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GI乡村振兴 | 田野对谈之对话吕德文(中):维持型乡村的功能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篇报告通过对中国乡村维持型村庄的深度访谈,揭示了此类村庄在养老功能上的核心价值,强调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在老龄化应对中的作用,并探讨了提升农村养老保障的社会学思路和路径,为乡村振兴和社会保障提供了实地调研的宝贵视角。[page::0][page::1]

速读内容


维持型乡村占大多数,约80% [page::1]

  • 维持型村庄在中国农村普遍存在,除少部分偏远和特色村庄外,大部分村庄难以撤并且难以激活。

- 这些村庄承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功能,是应对老龄化的战略资源。

维持型村庄难以撤并的核心原因是养老功能强大 [page::1]

  • 维持型村庄拥有完整的基层组织体系,包括村集体、土地集体所有、村委会等,与老年人联系紧密。

- 村集体可以发展互助养老服务,老年人承包地能带来收入,保障养老需求。

提升农村养老保障的思路 [page::1]

  • 提升农村老年人保障能力符合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性质,需多元化养老服务。

- 建议将资金投入村集体发展在地养老服务,平衡刚性与灵活性福利支出,避免负面效应。
  • 完善基层组织体系,结合社区养老、互助养老、国家保障、家庭养老形成综合养老体系。

深度阅读

CGI乡村振兴 | 田野对谈之对话吕德文(中):维持型乡村的功能 — 深度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CGI乡村振兴 | 田野对谈之对话吕德文(中):维持型乡村的功能

- 作者及发布机构:中金研究院(中金研究院,简称CGI)撰写,2025年6月15日发布,中金研究院是中金公司的一级部门,致力于以立体调研和数据解构理解中国乡村振兴
  • 主题:讨论中国乡村中“维持型村庄”的现状、功能定位及其在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关键角色

- 核心信息与立场
- 维持型村庄约占中国乡村总量的80%,这些村庄难以撤并且不可激活,其存在的核心价值在于承载乡村养老功能。
- 乡村养老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战略性社会资源,养老保障应从单纯资金补贴转向综合性、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提升农村养老保障能力,需借助村集体的基层组织与社会资源,融合互助养老、社区养老与国家养老保障等多种模式。
  • 报告形式:“田野对谈”系列第二期,访谈形式,结合调研第一手资料和专家观点,旨在通过乡村基层视角宏观审视乡村振兴道路的深层问题。


总体看,此篇报告不仅从学术研究角度剖析乡村现实问题,同时结合社会学视角对乡村养老保障提出未来建设思路。论文基调平实,落脚于实地调研与生活实践,富含现实指导价值。[page::0,1]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报告引言与背景介绍


  • 主要内容:介绍中金研究院田野调研的规模(涉及21省58县149乡镇,300余村),彰显乡村振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介绍访谈嘉宾吕德文教授,其作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长期研究乡村治理与乡土社会的专业背景,强调本期主题“维持型乡村的功能”及研究意义。

  • 推理依据:报告指出,当前中国乡村中大量村庄属于“维持型”,难以推动经济或人口激活,但它们存在养老等重要社会功能,这是乡村振兴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访谈实践是基于作者二十多年实地走访,收集的第一手社会调研数据和观察。
  • 重要观点:乡村振兴不应只聚焦“活力激发”,而需关注乡村“维持”功能,尤其养老服务功用,避免村庄盲目撤并导致老年人保障缺失和社会社区解体。[page::0]


2.2 维持型村庄数量及特性解析


  • 论点总结:吕德文教授认为,维持型村庄占到了全国村庄的80%左右,剩余20%的村庄存在特色优势或者面临自然消亡(偏远高海拔消失型村庄)。这表明绝大多数农村村庄的状态是“撤不了、难以激活”。
  • 推理说明:这是基于对多省调研和村庄分类的长期观察,维持型村庄的核心特征是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入均乏力,缺乏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因而缺乏快速经济激活的动力。
  • 数据点

- 维持型村庄占比约80%
- 消亡型村庄主要是高海拔不适宜居住区域村庄
- 特色型村庄占少数,因资源或文化保护受关注

此分类为后续养老功能讨论奠定基础,因为维持型村庄的存在并非毫无价值,而是作为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承载体。[page::1]

2.3 维持型村庄难以撤并的核心原因


  • 核心观点:村庄难撤并的主要原因是这些村庄承担着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功能,成为应对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关键资源。
  • 详细分析

- 维持型村庄有“完整的基层组织体系”,包括村集体、土地集体所有权、村委会等,形成了与当地老年人联接的社会网络。
- 老年人依靠“责任田”和承包土地的收入进行生活,土地集体资产也能支持发展互助养老服务。
- 具有强大且必要的养老功能是村庄存在的重要理由,社区生活的社会性及情感维系不可替代。
  • 逻辑依据

- 老龄化背景下传统乡村养老方式(家族养老、责任田收入)仍然有效。
- 村集体资源和基层组织构成了养老服务基础设施,这种社会资本难以外包或转移。

这也暗示了乡村振兴中的养老保障应着眼于利用现有村务和社区优势,而非一味推动村庄“撤并”。[page::1]

2.4 农村养老保障提升思路


  • 作者建议

- 养老保障能力提升是符合社会主义国家责任的必然要求。
- 资金投入不应仅局限于发放抚慰性养老金,而要用于村集体发展“在地化养老服务”,形成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 福利支出需在刚性与灵活性间平衡,避免负面激励,防止资源浪费和依赖性产生。
- 综合养老体系构建要整合社区养老、互助养老、国家养老金与家庭养老,以强化养老保障的多元支持。
  • 推理依据

- 社会学视角强调,养老服务的地缘性和社区性决定了必须“在地化”,即依托具体村庄社区和基层组织进行服务供给。
- 现有农村社会保障收入远低于城市,提升农村老年人收入和服务质量需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
  • 隐含假设

- 现有基层组织具备一定的组织动员和服务交付能力。
- 资金及政策支持能够有效导向村集体养老服务的建设与创新。

此部分提出的思路体现了养老保障政策从单纯财政补助向社会服务供给转型的趋势。[page::1]

---

三、图表深度解读



报告第一页配有两张图片:
  1. 中金研究院 Logo及介绍图

- 展示了中金研究院作为中金公司顶级研究平台的专业形象,强化报告的权威性和学术背景。
- 该图片本身不承载具体数据,但以视觉身份标识增强对后文内容的信任感。
  1. “双手心形”背景图

- 体现乡村振兴的人文关怀,象征连接与温暖,呼应乡村养老这一“情感纽带”主题。
- 传递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建设,更是社会保障和精神生活建设的理念。

报告中未包含其他形式的数据图表,故无专门数值图表解读,但文字中已包含多个核心数据描述,如80%维持型村庄比例、养老功能定位等,均通过访谈内容具体阐释。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无直接财务估值分析,因其为乡村振兴社会学研究类访谈性质报告,而非公司财务分析报告。报告的价值点在于:
  • 对乡村不同类型村庄的功能定位及数量规模研判

- 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效果及改进路径的质性分析

这不涉及资产估值、现金流折现或收益预测等模型,仅作为乡村政策方向指导与基层调研的成果呈现。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隐含风险点或挑战包括:
  •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组织及资金不足风险:基层村委会和村集体能否有效利用资金开展互助养老服务,存在不确定性。

- 农村老龄化加剧带来的养老负担压力风险:未来农村老龄人口持续增加,养老需求与供给平衡挑战加大。
  • 财政资金分配与政策落实风险:从中央到地方的养老资金和政策能否准确落地,避免“面子工程”或资源错配。

- 社会变迁引起的乡村社区解体风险:人口流失严重,农村留守老年人社交孤立,可能降低养老服务的社会效能。

报告强调完善“综合养老体系”的必要性,也隐含需要跨部门协调、政策创新和资金持续支持,这些都是风险缓解的关键策略。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潜在偏见:吕教授和报告基于大量农村调研,观点相对务实,但对维持型村庄“撤不了也难激活”的定性可能较为悲观,忽视局部地区新兴产业发展或政策激励带来的可能性。

- 概念模糊处:报告对“维持型村庄”定义较泛,缺少细分标准,未具体说明哪些指标界定“难以激活”,这可能影响政策适用的精确性。
  • 养老保障提升方案实行难度:报告提出多元养老体系建设方案较为笼统,没有深入探讨具体原因导致当前农民养老收入低、基层组织资金短缺的结构性问题。

- 缺少反面案例或失败经验分享:访谈更侧重理论与意见,缺少对类似养老项目失败教训的剖析,这可能导致对未来政策效果的过度乐观。

整体报告视角偏重社会学与政策建议,理论厚重但对操作细节欠缺阐释,是常见调研报告与政策建议文体的通病。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通过与武汉大学吕德文教授的深度对谈,结合多年实地调研经验,系统揭示了中国农村“维持型村庄”的重要存在价值及其在乡村养老保障中的核心功能。关键发现包括:
  • 维持型村庄占比大约80%,难以通过撤并或激活经济实现转型,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养老保障功能上,成为乡村“养老支柱”。

- 维持型村庄拥有完整基层组织和土地集体产权,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网络和经济收入,养老功能强大且不可替代。
  • 当前农村养老保障收入远逊于城市,亟需建立“综合养老体系”,兼顾国家养老保障、村集体互助养老、社区养老及家庭养老的多层次结构。

- 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应从“单纯抚慰性”转向“服务性和社区性养老项目”的扶持,优化福利支出结构。
  • 村庄难以撤并的根本原因是养老功能,推进乡村振兴应尊重这一社会现实,避免简单的土地和人口整合理念。


该报告的情境解读和政策展望对于深化乡村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厘清乡村振兴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尽管缺乏经济估值与财务数据分析,但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功能的分析尤为重要。报告提出的“在地化养老服务”理念及多元养老模式融合,为未来乡村养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宝贵参考。

完整理解报告必须兼顾其调研背景、访谈实录与实地观察形成的观点,并注意其中对村庄类型的分类和养老功能描述这一核心逻辑。图文配合营造了严谨与人文并重的研究氛围,表现出研究团队深厚的调研能力和政策洞察力。[page::0,1]

---

参考图片


  • 中金研究院标识及背景图


  • 乡村振兴人文关怀图



---

以上为对CGI乡村振兴报告《田野对谈之对话吕德文(中):维持型乡村的功能》的全面、细致分析解读。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