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轨卫星加速部署,商业火箭应势启航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火箭运力严重不足,成为低轨卫星组网的核心瓶颈。发展可回收火箭和液体燃料技术是提升运力和降低成本的关键。预计2030年我国火箭发射需求达年64发,市场空间超千亿,重点关注商业火箭产业链相关机会 [page::0].

速读内容


低轨卫星组网提速与市场需求 [page::0]

  • 我国计划至2030年部署约2.3万颗低轨卫星,星网星座和千帆星座等重大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 低轨卫星具备广覆盖、低延迟和部署灵活等优势,成为地面通信的重要补充。
  • 全球低轨星座建设竞争激烈,频谱资源有限,具有强烈的“先到先得”特征。


火箭运力瓶颈与技术突破 [page::0]

  • 我国年火箭运力约200吨,远低于低轨卫星部署所需的1500-2000吨。

- 国家队发射优先保障战略卫星,商业发射运力不足制约行业发展。
  • 推进可回收火箭技术和液体燃料火箭发展,火箭第一级及整流罩复用可将发射成本降低至三分之一以下。

- 液体燃料火箭推力可调且重启能力强,成为主流可复用火箭技术方向。

商业火箭产业链与市场机会 [page::0]

  • 商业火箭快速发展带动高性能材料、发动机制造、3D打印及系统集成等技术市场成长。

- 预计2030年需年均64次火箭发射,火箭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
  • 风险因素包括火箭技术进展不及预期、卫星发射节奏延缓及行业竞争加剧。


深度阅读

国泰海通《新能源:低轨卫星加速部署,商业火箭应势启航》报告详尽分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1. 报告基本信息


  • 报告标题:低轨卫星加速部署,商业火箭应势启航

- 发布机构: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所
  • 发布日期:2025年8月10日

- 报告作者:徐强(分析师),任苒威(研究助理)
  • 研究主题:重点聚焦于我国低轨卫星快速组网背景下的商业火箭产业链发展。通过解析当前我国航天发射能力瓶颈,评估商业火箭的市场空间与技术路线,尤其是在可回收火箭技术和液体燃料火箭方面的突破及前景。


2. 核心观点与评级


  • 核心论点

- 当前我国低轨卫星组网进入关键加速阶段,卫星规模部署需求激增(2030年前将部署约2.3万颗)。
- 火箭运力严重不足,现年均约200吨运力远低于卫星发射所需年均1500-2000吨需求,成为卫星组网核心瓶颈。
- 国家航天发射资源优先保障军用与国家战略卫星发射,商业火箭成为满足民用卫星大规模发射的关键路径。
- 可回收火箭降低成本,液体燃料火箭因其高性能和适应性成为主流发展方向。
  • 投资评级:给予“增持”评级,建议重点关注商业火箭产业链上市公司。

- 市场预期:2030年商业火箭市场规模预计千亿级,年均发射次数达到64次以满足低轨卫星组网需求。

---

二、逐章深度解读



1. 报告导读与背景



本章节强调低轨卫星组网的战略意义及发射能力的瓶颈。低轨卫星以其覆盖范围广、延迟低和部署灵活的优势,成为传统地面通信网络的重要补充,且受频率资源限制,“先到先得”的星座部署特性促使各国积极争夺市场先机。我国两大国家级星座项目“星网星座”和“千帆星座”计划承担起2030年前部署2.3万颗卫星的重任,体现国家对低轨卫星领域战略布局的决心。
  • 合理性与逻辑基础

- 低轨卫星需求激增的前提下,卫星制造产能相对饱和,制约因素转向火箭发射运力。
- 我国现有发射能力(约200吨/年)与预估需求(1500-2000吨/年)形成巨大缺口。
- 国家航天资源优先保障战略任务,意味着民用、商业发射主体需依赖商业火箭快速发展以补充运能缺口。
  • 关键数据点解读

- 年均200吨发射运力 vs 年均1500-2000吨需求,短缺约7至10倍。
- 预计2030年年均发射64次,这对火箭运力提出高频次高可靠性的要求。
  • 结论

- 激发商业火箭快速发展不仅是推升低轨星座组网的技术需求,更是战略安全和市场竞争的必然路径[page::0]。

2. 商业火箭发展及技术路线


  • 可回收火箭技术

- 明确指出可回收第一级和整流罩将使单次发射成本降低至三分之一以下,显著改善发射经济性。
- 该技术实现的基础在于降低制造成本和提升频次,从根本上缓解低轨星座大规模发射的费用压力。
  • 液体燃料火箭优势

- 以推力可调、重启能力强、高系统适配性闻名,是新一代可重复使用火箭的主要技术路径。
- 体现技术升级方向的逻辑合理,符合国际航天大趋势。
  • 材料与系统进步

- 强调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运用,推动火箭结构轻量化和高强度发展。
- 多项关键技术(高性能材料、先进发动机、3D打印、特种推进剂、高精度传感)作为产业链技术创新驱动力。
  • 市场空前机遇

- 商业火箭带动的产业链技术升级及市场规模扩展,为相关材料供应商、制造服务商提供持续增长潜力。

3. 风险提示


  • 技术风险:核心技术如可回收与液体燃料火箭如果发展不及预期,将对市场预期和运能提升构成重大阻碍。

- 需求风险:卫星发射需求节奏若因政策或技术调整放缓,将影响商业火箭市场的成长速度。
  • 竞争风险: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可能带来价格战、技术焦虑及市场份额变化。

- 结论:报告敦促注意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风险调控是投资决策重要参考因素[page::0]。

---

三、图表深度解读



本次提供的图像为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所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未涉及具体数据图表。报告中并未公开具体财务数据表或趋势图,但文中关键数据和预期均有提供,需重点关注报告正文中核心数值的解读及内涵[page::1]。

---

四、估值分析(推断)



报告正文未直接披露具体估值模型及目标价,但从“增持”评级和千亿级市场空间预期可推断:
  • 估值方法猜测

- 可能基于未来火箭发射市场空间的收入和利润增长预测进行估算。
- 隐含采用类似于产业链中重点公司的估值倍数(如EV/EBITDA或市盈率)推导投资价值。
- 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预期,可能纳入DCF模型的现金流增长假设中。
  • 关键假设

- 火箭发射运力按规划增长,发射频次提升至年均64次。
- 发射成本大幅下降使得行业盈利能力改善。
- 商业火箭发展顺利避免重大技术风险。

---

五、风险因素评估



1. 技术发展不及预期


  • 技术迭代不及时、可回收火箭部分核心技术突破受阻,可能导致发射成本难以下降。

- 液体燃料火箭固有的技术复杂性与研发周期不确定性加大风险敞口。

2. 下游卫星发射节奏不达预期


  • 国家政策变化、卫星制造商产能扩展受限或市场需求缩减,均可能影响火箭发射需求。

- 可能造成火箭发射公司供需不平衡,形成运力过剩风险。

3. 行业竞争加剧


  • 国内外商业火箭厂商竞争日益激烈,价格战或技术竞赛可能压缩利润空间。

- 新进入者及跨行业融合带来潜在的市场不确定性。

4. 缓解策略


  • 报告未明确提出具体风险缓解方案,但暗示通过技术研发创新和政策支持是关键路径。

- 投资者需关注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及行业技术突破进展[page::0]。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潜在乐观偏差:报告着重强调了技术进步及市场空间的增长潜力,然而对火箭技术成熟度和商业化规模化推广的难度提及有限,存在一定乐观预期。

- 风险评估较为简略:行业竞争风险与技术风险提示较宽泛,缺乏深入定量分析和概率评估,投资者需自行判断。
  • 数据来源局限:报告未公开详尽发射运力数据来源及卫星组网精确用量,数据精细度不足。

- 缺乏详细财务指标和估值过程:对商业火箭相关公司具体盈利能力、资本开支及运营成本的分析较少,难以全面评估投资回报率。

---

七、综合结论



本份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报告围绕我国低轨卫星密集组网发展态势,深刻剖析了火箭发射能力的现状及瓶颈,明确指出:
  • 低轨卫星作为网络通信革命的重要补充,我国正进入组网加速关键期;

- 发射运力不足成为限制星座部署的核心瓶颈,尤其在国家主导航天发射资源优先保障战略空间重大卫星发射下,商业火箭的迅速发展至关重要;
  • 可回收火箭技术与液体燃料火箭的逐步成熟,为降低成本、提升发射频次与运力规模提供技术支撑;

- 该领域技术突破带来上游材料及装备全产业链的增长机会,商业航天投资价值凸显;
  • 预计2030年火箭市场千亿级规模,年均发射64次是达成低轨星座目标的基础保障;

- 风险点集中于技术实现和市场需求波动,需密切关注政策环境和行业竞争格局。

总体来看,报告的投资主张“增持”基于对中国商业火箭加速发展和低轨卫星市场巨大潜力的高度认可,从市场空间、技术趋势和国家战略三方面构成坚实逻辑基础,但投资者应关注技术成熟度及市场供需风险,理性评估后行事[page::0][page::1]。

---

备注



- 由于当前提供材料未包含具体财务模型及图表,未来若补充相关数据,可进一步深化估值及风险量化分析。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