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量化配置展望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分析了资管行业转型、居民资产迁移及财富管理需求增长带来的机遇,指出以基金组合为核心的资产配置服务驱动权益资产上升周期,机构化进程加快,专业机构掌握定价权。公募基金维持快速增长且业绩整体优于股票,组合投资和投顾服务改善投资体验。基于股债估值比价,权益资产处于舒适配置区间,提出短期中盘绩优,中期300增强,长期全A增强的策略配置建议,兼顾行为和基本面变化风险因素 [page::0][page::1][page::7][page::8][page::15][page::17][page::21]

速读内容


政策催化推动资管行业净值化与标准化趋势 [page::3]



  • 净值化产品已占据主流,银行理财净值化比例超70%,券商资管和信托产品趋向公募化和标准化。

- 债券类资产仍然为理财产品主要配置,信托资产融资类收缩,投资类占比上升。

居民资产结构变化及财富管理需求增长 [page::4]



  • 居民资产向金融资产迁移,金融资产中风险资产比例提升,股票基金占比快速增长。

- 2020-2025年个人金融资产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权益类资产增速最快。

公募私募资管机构产品占比及规模快速提升 [page::5]



  • 资产管理规模达到百余万亿,公募基金及私募基金占比持续上升。

- 银行业理财份额下降,券商、保险、信托的资管规模增长平稳。

私募投资者结构: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占主导 [page::6]



  • 高净值个人客户占比超过40%,法人机构投资比例略微下降。

- 美国对冲基金投资者以机构为主,高净值个人占比仅约14%。

基金资产配置趋势及“固收+”与“权益-”策略解析 [page::7]


  • 净值化促进资产配置向标准化证券转移,基金投资覆盖多市场优质超额收益。

- 基于基金的固收增强策略与权益降低波动策略未来将填补资产配置缺口。

权益资产成为资管机构AUM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page::10]


  • 公募基金保持年均10%以上增长,券商资管和信托等产品规模缩水。

- 公募基金专户和私募基金仍然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机构投资者掌握A股定价权,公募基金及境外资金持仓持续增加 [page::11]


  • 机构化进程明显,公募基金持仓A股市值大幅攀升。

- 外资持仓同步增加,共同推动市场定价权向专业机构集中。

股票及偏股基金业绩持续优于A股整体表现 [page::12]


  • 2018-2021年间股票基金收益率整体分布明显优于同类普通股票。

- 基金整体防御性更强,波动幅度及回撤水平相对较低。

基金主题风格波动大,投资者体验需改进 [page::13][page::14]

  • 大盘、中盘、小盘不同风格表现差异显著,难把握结构化收益机会。

- 宽基指数及公募基金均经历较大年度回撤,波动较为明显。

组合投资及投顾服务提升投资体验与绩效表现 [page::15][page::16]



  • 投顾服务和FOF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明显优于单一混合基金,波动率更低,收益更稳健。

- 通过纠正基民频繁交易、追涨杀跌等投资行为显著提升基民收益水平。

资产配置的朴素规律与策略建议 [page::17][page::18][page::19][page::20][page::21]




  • 股债资产估值比价显示权益资产处于舒适配置区间。

- 行为风险处于底部偏左侧,公募资金持仓逐步移仓中盘股。
  • 业绩增速处高位,流动性影响小微板块表现,需关注。

- 策略建议:短期配置中盘绩优股,中期配置沪深300增强策略,长期布局全A增强或主题结构轮动策略。
  • 风险因素包括政策变化和模型风险。


深度阅读

资产配置与财富管理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2022年量化配置展望》

- 作者及发布机构:赵文荣,中信证券研究部,首席量化与配置分析师
  • 发布日期:2022年1月4日

- 研究主题:中国资产配置与财富管理行业的趋势展望,重点分析政策环境、资产迁移、机构产品占比变化、基金组合投资及未来资产配置策略。

报告核心观点认为,政策推动和居民资产的大迁移正在引领资管行业步入净值化、标准化和公募化的新阶段,基金组合投资将成为居民权益资产配置的主要途径,提升投资体验和投资效率。同时,报告指出未来资产配置应尊重基本规律,适应环境周期,重点关注中盘绩优股及主题轮动策略,并重点提示政策变动和模型风险。[page::0,1]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配置”引领资管业转型(政策与资产迁移)


  • 主要观点:政策推动资管产品向净值化、公募化和标准化迈进,带来资管行业底层变革。

- 论据支撑:银行理财产品保本比例下降,净值化产品超过70%;券商资管转向公募产品,定向通道类产品缩减;信托业务中融资类产品被压缩,标准化产品增加。
  • 关键数据:银行理财资产配置中债券占比56.8%,非标债权类13.1%,权益类仅4.1%;信托资产融资类占比自2018年以来逐年下降,事务管理类信托稳步,占比近45%-60%不等[page::3]。


居民资产大迁移体现在住房资产向金融资产转移,金融资产结构不断调整,从低风险储蓄和银行理财向股票基金等风险资产迁移。2019年数据显示,中国金融资产占居民财富比例为48%,低于北美(81%)、亚太(59%)、欧洲(51%),金融资产规模呈持续增长趋势,2020-2025年个人金融资产复合年增长率显著,股票基金部分预计年增21%,银行理财降至11%[page::4]。

2.2 公募、私募资管机构产品占比提升


  • 论点总结:公募、私募机构产品整体占比持续上升,反映机构化趋势和居民投资方式的量化转变。

- 数据支撑:资产管理规模从2014年53.88万亿元提升至2021年中约132.5万亿元。银行、保险、信托占比波动且整体趋稳或下降,公募基金及私募基金占比显著提升,特别是基金专户与公募基金合计占比已超过17%[page::5]。

私募策略中的投资者构成以高净值个人为主,约占42.54%,法人机构逐渐减少。相较之下,美式对冲基金机构投资者占主导,表明中国私募市场尚处于私人财富驱动阶段,机构影响力仍在培育[page::6]。

2.3 资产配置服务与基金组合引领财富管理转型


  • 核心逻辑:净值化推动资产管理从非标向标准化资产转变,基金既能发掘市场超额收益,又具备风险分散特性。

- 关键点:报告以“固收+”(增强收益)和“权益-”(降低波动)产品类别阐释未来资产配置基于基金工具的趋势。
  • 图表数据解读:不同基金类型的年化收益率与年化波动率相对应,显示固收类基金(短期纯债等)收益稳健,波动率低,权益基金(股票型、混合型)虽波动大,但具备较高的潜在收益,构建多元基金组合有助于平衡收益与风险[page::7]。


2.4 基金组合改善权益资产投资体验


  • 机构化推动持仓权益资产增长:公募基金规模保持10%以上增长,尤其资管新规后,其他非标类资管品类缩水明显,公募基金成为规模增长核心[page::10]。

- 机构投资定价权增强:公募基金与外资持仓A股市值持续增长,反映机构对市场定价权的增强,伴随A股自由流通市值扩张,市场流动性与机构主导加深[page::11]。
  • 基金整体表现优于单纯股票投资:2018至2021年的基金收益分布明显优于A股整体,基金中位数及上四分位收益较股票更高,显示基金管理在股票投资中带来显著超额收益[page::12]。


2.5 面临挑战:基金主题风格多变,投资体验欠佳


  • 主题风格复杂多变:各种因子(价值、成长、规模等)在大盘、中盘、小盘股间轮动频繁,20121年各月数据波动明显,给基金组合的稳定性和业绩持续性带来挑战。

- 基金种类繁多且波动较大:宽基指数及主动管理基金长期最大回撤率均较高,多数年份出现较大亏损,导致投资者持有体验差,影响长期投资意愿[page::13,14]。

2.6 机构投顾与FOF改善投资体验


  • 组合投资优势体现:成立满两年的公募FOF比普通混合型基金年化收益更稳健,波动率更小,风险收益比优越,说明组合投资有助于降低风险,提高投资绩效。

- 投顾辅助纠正非理性行为:数据显示,2016-2020年基金净值增长率与投资者平均收益率有较大差距,投资行为(如频繁买卖、跟风追涨、过早止盈)对收益影响显著,投顾服务帮助纠正这些投资行为,有望提高投资者实际收益[page::15,16]。

2.7 资产估值与行为分析


  • 股债资产比价上权益处于舒适配置区间:利润利息比(PIR)指标显示当前权益资产估值相对合理,支持适度配置[page::18]。

- 风险偏好处于底部左侧:基于风险偏好指数和公募基金持仓数据,投资者尚处于谨慎但逐步增加权益仓位阶段,资金流向中盘股,显示资金结构偏好中型绩优股[page::19]。
  • 业绩增速高位,场内流动性引导风格轮动:业绩增速对指数风格影响显著,场内流动性与市场风格转换同步,未来风格轮动频繁,需重视流动性变动[page::20]。


2.8 资产配置策略布局与风险提示


  • 策略建议:短期关注中盘绩优股表现,中期推荐沪深300指数增强,长期可布局全A或结合主题结构轮动策略;

-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与模型风险依然是影响资产配置决策的重要风险,需持续关注监管动态和模型适用性[page::21]。

---

三、图表深度解读



3.1 理财产品资产配置情况(第3页)


  • 描述:饼图展示银行理财2021年中债券占比最高(56.8%),非标债权类资产13.1%,权益仅4.1%,现现金及银行存款占9.7%。柱状图叠加百分比展示信托融资类资产减少,投资类与事务管理类占比较为稳定。

- 解读:资产配置趋向于债券等标准化产品,反映保守理财逐步缩水,信托融资监管趋严,推升净值化产品需求。
  • 数据来源及局限:数据截至2021Q2,反映较近期趋势,但未来政策干预或市场环境变动可能引起配置变化。


3.2 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第4页)


  • 描述:柱形图展示不同地区家庭金融资产占比,中国为48%,低于北美等区域。堆叠柱状图显示2015-2025E中国个人金融资产从现金、银行理财向股票基金、保险等风险资产迁移,股票基金预计2025年占21%。

- 意义:中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正在高风险资产端明显扩张,为基金等权益类资产增长奠定基础。

3.3 资产管理规模及分类占比(第5页)


  • 描述:叠加柱状图展示2014-2021年资产规模增长,整体规模从53.88万亿元增至132.5万亿,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占比提升明显,银行、保险占比相对趋稳下降。

- 趋势洞察:机构化、产品净值化是资管行业显著趋势。

3.4 私募投资者结构对比(第6页)


  • 描述:柱状图和饼图分别展示2016-2020年中国私募内部投资者结构及美式对冲基金投资者构成。中国高净值个人占比约42.54%,美式机构占53.7%,个人仅14.2%。

- 分析:中国私募更多依赖高净值个体投资,机构化程度仍有提升空间。

3.5 基金风险收益特征(第7页、第15页)


  • 第7页气泡图:基金按照年化波动率与收益率分布,混合型、债券型、股基体现“固收+”与“权益-”策略优势,资产配置空间明确。

- 第15页散点图:公募FOF在波动率与收益率表现线性关系中,整体风险收益杠杆较优于一般混合基金,验证组合投资价值。

3.6 市场与公募基金持仓演变(第9页、第11页)


  • 第9页:A股总市值从2015年初38万亿元增至2021年末87万亿,近翻倍增长,且自由流通市值持续提升。

- 第11页:公募基金和外资持仓A股市值从2013Q4明显增长,2021Q3公募约5.76万亿元,外资3.56万亿,显示机构持仓加强,流动性结构改善。

3.7 基金业绩分布(第12页)


  • 描述:2018-2021年偏股基金收益分布明显右移,基金收益上四分位收益远超A股,表明基金管理优越性。

- 意义:投资基金远优于简单股票投资,体现专业投资管理优势。

---

四、估值分析



报告未体现具体估值模型或目标价,采用相对估值和配置判断,特别利用利润利息比(PIR)与指数走势对比,判断权益资产处于合理舒适区;结合业绩增速及流动性来研判市场风格与配置机会。这种多指标平衡分析方法较为稳健,符合资产配置的实践逻辑。[page::18]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政策风险:资管新规及监管动态带来产品结构变化及配置风格调整压力,监管若趋严可能导致部分配置策略受限。

- 模型风险:资产价格波动模型、风险偏好指标等如果假设失准,可能给配置建议带来误导。
  • 市场流动性风险:中小盘及主题轮动策略受制于场内流动性波动,可能导致配置策略失效。

- 投资者行为风险:报告多次强调投资者频繁交易、不理性止盈等行为对绩效的不利影响,若无法纠正,长期收益难保证。

报告指出风险因素但缺乏详细缓释策略,强调需动态关注并灵活调整。[page::21]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显著强调公募基金和机构化投资优势,潜在偏向于支持净值化、公募化方向,可能低估非公募产品的灵活性和创新潜力。

- 投资体验欠佳部分虽有论述,但未充分探讨如何根本改善广大基民投资行为、提升教育与产品设计的复杂度。
  • 报告对中小板块流动性受限及主题风格转换带来的不确定性提示明显,但具体投资组合构建建议较为笼统,缺乏细节操作指引。

- 模型风险提及较为笼统,未揭示具体模型假设限制及监控机制,需结合实际操作加以警惕。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资管行业进入净值化、公募化和标准化的关键转折期,政策推动和居民资产结构变化推动财富管理需求快速增长。公募和私募机构产品特别是基金类产品占比稳步提升,成为居民权益资产投资的核心载体。基金组合投资通过分散风险,提升风险收益特征,有效改善投资体验,特别借助投顾和FOF产品纠正投资者不理性行为。

从资产配置角度,权益资产当前估值合理,风险偏好处于恢复阶段,中盘绩优股受青睐,兼顾中期沪深300增强与长期主题结构轮动。风险因素主要来自政策变动、流动性起伏及模型适用风险。报告图表数据丰富,涵盖理财产品资产构成、居民金融资产结构、机构投资者构成、公募基金规模增长、机构持仓市值、基金收益分布及投资行为影响等关键维度,为投资者理解中国资管市场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整体而言,报告立场积极,展现了机构化与基金化主导下的量化配置趋势,为2022年资产配置指明方向,评级框架下建议配置权益资产且重视中盘绩优及结构性机会,但同时提示政策和模型风险,体现了审慎态度。[page::0~21]

---

附录:关键图表展示示意



理财产品资产配置



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及迁移趋势



公募及私募资管规模趋势



基金收益与风险特征分布



投资者行为影响基金收益



权益资产估值合理区间



---

通过上述详尽分析,本报告为2022年中国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提供了系统前瞻与策略参考,特别是在资管产品结构调整与居民财富升级背景下,基金组合及量化配置的趋势兼具重要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