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化债背景下的财政展望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全面回顾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历程及当前化债背景下的财政政策展望,指出2025年新增财政力度有望高于2024年,通过适当延长城投转型时间表和加大企业欠款化解支持,缓释地方隐性债务压力,同时强调财税体制改革对财政支出的影响和逆周期调节的提升效果 [page::0][page::9][page::10][page::12][page::13][page::14]。
速读内容
地方政府债务历程回顾与化债政策演变 [page::1][page::2][page::3][page::4]

- 2010年以来地方债务管理逐步加强,2015年起启动地方政府债券置换行动,2018年起隐性债务监管增强并提出10年内化解目标。
- 2019-2021年以建制县为核心推进隐性债务置换,2021-2022年试点全域无隐性债务,2023年隐债化解力度和节奏明显加快。

- 通过一揽子化债方案,发行大规模再融资债和专项债置换隐性债务,但受限于地方债务限额余额差,化债存在规模硬约束。
城投及非城投企业债务结构与隐性债务风险 [page::5][page::6][page::7]

- 城投有息债务余额高,城建类债务占比大,经营性债务再融资压力较大,资产运作效率有待提升。
- PPP项目投资额快速增长,回款体系中政府付费占较大比重,部分项目终止、回购较多,地方隐性债务风险仍存。

- 基建工程类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和有息债务增长,营业收入增速放缓,政府引导基金在招商引资中保持活跃。
2025年财政政策展望与逆周期调节力度提升 [page::9][page::10][page::11]

- 2025年预计财政新增力度高于2024年,新增专项债和特别国债规模扩大,财政政策前置发力助力经济稳增长。
- 地方财力释放有望缓解部分预算支出延期,财政支出结构向民生和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倾斜,部分低效投资有压缩趋势。

- 广义财政基础赤字率提升,隐债化解和城投债务管理是关键,财政支出效率和绩效管理持续加强。
财税体制改革与城投转型推进建议 [page::12][page::13]

- 财税改革强调预算绩效管理、严控隐性债务,政府采购结构调整,资金更多投向服务性支出。
- 地方国资主要在基础设施,城投转型需较长时间,经营性债务再融资压力大,建议延长转型时间表并增财力支持企业欠款化解,促进现金流改善和投资信心提振。
深度阅读
中金研究报告《化债背景下的财政展望》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 《化债背景下的财政展望》
- 作者与发布机构: 邓巧锋、段玉柱、张文朗等,中金公司研究部 撰写,中金点睛平台发布
-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25日,北京时间08:08
- 研究主题: 财政政策与地方债务风险管理,重点聚焦在地方政府化债背景下财政政策的实际执行、逆周期调节功能、城投企业债务化解及相关财税改革趋势。
- 报告核心观点与结论:
- 2025年新增财政力度预计将大幅高于2024年,增量财政资源对化债支持将对经济起到积极逆周期影响。
- 财税政策改革不容忽视,预计财政支出将保持“有保有压”状态,强调绩效管理和隐性债务控制。
- 需适当延长城投转型时间,缓解其经营性债务再融资压力,并加强对企业欠款化解的财力支持。
-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已从过往的疏堵结合,向规范、绩效导向转型,化债政策逐步强化。
报告未明确给出“评级”和“目标价”,属于宏观政策与财政债务研究专题报告,目标在解读政策动向和财政风险。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地方化债回顾
- 核心论点: 过去几年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经历重要变化,治理进入规范化阶段,隐性债务显性化并逐步化解;然而土地财政弱化及财政压力加大,地方债务风险仍需高度关注。
- 推理与依据: 基于审计署统计及国家审计报告,报告回顾2010-2014年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长至约24万亿元,以及2015年政府开展的债务置换试点,规范债务管理流程。2018年“新一轮化债行动”以10年限期明确隐债化解目标。各项政策均从“封堵隐债”到“疏通合规化债”。
- 关键数据与图表:
- 图表1-2展示199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的爆发式增长,2014年余额约24万亿元,结构上包括15.4万亿政府偿债责任债务以及8.6万亿或有债务。
- 图表3-4显示2015年后债务置换规模,置换债券累计12.2万亿元,隐性债务置换规模8000亿左右,试点向全国拓展。
- 预测与趋势: 隐债置换已提升了债务合规度,但土地财政依赖逐渐削弱,2022年开始财政逆周期调节效应有所减弱。未来隐债化解规模有望加大,政策自上而下趋严。
2. 城投与非城投企业债务分析
- 关键观点: 城投企业债务为地方隐性债务主要表现形式,但经营性债务比例高且资产流动性偏弱,转型进程缓慢。PPP、ABO、F+EPC等融资模式虽促基建发展,但伴随回款风险,部分项目终止。
- 数据解读:
- 图表5显示城建类债务占城投债务七成以上,且债务余额逐年增加,表明基建和城建仍为主导。
- 图表6验证PPP项目投资额自2016年快速增长,图表7拆分PPP付费模式,政府付费和政府可行性缺口补助占比超过八成,显示地方政府偿付责任大。
- 多个列举公司PPP项目终止案例(图表7后文本),反映PPP项目面临政策和资金链风险。
- 相关上市公司基建工程类营收增速放缓,应收账款和有息债务增速抬升,回款压力上升(图表9)。
- 政府引导基金规模持续扩大(图表10),用以支持产业投资和招商引资,但地方建设资金压力仍显著。
- 趋势预测: 城投债务风险转化为实际经营负担,需政策配合延长转型时间表及增加支持。非城投企业债务中,PPP终止案例上升可能导致部分隐债。
3. 财政政策展望
- 整体判断: 2025年财政政策将更积极,广义财政支持力度较2024年明显增强,逆周期调节作用凸显。财政支出节奏将提速,特别在卫生健康、科学技术、教育等领域。
- 逻辑推理: 地方债务压力与隐债化解任务双重存在,财政通过增量专项债及特别国债等方式注入资金,缓解地方隐债并保障关键领域支出。
- 关键指标与图表:
- 图表13-14显示历年一般预算支出分项余额及2024年前11月与过去平均的支出对比,2024年部分关键领域支出偏低但有回升预期。
- 预测广义财政赤字率将提升约2bp(图表15),财政部确认力度、效率、时机并重,并主动“靠前发力”。
- 财政体系改革推进:
-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严控隐性债务,财政支出有保有压,低效投资有望精简。
- 公共服务、消费支持增长,周期性商品投资相对温和(图表16-17)。
- 城投转型和经营性债务再融资压力:
- 对城投延长转型期、缓解再融资压力的诉求日益凸显(图表18-20)。
- 土地资产价格修复和财政“三资”盘活财力需时间积累,且财政政策需加大对企业欠款化解力度。
---
三、图表深度解读
- 图表1-2(地方政府债务余额): 展现地方政府债务的历史增长趋势,从1996年几百亿元增至2014年底的24万亿元左右,且政府负有偿债责任和或有债务均呈现上升态势,凸显地方负债规模庞大。
- 图表3(2015年地方政府债券置换): 显示2015-2018年通过一般债和专项债对存量债务进行置换,置换规模逐年递减,反映置换政策推动存量债务规范。
- 图表4(两轮化债试点规模): 2019-2022年隐债置换从阶梯式试点覆盖建制县及全域无隐债,2021年置换规模最大,后续试点向更广泛地区推广。
- 图表5(城投有息债务按类型): 城建占比约70%,数量趋势稳中增长,说明基建仍是城投主体业务。数据辅助分析城投负债压力集中于公益和土地开发。
- 图表6-7(PPP投资额及付费模式): PPP项目投资额自2016年快速上升但增长率放缓。付费模式以政府付费和补助为主,使用者付费仅13%,表明PPP营收依赖政府支持,风险集中。
- 图表8(PPP项目终止情况): 列举多个因财政政策调整、资金链断裂等原因终止的PPP项目,涉及多地多领域,反映PPP模式风险上升。
- 图表9(上市公司财务状况): 应收账款保持强劲增长,营业收入增速放缓,带息债务也上升,显示基建工程领域资金压力增大。
- 图表10(政府引导基金规模): 2014年以来基金规模和数量均持续增长,用以扶持招商引资和产业基础投,补充基建资金链。
- 图表11-12(专项债与工业用地成交): 专项债投向产业园区占比提升,工业用地成交面积2020-2023迅猛上升后下降,体现土地财政逐渐疲软。
- 图表13-14(财政支出分项情况): 多个领域支出存在季度内进度偏慢,如教育、卫生、交通,显示财政支出受债务压力制约。
- 图表15(广义财政赤字率): 预测2025年将明显提升财政扩张力度,尤其是新增专项债和特别国债规模增加,是财政逆周期调节的核心动力。
- 图表16-17(政府采购和财政支出结构): 政府采购中的服务支出占比持续增加,向公共服务倾斜,财政对企业资本开支和补贴有收敛迹象,支出向惠民生转变。
- 图表18-20(城投资产结构和资金信托): 城投资产以基础设施为主,比例差异较大,资金信托规模在2023年回升,但整体融资压力依旧显著,表明城投转型和再融资压力长期存在。
- 图表21(土地成交面积分布): 住宅和工业用地成交面积呈现明显先升后降趋势,反映房地产和土地财政的周期性波动,将影响地方财力及经济信心。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属政策宏观财经研究性质,未涉及公司股价或债券资产估值,报告重点聚焦于债务规模、财政支出及政策影响,无具体DCF、市盈率等估值模型讨论。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隐性债务循环问题风险: 地方隐性债务未完全封堵,2023年仍剩余约14.3万亿元未化解隐债,若经济下行或融资困难,风险可能显现。
- 城投债务再融资压力: 城建类债务高企,经营性资产流动性弱,城投财务健康不佳,潜藏风险点。
- PPP及相关模式项目终止风险: 资金链断裂、政策调整导致多项目终止,回款不确定性大幅增加。
- 土地财政进一步疲软风险: 产业用地成交下降及土地价格修复缓慢,直接影响地方政府收入和偿债能力。
-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不及预期风险: 财政对企业端支持收紧的同时,如果消费和公共服务扶持不达预期,经济增长可能受拖累。
- 财政政策协调风险: 财税改革推进和财政逆周期调节可能存在时滞,地方政府债务和财政资金协调难度大。
报告对风险因素有明确识别,建议适度延长城投转型周期,增加企业欠款化解财力,预防风险实体化。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表述相对谨慎,承认隐性债务化解存在不足及资金压力,但对地方政府和城投债务风险的系统性爆发风险评估偏保守,或因政策导向影响,未完全展开极端压力情景分析。
- 城投转型周期延长建议利于稳增长,风险上仍需要关注债务运行质量与债务依赖结构变化的深层次影响。
- 政府采购占比提升体现服务业转型,但财政对生产企业支持收缩可能对工业和周期品短期形成抑制。
- 政策层面对增量财政支出力度肯定,但结构改革力度及资金效用在短期内的具体效果尚待观察,存在一定兑现风险。
- 报告未详细披露隐债具体构成与地市层级差异,隐债风险的地理和产业集聚效应未能充分展开。
整体来看,报告兼顾风险与稳增长需求,有助于理解政策框架,但部分重要经济变量存在潜在波动性未充分强调。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全面梳理了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化解的政策演变历程,明确指出自2010年以来地方隐性债务逐步规范化但仍然压力巨大,部分隐债仍约14.3万亿元未消除。随着土地财政功能减弱及债务再融资压力增大,财政政策需加力介入。
2025年财政政策舞台预期将出现明显的承压与积极调节并存局面,广义财政赤字率和新增专项债规模均显著提高,凸显逆周期政策力度。财政支出结构趋向优化,惠民生和促进消费方向加大,传统的对企业间接支持保持谨慎。城投企业债务及PPP项目依旧面临转型与经营压力,财政对经营性债务及企业欠款的支持力度被强调。
图表数据清晰反映了债务规模增长、财政支出节奏及结构调整、土地市场周期波动等多重维度,为理解财政政策的布局及债务风险管理提供坚实数据支撑。财政政策需要在积极逆周期调节和风险管控之间寻找平衡,化债及财税体制改革仍是中期政策重点。
总体而言,中金报告认定2025年财政政策基调积极,广义财政力度明显提升,政策更加注重财政资源高效配置与隐债风险化解,财政支出更趋结构优化,承接经济转型与稳定增长双重任务,城投转型期延长及经营性债务再融资缓释是重点内容。
---
图片引用链接
- 图片1原文页
- 图片3原文页
- 图片6原文页
- 图片8原文页
- 图片10原文页
- 图片12原文页
- 图片14原文页
---
参考溯源
文中数据、观点、引用均来源于《化债背景下的财政展望》报告内容及图表页:[page::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