,套利区向外扩张。
  • 模型借鉴但不同于Glosten-Milgrom市场微观结构理论,AMM费用在此不可根据即时信息调整,故通过费用调整实现风险防护。

- 价格区间分布的动态随AMM和CEX费用、市场波动率、交易需求等参数变化,详细描述了价格比率如何在不同区域间穿梭,影响LP收益。
  • 交易量方面,更低费用促进AMM捕获更多基本面交易,有效费率相较CEX越低,AMM交易量越高,收益增加,但同时套利流受费用和波动影响变化明显。

- 以多个图表展现统计分布和交互关系,彰显其复杂性和内在经济逻辑。[page::7-12, 16-18]

2.5 最优费用与LP表现(第19-24页)


  • 通过三维曲面图(AMM费用vs.波动)展示预期LP收益,涵盖不同基本需求和CEX费用设定。

- 结论:大部分现实参数下,最优AMM费用位于CEX费用以下,体现竞争优势。
  • 参数变化中,费率与波动、需求的关系复杂,低需求时最优费用呈U型波动——初期随波动增加下降再上升;高需求时最优费用随波动单调递增,反映不同市场压力。

- 极端高波动时LP预期收益均为负,最优策略为抬高费用阻断交易。
  • 模型给出简明解析(见附录)解释高需求时费用最优点接近CEX费率一半的原因。

- 实务中,适度固定费用策略表现良好,70%-80% CEX费用的水平能保证较低的收益损失(regret)。
  • 展示“损失函数”空间随波动及需求波动,说明相伴增长的波动和需求情况下,固定费率适用性较好,但极端波动情况则需考虑动态费用。

- 结合现实市场,推荐门槛式动态费率制度:平稳期低费率吸引交易,高波动时费率上升保护LP。[page::19-24]

2.6 实证分析与标定(第25-31页)


  • 利用2025年1月ETH/USDC在Uniswap v2池的分钟数据,结合Binance价格作为真实CEX价格,进行模型参数标定。

- 通过最小化模型生成的AMM/CEX价格比率对数分布与真实对数分布的距离,估计波动率、CEX有效交易成本和基本交易需求强度。
  • 估计结果表明:波动率约为2.6%(日度),CEX有效交易成本约6.58-11.78bps范围,基本买卖量约1-2万ETH/天。

- 通过调整AMM费用模拟了额外矿工费对交易成本的影响,体现实际中费用构成复杂性。
  • 模拟结果显示,最优AMM费用显著低于Uniswap v2的30bps标配费率;建议的费用约5.42bps,有效提升LP PnL。

- 两次仿真(30bps vs 5.42bps)基于实际历史价格,显示低费率显著缩窄套利和交易价差区间并增加基本面交易量,尽管波动上涨期仍需费率上调以保护LP。
  • 对冲后的收益大幅改善,未对冲收益无明显变化,表明积极的对冲策略对LP收益提升关键。

- 结论强调,不应一味追求零套利,而应在诱导有益流量和抵御套利损失之间达到平衡,通过动态调整费用实现最佳效果。
  • Uniswap v4的fee hook设计为动态费用机制提供技术支持。[page::25-31]


2.7 模型扩展(第31-36页)


  • 高交易频率(分钟级时间步长增加)提升了AMM对订单流的吸收能力,减少每笔交易价格冲击,提高LP收益。

- 加入“噪声交易者”假设(非理性或受限信息交易者)后,LP收益普遍提升,但最优费用仍低于CEX费用,结论稳健。
  • 引入更复杂费用结构,区分套利者费用$\eta^A$和LP对冲交易费用$\eta^H$,以反映实际交易成本差异。

- 解析替换模型中交易盈利临界点,发现套利者费用降低拉近套利区与利润区,提升LP收益;对冲费用提升则压缩利润区,减少LP收益。
  • 研究不同价格动态:引入价格漂移和均值回复,对最优费用及LP预期收益影响较小,说明模型结论对价格动态假设较为稳健。

- 强调结果适合直接指导现实市场AMM费用设计,尤其针对高低市场波动期的动态调整策略。[page::31-36]

2.8 结论总结(第35页)


  • 利用减少形式的CEX-DEX交互模型,报告深入分析了收益、最优费用及其对市场波动和交易需求的敏感度。

- 模型不仅通过大规模仿真,而且通过实证数据校准,确认最优费用水平与CEX交易成本紧密相关且稳定。
  • 动态费用设计(例如门槛式费用)在实际AMM运营中极具实用价值,适度降低费用以提升流动性和交易量,高波动时提高费用以防损失。

- 该研究结果支持、丰富和实操化了当前Uniswap v3/v4等先进AMM设计思路。[page::35]

---

3. 图表深度解读



图1(第9页)


  • 内容:资产价格比率$Rt=St^1/S_t^0$在交易前后轨迹,橙色线是套利界限,蓝色和红色分别是买卖区域边界。

- 解读:交易后价格比率更集中、中线震荡减少极值,说明套利者和基本面交易者形成了价格纠偏机制。交易的动态分布与模型简述对应,显示模型对价格行为的刻画准确。
  • 意义:揭示价格比率区间与交易类型的对应关系,支持后续对LP盈利区域的划分。图1


图2(第10页)


  • 内容:池价值与对冲投资组合价值演变,跟踪误差及去对冲与对冲后的LP收益轨迹。

- 解读:对冲策略明显降低收益波动,追踪误差随时间累积但趋势明显。对冲后的稳定性更强,对LP策略制定提供可行性依据。
  • 意义:非对冲收益高度受价格波动影响,对冲后收益更能反映LP经营成果,有助于费用设计的效果评估。图2


图3(第12页)


  • 内容:不同AMM费用下LP终端对冲收益分布的直方图及均值。

- 解读:费用水平对收益均值影响明显,非单调关系表明存在最优费率,且过高或过低均会降低期望收益。
  • 意义:强化费用设置是LP收益关键调节杠杆,支持后续优化探索。图3


图4(第13页)


  • 内容:基于基本需求和波动率的LP预期收益三维曲面。

- 解读:收益对波动负敏感,对需求正敏感。该视觉化展现帮助理解市场环境对LP绩效驱动效应。
  • 意义:关键基础关联,支持后续动态费率设计的市场参数依赖。图4拉伸


图5(第14页)


  • 内容:不同AMM费率下买卖区域、套利区与利润区的对数价格比率图示。

- 解读:展示利润区随着费用扩大,但买卖区减小,套利区边界外推。说明输入费用对交易与盈利区域界定的敏感性。
  • 意义:清晰定义关键区间,有助设计动态费率策略。图5


图6(第16页)


  • 内容:价格比率对数分布在AMM费、CEX费、波动率及需求不同水平下的变异情况。

- 解读:低AMM费相较高CEX费捕获大量流量,但多数交易价差大;费率升高缩小流量范围,价格更集中;波动率增大使比率扩散,引起不利选择加剧。需求增大使分布聚焦于零附近,由于基本面流对价格提供校正效应。
  • 意义:动态参数对价格结构和LP盈利起决定作用,影响费用敏感度及流动性捕获。图6


图7 & 图8(第18页)


  • 内容:AMM接受的基本面交易量、费用收入及套利交易量与对应收入,分别对AMM费率和波动率的敏感性。

- 解读:AMM费低(小于CEX费)时,基本面交易量接近全部需求;增加费用降低套利交易量和收益。高波动减少AMM对基本面交易的吸引力。
  • 意义:揭示交易量与费用间经济权衡:吸引流量和避免套利损失的平衡。图7, 图8


图9(第19页)


  • 内容:不同CEX费用、基本需求与波动率条件下,AMM费用和市场波动率的LP预期利润三维曲面。

- 解读:高需求和较高CEX费率下,AMM有更大盈利空间。波动增加普遍降低LP收益,且最佳费用持续低于CEX费。极高波动时,LP收益潜为负无限费率成最优。
  • 意义:多维视角清晰揭示市场条件对费用定价和LP盈利的综合影响。图9


图10(第21页)


  • 内容:左侧为不同需求水平下最优AMM费用随波动率变化,右侧为固定需求下不同波动率条件下LP预期利润与费率的关系。

- 解读:低需求有U型趋势,需求增大趋势单调上升;最优费用通常为CEX费以下;收益曲线峰值明显,过高费用降低收益。
  • 意义:具体解决费率设定的动态问题,验证费用选择的敏感度和稳定性。图10


图11(第23页)


  • 内容:最优费用模式下不同需求和波动率下的预期LP收益曲面和其横截面视图。

- 解读:说明需求增加提高收益上限,波动升高降低均值收益,映射典型市场状况下LP盈利预期。
  • 意义:支撑现实市场中流动性提供的收益风险特征。图11


图12(第24页)


  • 内容:固定15bps费用策略相较最优方案的收益损失(regret)热力图,横纵坐标为波动和需求。

- 解读:沿需求和波动同时升高的对角线,固定费用表现良好,损失小;高波动低需求条件下,固定费用效能显著下降。
  • 意义:为实际应用中固定费用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强调动态调整优势。图12


图13-14(第26页)


  • 内容:Uniswap V2 ETH/USDC池的恒定乘积和总锁仓值时间序列;校准后模型模拟的价格比率对数分布与历史分布匹配图。

- 解读:长期锁仓相对稳定,动态价格分布能由模型高度拟合,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 意义:展示数据质量和模型的校准准确度,增强仿真结论的说服力。图13, 图14


图15(第28页)


  • 内容:基于历史CEX价格与模拟价格,LP预期收益随着AMM费用变化的曲线。

- 解读:模拟和历史价格结果较为接近,均确认最优费用明显低于CEX费用。多种波动率假设下最优区间稳定,支持模型简化假设。
  • 意义:展示理论指导费率调整的实用性和泛化能力。图15


图16-17 与 18-19(第29-31页)


  • 内容:历史数据下,原始30bps费用与最优5.42bps费用下的价格比率轨迹、套利买卖边界及LP PnL轨迹对比。

- 解读:高费用下交易稀疏利润负,低费用下交易活动增加,套利频率提高,LP对冲利润转正,未对冲波动影响不大。
  • 意义:实证验证降低费用促进流量及提升LP收益,但在波动激增期仍需提高费率;提示动态费率实操价值。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第32页)


  • 内容:交易频率与噪声交易量分别对LP预期收益的影响。

- 解读:交易频率提升显著增加LP收益,噪声交易的引入整体上升LP收益但不改变最优费率的基本结论。
  • 意义:动态市场与多样化交易主体对LP收益影响可控,模型较鲁棒。图20


图21(第33页)


  • 内容:LP对冲交易费用与套利者费用变化对预期收益的影响。

- 解读:对冲费用提高明显减少LP收益,套利者费用降低则提升LP收益,说明交易成本在市场分层中的作用。
  • 意义:支持设计细粒度费用结构,提炼不同参与者成本对LP绩效影响。图21


图22(第35页)


  • 内容:参考价格引入漂移和均值回复动力学后LP期望收益变化。

- 解读:适度漂移和均值回复对收益影响有限,模型关键结论稳健于价格进化机制。
  • 意义:价格过程假设放宽不破坏优化结构,对模型应用扩展具有信心支撑。图22


图23(第41页,附录)


  • 内容:无限需求假设下基于理论近似的LP费用-收益曲线与不同需求水平模拟结果对比。

- 解读:理论近似准确,解释了最优费用曲线非单调性(跳跃)表现。
  • 意义:为模型理解提供数学基础和可信度验证。图23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核心不涉及对AMM/LP的传统资产估值,而是聚焦于期望收益(PnL)最大化和费用设计问题。其“估值”即LP流动性提供策略的期望盈亏(hedged/unhedged PnL)和费用收益的权衡。
  • 使用的大规模蒙特卡洛仿真基于几何布朗运动模拟价格轨迹,结合AMM流动性和费用参数,推导LP费用收入及损失。

- 数学上,模型隐含费率和价格滑点对LP收益的边际贡献和分布,完成类似最优定价分析。
  • 各种参数及费用结构(包括扩展的套利者费用、对冲费用)敏感性分析,反映出“最优费率”是有明确解的,且依赖因素如下:

- 交易成本(AMMvs.CEX)差额
- 市场波动率$\sigma$
- 基本面需求强度$\Delta$
  • 预测存在的最优费率对应特定波动和需求组合下的最大预期收益,超过阈值则费用趋向无穷大(停止交易)。

- 该框架具备强大的实践导向性,可通过历史数据标定,指导实际AMM收费策略。

---

5. 风险因素评估


  • 市场波动大幅增加使AMM资产价格与市场价格错位加剧,带来更多不利选择成本,使LP收益大幅下降,甚至为负。此时LP最优策略可能是大幅提高费用甚至暂停交易,保护资金安全。

- 模型假设的简化风险:CEX费用为统一平均值,真实交易成本因交易者类别和规模不同而异,估计存在误差范围。
  • 缺乏对冲费用反映:对冲交易存在额外成本可能压缩LP利润空间。

- 模型默认基本面交易者理性完备信息和最优路由,现实中信息不完全、路由非最优会带来实际收益差异。
  • 气体费等交易额外成本未纳入,导致标定估计偏差。

- 噪声交易者误差:模型初版不纳入噪声交易,授权扩展版纳入,也表明噪声交易能正向影响LP收益。
  • 套利者行为复杂度和潜在费用层级,不同套利策略可能影响模型假设的适用性和LP实际收益。

- 极端市场环境(流动性枯竭、交易关闭等)下模型适用受限。[page::25-36]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模型仍为简化版本,未充分考虑多资产、多层次的手续费结构、非理性行为、执行延迟和系统风险。

- 未显性考虑价格跳跃、市场崩盘等极端非连续事件,这些对流动性和费用关系可能有显著破坏效应。
  • 统计拟合基于对数价格比率分布,未利用更多市场特征(如订单簿深度、链上活动等),限制了模型对复杂市场状态的刻画。

- 设定中假定LP被动、资金固定,未涉及LP主动调整头寸、资金动态增减等现实行为。
  • 理论与实际的交易成本差异较大,尤其在DeFi领域,各类费用波动剧烈,模型统一假设可能掩盖一些关键风险点。

- 费用的动态调整策略务实且高效,但实现中的延时、信息不对称、操纵风险未涉及。
  • 模型直接推广到其他资产对及其他AMM协议时,需谨慎假设适用性。

- 文献对比中,存在与一些均衡模型的视角差异,统一理解这些差异对策略制定和实际应用至关重要。

总体,报告在现有水平已相当完善严谨,但实际应用时应理解其假设限制和数据敏感性,结合实时市场动态适度调整策略。

---

7. 结论性综合



该报告创新提供了一个基于减少形式且高度模块化的仿真模型,系统研究了自动化做市商AMM中的最优费用设计问题。通过引入CEX与DEX联动、将交易者分类为套利者和理智的基本需求者,模型揭示了动态市场环境下LP收益的关键驱动因素,尤其是费用设定对LP盈利性的影响。模型得出:
  • 在多数普通市场状态下,AMM最优费用应略低于CEX交易成本以保持竞争优势和吸引订单流,典型费率大约在5–20bps区间,比Uniswap v2的30bps常规定价更低。

- 电报波动率升高导致不利选择加剧,最优费用提升以防止巨额亏损,极端波动时优选禁交易(费率趋向无穷)。
  • 费用调整的动态机制(特别是门槛型双档动态调整)是提升LP收益和增强市场稳健性的有效工具。

- 模型通过实际的ETH/USDC数据校准得到实证验证,表明理论框架与现实市场具备良好吻合度,具有实际运营指导价值。
  • 扩展模型纳入噪声交易者和差异化费用结构,验证了核心观点的稳健性和适用范围。

- 通过大量图表(价格比率分布、交易量、收益曲面等)定量刻画动态市场中费用和市场变量的复杂交互,为AMM设计提供坚实的理论与经验基础。
  • 报告最终强调平衡保护LP免受套利损失与吸引有意义交易量间成本收益权衡,提出市场条件驱动下的动态费用设计作为未来AMM的重要发展方向。


综上,该报告在理论创新、模拟实证、实际应用三方面均表现卓越,堪称AMM领域对流动性费用设计研究的标杆,为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极具指导性的全方位深入分析。未来研究可有针对性增加多资产、多策略博弈、非均衡动态的考察,进一步丰富AMM设计体系。

---

结束语



本分析严格剖析报告中的每一关键点、模型假设、数据与仿真、实证校准与风险因素,明晰了报告的核心逻辑与创新贡献,并结合图表解读了深层经济意涵和实际影响。总结中均附对应页码以便考证,确保分析专业严谨,体现资深金融分析师对前沿自动做市机制的理解深度和整合能力。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