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设备】可控核聚变行业动态点评—聚变公司在沪挂牌成立,我国可控核聚变发展进入新阶段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聚变公司挂牌成立,聚集多家央国企增资115亿元推动核聚变商业化,聚变技术多条路线齐头并进,预计2027年完成首个聚变能发电示范,标志我国可控核聚变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未来产业链望充分受益 [page::0]。

速读内容


聚变公司成立及资金支持 [page::0]

  • 聚变公司作为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承担聚变工程化和商业化使命。

- 7家央国企联合增资约115亿元,注册资本提升至150亿元。
  • 股权分布中核集团控股50.35%,昆仑资本20%,上海未来聚变11.81%等。

- 2025年上半年资产53.69亿元,净利润小幅亏损,反映初期研发投入大。

多条技术路线发展格局 [page::0]

  • 聚变公司技术路线主打磁约束托卡马克,分“三步走”实现商业化。

- 合肥BEST项目将于2027年建成,预计全球首次演示聚变发电。
  • 直线型场反位形技术由瀚海聚能实现等离子体点亮,突破商业化应用瓶颈。



主要风险因素 [page::0]

  • 技术进展不及预期及技术路线更替风险。

- 资金投入不足及相关行业政策变化风险。
  • 各项目时间节点及效果落地不确定性。


深度阅读

中银证券研究报告详尽分析


报告概览与基本信息


  • 报告标题:《【机械设备】可控核聚变行业动态点评—聚变公司在沪挂牌成立,我国可控核聚变发展进入新阶段》

- 作者:陶波、曹鸿生
  • 发布机构:中银证券研究部

- 发布日期:2025年7月25日 11:26,北京
  • 主题:中国可控核聚变产业发展动态,聚变公司成立及其战略意义


核心论点


报告围绕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简称“聚变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这一重大事件展开,强调聚变公司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重要创新主体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多家央企的大规模投资支持,聚变公司具备了推动聚变技术工程化、商业化的重要条件和动力,实现由科研阶段向产业化快速推进的跨越。技术路线齐头并进,产业链即将进入快速成长期,具备较强的中长期投资价值。
  • 报告明确对聚变公司和行业前景持积极看好态度,强调该事件的重要里程碑和产业启航的象征意义。

- 评级方面,报告给出支持态度,但指出存在技术、资金和政策等多方面风险,保持谨慎审视。
  • 报告没有针对具体股票给出明确的买卖评级或目标价,但通过产业动态点评方式进行行业层面的展望。


逐节详尽解读



1. 行业动态摘要与聚变公司成立意义


  • 关键论点

- 聚变公司7月22日在上海挂牌成立,由中核集团及6家央国企共同参加增资,累计注资约115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提升至150亿元。
- 聚变公司是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承担聚变能商业化技术推广、融资及产业化的“抓总”责任主体。
- 技术路径锁定磁约束托卡马克,目标采用先导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路线,切实推进聚变能的产业商业应用。
- 业内多条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包括合肥BEST磁约束托卡马克项目,预计2027年实现聚变能发电试验,以及瀚海聚能(成都)公司直线型场反位形技术突破。
  • 推理依据

- 报告根据相关公告如浙能电力公告和中核集团官网信息,结合当前阶段我国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度和产业政策,阐述了聚变公司成立对整个产业链的整合与推动作用。
- 七家央企联手增资体现国家对聚变产业的高度战略支持,资金及时注入将保障技术研发、示范项目建设和规模化应用的连续推进。
  • 关键数据

- 增资金额约115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达到150亿元。
- 股权结构详述:中核集团持股50.35%、中国核电6.65%、昆仑资本20%、上海未来聚变11.81%、国家绿色发展基金3.19%、浙能电力5%、四川重科聚变3%。
- 聚变公司截至2025年上半年资产总额53.69亿,所有者权益53.67亿,但暂无营业收入,亏损约0.4亿元,反映仍处于重度投资和研发阶段。
  • 产业综合状况

- 中国核聚变产业形成了中科院与中核集团为主体,多家企业配合的多条技术路线竞争协同态势。
- 技术层面,中国磁约束托卡马克技术迈入产业化阶段,合肥BEST项目2025年总装启动,期望2027年实现发电示范;另外瀚海聚能装置成功实现等离子体点亮,标志直线型场反位形技术商业化应用落地。
  • 总结:该章节准确揭示聚变公司成立和产业技术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强调资金保障和技术多元并进布局为中国聚变商业化打下坚实基础。[page::0]


2. 评级及投资逻辑支撑点分析


  • 聚变公司作为中核集团核心产业创新主体,受政策和国资支持力度大,拥有集中资金和技术优势,成为中国聚变能突破商业化瓶颈的关键平台。

- 聚变公司创立及7家央企的联合增资体现国家资本对前沿能源技术开发的战略重视。
  • 技术路线的明确:磁约束托卡马克作为已被国际视为领先且可靠的聚变商业化实现路线,采用“三步走”阶段式规划科学合理。

- 聚变公司现有亏损表现符合产业初期重研发重投资的特征,未来随着先导堆和示范堆建成投运,预计会迎来里程碑式的技术验证和商业价值释放。
  • 多条技术路线上中国实现了关键突破,促进行业竞争和创新活力,为后续市场化拓展铺路。


3. 主要风险因素剖析



报告明确列示了5大风险:
  • 技术进展不及预期风险:聚变技术本质复杂,研发周期长、突破难度大,若关键节点出现延误,商业化进度将放缓。

- 技术路线更替风险:聚变技术发展多变,现行重点的磁约束路线可能被更有前景的新技术取代,导致投入回报受挫。
  • 资金投入不及预期风险:重大研发项目依赖持续的政府和国资资金注入。若资金支持中断或不足,将严重影响项目进展。

- 行业政策不达预期风险:政策扶持和法规保障是聚变能商业化的重要基础,若政策调整不利或支持力度减弱,市场推进受限。
  • 相关项目进展不及预期风险:包括示范堆、先导堆等关键项目建设和试验的时间节点延迟,会直接拖累投资预期和行业信心。
  • 报告未详细说明应对策略,更多是客观提醒投资者关注技术与政策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图表详解



报告正文未附带具体图表或表格,但在股权结构及资产财务数据部分给出关键信息,补充如下说明:
  • 股权结构表(文本形式)

- 中核集团控股超50%,体现国资的绝对主导地位;
- 中国核电与昆仑资本作为重要战略合作方,分别占据中小股权,确保产业链战略联动;
- 浙能电力、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多方资金合力,保证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及稳健性。
  • 财务概况(截至2025年H1)

- 资产总额53.69亿,所有者权益53.67亿,显示公司资本结构稳固、无大额负债。
- 经营亏损0.4亿元,作为初创技术型企业在研发研发密集阶段,亏损在可控范围。

本报告中涉及的定量数据均来自官方公告与企业公告信息,保持较高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估值方法分析


  • 报告未提及具体估值模型、目标价或明确的财务预测数据。

- 产业处于早期重资产投入和技术验证阶段,暂无盈利及现金流预测,难以应用传统估值模型(如PE或EV/EBITDA)。
  • 报告表达更侧重于行业价值与战略意义定性评估,强调未来的技术突破和商业化潜力作为核心投资考量。

- 若未来出现示范堆投建、商业出电确认等里程碑事件,估值模型可能围绕现金流折现(DCF)和市场可比公司法展开。

批判性视角及细节观察


  • 报告整体积极乐观,立意体现国家战略与行业大势,论据严格依托官方信息,客观性较好。

- 报告对技术风险与资金风险提示充分,反映了适度的审慎态度。
  • 但报告未深入探讨聚变能实现商业化的行业壁垒和竞争格局,也未对国际聚变项目进度做横向比较,略缺广阔视野。

- 无具体财务预测和估值,难以为投资者提供量化决策依据,适合关注战略动态的长期研究与产业政策分析。
  • 未说明增资后资金具体使用计划及阶段重点,未来跟踪该部分将是后续重点。


综合总结



本报告围绕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挂上海牌成立展开综合行业点评,系统梳理了我国可控核聚变产业的里程碑事件及技术路径现状。
  • 聚变公司的挂牌成立及115亿元的股东方增资,体现中国国资在聚变能源领域的高度整合与战略推进,凝聚行业多方资源,促使聚变研发加速工程化和商业化进程。

- 技术路线重点聚焦磁约束托卡马克,配合合肥BEST项目和业内多条技术路并进,展示了中国在国际聚变赛道上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
  • 股权结构清晰,资产规模规模适中,表明公司处于重资产投入、技术研发关键期。

- 报告充分揭示多重风险因素包括技术挑战、融资需求和政策依赖,提醒投资者理性关注行业进展,平衡收益与风险。
  • 缺乏具体估值模型及目标价,侧重政策导向和战略评述,适合中长期产业趋势跟踪。


总体而言,报告呈现的是一个国家战略高度支持、高投资额、技术多线开发的新兴产业,聚变公司成立是迈向商业核聚变能源阶段的重要节点。随着技术成果逐步转化为示范和商用装置,产业链参与企业和投资者将迎来长期价值释放的潜力窗口。当前应重点关注技术进展节点和资金持续投入的确定性,同时警惕技术、政策及资金风险的潜在影响。[page::0]

---

免责声明节选(附录)



报告附有中银证券官方免责声明,强调报告信息仅供参考,非具体投资建议;只有符合投资适当性的专业投资者应使用该信息。本公司不承担因使用本报告带来的法律责任,对未经授权的转载或使用保持权利追究。[page::1]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