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分层特质波动率选股策略深度研究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梳理低波动率与特质波动率因子的构建与应用,提出规模分层特质波动率选股策略,有效改善传统低波动率因子单调性和Beta偏离问题,实现长期选股超额收益,2011年以来该策略超越中证800等权指数,信息比率高达1.96,具备稳健的风险收益特征,为低波动率因子投资提供新路径[page::0][page::9][page::13][page::14][page::15].
速读内容
国信低波动率系列指数回顾与有效前沿突破 [page::3]

- 低波动率组合具有显著超额收益和更高夏普比率,成功突破传统投资组合有效前沿理论。
- 中证800低波动率200指数累计收益率达145.92%,显著优于同期中证800指数54.95%。
波动率因子存在单调性和Beta偏离问题 [page::4][page::5]


| 组合名称 | 季度平均Beta | 季度Beta标准差 |
|---------|--------------|----------------|
| 800最低波动率200 | 0.91 | 0.05 |
| 1-100档 | 0.84 | 0.06 |
| 701-800档 | 1.20 | 0.05 |
- 波动率因子头尾区分明显,但整体单调性较差,表现不稳定。
- 低波动率组合Beta偏低(约0.91),可能在牛市表现不佳。
特质波动率因子及跨期稳定性分析 [page::6][page::7]


| 组合名称 | 季度平均Beta | 季度Beta标准差 |
|---------|--------------|----------------|
| 800低特质波动率200 | 1.02 | 0.04 |
| 701-800档 | 1.05 | 0.06 |
- 特质波动率与市场Beta相关性低,Factor Beta属性改善,均值接近1。
- 特质波动率具有较高的跨期稳定性(90%+),是稳健的选股因子。
规模分层特质波动率选股方法与优势 [page::8][page::9]


| 规模层 | 季度平均Beta | 季度Beta标准差 |
|--------|--------------|----------------|
| 800规模分层低特质波动率200 | 1.02 | 0.05 |
| 1-100档 | 1.00 | 0.05 |
- 规模分层大幅提升特质波动率因子单调性,头尾区分明显且整体顺序合理。
- 该策略Beta均值稳定接近1,有效避免了Beta过低带来的风险。
规模分层低波动率策略表现分析 [page::11][page::12]

| 组合名称 | 季度平均Beta | 季度Beta标准差 |
|---------|--------------|----------------|
| 800规模分层低波动率200 | 0.91 | 0.06 |
| 701-800档 | 1.20 | 0.05 |
- 规模分层改善波动率因子单调性,但整体不及特质波动率因子优异,Beta仍有显著偏离。
- 低波动率规模分层策略仍实现跑赢中证800等权指数的超额收益,具备一定选股能力。
规模分层策略风险收益指标汇总 [page::13][page::14]
| 指数 | 累计收益率 | 年化收益率 | 年化波动率 | 夏普比率 | 信息比率 | 换手率(双向) |
|------|------------|------------|------------|----------|----------|-------------|
| 中证800 | 48.35% | 9.01% | 35.00% | 0.36 | - | 52.76% |
| 800等权 | 141.23% | 21.25% | 38.06% | 0.64 | 1.23 | 106.63% |
| 800低波动率200 | 136.52% | 20.73% | 33.54% | 0.67 | 1.06 | 233.45% |
| 800低特质波动率200 | 134.62% | 20.51% | 36.07% | 0.64 | 1.26 | 238.92% |
| 800规模分层低波动率200 | 164.55% | 23.72% | 34.51% | 0.73 | 1.24 | 258.58% |
| 800规模分层低特质波动率200 | 165.37% | 23.81% | 36.74% | 0.71 | 1.42 | 261.60% |
- 规模分层后的低波动率、低特质波动率指数整体收益显著提升,夏普率改善,风险回报属性更佳。
2011年实时表现及超额收益情况 [page::12][page::13]


| 年度 | 800等权 | 800低波动率200 | 800低特质波动率200 | 800规模分层低波动率200 | 800规模分层低特质波动率200 |
|------|---------|-----------------|--------------------|------------------------|-----------------------------|
| 2007 | 23.5% | 37.5% | 33.0% | 31.0% | 31.0% |
| 2008 | 4.5% | 9.5% | 6.5% | 8.3% | 7.9% |
| 2009 | 31.5% | 23.0% | 15.5% | 36.9% | 37.5% |
| 2010 | 12.0% | 4.5% | 1.5% | 8.0% | 1.5% |
| 2011 | 1.0% | 5.0% | 5.0% | 6.0% | 6.0% |
- 规模分层低特质波动率指数2011年年化超额收益9.14%,信息率1.96,表现优异。
双因子转单因子方法创新 [page::14]
- 规模分层本质为双因子策略,限制了与传统单因子体系的融合。
- 设计通过给各规模层股票分层打分,将双因子合并为单因子评分,使得因子在统一框架内应用成为可能。
- 可采用分层标准化保留更丰富因子信息,提升多因子融合灵活性。
深度阅读
金融工程—波动率研究系列之二:规模分层特质波动率选股深度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金融工程——波动率研究系列之二:规模分层特质波动率选股》
- 作者:焦健(及团队成员)
- 发布机构: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
- 发布时间:2011年9月6日
- 主题:基于波动率的量化选股策略研究,重点是特质波动率因子的构建及改进,通过规模分层优化组合,提升波动率因子的单调性与Beta特性,从而实现更优的选股效果和指数超额收益。
- 核心论点:
- 普通低波动率选股虽实现超额收益,但存在因子单调性差、Beta偏离1较大等问题。
- 引入特质波动率(剩余波动率)作为因子,可改进Beta特性,使其更接近于1。
- 通过规模分层处理,显著提升特质波动率因子的单调性,使其成为优质且稳定的因子。
- 该策略超过传统的中证800等权指数,具备更高的超额收益和选股能力。
- 结论:规模分层特质波动率选股策略实现了因子单调性与Beta调整的双重改进,成为比传统低波动率策略更优的选股策略,具备持续的超额收益能力。
[page::0,3,6,9]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低波动率选股策略指数回顾及国信低波动率系列指数
- 内容:
- 报告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arkowitz,1952)中“有效前沿不可被突破”的观点出发,指出实证中低波动率股票经常产生超额收益,打破了这一传统理论。
- 国信证券构建了多层次中证系列低波动率指数,采用波动率倒数加权法,长期来看获得显著超额收益和更高的夏普比率。
- 数据点:
- 表1显示,如中证800低波动率200指数的累计收益率为145.92%,年化收益25.63%对比基准中证800的54.95%和15.90%年化收益均有较大优势,夏普比0.91远高于中证800的0.56。
- 换手率明显上升,反映策略带来更多交易成本。
- 图表说明:
- 图1展示有效前沿与资本配置线,红色点表明突破可能。
- 图2-3形象展示了中证800低波动率指数的净值曲线及风险收益关系,明显优于中证800基准。
- 逻辑与推理:
- 低波动率股票组合通过降低整体风险,获得了超额风险调整收益。
- 但该策略因Beta严重偏低(0.91),容易在牛市跑输基准,且波动率因子单调性较差,选股效果并不稳定。[page::3,4]
(2)三个改进要求
- 关键需求:
- 提高因子整体单调性,而非仅头尾区分度。
- 控制组合Beta保持接近1,提升表现的稳定性与套保效率。
- 选股策略须击败中证800等权指数,证明选股能力非权重优势。
- 数据与图表:
- 图4显示波动率因子单调性问题,前后分组收益排列混乱。
- 图5和表2反映波动率因子的Beta严格单调且偏低,最低波动率组平均Beta仅0.84。
- 图6、7通过与中证800等权指数对比显示,低波动率指数未能显著超越等权表现。
- 推断:
- 单纯低波动率因子限制了实用性,需改进来克服Beta偏低及单调性差的缺点。[page::4,5]
(3)低特质波动率选股策略
- 定义与理论基础:
- 特质波动率定义为股票收益对市场因子收益回归后的残差波动率,代表与市场无关的独特风险。
- 基于CAPM残差回归计算方法,公式明确揭示。
- 文献支持:
- 多数经典理论认为特质风险与预期收益无关,但实证发现特质波动率与横截面收益负相关,被称为“特质波动率之谜”,学者Ang等(2006)的研究予以支持。
- 跨期稳定性测试:
- 图8显示两种因子稳定性极高,特质波动率跨期相关系数大于90%,更为稳定。
- Beta改善:
- 图9和表3表明特质波动率组合Beta均值约为1.02,明显优于普通波动率因子,且上下档Beta波动较小。
- 缺陷:
- 其单调性依旧较差,收益未能超越800等权指数(图10-11)。
- 推理:
- 特质波动率通过剔除市场系统风险,改善了Beta性质,使策略更符合市场中性要求,却未能解决单调性不足问题。[page::6,7]
(4)规模分层特质波动率选股策略
- 规模偏离问题:
- 图12表明低波动率和低特质波动率策略都严重偏重大盘股,规模因子偏离可能带来风险。
- 规模分层算法:
- 将中证800股票按市值分成5层,每层160只,分层内计算特质波动率排序,再等权选取低波动率股票,组合权重均等,减少规模偏差的同时提升因子精度。
- 结果:
- 因子单调性大幅提升,图13显示分层后特质波动率因子整体单调性良好,头尾档位明显区分。
- Beta维持接近1,图14与表4验证了稳定的Beta结构。
- 图15显示规模分层特质波动率指数超越了中证800等权指数,累计超额收益24.14%。
- 行业配置:
- 图16-17行业分布与中证800相比,金融地产显著低配,工业及交运仓储等行业超配,行业偏离存在,需要关注行业风险。
- 推论:
- 通过规模分层,实现了波动率因子选股效率和组合Beta的双重优化,既抵消规模风险又实现收益提升。[page::8,9,10]
(5)规模分层低波动率选股及其对比
- 单调性表现:
- 图18显示,规模分层普通波动率因子单调性改善,但远不及特质波动率,局部档位表现并不稳定。
- Beta偏离:
- 图19和表5显示低波动率组合Beta约为0.91,依然偏离1,低Beta可能对牛市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 选股能力:
- 图20表明,规模分层低波动率策略也超越中证800等权指数,说明规模分层提升了低波动率策略的稳定性与表现。
- 总结:
- 规模分层普通波动率策略虽改善部分问题,但在因子品质及组合Beta控制上不及特质波动率策略。[page::11,12]
(6)波动率相关指数风险收益比较与2011年表现
- 风险收益对比:
- 表6显示,规模分层后的低波动率与低特质波动率指数年化收益率及夏普比均优于原始的低波动率指数及基准中证800。
- 规模分层低波动率200指数夏普率最高为0.73,低特质波动率200指数夏普率为0.71,信息率最高为1.42,显示超额收益与交易活跃度(换手率超过250%)并存。
- 2011年表现:
- 图28与表7表明,2011年上半年各波动率策略均大幅跑赢中证800及800等权指数,尤其是规模分层低特质波动率200指数表现最优,年化超额收益达9.14%,信息率1.96,显示其在市场调整期较好地控制风险和实现收益。
- 结论:
- 规模分层特质波动率策略具备稳定的风险调整收益优势,对抗市场波动能力强。[page::12,13,14]
(7)单向中性双因子合成单因子的方法
- 背景:
- 规模分层特质波动率策略本质是双因子策略(规模因子与特质波动率因子),难以直接融合于传统单因子体系。
- 方法:
- 通过在规模分层内对特质波动率打分,合并为单因子打分,选择每层中得分最低的股票,从而实现双因子影响下的单因子选股策略。
- 也可用分层标准化保留因子信息进一步优化。
- 意义:
- 该方法解决了规模分层导致的双因子复杂性,便于纳入现有量化模型,实现实操便利与因子融合。[page::14]
---
三、图表深度解读
- 图1:"有效前沿可以突破么?"示意突破经典投资组合理论(有效前沿)的可能,通过波动率因子实现更高收益率。
- 表1(第3页)详细比较了不同中证子指数的波动率选股指数与基准的累计收益率、年化收益、波动率、夏普率及换手率,体现低波动率策略显著优于基准指数的风险收益表现,尤其以中证800低波动率200指数突出。
- 图2-3展示了中证800低波动率200指数和基准指数的净值走势及风险-收益分布,低波动率指数显著上行且风险较基准降低。
- 图4波动率因子的单调性差异图显示,尽管头尾差异明显,整体波动率分组的收益排名杂乱,导致因子表现波动。
- 图5与表2说明波动率因子Beta分组单调性好,但Beta整体偏低,不利于组合市场表现和套保。
- 图6、7展现低波动率策略与中证800等权指数的收益对比,策略虽改善表现但未超越。
- 图8展示波动率与特质波动率因子的跨期稳定性,特质波动率更高,支撑其长期适用性。
- 图9及表3显示特质波动率因子Beta特征明显改善,平均Beta接近1,波动小,利于中性操作。
- 图10、11发现特质波动率因子整体单调性不足,无法有效超越等权指数。
- 图12规模分布柱状图揭示低波动率、低特质波动率策略偏重大盘股,可能带来规模风险。
- 图13展现规模分层特质波动率因子选股的优异单调性,头档组合表现突出,稳定优于其他层级。
- 图14及表4显示规模分层特质波动率组合Beta维持约1,且单调有序,特质波动率优势明显继承。
- 图15显示规模分层低特质波动率指数胜出中证800等权指数,形成稳定超额收益。
- 图16、17行业分布条形图说明规模分层低特质波动率组合对行业暴露仍有较大偏离,尤其金融地产低配,工业等行业超配,风险需警惕。
- 图18说明规模分层波动率因子单调性一般,相对不及特质波动率分层表现。
- 图19及表5揭露规模分层波动率策略Beta过低,存在偏离问题。
- 图20体现规模分层低波动率指数虽低Beta但依然跑赢等权指数,选股能力可用。
- 图21年度超额收益柱状图验证规模分层低特质波动率策略近年稳健获利,优于其他波动率指数。
- 表6从风险收益角度量化整体表现,规模分层后因子收益、夏普率、信息系数均显著提升,交易活跃度高。
- 图28与表7展示2011年各指数表现,规模分层低特质波动率指数在波动市表现最佳,获得最高信息率1.96及9.14%年化超额收益,显著优于基准。
整体图表清晰佐证了规模分层特质波动率策略的优势,解决了传统低波动率策略存在的单调性差、Beta偏离及规模偏离问题。[page::3-14]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不涉及具体公司的个股估值及目标价设定,属于量化策略因子研究报告,因此未包含DCF或市盈率等传统估值模型。报告主要围绕因子构建与指数策略设计,利用历史回测和风险收益指标进行策略评估。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规模偏离风险:原始低波动率策略偏重大盘股,规模风险较高,通过规模分层改善但仍需关注规模变化引发的表现波动。[page::8]
- 行业风险暴露:规模分层后一些行业(如金融地产)被显著低配,而工业、交运仓储被超配,可能带来系统性行业风险,需要后续策略纳入行业因子进行风险对冲。[page::10]
- 高换手率风险:多数波动率相关指数换手率均高于基准指数,尤其规模分层策略换手率超过250%,增加交易成本与市场冲击风险。[page::13]
- 单因子依赖风险:报告中强调的因子策略依赖因子稳定性及其市场适用性,如因市场结构变化,特质波动率负相关性可能减弱,策略表现可能受影响。[page::6,14]
- Beta波动风险:虽然规模分层改善Beta偏差,但部分策略Beta波动仍存在,Beta异常变动可能影响组合相对表现及套保效果。[page::9,11]
报告未具体提及缓解措施,但通过等权加权、规模分层等方法体现了应对规模及Beta偏离的思路。[page::8,9]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因子单调性问题的突出:报告强调规模分层显著提升特质波动率因子的单调性,但依赖“规模分层”这一方法使得策略本质上成为双因子组合,增加了模型复杂性,不利于与传统单因子体系融合,后期需要进一步方法优化。
- 高换手率引发的交易成本未深入讨论:高换手率虽带来超额收益,但可能侵蚀净收益,报告未披露具体交易成本影响,实操可行性未知。
- 行业暴露变化:规模分层改进了规模偏差,但引入行业暴露变化,可能增加系统性风险,报告中对此没有充分的风险管理建议。
- Beta分布的波动和非均线表现:特质波动率Beta虽平均接近1,但存在不同层级间的波动,图表中部分异常波动未有充分解释,可能在极端市场出现性能不稳。
- 理论尚未完全明确:报告中提及“特质波动率之谜”,表明对这一因子经济学机制仍无定论,策略有效性依赖经验法则,有一定模型风险。
- 样本选择偏差:仅使用中证800成分股,策略在更广泛市场(如全部A股或其他市场)有效性未论证。
- 时间窗口限制:数据区间截至2011年,市场环境及回撤环境的多样性不足,长周期稳健性未知。
保持客观视角,报告为实证为主,提出改进策略合理但需关注上述潜在风险与限制。[page::0-14]
---
七、结论性综合
本份深度研究报告系统地探讨了基于波动率指标的量化选股策略,重点围绕普通低波动率因子存在的单调性差、Beta严重偏离1及规模集中度高等弱点,提出并实证了利用特质波动率替代普通波动率,结合规模分层的创新方法,从而构建出更具优质选股能力和市场适应性的策略。
关键发现包括:
- 传统低波动率指数表现出色,但因子整体单调性差及Beta偏低(平均0.91),不能完全满足实务需求。
- 特质波动率因子显著改善Beta接近1问题(约1.02),并且有更佳稳定性,但仍存在单调性不足,无法击败800等权指数。
- 规模分层后特质波动率因子实现了因子单调性的大幅提升,组合Beta维持接近1,具备清晰的头尾分层收益排序,长期超额收益(相较800等权指数超24.14%),证明了其作为优质单因子的潜力。
- 规模分层普通波动率因子虽改进单调性和规模偏离,但单调性不及特质波动率,Beta偏低且波动较大,但仍表现出一定选股竞争力。
- 风险调整指标显示规模分层策略在收益、夏普率及信息率上全面优于传统策略,尤其是规模分层低特质波动率指数,体现了优越的风险收益平衡。
- 2011年特质波动率规模分层指数继续表现突出,实现9.14%的年化超额收益和信息率1.96。
- 双因子合单因子的技术思路确保新因子可纳入主流量化选股框架,便于实际应用。
- 行业集中度及高换手率仍是该策略的潜在风险点,需要后续针对性优化。
综上所述,报告系统论证并证明了规模分层特质波动率选股策略在A股量化投资中的有效性,通过数据和图表清晰地支撑了因子改进的必要性与成效。该策略不仅提升了资金配置的效率,同时解决了Beta偏移及规模偏离等实务问题,具备一定程度的推广价值。
投资者和量化研究者可考虑此策略作为基础因子之一,结合其他因子进行多因子模型构建,实现更稳健且超额收益的资产配置。
---
报告评级和免责声明
报告无明显针对个股的明确评级,仅提出策略层面的建议与研究,强调数据公正与分析客观,提示策略适用风险,并承诺信息来源合规、结论无第三方干预。[page::0,16]
---
参考图表(部分,高清版见报告原文)
有效前沿突破示意
-

波动率因子单调性差表现
-

规模分层特质波动率因子单调性提升
-

年度超额收益对比
-

---
备注:所有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天软科技及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page::0-15]
---
结束语
该报告为量化投资领域关于波动率选股策略的高质量研究,值得资产管理者与研究者深入研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