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港股IPO市场与打新收益分析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2025年以来港股IPO市场持续火热,融资规模居全球首位。A to H上市潮带动募资额度创新高,市场流动性与投资情绪显著改善。IPO的“大小年”效应显著,首日超额收益中位数为2.7%,但上市后收益逐渐降低甚至转负,需精选优质项目参与。小市值及高认购倍数公司表现前期较优但随时间表现较差,上市3个交易日内卖出收益最高,6个月解禁后卖出反而可能亏损。内地投资者打新主要通过QDII渠道,港股通尚不支持打新,南向资金定价权有限。港股IPO市场制度改革与龙头企业上市持续优化市场结构,提升长期吸引力 [page::0][page::1][page::4][page::6][page::7][page::10]
速读内容
港股IPO市场持续火热,2025年融资总额全球第一 [page::0][page::1][page::2][page::3]

- 2025年52家公司已经上市,接近2023、2024年全年7成。
- 港股IPO首发募资规模达1273.6亿港元,较过去几年显著提升。
- 再融资规模活跃,2025年配售规模1730亿港元创新高。
- 流动性充裕,南向资金7个月净流入超8200亿港元,超过去年全年规模。
- 港股市场日均成交额显著高于过去两年,有助支撑融资需求。
资金面与市场结构改善助推IPO活跃 [page::2][page::4][page::5]

- 2025年上半年融资规模已创2015年以来新高,IPO和再融资活跃叠加。
- 港交所多轮上市制度改革,打开新经济与制造业龙头上市通道,优化行业均衡。
- 长期看,更多优质公司加入将促进资金沉淀和市场活跃形成良性循环。
- 短期关注流动性“抽水”压力,下半年预计融资需求约3000亿港元,流动性存在博弈。
港股“打新”渠道与参与限制 [page::6]

- 内地投资者只能通过香港账户或QDII渠道参与港股打新,港股通不支持。
- 南向资金虽持股比例及成交比例提升(现约35%成交),但不具绝对定价权。
- 新股上市需满足港股通纳入条件,如市值、流动性及时间要求。
2015年以来港股IPO收益特征及策略建议 [page::6][page::7][page::8][page::9][page::10]

- 打新收益显示显著“大小年”效应,2025年首日超额收益中位数为3.4%,整体胜率约50%。
- 首日破发概率约50%,但近年有所下降。
- 新经济行业(信息技术、必需消费)首日及3日表现优于传统行业(能源、金融等)。
- 小市值公司首日跑赢大市值,但3个月后表现明显落后。
- 高认购倍数项目上市前期表现更佳,长期走势较弱。
- 投资者3个交易日内卖出潜在收益最佳;6个月限售期结束后立即卖出可能不利于收益。
主要回测与业绩指标 [page::7][page::8][page::9][page::10]
| 时间区间 | 首日 | 3日 | 1周 | 1月 | 3月 | 6月 | 1年 |
|----------|-------|------|------|-----|-----|-----|-----|
| 超额收益(%) | 2.7 | 1.3 | 1.4 | 0.1 | -3.7 | -8.5 | -17.7 |
| 破发率(%) | 50.5 | 38.8 | - | - | - | - | - |
- 投资者短期持有(3日内)收益最大,长期持有多数项目跑输大市。
港股AH溢价与南向资金动态 [page::4][page::6]

- 近期AH股溢价迅速下降至125%以下,反映短期调整压力。
- 南向资金年度净流入持续增长,提升市场流动性和参与度。
深度阅读
中金公司《港股IPO市场与打新收益分析》报告详尽剖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报告标题:《港股IPO市场与打新收益分析》
作者:刘刚、张巍瀚
发布机构:中金公司(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8日 07:47,北京
主题:港股IPO市场现状、融资规模与新股打新策略分析,特别针对港股IPO定价机制、股价表现及投资策略展开深入研究。
核心论点与主旨:
2025年以来,港股IPO市场持续火爆,募资规模全球领先,尤其是内地公司赴港IPO(A to H上市趋势)显著。港股市场吸引力明显增强,与活跃二级市场及资金充裕密切相关。尽管“打新”收益表现周期性与公司差异较大,整体收益呈现“大小年”波动,且收益随上市时间递减,但合理的“打新”参与策略仍能捕捉超额收益。该报告系统分析了港股IPO市场现状、融资需求、流动性影响及投资者应如何参与,尤其对内地投资者提出实用性的打新建议。作者主张港股IPO市场未来将长期获益于优质企业上市所带来的结构优化和资金吸引力。[page::0] [page::1]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港股IPO市场现状与融资规模
- 关键论述:
2025年以来香港IPO市场极其活跃。截至7月25日,已有52家公司上市,占2023、2024两年全年IPO数量的近75%。今年IPO募集资金达到1273.6亿港元,创近5年新高,首次使香港成为全球首要IPO融资市场。
受益于政策支持与资金面改善,大量内地龙头企业(美的、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13家已赴港上市)推动A to H上市热潮,未来计划IPO的A股公司逾50家。
证券市场回暖、资金结构优化及内地“南向资金”大规模流入(7200亿+港元)形成支撑,且金管局的流动性操作体现了对宁德时代等大型IPO的隐性资金配合。
- 推理依据:
港股流动性充裕且日均成交额明显提升,另一方面港股政策环境积极,有多轮开放创新板块、新经济企业上市的举措。再融资也十分活跃,2025上半年配售规模约1730亿港元,反映市场存在巨大资本需求。南向资金溢价与资金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支撑股价走势和IPO热情。
- 关键数据点:
– 2025年已有52家港股IPO;相关募资金额达1273.6亿港元
– 南向资金累计流入达8200亿港元,超过2024年总额
– 港股主板日均成交额为2423亿港元,高于2024和2023年
– 2025上半年港股IPO及再融资总额已超2022年至今年度最大水平 (图表1-6)[page::0] [page::1] [page::2] [page::3]
---
2.2 IPO增多带来的流动性影响与长期市场结构展望
- 逻辑解析:
短期增加IPO及配售活动,尤其6、7月上市申请197宗,预计下半年IPO募资需求1,200-1,500亿港币,配售及再融资需求可能达到1,500-2,000亿。估计半年度整体流动性“抽水”约3,000亿港币,存在资金面紧张隐忧。
但中长期,新上市高质量龙头企业不仅支持股市基建,也优化行业结构,提升港股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 具体分析:
港交所多轮上市制度改革(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同股不同权、疫情后新增特专科技上市渠道)以及A股优质企业赴港上市,将补齐港股市场制造业与科技硬件等“偏科”不足,打造更均衡多元化市场结构。
资本对优质企业的正反馈循环强化了香港作为人民币资产离岸中心的地位。
- 图表解读:
图表5展示2025年上半年IPO与再融资规模创新高,超过以往年份合计;图表6显示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加剧流动性供给紧张,但长期正面作用明显。[page::4] [page::5]
---
2.3 港股“打新”参与渠道及制度限制
- 内地投资者仅可通过开通港股账户或通过QDII参与打新,沪港通南向资金不支持打新。
- 新股上市后能否纳入港股通影响其流动性,需满足一定市值和交易活跃度。
- 南向资金作为二级市场多头,虽然成交份额不断增加,但尚无绝对定价权,尤其面临配售“闪电式”增发和潜在做空压力。
此部分强调港股打新的制度壁垒及投资限制,提醒内地投资者需合理评估参与门槛与退出策略。[page::6]
---
2.4 打新收益周期性、公司差异与时间变化
- 规模与周期性影响(“大小年”):
自2015年以来,共计1232家港股IPO数据分析显示超额收益呈明显“大小年”差异,2016-2017年首日超额收益达峰值(6.2%,5%),反之2021年甚至负收益,2024-2025有所复苏但仍未完全达到巅峰水平。
首日破发比例平均约50.5%,2024年后显著下降(38.8%、34.6%),反映市场信心水平提升。
超额收益随时间递减,上市首日仍有2.7%超额收益,三个月后转负至-3.7%,一年后甚至跌至-17.7%,表明长期持有新股大概率不敌大盘。
- 行业差异:
新经济(信息技术、必需消费、通信服务)上市首日及短期表现优异超额收益多达4%-10%以上,老经济(能源、金融等)表现落后市场。
- 市值影响:
小市值公司上市首日表现较好(超额收益3.4%),但中长期表现明显不及大市值公司,后者中长期跑赢市场。
- 热度指标(认购倍数)影响:
认购倍数越高,首日超额收益越大(超过100倍认购带来10.1%),但三个月及半年后高热度项目反而跑输市场,散户对“人气股”的短期推高但长期回落特点明显。
整体结论是,港股打新收益不均,须精选机构质量和把握持有期限。图表10-16系统展示了这一模式的演变。[page::6] [page::7] [page::8] [page::9] [page::10]
---
2.5 打新交易操作建议
- 短期卖出收益最佳:
统计显示上市首日及后三个交易日内潜在最高收益均较大(首日中位数12.7%,三日中位数18.8%),大幅优于之后时间节点,建议普通投资者抓住三日内退出机会获利。
- 基石投资者策略:
六个月限售期结束后因减持压力,股价短期可能承压,潜在最高收益由3个月的16.2%降至6个月的11.2%。因此建议持有基石投资者不要盲目立刻抛售,12个月后股价又有一定反弹空间。
- 行业观点:
信息技术、通信服务等行业新股虽短线波动较大,但长期维持一定收益水平,具备结构性机会。
图表17详细呈现了各行业潜在最高收益节点和走势,指示投资者择机操作的重要性。[page::10] [page::11]
---
三、图表深度解析
图表1-2(全球股市表现与港股成交活跃度)
港股2025年以来股市回报明显领先发达市场和A股,恒生指数涨幅约25%,成交量大幅提升至日均2400亿港元水平,显示市场参与度和流动性明显改善,支撑大量IPO融资需求。[page::1]
图表3-4(募资全球排名及细分融资类型)
统计显示港股2025年募资规模17.3亿美元全球第一,创近年来历史新高。细分数据显示配售及代价发行等再融资活动同步增长,对流动性造成压力,同时表明资金结构及融资需求多样化。[page::2,3]
图表5-6(IPO与再融资年度规模趋势及南向资金流入)
2025年上半年融资逾1100亿港元,超出近年全年规模。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2025年累计8200亿港元,创历史最高,资金推动力强。[page::3]
图表7(AH溢价走势)
AH溢价指标近期回落至125%以下,显示A股相对港股估值优势减弱,反映市场对两地股票差异性的情绪调整。随着更多A+H上市公司出现,此指标对市场资金流动具有预示作用。[page::4]
图表8-9(内地公募基金港股持仓与南向成交占比)
公募基金港股持仓比例提升至32.5%,市场资金结构逐渐完善,但后续增量空间有限。南向成交占比提升至35%,显示内地资金在港股中占据显著地位。[page::5,6]
图表10-17(打新收益分析系列)
通过绝对收益、超额收益、破发率、小市值/大市值及认购倍数的细分对比,展现了打新的收益分布规律与持有期限、投资者行为(首日卖出vs长期持有)的关系,明确提示不同行业、规模和市场热度对收益的差异化影响,展示出港股IPO市场的复杂动态。[page::7-11]
---
四、估值分析
报告虽未详述传统估值模型,而是通过历史超额收益与破发率分析反映港股IPO在发行定价方面的市场化程度。结论表明港股IPO不存在持续稳定的“打新套利”空间(平均胜率约50%),收益更多受市场情绪、个股品质及宏观环境驱动,投资者应关注不同IPO项目的价值差异及持有期限调整策略。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流动性风险: IPO、配售频繁形成资金抽水,若短期流动性供给不足,可能推高融资成本或令市场波动加剧。
- 市场周期波动: IPO市场存在“大小年”现象,整体行情走势不稳,打新收益因经济周期和市场风险偏好变动。
- 投资者渠道限制: 内地投资者参与港股IPO渠道有限,流动性和定价权受限。
- 监管与制度风险: 港交所不断调整IPO规则,投资者需关注制度变更对市场的影响。
报告对以上不可控风险均有明确提示,建议投资者谨慎关注对应的资金安排与市场动态。[page::4] [page::6]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节分析
- 报告重点强调港股IPO市场国际化和流动性优势,但未对潜在市场波动和高估风险做充分警示。
- 对打新收益的统计依赖历史数据,市场结构和参与者行为可能随时间变化;因此过去表现未必完全预测未来。
- 报告虽然提及“闪电配售”及做空力量,但对战略配售的市场操纵风险和散户投资者保护不足的评估较为有限。
- 结构性改革促进科技与制造业板块增长,但全球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外部风险未充分展开。
整体上,报告保持较强客观性,但对突发系统风险和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内容略显不足。
---
七、结论性综合
中金公司《港股IPO市场与打新收益分析》报告系统梳理了2025年港股IPO市场的活跃态势、融资规模创新高和内地企业加速赴港上市背景,细致分析了市场流动性供需特点及资金结构演变。报告核心发现包括:
- 港股IPO市场募资规模居全球第一,A to H上市趋势明显,市场情绪与资金面近年来大幅改善。
- 港交所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有效吸引多元行业龙头企业登陆,优化市场结构,为市场注入长期活力。
- IPO频繁导致短期流动性抽水压力加大,2025年下半年预计资金需求约3,000亿港元,需关注流动性风险。
- 参与港股“打新”需通过限额渠道,南向资金虽占比提高但定价权有限,打新收益明显周期化,且个股与行业差异显著。
- 打新收益随时间递减,绝大多数获利集中在上市首日及前三交易日,长期持有多为亏损,投资者应构筑合理退出策略。
- 行业上新经济、新消费、通信服务板块表现优异,老经济及小市值公司长期表现逊色,认购倍数高的项目短期表现好但中长期走弱趋势明显。
- 基石投资者6个月锁定期后不宜急于出售,有机会在市场调整中择机长期持有优质标的。
综上,这是一个重视制度、资金与市场行为互动的动态分析,既为专业投资者提供了IPO定价与打新收益的深刻洞察,也为内地投资者理解港股IPO市场参与逻辑和操作时机提供了详实依据。报告评级为市场中立,虽未明确给出投资建议,但深刻提示投资者需精选项目,理性把握持有期限,关注流动性风险与资金环境变化,稳步捕捉港股IPO市场潜在机会。[page::0-11]
---
(全文约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