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bon Disclosure Effect, Corporate Fundamentals, and Net-zero Emission Target: Evidence from China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研究基于4,336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2017-2022年的碳信息披露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碳披露-财务数据集,实证发现双碳目标实施后,高碳行业碳披露显著提升企业财务表现,包括股价收益率提升、风险波动降低、ROE和托宾Q提升。研究进一步揭示研发投入、海外上市、碳市场参与、国有产权、高碳行业属性及政策期对碳披露意愿的积极影响,强调碳披露对改善信息不对称、增强企业气候风险应对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page::0][page::2][page::14][page::15][page::23][page::25][page::26]
速读内容
研究背景与意义 [page::0][page::1][page::2]
- 中国双碳目标及碳市场政策推动企业碳信息披露需求。
- 全球碳披露监管趋严,投资者重视碳信息对估值影响。
- 现有研究缺乏多维财务指标综合分析及高质量碳披露数据支持。
数据与变量构建 [page::5][page::6][page::7][page::8][page::9][page::10][page::11]
- 利用AI技术从沪深证券交易所环境报告中提取碳披露信息,覆盖4,336家公司2017-2022年数据。
- 关键变量包括:收益率(Return)、股价波动率(Vol)、净资产收益率(ROE)、托宾Q及控制变量(规模Size、资产周转率等)。
- 碳披露变量(TreatDIS)通过关键词匹配文本与表格数据判定,公司参与全国及地方碳市场情况纳入分析。
碳披露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差分在差分(DID)实证分析 [page::12][page::13][page::14][page::15]
- 高碳行业:双碳目标实施后,碳披露公司收益率显著提升+0.176,波动率显著下降-0.650,ROE及托宾Q均显著提高。
- 低碳行业:前后财务指标无明显变化。
- 结果表明披露碳信息有助于减缓信息不对称,提升资本市场对高碳企业评估的信心。
碳披露动态效应与稳健性检验 [page::16][page::17][page::18][page::19][page::20][page::21][page::22][page::23]
- 动态模型分析验证碳披露效果的持续性,平行趋势假设成立。
- Placebo测试与倾向得分匹配(DID-PSM)进一步增强结果的稳健性。
- 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以女性董事比例及滞后碳披露为工具变量,有效解决内生性问题,结果一致。
碳披露决定因素分析 [page::22][page::23][page::24]
- 逻辑回归表明研发投入、海外上市、碳市场参与、国有企业身份、高碳行业属性及双碳政策均显著正向影响碳披露倾向。
环境绩效视角的碳披露动因 [page::25]
- 环境评分分布显示披露企业普遍拥有较高环境绩效,表明自我保证是企业披露动因之一。
- 高碳行业中外部压力推动披露较为显著,部分低绩效企业仍披露反映政策压力影响。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page::26]
- 双碳目标激励高碳行业提升碳信息披露,显著改善企业财务表现。
- 政策制定者应鼓励并完善碳披露制度,提升企业透明度及市场效率。
- 企业管理层应重视碳披露作为战略工具,促进绿色融资及竞争优势提升。

| 变量 | 说明 | 代表性发现 |
|-----------------|-----------------------------|---------------------------------------------|
| Return | 股票收益率 | 碳披露后高碳行业收益率显著提升0.176 |
| Vol | 股票波动率 | 碳披露后高碳行业波动率显著降低0.650 |
| ROE | 净资产收益率 | 碳披露后高碳行业ROE提升0.0616 |
| Tobin's Q | 企业市场价值比替代成本 | 碳披露后高碳行业托宾Q提升0.357 |
| R&D | 研发支出 | 对碳披露有显著正向影响 |
| Oversea | 海外上市 | 对碳披露有积极促进作用 |
| State-owned | 国有企业 | 对碳披露有正向影响 |
| High-carbon | 高碳行业 | 碳披露率及财务影响均显著 |
| Postdual | 双碳目标政策实施后期间 | 强化碳披露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page::6][page::10][page::14][page::23][page::25]
深度阅读
深度分析报告:《Carbon Disclosure Effect, Corporate Fundamentals, and Net-zero Emission Target: Evidence from China》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Carbon Disclosure Effect, Corporate Fundamentals, and Net-zero Emission Target: Evidence from China》
- 作者:Xiyuan Zhou, Xinlei Wang, Xiang Fei, Wenxuan Liu, Bai-Chen Xie, Junhua Zhao
- 机构:南洋理工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天津大学等
- 时间:基于2017至2022年数据,发表于2024年(具体发布日期未显式说明)
- 主题:研究中国A股上市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Carbon Disclosure)对企业财务表现的影响,尤其聚焦国家双碳目标(Net-zero Emission Target)背景下的信息披露效应。
核心论点:在中国政府提出的双碳目标背景下,高质量的碳信息披露显著推动企业的财务表现提升,表现为股价回报率上升、权益回报率(ROE)提升、托宾Q指数上升以及股价波动率降低。报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自然语言处理,分析了4336家A股公司2017至2022年的碳排放披露信息,填补了以往研究数据覆盖不足的缺陷。[page::0,1,2]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引言
报告背景设定于中国在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并于2021年建立碳交易市场的政策环境。政策驱动令碳排放披露成为企业关键的风险管理和投资者沟通手段。全球范围内,碳排放信息披露标准与法规不断强化(如香港交易所、美国SEC的相关提案),投资者亦日益重视碳披露作为估值模型的重要输入。
报告指出,尽管完善的碳披露能减缓信息不对称、增强企业形象、降低气候风险,但也可能带来披露成本及负面市场反应。中国复杂的地域性与国家性碳市场叠加监管成为该议题发展的独特研究环境。现有研究在多维财务指标整合、影响因素动态联动及数据精细度上存在不足。[page::1,2]
2.2 文献综述与假设
- 碳披露与财务表现关系:披露改善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公司声誉及管理能力,降低气候相关风险,但存在披露成本和潜在市场惩罚。基于中国政策持续性的强化,报告假设碳披露带来的利益将大过成本(H1)。
- 碳披露的决定因素:依据合法性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经济学理论,企业披露受内外部压力驱动。内部特征如研发投入和海外上市,外部因素如碳市场参与、国有身份、高碳行业归属和双碳目标实施均在影响披露策略(H2)[page::3,4]
2.3 碳披露测量与数据构建
报告建立独特的数据库,从2017至2022年涵盖4336家公司,通过爬虫技术自动抓取由上交所和深交所公开的环境报告;利用PDF结构解析工具和基于关键词的规则算法,实现对碳信息的高准确度自动提取(详见图1,爬取流程图)。
变量选取:
- 因变量:财务表现多维度指标,包括股票回报率(Return)、股价波动率(Vol)、权益回报率(ROE)和托宾Q(Tobin’s Q),分别反映股票表现、风险、盈利能力和未来成长潜力。
- 控制变量:资产规模(Size)、资产周转率(FAT、TAT)、流动比率(CR)、负债率(ALR)、研发强度(R&D)、海外上市(Oversea)、国有企业标识(State-owned)及高碳行业标识(High-carbon)。
- 解释变量:围绕碳市场参与(国家/地方)、碳信息披露(TreatDIS)以及相关政策时间点(Postlocal、Postdis、Postdual)构建。
此设计兼顾政策实施时序与公司特征差异,适合考核碳披露的因果效应。[page::5-10]
2.4 样本描述与实证模型
- 样本:2298家A股上市公司(2018-2022),剔除金融及特定处理公司。
- 行业划分采用中国证监会分类,将公司分为高碳与低碳行业。
- 通过差分中的差分(DID)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碳披露前后在高碳和低碳行业的财务表现差异。
模型形式:
$$
Y{i,t} = \alpha0 + \beta1 Treati \times Post^{dis}t + \gamma Z{i,t} + \deltat + \varphii + \varepsilon{i,t}
$$
其中Y为财务指标,Treat为披露指示,Post为披露后时间段虚拟变量,Z为控制变量,$\deltat$和$\varphi_i$分别为时间与个体固定效应。[page::11-13]
---
3. 图表解读
3.1 图1:碳披露数据构建流程图
图1系统展示了从证券交易所网页爬取、PDF下载、信息解析到碳披露变量赋值的全流程。该算法结合文本与表格的关键词检测标记碳披露,确保数据提取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整篇研究数据基础的创新之处。[page::6]
---
3.2 表1:碳披露关键词示例
列举了碳排放不同范围(Scope 1、2、3)常见关键词,为规则匹配算法提供基础。体现科学量化披露识别的细节,提升了数据处理自动化水平。[page::7]
---
3.3 表3: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描述变量分布特征:
- 碳市场参与比例较低(国家市场0.5%、地方市场1.7%),披露率3.5%。
- 高碳行业占比为75.8%。
- 财务指标波动较大,如Return平均0.226,标准差大,最大回报高达635倍,说明样本内存在极端值且经过1%、99%分位截尾处理。
- 研发强度平均16.468(对数),表明企业在创新方面存在差异。
该统计为后续回归提供基本样本特征支持。[page::12]
---
3.4 表4:DID回归结果(高碳与低碳行业)
- 高碳行业(Panel A):
双碳目标实施后,碳披露企业表现出
- 股票回报率增加约0.176(统计显著,p<0.1)
- 波动性显著降低-0.650(p<0.1)
- ROE提升0.0616(p<0.1)
- 托宾Q增长0.357(p<0.05)
实证支持碳披露提升企业财务绩效并降低风险,加强信息透明度对市场预期有正向影响。
- 低碳行业(Panel B):
披露效果大多不显著,托宾Q有所提升但无统计意义,表明低碳行业披露对财务表现影响有限。
结合控制变量,数据结果可信度较高,体现高碳行业对环保披露的敏感度及其体现于资本市场的反应差异。[page::14-15]
---
3.5 图2与图3:动态效应分析(碳披露前后)
- 动态模型验证了DID分析的平行趋势假设,披露前四季度系数均不显著,排除先有财务优势导致披露的反向因果疑虑。
- 披露后多个季度,特别是在双碳政策实施后,Return和ROE持续显著提升,波动性降低,反映碳披露的正向影响具有持续效应。
- 披露对托宾Q的影响短期显著但无长期显著,可能说明市场对披露初期反应积极,后续更关注实际盈利能力。
两图结合,直观展现碳披露作为政策工具的财务影响时间路径。[page::16-18]
---
3.6 表5:安慰剂检验(Placebo Test)
随机分配披露时间进行回归,结果显示95%以上的系数接近零且统计不显著,证明真实估计系数非偶然生成,显著性结果可信。[page::19]
---
3.7 表6-8:倾向评分匹配(PSM)与PSM-DID结果
- PSM前后变量平衡显著改善(表7五项关键协变量的差异消除)。
- 伪R²从0.271降至0.000,联合假设检验p值由0显著变为0.992不显著,证明匹配成功。
- PSM-DID回归仍显著支持披露提升回报率(0.179)、降低波动率(-0.661)、提升ROE和托宾Q,稳健性强(表8)。
匹配控制了样本选择偏差,进一步佐证碳披露改善财务表现的因果推断。[page::19-21]
---
3.8 表9: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
利用一阶滞后碳披露和女性董事比例作为工具变量,二阶段回归结果与基线模型保持一致,缓解了内生性和逆因果问题对结论的威胁。披露对回报、波动、ROE和托宾Q均表现出正面影响且具有统计显著性。[page::22-23]
---
3.9 表10:碳披露决定因素的Logistic回归
- 研发投入、海外上市、碳市场参与、国有企业身份、高碳行业归属及双碳实施期均正向显著影响碳披露概率,表明内外部因素共同驱动披露行为。
- 资产周转率呈正相关,资产负债率负相关,显示经营效率及财务结构影响披露意愿。
- 这支持报告提出的碳披露既为响应外部压力同时蕴含自身竞争优势的观点。[page::23-24]
---
3.10 图4:环境评分分布
分为整体、高碳和低碳行业,按是否披露碳信息区分:
- 披露企业整体环境评分更高,特别是在低碳行业差异明显,体现自我保证动机,即环境表现良好的公司更愿意披露。
- 高碳行业披露公司环境评分分布更为分散,有较多低评分企业仍披露,表明外部压力在高碳行业披露决策中作用突出。
- 进一步印证披露动机因行业而异,结合报告政策环境及市场特征。[page::25]
---
4. 估值分析
报告没有显性使用DCF或市盈率倍数估值法,而是通过多维度财务指标测度(Return、Volatility、ROE、Tobin’s Q)评估碳披露影响。托宾Q作为市场价值与资产替代成本的比值,间接反映企业未来成长潜力及估值变化。披露后托宾Q显著提升,说明市场对信息透明度较高的公司给予更高成长预期,不过长期持久性有限。整体估值隐含于财务表现提升之中,而非基于传统估值模型。[page::14-18]
---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未专门列出风险因素章节,但从分析中可推断涉及:
- 披露成本风险:企业披露需要数据采集、核查,增加财务和运营负担。
- 市场惩罚风险:披露负面碳绩效可能导致投资者风险溢价上升。
- 政策变化风险:碳市场与披露制度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披露激励和后续绩效。
- 选择偏差风险:仅表现较好企业可能主动披露,存在样本选择偏差。
采取2SLS、PSM-DID等稳健性检查部分缓解内生性和选择偏差风险,但对披露成本与负面信息市场响应的深入分析较少,未来可加强此方向研究。[page::1-5,16-22]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核心推断较为谨慎且有多重稳健性检验支持,数据量大且结合AI技术提升数据覆盖质量,显著弥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
- 然而,研究主要使用公开披露的环境报告,若因企业数据披露标准不一或信息掩盖造成隐性误差,可能影响结果可靠性。
- 动态效应分析中的图表解释存在排版及格式异常(第16页部分文字乱码),需留意原文核对,保证理解准确。
- 披露对低碳行业作用不显著,暗示“披露效益”具有明显行业差异,应结合行业特性设计差异化政策。
- 对碳市场制度异质性(地方 vs 国家市场)、企业弹性响应的深层机制讨论略显不足。
- 缺乏对非财务指标,如企业创新、声誉及长期可持续发展影响的探讨,未来可拓展。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基于覆盖中国A股4336家企业、2017-2022年碳披露数据及财务表现的综合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构建披露指标,采用多元计量模型检验碳披露对企业财务表现的因果效应。核心发现包括:
- 碳披露显著提升高碳行业企业财务表现:具体表现为股价回报率上涨0.176,波动率减少0.650,ROE上涨0.0616,托宾Q提升0.357。低碳行业无明显变化,体现政策及市场对高碳企业的差异响应。
- 碳披露财务影响具备动态性和持久性,动态效应模型及稳健性检验显示披露前后测度无显著差异,强化因果推断效力。
- 披露动因多样,受内外部因素共振推动:高研发投入、海外上市、碳市场参与、国有身份、高碳行业归属及双碳政策阶段均推动披露积极性。
- 企业环境评分分布揭示披露动机区域差异:低碳企业多为“自我保证”型披露,高碳企业部分因外部压力披露。
整体而言,报告强调碳信息披露是实现双碳目标下企业转型和资本市场价值增进的重要机制,建议政策制定者完善碳披露规范,鼓励企业利用披露提升竞争力。同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碳信息监测和分析能力,建设高质量碳披露数据库,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
此报告在数据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证结合、政策分析维度均有较大贡献,是理解中国碳转型背景下碳披露对资本市场影响的权威参考之一。[page::0-27]
---
参考文献
见报告尾部完整列出,涵盖碳披露与财务绩效、环境信息披露理论、碳市场制度分析、机器学习应用等领域经典文献。
---
以上详尽分析涵盖从研究框架、数据构建、实证模型、结果解读、稳健性检验、到风险与局限等多个维度,力求为读者提供对该研究的全面理解与深入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