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净增持出现时的进场点选择及构建绝对收益的投资策略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系统研究了2008年以来三次月度净增持现象,分析其市场表现与政策背景,提出进场点选取方法,并构建等权重及流通市值加权投资组合策略,60个交易日内绝对收益最高达42%,非主板股收益表现更优,风险提示基于历史经验的重复性假设。[page::0][page::2][page::7][page::8]
速读内容
主要结论与现象回顾 [page::2][page::3]

- 2008年以来共出现三次月度净增持现象,分别在2008年8-10月、2010年5月、2011年12月,且净增持现象出现前市场大幅下跌,结束后股指强劲反弹。
- 月度净增持现象反映重要股东的低吸行为,且与政策调整、货币财政松紧相关,2008年政策刺激力度最大,反弹幅度也最大。
- 净增持力度标准化后显示2008年最强,2011年底较2010年接近但金额为负。
- 政策角度看,三次净增持均有不同程度的货币和财政支撑,[page::3]
月度净增持及进场点选择方法 [page::7]

- 确认净增持现象出现后不宜立即进场,因市场短期仍可能下跌20%-30%不等。
- 推荐进场时点为净增持现象彻底结束后的第一个净减持月份次月初,避免提前进场风险。
- 该进场点标志市场趋势转折,入场时选择净增持确认期内被增持个股构建组合。[page::7]
投资组合构建及收益表现分析 [page::8][page::9]
| 次数 | 进场时间 | 沪深300同期涨跌幅% | 等权重组合绝对收益% | 市值加权组合绝对收益% | 等权重超额收益% | 市值加权超额收益% |
|-------|--------------------|--------------------|--------------------|----------------------|----------------|------------------|
| 第1次 | 2008.12.1(收盘价) | 22.58 | 42.28 | 24.76 | 19.70 | 2.18 |
| 第2次 | 2010.7.1(收盘价) | 14.05 | 26.69 | 17.74 | 12.65 | 3.70 |
- 等权重组合表现优于市值加权组合,且非主板股等权重组合的绝对收益和超额收益均优于主板股组合:
| 次数 | 主板股个数 | 非主板股个数 | 比例 | 主板股绝对收益% | 非主板股绝对收益% | 非主板股超额收益% |
|-------|------------|--------------|------------|-----------------|-------------------|-------------------|
| 第1次 | 212 | 56 | 3.79:1 | 40.68 | 48.32 | 7.64 |
| 第2次 | 81 | 53 | 1.53:1 | 25.38 | 28.70 | 3.32 |



被增持个股明细及投资建议 [page::10][page::11][page::12][page::13]
- 投资建议为继续等待月度净增持结束后首个净减持月份到来,后第一月初建仓。
- 推荐构建等权重组合,重点关注被增持的非主板股以提升绝对收益。
- 附录列出了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11日期间被增持的具体股票及增持比例等详细信息。[page::10][page::11][page::12][page::13]
深度阅读
对《市场投资行为专题之三——月度净增持出现时的进场点选择及构建绝对收益的投资策略》研究报告的详尽分析
---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市场投资行为专题之三——月度净增持出现时的进场点选择及构建绝对收益的投资策略》
- 署名人:徐鹏(中投证券金融工程研究员,经济学硕士,擅长数量化分析)
- 发布机构:中国中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 发布日期:资料截取时为2012年初发布相关数据的近期期刊
- 研究主题:通过分析2008年至2011年期间重要股东的月度净增持行为,探讨投资者选择进场时点,并基于此构建绝对收益投资组合策略。
核心论点与投资建议概述:
报告认为,在2008年以来,月度净增持现象(即重要股东月度总股数净买入)共出现了三次,这些现象与市场底部及后续反弹密切相关,但确认净增持现象出现当月即入场存在较高风险。建议投资者应在月度净增持现象确认结束后,即出现净减持的下一个月初进场,优选月度净增持确认阶段被增持的个股,并以等权重特别是非主板股构建投资组合,能够获得显著的绝对收益和超额收益。研究基于历史数据提出投资建议,但也警示该行为基于经验假设可能不可确保未来重复出现。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主要结论
- 关键论点:
- 从2008年1月至2011年底,A股市场仅出现3次月度净增持现象:
- 2008年8-10月持续3个月
- 2010年5月单月
- 2011年12月开始,现象是否结束尚未确认。
- 在月度净增持现象出现前股指均经历大幅下跌,而现象终结后市场迎来大幅反弹,表现出显著的市场趋势转折点信号。
- 由于净增持出现月份不一定是市场底部,进场时点策略是等待月度净增持现象结束,出现月度净减持后的次月初进场。
- 以增持个股构建等权重及流通市值加权投资组合,60个交易日持有期内获得优良绝对及超额收益,非主板股表现更佳。
- 推理依据:
- 基于2008年和2010年的两次净增持事件回溯,统计股指回调幅度及反弹力度。
- 利用持股增减数据及市场价格表现建立因果关联。
- 关键数据:
- 2008年,等权重组合绝对收益42.28%,超额收益19.7%
- 2010年,等权重组合绝对收益26.69%,超额收益12.65%
- 总结:
- 月度净增持作为市场悲观到见底的重要指标,但确认结束后进场更为安全有效。
- 聚焦被增持的非主板股,组合表现更优。
2. 2008年以来三次月度净增持现象比较
- 关键论点:
- 2005年股改后减持活动频繁,导致银行主导的大规模流动性变现。
- 非常规的月度净增持现象出现时,代表所有重要股东共识认为市场底部已至,开始逢低吸纳。
- 2008年和2010年月度净增持现象均伴随着股指由高点迅速大跌,净增持实际上是逢低吸筹信号。
- 2011年底净增持现象较弱,呈现股数为正但金额为负,暗示增持力度和市场信心影响力相较前两次有所下降。
- 推理依据:
- 结合股数和金额两个角度考量净增持力度,并进行流通股本和市值的标准化处理以便比较。
- 政策环境对市场流动性和股东行为影响显著,2008年政策宽松力度最大,2010年偏稳健,2011年总体处于微调偏松阶段。
- 关键数据与图表:
- 图1显示2005年至2011年股东净增持股数和金额的波动,明显看出大部分时间增持为负,即净减持;2008、2010、2011年12月有三个少数月度净增持短暂出现。
- 表1详细列示三次净增持现象前后沪深300指数的跌幅及反弹幅度时间节点:
- 2008年8-10月跌幅达50.7%,反弹103.1%
- 2010年5月跌幅19.3%,反弹40.9%
- 2011年12月跌幅25.4%,反弹数据尚不可知。
- 政策汇总表(表3)显示三阶段政策调整细节,货币政策从“紧”到“适度宽松”,财政支持力度不同。
- 说明:
- 该段详细阐述了月度净增持的市场及政策背景,强化其作为底部信号的重要性及局限。
- 标准化手段使横截面分析更具比较意义。
3. 月度净增持现象出现时的进场点选择
- 关键论点:
- 不能在确认净增持现象出现后的次月初仓促进场,因为市场仍有可能大幅下挫造成损失。
- 讨论案例:
- 2008年9月初买入后,沪深300指数继续下跌30%
- 2010年6月买入后,指数再跌10%
- 建议等待净增持现象完全结束,即出现净减持后的下月初进场。
- 推理依据:
- 市场偏向净减持状态,净增持月份一般非市场绝对低点。
- 持续月度净增持结束后,次月初反而承担了更低的市场风险。
- 图表说明:
- 图2 利用简单的条形示意图形象表示进场时机,从“月度净增持现象开始”到“确认月度净增持现象结束”后,月初建仓的逻辑流程,强调阶段转换。[page::7]
4. 构建获取绝对收益的投资策略
- 关键论点:
- 以净增持现象确认结束时的个股构建投资组合,持仓60个交易日,能获得稳健绝对收益。
- 组合构建方式包括等权重与市值加权两种,发现等权重组合或表现更佳。
- 非主板股组合收益率和超额收益更高。
- 推理依据:
- 以成交数据筛选月度净增持期间个股,结合市场趋势转折点,锁定优质买点。
- 关键数据解读:
- 表4显示2008年12月1日和2010年7月1日进场,60交易日内:
- 2008年等权重组合收益42.28%,对比沪深300上涨22.58%,获得超额19.7%
- 2010年等权重组合收益26.69%,沪深300上涨14.05%,超额收益12.65%
- 表5对比主板股和非主板股,非主板股获更好表现,2008年组合绝对收益高达48.32%。
- 图表说明:
- 图3和图4 展示以等权重和市值加权构建的组合收益走势,明显优于沪深300指数,尤其在净增持确认后。
- 图5分板块展示主板与非主板股组合收益,突出非主板股优势。
- 总结:
- 该策略不仅追踪市场趋势的转折信号,还通过特定个股筛选提高收益和风险调整表现。[page::7][page::8][page::9]
5. 投资建议
- 要点:
- 继续观察2011年12月开始的第三次月度净增持现象何时结束。
- 等待出现第一个月度净减持后次月初开始建仓。
- 入选个股为确认期间被增持个股,重点是非主板股。
- 最新被增持个股名单详载表6至表尾,涉及约百余只股票,涵盖多个行业与板块。
- 逻辑支撑:
- 经验显示通过等待信号确认,配合优选股构成组合,能有效获取绝对收益,实现超额收益。
- 风险提示:
- 基于历史经验,未来效果存在不确定性,市场和政策变化可能使得投资行为不可持续,投资者需保持谨慎。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页面3)
- 描述:以柱状图呈现2005-2011年间重要股东净增持股数和金额变化,叠加沪深300收盘价折线。
- 主题:说明净增持现象极为罕见,多数时期为净减持状态。
- 解读:
- 2008、2010与2011年底的短暂净增持时点,均对应股市底部前后阶段。
- 纳入金额与股数数据增长/跌幅趋向一致,但2011年金额有所偏差。
- 文本联系:强调净增持现象罕见且具有重要市场信号意义。[page::3]
表1(页面3)
- 描述:三次净增持现象对应沪深300指数跌幅及反弹幅度及持续时间。
- 解读:
- 2008年跌幅最高达50.7%,反弹103.1%,显示极强的修复力。
- 2010年跌幅19.3%,反弹40.9%,反弹力度弱于2008年。
- 2011年跌幅25.4%,反弹尚不明。
- 关联文本强调净增持结束是反弹起点。[page::3]
表2-表3(页面4-5)
- 描述:逐月统计净增持数额和占比,重点标注净增持月份。表3罗列对应货币、财政和产业政策调整时间与内容。
- 解读:
- 净增持月极为稀少,且通过比例数据展示增持力度。
- 政策发布集中于净增持期间,展示政策对市场的支持力度差异。
- 说明净增持现象与政策导向紧密结合。[page::4][page::5]
图2(页面7)
- 描述:以简化条形图示意净增持现象出现及结束后,回归净减持标志投资时机。
- 说明:直观辅助投资者理解等待确认结束的重要性。[page::7]
表4-5(页面8)
- 描述:60交易日投资组合收益对照,区分等权重与市值加权组合,及主板与非主板股异同。
- 解读:
- 等权重组合整体表现优于市值加权。
- 非主板股绝对及超额收益表现更优,暗示小盘或新兴股票更受增持关注,回报更大。
- 说明投资组合构建策略的有效性。[page::8]
图3-5(页面8-9)
- 图3和4分别为2008年及2010年投资组合表现,展示组合收益远超沪深300指数,尤其等权重组合表现强劲。
- 图5左右两图展示主板与非主板股等权重组合收益差异,强调非主板股的超额收益优势。
- 该系列图表强化实证分析结论,支持投资入场时机与组合选择。[page::8][page::9]
表6及后续(页面10至13)
- 描述:详细列示2011年底至2012年初被增持的具体个股,含代码、名称、增持量及占流通股比例。
- 解读:
- 涉及行业广泛,市值大小不一,覆盖主板与非主板。
- 突出几只增持幅度较高个股,为潜在投资组合筛选基础。
- 提供实操基础信息,为应用策略准备数据支持。[page::10][page::11][page::12][page::13]
---
四、估值分析
报告核心不涉及传统估值模型(如DCF、PE倍数等),主要依托于行为金融与量化投资策略,通过历史净增持行为识别买点,从市场表现及后续收益率验证策略有效性。
- 估值方法基于市场行为数据:
- 利用净增持月份及其后续减持月份作为趋势转折信号。
- 通过构建等权重和市值加权投资组合进行收益跟踪。
- 预测的收益基于历史市场走势及个股表现,不基于盈利预测等财务模型。
- 敏感性分析在于不同构建方式(等权与市值)及股票板块(主板与非主板)的表现差异。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风险提示:
- 该投资策略基于历史经验,假设净增持模式及市场反应在未来可重复,存在不可确定性。
- 政策环境、市场情绪、股东资金行为等均可能变化,导致策略失效。
- 潜在影响:
- 若净增持现象不再作为市场底部信号,进场时机判断失误,将导致损失。
- 非主板股流动性风险及个股波动可能加大。
- 策略缓解:
- 建议等待净增持确认结束后再进场,降低提前买入的风险。
- 分散投资于多个被增持个股降低集中风险。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较为客观,基于大样本历史数据,避免夸张宣传投资成果。
- 重点提醒策略基于经验假设不可保证未来,体现谨慎态度。
- 然而报告未充分讨论:
- 市场结构/监管变化对净增持模式影响。
- 非主板股流动性缺乏可能导致组合执行难度。
- 短期市场波动及突发事件风险。
- 净增持金额与股数不完全同步的现象,应进一步剖析隐含的资金面和股价表现差异,可能对策略构建产生影响。
- 进场点定义依赖于后视数据确认,实操难度及时效性不容忽视。
- 该投资方法对市场整体趋势判断较为依赖,市场环境极端变化时可能遭受较大损失。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结合2008年以来三次罕见的月度净增持现象,系统地揭示了重要股东净增持作为市场底部信号的有效性和策略价值。通过历史回顾,明确指出月度净增持现象出现不是直接买入信号,最佳进场点应在月度净增持现象确认结束后紧随的净减持月份的次月初,最大程度避免提前买入引发的损失风险。在此基础上,报告进一步实证了基于被增持个股构建的等权重及市值加权投资组合在60个交易日持有期内能够生成显著绝对收益和超额收益,特别是以非主板股为重点构建的组合表现更为优异。
图表数据如图1显示了净增持数量和金额的罕见性及对应沪深300指数的走势,表1提供了三次现象的市场跌幅与反弹幅度,图2清晰表述进场时机的逻辑路径,表4-5和图3-5详细佐证了投资组合的业绩表现及板块差异,而详细列出的个股数据为策略执行提供实战基础。
该研究结合政策分析,揭示月度净增持现象往往与政策暖风密切相关,为投资者信心和市场反弹提供正面基调支撑。然而,报告严格强调基于过往经验的假设风险,提醒投资者理性对待策略的未来适用性。
综合来看,报告立场中性偏积极,提供了基于股东行为的投资新视角和实用策略,适合重视量化信号和行为金融的机构或专业投资者参考。策略执行需注重时机确认和投资组合结构,以规避市场波动和流动性风险。
---
参考页码标注
- 报告整体内容均来源于[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page::6][page::7][page::8][page::9][page::10][page::11][page::12][page::13][page::14]。
---
结语
此份《月度净增持出现时的进场点选择及构建绝对收益的投资策略》报告,通过细致的历史数据分析和行为金融视角,结合政策面及市场走势,清晰阐述了基于重要股东增减持行为的市场趋势判断和投资组合构建理念,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参考意义,但亦需重视其基于经验假设带来的政策与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