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 of cavitation bubble on the dispersion of magnetorheological polishing fluid under ultrasonic preparation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论文提出了修正的空化气泡动力学模型,结合MRPF中固体颗粒含量和粘度对气泡运动特性的影响,分析了超声波空化效应对MRPF分散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高体积分数碳yl铁颗粒显著削弱空化效应,粘度大于等于0.1 Pa·s时,MRPF中微射流难以形成。超声分散制备的MRPF沉降率低于机械分散,且分散比更优。实验验证吻合模拟,为工业应用的超声空化分散提供理论依据[page::0][page::1][page::3][page::4][page::5][page::6][page::8][page::9]。
速读内容
研报背景及研究意义 [page::0][page::1]
- 研究超声空化对磁性抛光液(MRPF)分散性能的影响机制,提出考虑固相含量和粘度的修正空化气泡动力学模型。
- MRPF中固体颗粒易团聚沉降,传统分散方法效率低,超声分散利用空化微射流提升分散均匀性。
修正空化气泡动力学模型建立 [page::1][page::2]
- 基于Rayleigh-Plesset方程,考虑了悬浊液中固液体积分数和Vand粘度修正,建立适用于MRPF超声分散的气泡动力学模型。
- 理论模型采用Runge-Kutta数值法求解。
- 气泡坍缩产生微射流,有效助力固体颗粒破裂和均匀分散。

固体颗粒存在与否对空化的影响 [page::3]
- 图2显示无固体颗粒时气泡膨胀更剧烈,坍缩速度更高,最大坍缩速度达3.79×10^4 m/s,高于MRPF声速1481 m/s,足以产生强微射流。
- 固体颗粒加入后显著减弱气泡膨胀,坍缩速度降至1.03×10^4 m/s。
- 大气泡初始半径增大时,坍缩速度更低,微射流形成概率降低。

不同体积分数固体颗粒对空化气泡的影响 [page::4]
- CIP体积分数增大,气泡膨胀幅度降低,坍缩速度明显下降。
- GSC低体积分数变化对气泡影响较小。
- 气泡坍缩速度均大于MRPF声速,微射流仍能产生,但CIP影响较大。

粘度对空化的抑制作用 [page::5]
- 随粘度增加,气泡膨胀幅度降低,坍缩时间缩短,坍缩速度显著减小。
- 粘度≥0.1 Pa·s时,气泡坍缩速度低于声速,微射流难形成。
- 超声分散适用于粘度不大于0.1 Pa·s的MRPF。

超声与机械分散对沉降率的影响对比 [page::6]
- CIP体积分数1%-25%区间,超声分散制备的MRPF沉降率低于机械分散,显示更好的稳定性。
- 机械分散主要依靠宏观搅拌,流速低于超声空化产生的微射流速度。
- 高浓度CIP(30%)时,MRPF为半固态,高粘度抑制了空化效应,导致沉降趋势异常。

微观结构与分散率分析 [page::7][page::8]
- 超声分散下,低体积分数CIP颗粒分布均匀,体积分数升高导致团聚概率增大。
- 机械分散中团聚现象更为明显,分散比高于超声分散,说明超声结合空化微射流效果更好。

超声空化微射流对分散能量的贡献机理 [page::8][page::9]
- 颗粒破碎能量来源包括超声波能、粒子碰撞能和剪切能。
- 加入空化微射流速度贡献后,破碎能量显著提高,微射流速度远大于普通超声速度,提升颗粒分散效率。
- 微射流为超声分散优于机械分散的显著微观原因。
结论总结 [page::9]
- 固体颗粒尤其高浓度CIP显著削弱空化气泡运动和微射流产生。
- 粘度≥0.1 Pa·s有效抑制空化微射流形成。
- 超声分散显著优于机械方式,沉降率更低,分散更均匀。
- 修正模型对1%-25% CIP体积分数范围内适用,指导工业超声分散制备MRPF工艺优化。
深度阅读
金属加工领域超声波制备磁流变抛光液中的空化气泡影响机理详尽分析报告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Effect of cavitation bubble on the dispersion of magnetorheological polishing fluid under ultrasonic preparation》
- 作者:Ce Guo, Jing Liu, Xiuhong Li, Shengqiang Yang
- 机构:山西太原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 关键词:超声波分散、空化、磁流变抛光液(MRPF)、气泡动力学
- 发表时间:未知(根据引用文献和内容判断为近年)
- 主题:磁流变抛光液在超声波制备过程中的空化气泡动力学机理,及其对固颗粒分散性能的影响。
报告核心信息
本文针对磁流变抛光液(MRPF)中的超声波空化分散机制,提出了考虑固–液体混合比例和高固体含量对液体粘度影响的修正空化气泡动力学模型,模拟并实验验证了固颗粒存在、固体体积分数及粘度对气泡运动性能的影响。实验采用沉降率和显微图像的分散率定量分析,结果发现高体积分数碳yl铁颗粒(CIP)显著抑制空化效果,而低体积分数的绿碳化硅(GSC)影响较小。同时,高粘度(≥0.1 Pa·s)液体不利于微射流产生,降低分散效率。超声波制备MRPF比机械搅拌分散性能更优,且模型与实验吻合,为工业超声波制备MRPF的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page::0,1,2]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引言部分
- 关键论点:MRPF作为磁流变流体(MRF)在高精密抛光领域的典型应用,其悬浊液结构中含有磁性固体颗粒,易发生团聚和沉降,影响性能。传统机械分散存在效率低、控制差的问题。超声波因空化效应,在液体中产生微射流和冲击波,有效破碎颗粒团聚,提高分散均匀性。然对超声波空化机理(尤其气泡产生、膨胀、崩溃)研究不足,特别是在高含固磁流变流体体系中。
- 推理依据:引用了粉体物理及流体力学中空化气泡动力学经典模型的发展历史,指出现有模型多对水或类似单一液体有效,少有结合固–液多相流与高含固体体系的模型,特别缺乏针对MRPF的理论解释和数值模拟支持。
- 数据点与假设:
- MRPF的典型组成:碳yl铁颗粒(磁性,粒径约5 μm)、绿碳化硅(磨料,粒径约40 μm)、载体液(水+丙三醇)、添加剂提升表面活性;
- 传统分散方法(机械搅拌、球磨)难以实现高效均匀分散;
- 超声波产生大量膨胀、崩溃空化气泡,释放微射流和冲击波,可打破颗粒团聚。
- 结论:建立符合实际MRPF体系的空化气泡动力学模型及实验验证是推动该领域迈向工业应用的关键。[page::0]
---
2.2 空化气泡动力学模型构建
- 物理环境描述:
- MRPF主要为多组分液体–固体悬浮体:固体相含CIP、GSC及多种添加剂,液相含去离子水和丙三醇。
- CIP提供磁响应特性,高体积分数影响剪切强度和黏度。
- 动力学模型假设:
1. 气泡保持球形,中心固定;
2. 气泡内气体理想,考虑等温膨胀及绝热压缩过程;
3. 悬浮液视为不可压缩粘性流体,固–液均匀分布与流动(同速运动);
4. 不考虑热交换、界面相变及化学反应。
- 数学模型:
- 基于Rayleigh-Plesset方程修正形成复合液–固悬浮体系的气泡动力学方程;
- 引入连续性方程描述固–液混合物密度(按体积分数加权);
- 粘度采用Vand公式,适用于高固体含量悬浮液,成指数函数关系强烈依赖固体体积分数;
- 数值求解使用四阶Runge-Kutta方法,初始条件为初始气泡半径与无初速。
- 重要参数实例:
- 典型密度和物理参数,声速为1481 m/s;
- 模型同时考虑膨胀过程等温、压缩过程绝热,即气泡内压力随半径变化公式。
- 模型意义:
- 通过该模型更真实反映了MRPF中空化气泡的物理行为,揭示微射流水平运动与气泡崩溃相关性;
- 该模型为解释超声波促进分散的微观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 实验设计:
- 探讨超声波制备过程中的沉降率和分散率,
- 利用生物显微镜观察颗粒形态,
- 分散率定义为显微图像黑色像素覆盖率,黑色代表颗粒,白色代表载体液。
- 结论:适用非磁场条件下MRPF制备,力求捕捉超声空化驱动颗粒微观运动与分散的物理本质。[page::1,2]
---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固体颗粒存在与否对气泡动力的影响
- 结论:固体颗粒显著减弱气泡的膨胀幅度,延长气泡崩溃时间,降低气泡崩塌产生的速度。
- 数据说明:
- 无固体颗粒时,气泡最小半径为初始半径的12.59%,崩溃速度3.79×10^4 m/s;
- 含固体颗粒时,最小半径12.82%,崩溃速度降低到1.03×10^4 m/s,减弱60%左右;
- 气泡崩溃速度仍高于声速1481 m/s,可产生微射流,有利于颗粒分散。
- 图表解读(图2):
- (a) 气泡半径随时间变化显示固体颗粒抑制扩张;
- (b) 气泡速度-半径相轨迹表明添加固体颗粒缩小回缩速度极限环;
- (c) 气泡崩溃速度随初始半径变化,固体颗粒持续降低崩溃速度,35μm处降至接近声速,较大气泡无有效微射流。
- 推论:
- 大气泡尺寸和高固体含量使超声波的空化微射流效应减弱,可能导致分散效果下降。
- 意义:首次量化固体体积分数对微观气泡动力的抑制效应,为工艺参数调控提供了量化指标。[page::3,4]
2.3.2 固体颗粒体积分数对气泡运动的影响
- 结论:
- CIP高体积分数导致气泡扩张幅度显著下降,膨胀变慢,崩溃时间缩短;
- GSC低体积分数(≤20%)对气泡扩张影响极小,甚至略有增加,且崩溃时间无显著变化;
- CIP的抑制效应强于GSC,造成溶液粘度升高,减弱了气泡动力性能。
- 数据:
- CIP体积分数80%时,气泡崩塌速度降至3628 m/s,GSC 20%时仍为9069 m/s,均高于声速,微射流存在但强度可控范围有限。
- 图表解读(图3):
- (a) CIP浓度增加,气泡最大半径逐渐减小;
- (b) GSC浓度增加微弱影响气泡扩张;
- (c) 体积分数与崩溃速度曲线反映CIP影响更显著。
- 物理解释:
- CIP粒子尺寸较小但密度大,显著增大黏度和剪切阻力;
- GSC颗粒较大且比例低,影响有限。
- 意义:
- 体积分数调节可控空化效应强度,有利于精细调节分散过程。[page::4]
2.3.3 粘度对气泡运动的影响
- 结论:
- 粘度增大使气泡膨胀幅度减小,崩溃时间缩短,气泡崩溃速度降低;
- 当粘度≥0.1 Pa·s时,崩溃速度低于声速,微射流难以产生;
- 0.5 Pa·s时,速度降至1.1 m/s,空化效应极其微弱。
- 实验说明:
- 高粘度阻碍气泡动力过程,显著抑制超声波制备MRPF时的空化分散效果。
- 合理推断:
- MRPF制备应控制粘度≤0.1 Pa·s,避免机械搅拌或超声波功率不当导致粘度升高影响分散。
- 图表(图4):
- (a) 粘度变化下的气泡半径;
- (b) 粘度与崩溃速度曲线,标注声速线供比较。
- 应用指导:
- 提示工艺参数优化要兼顾液体体系粘度变化,保证空化微射流充分发挥。[page::5]
2.3.4 沉降稳定性实验
- 实验设置:
- 利用不同体积分数CIP,超声波(500W, 20kHz, 30s)和机械搅拌(200rpm,3小时)预处理,测定沉降率(静置8小时后上清液比例)。
- 结果:
- 当CIP体积分数1%~25%区间时,超声处理沉降率显著低于机械搅拌;
- 30%大浓度CIP组,沉降率反而降低,原因归结为半固态状态及高粘度限制空化效应。
- 推理:
- 超声空化产生的微射流和微观冲击波破坏颗粒团聚,提高机械稳定性;
- 机械搅拌速度最大约251 m/s,远低于气泡崩溃产生的超声速度(>10^4 m/s),分散能量明显不足。
- 图表(图5、6)解释:
- 图5示意实验装置和测量方法;
- 图6量化各条件沉降率对比。
- 结论:
- 超声波无疑能更有效抑制颗粒聚集,延长MRPF的稳定性。[page::5,6]
2.3.5 分散稳定性显微分析
- 方法:
- 利用40倍显微镜观察静置24小时后的MRPF微结构;
- 图像二值化处理计算分散率(黑像素比重)反应分散状态;
- 比较超声波与机械搅拌效果。
- 结果和对比:
- 超声波制备:颗粒均匀分布,分散率明显低(分散良好),体积分数增大颗粒聚集概率增加;
- 机械搅拌:颗粒明显团聚,多处大面积团聚区,分散率高(分散差);
- 图7-10详细展示各体积分数下显微图片和对应灰度图像。
- 图表(图7~11)说明:
- 图11展示体积分数与分散率关系,超声波始终优于机械;
- 分散率升高代表团聚增加,超声波分散有显著优势。
- 解释:
- 超声波空化产生微射流推动颗粒间的作用力,克服范德华引力,抑制颗粒团聚;
- 机械搅拌只产生宏观剪切和湍流,微观能量不足。
- 物理模型补充:
- 利用DLVO理论,分散能量来源于超声波传递能量($E_u$),包括超声波粒子运动速度及气泡微射流速度,后者两量级高于前者,显著提高分散破聚合能力。
- 总结:
- 空化微射流是超声波分散效果优于机械搅拌的微观根本原因。
- 模型局限:
- 30%高浓度组存在模型偏差,因高粘度半固态影响传统气泡动力学假设。
- 未来展望:
- 后续研究中需要探究空化微射流对颗粒破碎和涂层剥离等微观物理效应的贡献。[page::6,7,8]
---
2.4 结论摘要
- 固体颗粒存在削弱空化效应,尤其是高体积分数的CIP显著降低气泡扩张和崩塌速度,GSC影响较小。
2. 粘度对空化动力抑制明显,粘度≥0.1 Pa·s时无法形成有效微射流,降低分散效率。
- 超声波制备MRPF分散均匀性和稳定性优于机械搅拌,低沉降率和低分散率表明颗粒分布良好。
4. 本文的修正气泡动力模型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对1~25% CIP体积分数范围内的MRPF超声波制备过程具有指导意义。
[page::9]
---
3. 图表深度解读
图1 - 空化分散机理示意图
- 显示固颗粒CIP、GSC及添加剂聚集态,在超声波激发下产生空化气泡,气泡崩溃释放微射流,打散颗粒团聚,实现均匀分散。
- 直观表达分散过程的微观动力学机制,辅助理解后续模型与实验论述。
---
图2 - 固体颗粒存在与否对气泡动力的影响
- (a) 气泡半径随时间,两条曲线显示有颗粒时膨胀幅度小、持续时间长;
- (b) 气泡速度-半径相图,固体颗粒存在减少最大回缩速度,微射流强度减弱;
- (c) 崩溃速度-初始半径,全部低于无颗粒情况,35 μm处接近声速,微射流消失临界。
- 对照文本解释:作者揭示高固含量对空化动力负反馈效应,对超声波驱动微观分散效能的限制[page::3].
---
图3 - 体积分数对气泡动力影响
- (a) CIP:体积分数增加,气泡膨胀受阻,半径减小;
- (b) GSC:小体积分数变化下气泡影响不大;
- (c) 崩溃速度下降,CIP下降幅度远超GSC。
- 结论:CIP主导体积分数调节粘度,从而控制气泡动力学,影响微射流强度和分散力 [page::4]
---
图4 - 粘度对气泡动力影响
- (a) 粘度增大,气泡最大半径降低,膨胀缓慢;
- (b) 崩溃速度随粘度线性下滑,临界点约0.1 Pa·s,临界值以上极度降低,微射流受阻。
- 指明较高粘度限制空化效应的机理基础,对工艺控制有指导[page::5]
---
图5 - 超声波与机械分散实验装置示意
- 包含超声波发生器、声空化系统及搅拌装置,以及沉降率测量柱形容器。
- 确保实验结果的可科学复现性[page::5]
---
图6 - 超声波与机械分散沉降率对比柱状图
- 超声波处理在1%-25% CIP体积分数范围内更有效抑制沉降;
- 30%浓度组粘度过高降低了超声波优势。
- 支持空化微射流促颗粒均匀分布假设[page::6]
---
图7~10 - 显微图及二值图比较
- 超声波下颗粒分布均匀,少团聚,机械搅拌易形成大颗粒团聚区;
- 二值图因黑白像素分布差异,更直观展现分散程度;
- 图11定量对比分散率,超声波明显优于机械。
- 体现出超声波空化效应显著改善微观分散状态[page::7,8]
---
4. 估值分析
该论文为研究型技术探讨报告,无涉及传统金融估值方法。
---
5. 风险因素评估
- 高固体含量导致液体粘度升高,削弱空化效应,可能降低分散效率,影响制备效果。
- 过高粘度阻止微射流形成,降低超声波分散优势。
- 制备过程中未加外磁场,固体粒子行为假设为牛顿流体条件,实际工业应用中可能存在磁场影响,模型适用性需注意。
- 实验体积分数范围有限,模型对高浓度MRPF应用存在局限。
- 缺少对化学反应、界面相变等复杂过程的考虑,实际材料性能可能更复杂。
- 未提供多因素交互影响、疲劳等长期稳定性的定量评估。[page::8,9]
---
6. 审慎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假设检测气泡始终球形且中心固定,实际空化气泡形态动态复杂,尤其高含固系统中气泡变形和漂移可能对动力学有显著影响。
- 忽略热交换及相变反应带来的能量变化可能导致模型对气泡内压力及崩溃动力学的偏差。
- 样品粘度对空化抑制的阈值经验性强,普适性有待大规模体系验证。
- 机械分散对比参数有限,搅拌速度未变化,未探讨机械功率大小对分散效果的响应可能带来偏差。
- 模型针对非磁场应用场景,实际工业制备时磁场存在,可能对颗粒链结构形成及气泡动力学产生复合影响,未来需扩展模型。
- 结论基于数值模拟和限定实验验证,需更多理工交叉手段共同验证微观机理。
---
7. 结论性综合
本文系统探讨了超声波空化气泡在磁流变抛光液制备过程中对颗粒分散效率的微观影响机理,结合力学与流体动力学基础,提出基于修正Rayleigh-Plesset方程的气泡动力学模型,将高固体体积分数引起的粘度变化纳入考量,成功模拟了气泡膨胀与崩溃过程。实验通过沉降率和显微图像分散率验证气泡动力学对固体颗粒分散的促进作用。
- 重要发现:
- 高固体体积分数尤其是碳yl铁显著降低气泡崩溃速度和微射流形成,影响超声波分散效果;
- 载体液粘度超过0.1 Pa·s时,空化微射流明显受到抑制;
- 超声波制备方式因空化微射流速度远超机械搅拌产生流速,能量更足以打散颗粒团聚,表现出更低的沉降率和更优的显微均匀性;
- 空化微射流产生的冲击速度比超声波传递速度高出两量级,是超声波分散效果优于机械搅拌的微观关键。
- 图表贡献:
- 图2~4 定量展现固体颗粒存在、体积分数及粘度对气泡动力影响;
- 图6明确信息验证超声波的沉降控制优势;
- 图7~11深入揭示微观颗粒分布状态及分散率差异,映射微观动力学机理。
- 整体评价:
- 该研究从理论建模及实验验证角度翔实阐述了超声波空化对MRPF分散机理的影响,为工业制备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控制参数建议;
- 形成的修正气泡动力学模型及实验框架可拓展至其它高黏度固液悬浮体系,为精准调控超声波分散策略提供路径;
- 报告各环节数据分析严谨,推理逻辑清晰,图表辅助分析有力,结论与实验高度吻合,研究深刻反映了空化微射流的重要性;
- 同时须正视模型及实验在高浓度、强磁场条件下的局限,未来需更精细的多物理场耦合模拟及多尺度试验配合。
综上,本文系统地解释了超声空化气泡在磁流变抛光液制备中的核心作用机制,实验与数值模拟共同支撑了该机理,实现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深度结合,具有重要的学术和产业实际应用价值。[page::0-9]
---
(全文约17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