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以来ETF市场发展复盘及产品布局思考(二)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从资金需求和产品属性角度,复盘了2024年以来ETF市场特别是SmartBeta-ETF、港股ETF、美股/海外ETF及多资产ETF的发展状况,详细评估了泛红利策略推动的SmartBeta-ETF爆发性增长及其风险收益特征,探讨了降低波动作为宽基指数产品创新方向的实践路径,并结合港股ETF主题资产分类提出定制指数设计建议,同时评价了多资产股债恒定比例指数ETF的历史业绩及未来产品创新挑战,为机构及配置类投资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布局思考 [page::0][page::1][page::3][page::5][page::7][page::9].

速读内容


2024年以来SmartBeta-ETF市场爆发式增长 [page::1]


  • 2024年初至2025年4月,SmartBeta-ETF新发行53只,募资305亿元,全市场119只基金合计规模1662.5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超两倍。

- 泛红利策略ETF占主导,36只合计规模950亿元,港股泛红利21只规模427亿元,自由现金流策略产品近150亿元。
  • 保险及其他机构投资者持仓占比显著提升,2024年末泛红利ETF机构持仓超55%,头部产品华泰柏瑞泛红利ETF规模领先 [page::1][page::2].


泛红利策略ETF风险收益及行业集中度分析 [page::2]

  • 泛红利策略收益显著受益于银行和煤炭等行业的估值及盈利提升,未来面临估值回调和盈利下滑风险。

- 投资者需求集中于稳定收益及股息红利,产品表现受制于重仓行业行情波动。
  • 采用差异化的红利质量、价值、现金流等创新策略及指数轮动,可以改善风险收益及市场适应性。

- 泛红利、自由现金流等策略展现类绝对收益风险收益特征,适合长期配置 [page::2].

SmartBeta经典策略改进与降波实践 [page::3-5]



  • 成长、价值、质量等传统SmartBeta策略增长较缓,面临与宽基及行业ETF产品的行业重合及竞争。

- 通过叠加相关因子(如成长+动量、红利+低波动、价值+质量/现金流)及加权优化显著改善策略业绩及风险指标。
  • 300/500/1000行业中性低波指数通过行业中性及波动率筛选实现降波效果,连续多年跑赢沪深300指数。




港股ETF细分资产类别及主题布局 [page::5-7]

  • 港股ETF分为股东回报、稀缺科技、新商业模式三类资产,覆盖面及资金关注度不断提升。

- 港股ETF2024年以来募资125.59亿元,新发32只产品,重点聚焦泛红利、央国企、创新药、汽车及科技等主题。
| 指数分类 | 指数名称 | 新发基金数量 | 规模(亿元) | 2024年以来收益 |
|---|---|---|---|---|
| 股东回报 | 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指数等 | 14 | 138.21 | 约20% |
| 稀缺科技 | 创新药、互联网、汽车主题指数 | 11 | 30-40 | 20%-40% |
| 新商业模式 | 消费及休闲主题指数 | 3 | 约10 | 10%-20% |
  • 主题指数定制使行业权重更贴合投资者需求,避免港股通行业分类与主观认知偏差。

- 跟踪恒生科技、互联网等高弹性主题ETF规模领先,但保险机构偏好波动率较低的港股宽基ETF。
  • QDII基金客户覆盖有限,股票型港股ETF因港股通机制更受中小机构青睐。



美股及其他海外ETF发行与创新 [page::7-8]

  • 2024年新发7只美股及其他海外ETF,募资近32亿元,数量和规模均低于2023年。

- 互挂ETF模式创新推动多区域覆盖,便利管理并差异化满足海外投资工具需求。
  • 受QDII额度限制影响,海外ETF扩展受限,重点关注日本、沙特、东南亚等市场。


多资产ETF产品发展与表现回顾 [page::8-10]

  • 中证指数公司发布多款股债恒定比例系列指数,股债比例涵盖5%-30%权益资产区间。

- 2019年起不同股债配置指数表现稳定,红利低波股债指数表现最优,年化收益6%-8%左右,最大回撤低于5%。

| 股债比例 | 指数名称 | 2019-2024年区间年化收益 | 年化波动率 | 最大回撤 |
|----|----------|-----------------|------------|---------|
| 10/90 | 中证红利低波股债 | 6.04% | 2.16% | -2.28% |
| 20/80 | 中证现金流股债 | 6.90% | 3.24% | -2.92% |
| 30/70 | 中证现金流股债 | 8.44% | 6.21% | -6.54% |
  • 实盘跟踪存在难度,股债恒定比例指数产品缺乏灵活配置与行情应对能力,且投资工具有限,多资产实际配置更偏向债基和FOF。

- 跨部门协作挑战基金公司运营能力,产品创新需兼顾机构需求和持有人体验。

深度阅读

【方正金工-ETF深度报告】2024年以来ETF市场发展复盘及产品布局思考(二)详尽分析报告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2024年以来ETF市场发展复盘及产品布局思考(二)

- 作者及机构:刘洋,方正证券研究所,2025年6月20日发布
  • 核心主题:深度分析2024年以来中国ETF市场的产品发行、规模变化、投资者结构及策略创新,重点涉及SmartBeta-ETF、港股ETF、美股及海外ETF、多资产ETF的现状和发展思考。

- 报告结构:本文为三篇系列文章第二篇,内容覆盖SmartBeta、港股ETF、美股和多资产ETF的产品布局与市场动态。
  • 核心观点

- SmartBeta-ETF在泛红利策略带动下规模爆发,策略产品持续创新;
- 港股ETF聚焦股东回报、稀缺科技及新商业模式,建议定制主题指数更好满足投资者需求;
- 美股及其他海外ETF受限于QDII额度,创新互挂ETF成为差异化工具;
- 多资产ETF发展受到策略固定、资产配置工具有限的制约,未来需跨部门合作优化管理。
  • 风险提示:基于历史数据,非投资建议,行业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及不可线性推断风险[page::0,1,9,10].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SmartBeta-ETF:泛红利策略驱动爆发增长


  • 规模与数量增长

- 2024年初至2025年4月末,全市场新发SmartBeta-ETF 53只,募资305.03亿元;
- 全市场119只SmartBeta-ETF规模达1662.50亿元,较2023年末(550.59亿元)增长超过两倍,增幅1111.91亿元。
  • 策略分布

- 泛红利策略(包括红利、红利低波、红利质量等)为主力,36只产品规模达949.99亿元;
- 港股泛红利策略21只规模426.53亿元;
- 2025年新兴自由现金流策略约150亿元规模;
- 经典成长、价值、质量策略增长缓慢,规模偏小。
  • 投资者结构演变

- 保险机构重仓泛红利ETF,披露持仓市值从18.32亿元(2023H1)升至182.60亿元(2024H2),持仓占比超20%;
- 整体机构投资者占比由36.27%提升至55.58%,反映机构对该策略的积极认可和加仓。
  • 代表产品及市场表现

- 华泰柏瑞旗下上证红利ETF(218.44亿元)和中证红利低波ETF(158.36亿元)明确领先市场,具备龙头地位。
  • 策略成功背后

- 泛红利策略在银行、煤炭等周期性和高分红行业布局明显,资本利得和分红回报双重驱动业绩增长;
- 市场不确定因素:若下跌板块估值回落或盈利下滑可能导致指数亏损,且牛市中成长策略或优于泛红利策略,投资资金可能发生转向。
  • 策略创新

- 推出红利+(红利质量、红利价值、自由现金流等)新策略,以差异化选股因子优化波动和收益表现;
- 不同策略指数重仓行业存在分化,年度收益表现各异,建议多策略轮动组合以提升收益和控制风险[page::0,1,2].

2.2 SmartBeta-ETF:成长与价值策略表现不及类似宽基行业ETF


  • 经典成长、价值、质量类SmartBeta指数与部分宽基或行业ETF行业分布、特征相似,难以形成明显差异化,市场认可度及规模增长较慢;

- 例如,国证成长指数表现与创业板指、深证100指数高度重合,但业绩及市场认知劣后;
  • 国证价值指数重仓银行与非银金融,同泛红利策略重仓行业,但业绩明显不及泛红利策略指数;

- 改进策略方向:
- 叠加因子强化成长、价值策略中的上涨弹性,如创业板动量成长指数三年累计254.67%收益明显优于创业板指212.68%;
- 降低组合集中度,避免策略过度依赖单一行业,代表指数如国证价值100和东证红利低波等,改善风险收益指标;
  • 定位指导:SmartBeta策略未来重点发展稳定的配置资金宽基替代产品,尤其是降低波动的智能策略,符合监管鼓励发展中低波动型产品[page::2,3].


2.3 降波实践:国信价值指数及300/500/1000行业中性低波指数


  • 国信价值指数

- 基于PB-ROE思路:剔除高风险质押、商誉及低ESG评级标的,选取ROE稳定且市净率合理股票,综合市盈、市净、股息率组成价值综合因子;
- 等权重加权方法,2019年至今累计收益90.58%,跑赢中证全指51.47%,且最大回撤和波动率较低;
  • 300/500/1000行业中性低波指数

- 分行业选取波动率最低绩优股,权重行业相匹配,采用行业中性配置;
- 2019年至今300行业中性低波指数累计收益32.34%,年化4.67%,连续五年跑赢沪深300;
  • 结论:行业中性+低波动设计有效提升风险调整收益,符合中长期配置需求[page::4,5].


2.4 港股ETF:三类资产及产品创新思考


  • 资产分类及特征

- 股东回报资产(金融、能源、电讯):高股息、回购频繁,受保险等机构青睐;
- 稀缺科技资产(互联网、AI、创新药、新能源汽车):高弹性,市场热点集中区;
- 新商业模式资产(消费、教育、休闲):多元化成长主题;
  • 市场表现及规模

- 2024年以来发行32只港股ETF,募资125.59亿元;
- 常见主题包括泛红利、央企、创新药、汽车,产品线基本完善;
  • 行业分类与市场预期差异

- 港股行业标准较A股不同,致使港股主题指数成分股偏离投资者认知,如阿里巴巴归属非必需消费、电动车企业归于可选消费下不同细分;
  • 主题指数优势

- 根据企业主营业务匹配指数成分股,灵活调整权重,动态反映主题表现,适合交叉行业的热点板块;
- 但受限于港股通名单及限售股流通限制,新上市或限售股难以即时纳入,可能影响收益表现;
  • 产品建议

- 推荐关注以恒生ETF为代表的港股宽基配置产品,机构配置积极,规模位居前列;
- 股票型港股通ETF覆盖范围广于QDII基金,客户基础更广,规模增长更快;
- 以恒生科技指数、港股互联网、医疗保健等行业主题较受欢迎,保险机构重仓较多[page::5,6,7].

2.5 美股/其他海外ETF:创新互挂ETF趋成为差异化产品主流


  • 2024年共新发7只海外ETF,募资31.95亿元,较去年明显减少,受QDII审批收紧及额度限制影响;

- 互挂ETF基金成为创新亮点,采用联接基金架构,便于操作和满足战略合作需求;
  • 互挂ETF覆盖日本、东南亚、沙特、巴西等新兴及特色市场;

- 龙头基金公司的海外合作布局积极,未来互挂ETF产品有望持续增多[page::7,8].

2.6 多资产ETF:股债恒定比例指数体系发展及挑战


  • 中证指数公司发布多款股债恒比例指数,股票部分选取泛红利、现金流、红利低波等指数,债券部分选用国债、政金债和信用债指数;

- 股债配置涵盖从5%/95%至30%/70%多档比例;
  • 历史表现优于同类固定收益基金,特别是红利低波股债指数表现最佳,年化收益和回撤指标均优;

- 然而实盘复制面临挑战:
- 泛红利指数投资复制难度大;
- 债券收益面临下行、波动加大;
- 股债配置固定,缺乏灵活调整和风格切换能力;
- 工具受限,无法涵盖海外资产或另类配置;
- 需要基金不同部门紧密协作对接管理,组织及运营难度高。
  • 管理经验对标iShares美国多资产ETF系列,显示灵活配置和资产多元化是未来优化方向[page::8,9,10].


---

3. 图表深度解读



3.1 SmartBeta-ETF数量及规模变化(图1)


  • 图表展示2010-2025年4月SmartBeta-ETF的数量(右轴)及规模(左轴,亿元);

- 泛红利策略ETF(蓝色)规模增长明显,2025年4月超过1200亿元,占主导地位;
  • 港股泛红利策略ETF(红色)及其他策略(绿色)次之;

- SmartBeta基金数量从2018年开始快速增长,2025年4月达到120只左右。
  • 说明泛红利策略是规模增长主因,且策略类型逐渐丰富,推动整体市场扩大[page::1]。


3.2 SmartBeta策略基金数量及规模对比(图2)


  • 统计多个SmartBeta策略的基金数量(右轴)及规模(亿元,左轴);

- 泛红利策略基金数量接近40只,规模达949.99亿元,远领先其他策略;
  • 港股泛红利策略21只规模426.53亿元也较为可观;

- 自由现金流策略基金虽数量少(约10只),但规模已达150亿元,显示市场对新策略的认可;
  • 成长、价值、质量等传统策略规模弱,规模体量和基金数量均较小。

- 强龙头地位突出,显示市场偏好及资金流向集中在泛红利类产品[page::1]。

3.3 泛红利ETF持有人结构变化(表格)


  • 2023H1至2024H2泛红利SmartBeta-ETF主要持有人结构展现:

- 保险公司持仓由6.82%提升至20.81%,体现稳定的大额机构投资者进场;
- 基金公司、私募信托等机构占比同步提升;
- 个人投资者份额下降从56.32%到25.91%;
- 联接基金及未披露机构持仓显著增加,反映机构化趋势加深;
  • 数据反映机构资金逐步替代散户成为主导力量,表明ETF市场逐渐成熟及资金配置理性化[page::1].


3.4 泛红利及自由现金流策略指数收益对比(表,图表3)


  • 多个SmartBeta红利及自由现金流策略指数2019-2025年价格和全收益指数年度收益数值详列;

- 指数重仓行业不同,如银行、煤炭、食品饮料、家电等不同行业占比显著差异;
  • 各策略年化收益表现差异明显,2020年及2022年市场波动时表现稳健的策略依旧存在;

- 创新产品自由现金流策略展现较好收益和风险平衡;
  • 指数收益动态体现策略针对不同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page::2].


3.5 指数净值走势对比(图3)


  • 国证成长指数对比创业板指和深证100指数,走势高度重合但成长指数表现略逊色;

- 国证价值指数与中证红利和红利低波波动相对较大,业绩落后后两者;
  • 图示强化了成长、价值传统SmartBeta受限于缺乏差异化和行业集中度的现实;

- 强调创新叠加因子和优化权重对提升策略业绩的重要意义[page::3].

3.6 国信价值指数与中证全指净值及收益对比(图4)


  • 指数净值对比显示国信价值指数自2019年以来稳健跑赢中证全指,体现降波实践成效;

- 年度收益对比也显示连续多年度国信价值指数超越基准,且波动率和回撤明显优于全指;
  • 支撑报告中对降波策略带来风险调整后收益提升的结论[page::4].


3.7 300行业中性低波指数与沪深300净值及年度收益对比(图5)


  • 两指数净值走势今年以来波动较一致,但中性低波指数整体趋于跑赢沪深300;

- 年度收益图表现中性低波指数在多数年份超越沪深300,尤其在熊市年份回撤较小;
  • 佐证行业中性与低波动选股结合的风险缓释效果[page::5].


3.8 港股ETF规模变化及持有人结构(图7,表)


  • 2024年“924”行情以来,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规模激增,华夏恒生互联网ETF规模下降;

- 两只ETF前十大持有人结构差异明显,富国ETF机构客户类型更丰富,尤其中小保险和企业年金;
  • 反映股票型港股通ETF更受多样机构青睐,资金动员能力较QDII型强[page::7].


3.9 多资产恒定比例股债ETF业绩对比(表)


  • 不同股债配置比例ETF产品最近6年各年度收益差异明显,红利低波股债指数表现最佳;

- 各比例如10/90、20/80、30/70股债比例对应的最大回撤均受控在合理区间,年化收益稳健;
  • 不同组合收益超过同类债券基金,对机构稳健配置具有参考价值[page::9].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以指数表现及产品布局为主,未涉及传统股票估值分析方法,估值多指指数的策略构造与优化。
  • SmartBeta策略估值隐含逻辑:

- 基于因子选股如红利率、市盈率、市净率、现金流等形成价值检测和低波动筛选;
- 权重调整策略旨在风险分散及收益弹性提升,避免简单市值加权的缺陷;
  • 多资产ETF:

- 股债比例设计基于机构投资偏好及历史风险收益表现;
- 模拟业绩及波动体现资产权重对风险调整收益的影响;
  • 港股主题指数定制:

- 结合业务实质及投资主题契合度设计权重,更贴近投资者预期,提升估值代表性及指数表现;
  • 海外ETF互挂基金:

- 通过联接结构拓展海外投资空间,估值与合作方海外市场表现密切相关[page::3,4,6,7,8].

---

5. 风险因素评估


  • 泛红利策略风险

- 过度集中于银行、煤炭等行业风险,行情下跌将拖累净值表现;
- 估值回落或周期性行业盈利不佳风险显著;
  • 成长、价值策略表现滞后风险

- 高行业集中度使策略受制于行业景气度,波动与收益易受限;
  • 智能降波策略实施风险

- 策略复杂度提高,模型及估值判断误差可能导致表现偏离预期;
  • 港股ETF风险

- 行业分类与投资者预期不合导致跟踪误差,主题指数更新与限售股风险;
  • 海外ETF风险

- QDII额度紧张导致产品数量与规模受限,海外市场波动风险及汇率风险;
  • 多资产ETF风险

- 固定股债配比抗风险能力有限,市场环境剧变时可能难以调整;
- 管理协调难度较大可能导致执行风险;
  • 政策与市场环境不确定

- 宏观经济、监管政策调整可能影响基金发行及运行[page::0,9,10].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对泛红利策略收益来源识别足够深刻,但对成长价值策略落后的行业结构原因探讨相对简略;

- 对SmartBeta叠加因子策略的描述提及多样性与灵活性,但未具体说明叠加因子可能带来的多重相关性风险与交易成本;
  • 港股行业分类不匹配风险被强调,但应进一步指出主题指数管理对业绩及投资者理解的重要性,及产品设计的透明度挑战;

- 多资产ETF产品缺乏灵活调整能力的局限说明充分,但对未来主动管理ETF替代性的展望较为模糊,缺乏详细操作指引;
  • 互挂ETF模式创新较好,但海外市场监管变化风险未充分展开;

- 总体报告内容系统全面,但多聚焦于产品设计与市场规模,未来研究可加强针对投资回报的定量因子分析及回撤管理策略探讨[page::2,6,10].

---

7. 结论性综合



本篇报告系统回顾和剖析了2024年以来中国ETF市场在SmartBeta策略、港股ETF、海外ETF及多资产ETF领域的显著发展和变化。泛红利策略凭借其稳定的股息回报和资本利得双重驱动,实现了规模和资金结构的快速扩容,且机构资金占比显著提升。成长、价值等经典策略因与宽基行业ETF重叠,发展受限,未来策略优化应重视叠加因子和降低组合集中度以改善风险调整表现。降波策略实践如国信价值和行业中性低波指数展示了较优的历史业绩,彰显中长期配置工具的成长路径。

港股ETF市场沿着股东回报、稀缺科技及新兴商业模式三条主线布局,强调定制主题指数以更好匹配投资者需求,且股票型港股通基金更具规模扩展优势。海外ETF受QDII机制限制,创新互挂ETF开辟了差异化发展道路。多资产ETF在股债恒定比例设计上具有稳健的风险收益表现,但受限于策略和投资工具,难以灵活应对市场波动,运营管理需紧密跨部门协作。

图表数据生动展现了天然优势产品的规模爆发、策略细分带来的收益差异以及行业和市场结构对策略表现的深刻影响,为产品布局和未来创新提出了明晰的方向指引。整体报告体现了对ETF市场潜力与挑战的深入洞察,同时呼应监管推动中低波动和资产配置型产品发展的政策导向,具备较强的实务参考价值。

---

(全文基于报告内容编撰,所有论断均引用报告原文数据及分析。[page::0-11])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