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事件研究系列(3):A 股增减持行为的量化梳理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系统梳理了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及高管的增减持行为对股价的影响,构建了减持增持比指标,发现其与股市走势高度相关;监管新规显著降低了减持对股价的冲击;高管增持行为持续带来正超额收益,且通过多维度分析可进一步挖掘具超额收益的个股,支持投资者基于事件驱动进行精选。[page::1][page::9][page::13]
速读内容
减持增持比指标与市场走势关系分析 [page::1]

- 减持增持比指标与万得全A指数走势呈明显相关,指标高位常预示市场顶点。
- 2015年后监管加强,减持行为明显减少,指标绝对水平下降但相关性依旧存在。
不同板块市值与行业的减持增持比特征 [page::2]



- 创业板减持增持比最高达到2.79,主板基本平衡。
- 小市值公司减持频率更高,TMT行业减持较多。
重要股东与高管增减持后市场表现 [page::3-6]
- 重要股东增持公告首日和次日带来短期脉冲正超额收益,剔除市值风格后持续性减弱。
- 重要股东减持公告后呈现明显负超额收益,特别是剔除市值影响后,影响持续且显著。
- 高管增持公告后股价表现稳定正超额收益,高管倾向于在低位增持。
- 高管减持伴随长期负超额收益,倾向于在高位减持。
- 不同板块表现差异明显,中小创增持表现优于主板,主板减持影响较大。



减持新规的影响分析 [page::7-9]
- 2016年及2017年减持新规出台后,减持事件对股价的系统性负面影响大幅降低,尤其是中长期影响显著减弱。
- 新规前减持事件表现明显负收益,新规后仅首日轻微负收益。
- 增持行为未受新规影响,高管增持事件收益持续稳定。


多维度因素对个股增减持后表现的影响 [page::10-12]
- 股价相对位置显著影响事件收益:股价低位增持表现最好,高位减持表现最差。
- 增减持比例与执行价格也影响收益,高管增持比例及价格越高长期表现越好。
- 大宗交易和限售股减持对价格冲击不同,非大宗增持收益优于大宗增持,限售股减持首日跌幅较大。



高管增减持精选策略构建 [page::13]
- 通过剔除小比例增减持及限制性筛选条件(公告日前股价走势、执行价格门槛)构建精选组合。
- 精选组合相较普通组合,增持组合收益显著提升,减持组合负收益显著加深。
- 新规发布前后均显示增持精选组合持续稳定正收益,减持精选组合在新规后影响减弱但仍可识别个股异质收益。


深度阅读
量化策略专题报告详尽分析 —— 《A 股增减持行为的量化梳理》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报告标题:《量化事件研究系列(3):A 股增减持行为的量化梳理》
作者:耿帅军、王浩、王汉锋
发布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公司)
时间:2018年初
主题:深入分析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及高管的增减持行为及其对股价的影响
核心论点:
- 增减持行为作为内部人交易,从市场供需和信息预期两方面对股价产生影响。
- 构建“减持增持比”指标,揭示其与市场整体走势(万得全A指数)的高相关性,并指出该指标在市场顶底拐点的预示价值。
- 监管层陆续出台减持新规后,减持行为及其对股价的冲击均显著减少。
- 高管增持对股价具有持续正面超额收益,而减持事件影响差异需细分而非一概而论,通过多维度筛选可挖掘更多异常收益机会。
- 结合股价相对位置、增减持比例、执行价格、交易方式(大宗与限售股)等因素,构建更为精细的策略组合提升收益表现。
整体上,报告系统性梳理了A股内部人增减持行为的历史表现、政策影响以及多维度特征分析,提供量化挖掘个股超额收益路径的研究框架和实证支持。[page::0,1,7,10,13]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增减持行为对股价影响的双重机制(page::0,1)
报告首先明确,重要股东或高管属于“内部人”,其交易既通过直接市场供需影响股价(买入推高、卖出压低),也通过投资者对其信息优势的解读影响市场预期。
构建的“减持增持比”指标(减持公告数/增持公告数)与万得全A指数走势图高度相关,尤其是在市场顶点指标达到4以上,顶峰时甚至达到6(2007、2009、2015年多次出现)表明,过度减持预示市场高位风险,而监管加强后该指标绝对值大幅下降,反映出监管有效压制大股东减持行为,改善市场秩序。
这一指标对捕捉市场周期的辅助价值显著,为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提供了广泛参考。[page::1]
2.2 不同板块与行业减持增持比的差异(page::2)
细分数据显示,创业板及中小板的减持增持比显著高于沪主板,反映中小市值股的流动性及价值波动性更大。按市值划分显示,市值越小,减持增持比越高,暗示小市值股更频繁进行减持操作,或风险承受及资金利用更灵活。
行业上,TMT行业减持最频繁,可能因其估值高波动大;而商贸零售、房地产和煤炭等传统行业减持比例相对较低。该板块、行业、以及市值的差异对投资者理解不同行业增减持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page::2]
2.3 增减持公告后的个股表现(page::3-6)
报告通过分别测算“相对于行业指数”和“相对于行业+市值风格指数”的超额收益,进一步剖析不同类型增减持行为的市场反应:
- 重要股东增持:
使用行业指数基准显示公告当天及之后阶段均有正超额收益,强调“内生推动力”;加入剔除市值风格后,超额收益集中在公告当天及次日,之后衰减,提示市值风格是驱动部分收益的关键,且多为中小市值股。从主体来看,公司股东增持收益略优于个人股东,但长远差异不大。[page::3]
- 重要股东减持:
公告当天负超额收益显著,长期而言,剔除市值风格后表现出持续负收益,公司股东减持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强烈。值得注意的是,减持公告前,股价表现良好,显示股东倾向于高位减持以实现收益。[page::4]
- 高管增持:
高管增持公告后持续正超额收益明显,且公告前表现相对较弱,高管倾向于在低位介入,体现管理层对公司低估的判断。该类型事件不仅当日有强烈市场反应,且长期超额收益较稳定。[page::4]
- 高管减持:
高管减持则带来长时间的负超额收益,且公告前股价已显著走高,支持“高位出货”的观点。这种持续性跑输市场的表现尤为明显,尤其在剔除市值效应后更突出。[page::5]
- 年度及板块异质性:
分年度数据确认了上述结论的稳定性:各年度均观察到减持公告首日明显负超额收益和增持公告首日正超额收益。主板股票发布减持公告带来的负收益较低,而创业板对增持公告的正超额收益更敏感。[page::5,6]
2.4 减持新规的政策影响(page::7-9)
报告分析了2015年至2017年间监管层推出的几次针对股东及高管减持的法规,分为四个时间段进行效应对比:
- 2015年7月8日前:减持事件带来显著负收益,市场对此冲击敏感。
- 2015年7月8日-2016年1月7日:首次规范减持,负面效应有所减弱,长期影响降低。
- 2016年1月8日-2017年5月26日:“变相减持”活跃,负收益累计加深,且主要由于利用大宗交易等方式规避限制。
- 2017年5月26日后:“加强版”减持新规实施后,减持事件对股价的系统性负面影响大幅下降,仅公告首日影响明显,后期衰退,市场秩序明显改善。
对比图表也显示,增持行为未受减持新规限制,高管增持长期正超额收益保持稳定。[page::7,8,9]
2.5 多维度挖掘个股异质性表现(page::10-12)
报告提出,简单以事件分类并不能全面捕捉增减持事件对股票的长期表现影响,为此引入如下关键变量:
- 股价相对位置(近期相对20日价格):
- 价格较高时,减持个股后续表现更差,增持个股表现更弱。
- 价格较低时,高管增持个股后续有显著正收益,体现管理层在低价时买入的信号价值。[page::10]
- 增减持比例:
- 高管增持比例越高,累积正超额收益越显著。
- 重要股东及高管减持比例差异对表现区分度较低。[page::11]
- 执行价格相对于公告日价格的比例:
- 增持价格越高,累计收益越高(可能反映管理层对股价的信心)。
- 高管减持价格越低,后续负面表现更显著。
- 重要股东减持价格对表现区分度较弱。[page::11-12]
- 交易方式(是否大宗交易或限售股):
- 非大宗交易的增持带来较大正收益,非大宗减持负收益较小。
- 限售股减持首日跌幅大,但非限售股减持的长期负收益更显著,暗示限售股减持可能被视为流动性释放,风险较小。[page::12]
2.6 高管增减持精选组合构建(page::13)
考虑到减持新规后系统性影响减弱,报告基于以下策略定制组合增强异质收益挖掘:
- 剔除小比例增减持股。
2. 增持组合纳入公告前20日跌幅超过10%的个股,体现“低吸”特征;减持组合纳入公告前20日涨幅超过10%的个股,体现“高抛”特征。
- 增持价格须高于公告日收盘价的95%,减持价格低于公告收盘价的95%。
构建结果显示:
- 筛选后的高管增持组合显著优于总体增持,收益倍增且持续提升。
- 筛选后的高管减持组合在新规前负超额收益加大,体现精细化研究更能捕捉风险;减持新规后整体负面影响降低,但仍能发现负面影响明显的个案。[page::13]
---
三、图表深度解读
- 图表1(减持增持比与万得全A走势):
右Y轴为减持增持比例,左Y轴为总指数点位。减持比例峰值多出现在市场顶点前期,后指数进入下跌趋势,如2015年5月后指标回落,指数6月中旬下跌。监管之后比例数值显著降低,说明调控有效。[page::1]

- 图表2-4(分板块、市值、行业减持增持比):
- 创业板减持增持比最高达到2.79,显著高于沪主板(约1)。
- 小市值公司(0-30亿)减持次数远多于大市值(1000亿以上0.7以下)。
- 行业按减持增持比排序,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等科技行业最高,煤炭最低(约0.6)。[page::2]



- 图表5-8(重要股东增持超额收益):
相对于行业基准累积超额收益逐渐上升,首交易日呈现明显跳升,单日超额收益柱状图对应反映。行业+市值剔除后首两日超额收益显著,之后衰减,表明部分收益由市值风格带动。个人、公司股东增持均表现正超额收益,且长线个人略优。[page::3]




- 图表9-12(重要股东减持超额收益):
公告当天单日负超额收益明显,长期来看剔除市值后负超额收益明显加剧,个股在公告前涨幅大,股东在高位减持。个人减持负超额收益弱于公司股东。该系列图与增持呈现走势相反,符合预期逻辑。[page::4]




- 图表13-16(高管增减持超额收益):
高管增持有持续显著正超额收益,且公告日前股价跌幅明显,构成买入信号;高管减持行为对应持续负超额收益,且公告前股价涨幅明显,为出货信号。增减持行为显示高管动作对价量及市场影响的信号价值远强于重要股东。[page::4,5]




- 图表17-24(年度及板块差异):
- 重要股东增持或高管增持在创业板更具正超额收益,中小板次之,主板最低。
- 减持事件主板负超额收益更大,创业板相对缓和。
- 年度维度呈现波动,但整体维持首日强烈反应。
显示港股市场中,创业板更敏感于管理层增持信号,主板股票减持影响更大。[page::5,6]






- 图表25-32(减持新规前后比较):
不同时间窗口内减持超额收益曲线显示:
- 新规出台前,减持带来长期明显负超额收益。
- 各轮新规发布后,负超额收益幅度明显降低,特别是2017年“加强版”新规后,减持对股价系统冲击大为减小。
- 高管减持亦呈同样趋势。
这组图直观体现了监管政策加强对市场稳定性的促进作用。[page::7,8]
- 图表33-36(新规前后增减持对比):
- 重要股东增持与高管增持新规前后表现差异相对小,尤其高管增持后期收益依旧明显。
- 减持新规后重要股东及高管减持负超额收益基本消失,短期跌幅减轻,彰显监管效力。[page::9]
- 图表37-40(股价相对位置影响):
将公告日价与过去20日价格作比,分五个档次,股价位置与增减持后超额收益密切相关。
- 股价处于相对低位时,增持个股后续表现优异,尤其高管增持。
- 反之,股价处于高位时,减持个股表现更差。
反映市场对管理层在价格低时买入和高位卖出的信号敏感。[page::10]
- 图表41-44(增减持比例相关表现):
高管增持比例越大,后续正超额收益越显著增强。但减持幅度与比例关系不强,即减持影响更多受事件本身而非比例驱动。同时重要股东增减持比例对超额收益区分不明显。[page::11]
- 图表45-48(执行价格相对于公告价的比例):
高管增持执行价格越高的个股表现越好,高管减持价格越低个股表现越差,显示执行价格是判断事件性质及后市表现的关键变量。重要股东该指标表现相对模糊。[page::11-12]
- 图表49-52(交易方式——大宗及限售股):
非大宗交易增持效果明显优于大宗增持,非大宗减持负面影响较小,说明大宗交易的减持更易被市场视为“真实且有价”。限售股减持虽然首日跌幅大,但非限售股的长期负超额收益更惊人,表明流通性对市场影响不容忽视。[page::12]
- 图表53-56(高管增减持精选组合效果):
通过对增减持公告的精选条件筛选,组合收益显著放大。新规前筛选后的增持组合最高累计超额收益超过4%,减持组合贴现负面收益加强。新规后高管增持编辑组合依然收益显著,而减持精选深度虽影响减弱但依然存在,有助于辅助投资决策。[page::13]
---
四、估值分析
报告主体未涉及传统股票估值模型的实证应用,而主旨为从量化视角基于股价表现及公告行为构建事件驱动策略。其“估值”可视为对公告后超额收益表现的“事件估值”,基于多维量化指标筛选和风险调整,形成可交易的组合策略。因此,估值更多聚焦于事件影响价值而非公司基本面估值。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主要隐含风险因素包括:
- 监管变动风险:政策紧缩或放松均影响增减持行为及市场反应规律。
- 数据准确性与披露延迟风险:公告信息不及时或不完整可能导致模型误判。
- 市场突发事件干扰:宏观经济变化、行业波动可能掩盖增减持行为信号。
- 模型过度拟合风险:量化选择策略基于历史数据,未来表现具不确定性。
报告未明确给出缓解策略,但通过多维度筛选、本地市场深耕和持续跟踪以减少风险敞口。
---
六、批判性视角
- 报告以历史数据映射当前监管环境,且对政策变化敏感。但未来政策及市场结构演变,可能导致历史规律失效。
- 市值风格、行业效应等共因变量影响深刻,即使剔除仍可能存在遗漏变量,结论应审慎采信。
- 细分维度和筛选条件多样,易被视为“事后择时”或数据挖掘,盈利能力面临实盘检验风险。
- 执行价格分析等未考虑除公告日外的市场环境变动冲击。
总体而言,报告以稳健统计为基础,深入剖析内部人行为对价格的双重作用,视角对投资者有较大启发但需结合实际投资适用性审慎应用。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全面系统地梳理了A股市场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和高管的增减持行为及其对股价的短期与中长期影响,得出如下关键结论:
- 增减持行为影响机制:通过市场供需直接作用股价,同时传递管理层对公司估值的内部预期,改变市场投资者预期。
- 减持增持比指标具备极强的市场顶底周期预警能力,在历史顶峰往往升至极高水平,2015年后的监管加强使得绝对水平明显下降,市场更趋稳定。
- 具体行为表现:
- 重要股东增持具备短期脉冲性正超额收益,但长期受市值风格影响;
- 高管增持表现出稳定且显著的中长期正超额收益,特别是在股价相对低位时增持,投资价值显著;
- 重要股东和高管减持均导致了稳定的负超额收益,且偏向于高价位卖出。
- 监管影响:2015-2017年多次减持新规显著降低了减持行为对股价的冲击,减持事件的负面溢价大幅减少,市场结构趋于规范。
- 多维度筛选优化策略:结合股价相对位臵、增减持比例、执行价格及交易方式,投资者能够构建更为精准的交易组合,显著提升高管增持和减持事件的异常收益捕捉能力。
- 实证表现:经过精选后的高管增持组合收益远超非精选组合,且减持组合在新规前负面效应加强,新规后系统性负效应虽弱化但仍存局部机会。
报告以详实数据和多维分析揭示了A股市场内部人交易行为及监管政策的深刻影响,为量化策略开发和投资者行为分析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实操指导。[page::0-13]
---
免责声明
报告末尾的法律声明全面阐明了信息来源、用途范围、风险承担、利益冲突与版权等内容,提醒投资者独立判断、审慎投资,严格遵守信息使用规范。[page::14]
---
总体评价
本报告在内部人交易行为对价格影响领域的量化研究中具有高度权威性和系统性,通过历史数据实证和监管政策切换“自然实验”,科学严谨地揭示事件驱动的机理与风险。尤其在近年监管趋严背景下,报告对投资者理解市场行为和挖掘异常收益路径意义重大,且对投资组合构建具有很强指导价值。适合专业投资者及量化策略研究人员参考。
附注
若需查阅报告中各图表,正文对应页码均已标注且附带相应图片链接,便于精准溯源与深入对照分析。[page::所有页]
---
此为基于该份金融研究报告内容的详尽分析,请结合报告全文审阅与实际投资需求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