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金工吴先兴团队 海外文献推荐 (第五十三期)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推荐两篇海外重要文献:第一篇深入研究Shiller P/E与宏观经济变量(通胀率、实际利率)的关系,揭示P/E向特定宏观环境下均值回归可提高短期市场回报预测能力,通过高斯拟合模型对美国及发达国家市场进行验证,提升了估值指标的短期预测效果;第二篇探讨风险平价组合与传统资产配置方法(60/40、同等权重、最小方差等)的比较,揭示风险平价表现稳定且风险较均衡,但表现依赖于资产类别选择且夏普比率未必优于传统策略,对资产配置策略稳健性及资产类别敏感度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投资组合构建提供重要参考 [page::0][page::3][page::12][page::13][page::16][page::19]
速读内容
Shiller P/E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关键发现 [page::0][page::1][page::2]
- Shiller P/E(CAPE)通过周期调整利润预测市场长期回报,但短期预测能力弱。
- 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通胀率和实际利率)影响估值水平,呈现非线性关系:适度的通胀和实际利率水平对应最高的P/E。
- 教科书模型预测股价与通胀、利率负相关,但数据支撑“金发姑娘原则”,估值最高区间为适中水平而非极端低。
- 利用美国市场1871年以来数据,发现利润增长对通胀率呈倒U型关系,风险溢价与利率波动呈U型关系。
宏观数据与P/E关系的量化建模 [page::4][page::5][page::6]

- 美国1880-2013年数据中,不同实际利率区间对应P/E中位数呈现峰值,最高点在3%-4%的实际利率区间。

- 类似通胀区间为2%-3%时P/E最高。
- 构建二维高斯函数模型拟合In(P/E)与通胀率、实际利率函数关系,参数估计表现良好,调整后R²达50.7%。

- 高斯模型优于传统线性回归,能更准确描述估值与宏观环境关系。
利用宏观环境改进P/E回归预测能力 [page::7][page::8]
- 经典P/E对未来市场收益预测的回归显示随预测区间增长,系数和统计显著性增加,但长期预测效果差。
- 结合宏观变量构建的高斯拟合P/E均值回归模型显著提升了短期预测能力,系数幅度加大,t统计量更显著。
- 该模型更好反映现阶段通胀及利率对估值的影响,但不适合长期预测。
发达国家市场对比与验证 [page::9][page::10][page::11]

- 发达国家(1972-2013年)数据表现与美国极为相似,实际利率区间对应P/E峰值一致。

- 通胀率与P/E关系因样本期短及国家差异表现出一定区别。

- 发达国家市场高斯模型拟合效果略逊美国,调整后R²约为29.9%。
风险平价组合与传统资产配置方法比较 [page::13][page::14][page::15]
- 风险平价策略通过平衡资产类别风险贡献,提升组合风险多样性,避免60/40组合风险集中于股票。
- 简单风险平价方案以资产波动率倒数为权重。
- 风险平价组合多偏好固定收益资产,导致波动率和收益率适中;投资者可通过杠杆调整预期回报。
- 与均值-方差法、等权重法、最小方差法进行比较,风险平价组合表现稳健且夏普比率较低风险策略高。
不同资产配置策略历史表现对比及敏感性分析 [page::16][page::17][page::18][page::19]
| 策略 | 超额收益率 | 波动率 | 夏普比率 |
|-------------------------|-------------|----------|----------|
| 60/40股票债券组合 | 5.1% | 10.1% | 0.50 |
| 风险平价组合 | 3.8% | 7.5% | 0.51 |
| 等权重组合 | 4.5% | 8.8% | 0.51 |
| 最小方差组合 | 1.6% | 6.6% | 0.24 |
| 均值-方差最优组合 | 4.4% | 10.3% | 0.43 |



- 风险平价与等权重组合相较其他方法表现更稳定,夏普比率预测未来表现能力更佳。
- 资产类别的风险贡献分布中,风险平价表现较平衡,最小方差组合偏债券,均值方差最优偏股。
- 组合表现高度依赖于资产类别选择和配置,新增低波动率固定收益资产(如BarCap Agg指数)明显提升风险平价组合表现。
- 资产类别数量增加未必提升表现,资产选择艺术性较强,风险平价对资产成分敏感。
报告总结 [page::12][page::19]
- Shiller P/E结合宏观经济变量,向特定宏观环境下的均值回归,能显著提高短期市场回报预测能力。
- 风险平价投资组合在风险平衡和长期表现稳健性上具有优势,但表现受资产类别选择影响较大,夏普比率不一定优于60/40等传统组合。
- 对资产类别的精细选择及配置至关重要,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资产类别纳入方法以优化风险平价策略效果。
深度阅读
深度详解与分析报告:“天风金工吴先兴团队 海外文献推荐(第五十三期)”
---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天风金工吴先兴团队 海外文献推荐(第五十三期)》
- 作者/团队: 吴先兴团队,金融工程团队
- 发布时间: 2018年8月15日
- 发布机构: 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中国证监会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 主题: 本期涵盖两篇海外核心文献推荐:
1. Shiller P/E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关系研究
2. 风险平价组合与其他资产配置方法的实证比较
核心论点:
- Shiller周期调整市盈率(CAPE)在全球范围内长期预测市场收益表现优异,但对短期预测不佳,其短期预测性能可通过引入具体宏观经济变量(如实际利率和通胀率)进行改进。
- 风险平价投资组合对于资产风险贡献的均衡分配具有良好的稳健性表现,但其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产类别的选择,特别是债券的长期牛市表现。
[page::0,1,12,13]
---
二、逐节深度解析
1. Shiller P/E与宏观经济环境
1.1 引言
Shiller P/E(周期调整市盈率,CAPE)使用过去十年经过通胀调整的平均盈利作为分母,辅以当前价格,避免了因短期利润高峰或谷底引起的估值扭曲,因而被公认为长期市场回报的强预测指标。然而,短期内其预测能力不足的现象显著,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宏观经济环境下的估值水平存在差异。
Leibowitz & Bova(2007)的研究发现:适度的实际利率水平伴随着较高的P/E估值,而极低或极高实际利率均会压低估值;本文基于此进行了拓展,重点提出估值应往向“特定宏观环境下P/E均值”(而非长期均值)回归,从而提升短期回报预测的有效性。 [page::0,1]
1.2 Shiller P/E与宏观经济的非线性关系
- 基本定价公式回顾:
具体股价由未来分红折现值决定:
$$ Pt = \sum{\tau=1}^\infty \frac{\mathbb{E}[D{t+\tau}]}{(1 + r{t \rightarrow t+\tau})^\tau} $$
其中,折现率 \(r\) 是由通胀率、实际利率和风险溢价构成。
按传统逻辑,任何折现率降低(通胀率、实际利率或风险溢价下降)应让P/E上升,二者负相关。
- 实证挑战及“双峰”解释:
现实中,低通胀或低利率环境并不总带来高估值,反而呈现倒U形关系。本文以美国1871年以来数据为例,运用三年名义利润增长率与通胀率的二次回归,发现通胀率对利润成长的关系非线性,利润增速在通胀率过低时反而下降,导致价格下降,而非传统教科书逻辑。
实际利率同样呈现类似倒U的关系,并且极端实际利率均导致未来预期不确定性(\(\sigma^{\pi}\))上升,风险溢价被调高,抑制估值。
- 高斯拟合方法:
为减少噪声,提高预测效率,采用二维高斯函数拟合实际利率与通胀率对log(P/E)的影响,得出最优估值点对应适度实际利率(约3%)和适度通胀率(约1.3%)。 [page::2,3,5,6]
1.3 数据实证与模型表现
- 使用Global Financial Data数据,涵盖美国1880年至2013年及全球多个国家数据,验证宏观变量与P/E的关系
- 美国市场中,P/E中位数在实际利率3-4%区间达到峰值,低于或高于此区间估值显著下降,统计上差异显著
- 类似模式在通胀率2-3%区间出现“甜区”
- 直方图、3D热力图展现P/E估值峰值区间明确
- 引入高斯拟合模型后,模型调节后的R²达到约50.7%,优于线性回归方法(调整后R²不足10%),说明非线性模型更能捕捉估值变化规律
- 利用传统方法回归历史P/E与未来收益,预测能力随时间跨度增加逐渐提升,但短期效果较弱
- 用高斯模型拟合的“相对P/E”(当前P/E减去对应宏观变量下的P/E均值)代替单纯历史均值基准,明显提升了短期内收益预测效能,t统计量且系数显著放大。长期则效果递减,符合宏观条件变化趋势。
- 国际发达市场验证: 多数发达国家市场表现出类似关系,尽管数据长度不足,且受日本市场极端泡沫影响,模型整体拟合性能略逊于美国市场(调整后R²约为30%),但估值峰值点与美国极接近。
[page::3-12]
---
2. 风险平价组合与其他资产配置方法的比较探索
2.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传统均值-方差资产配置受限于对未来回报、协方差估计难度高,且带来行为偏差风险。
- 机构普遍沿用60/40股票债券组合,新的资产类别加入使得分配更复杂但未根本改变该格局。
- 60/40组合风险主要由股票主导,风险分散不足。
- 风险平价策略以风险贡献均衡为目标,为资产配置方法之一,理论上在所有资产具有类似夏普比时最优;然而,不同定义的“风险贡献”和时间变化的相关性影响较大。简化形式多用资产波动率倒数法加权。
- 通过杠杆平衡波动率,提高收益率,但可能引入新的融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page::13-14]
2.2 各类资产配置策略介绍及比较
- 等权重(Equal Weighting): 简单粗暴,未考虑预期收益和协方差,实证中表现优异
- 最小方差(Minimum Variance): 聚焦历史协方差,忽略预期收益,适合历史稳定市场
- 均值-方差优化(Mean-Variance Optimization): 依赖预期收益和协方差,受噪声数据和时变特性困扰
- 60/40股票债券配置,含多变体及养老金模型
2.3 实证结果
- 基于1980-2010年数据,考虑9类资产(包括长期国债、投资级债券、高收益债券、股票指数、商品、房地产等)
- 60/40组合夏普比率约0.50,等权重、风险平价均约0.51,最小方差低至0.24,均值方差优化约0.43
- 风险平价组合波动率最低(7.5%),预期收益略低(3.8%),但在匹配60/40收益后夏普增至0.62(股票/债券组合),多资产风险平价夏普比率反而下降
- 20世纪90年代60/40表现极佳(夏普比0.99),2000年代表现惨淡(0.04)
- 风险平价和等权重策略表现更为稳定,长期更能反映未来趋势
2.4 风险分配分析
- 风险平价组合较其他组合分配更均衡,避免单一资产主导风险
- 等权重与均值方差偏好高风险资产,最小方差重配低风险债券
- 资产类别选择对风险平价表现高度敏感:
- 增添历史高夏普比低波动债券(如巴克莱总债券指数)显著改良风险平价策略表现
- 减少资产类别数量导致夏普比下降
2.5 结论
- 风险平价策略优势明显于其稳健性和等风险分配
- 其表现优劣显著依赖所含资产类别选择,且不可避免面临杠杆相关风险
- 与等权重、60/40组合相比并无一边倒优势,受制于实际市场环境变化
- 仍需更深入理论和实证研究以指导资产类别纳入和配置权重,更好理解风险平价在多资产组合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page::14-19]
---
三、重要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4(P/E与宏观变量)
- 图1(各国CAPE及通胀与实际利率数据统计)
包含多国数据并覆盖多年,反映CAPE中位数、标准差、通胀率和实际利率中位数及波动水平,为后续分析造数据基础。
- 图2-3(美国市场不同实际利率和通胀率区间对应P/E中位数柱状图)
清晰呈现P/E估值在中间实际利率(3-4%)及通胀率(2-3%)“甜区”达到峰值,极端低或高值估值显著下降,统计意义明确。
- 图4(3D柱状图+热力图)
显示实际利率与通胀率共同作用对P/E的影响,峰值集中且最优区间窄,验证估值对宏观经济变量共同影响的非线性响应特点。
图5-6(高斯模型拟合)
- 图5(参数表)
估计出高斯模型拟合log(P/E)的最佳实际利率与通胀率均值,均接近3%与1.3%,支持文中倒U模型。
- 图6(等高线图)
可视化拟合函数,显示出P/E估值峰值区域,局部明显的高估值圈,形如椭圆,表明高估值依赖于适中宏观环境。
图8-9(收益率预测回归结果)
- 对比传统P/E回归(图8)与高斯模型调整后的P/E偏离值回归(图9):
- 后者短期系数更大(绝对值)、t统计量更显著,尤其对1~12个月预测,显示模型改良提升预测精度。
- 长期疗效下降,验证宏观变量预测受限于时间变动。
图10-13(国际市场验证)
- 图10-11对应实际利率与通胀对发达市场P/E的影响,类似美国市场但数据覆盖较短、样本不足,通胀低端数据稀少。
- 图12(发达市场3D图及热力图)和图13(高斯拟合等高线)显示拟合模型在国际市场同样有效,峰值略有偏移,具有一定普适性。
图18-24(风险平价组合实证分析)
- 图18:60/40和风险平价(S&P500 + BarCapAgg)组合对比,风险平价夏普比率显著更高(0.62 vs 0.50),波动率较低,显示更优风险调整回报。
- 图20:按10年区间对比不同资产配置策略夏普比,风险平价与等权重保持较稳定,而60/40波动较大,90年代表现尤其突出。
- 图21-22:风险贡献分配柱状图揭示,风险平价风险分布最均衡,最小方差策略对低风险债券极度偏好,等权和均值方差策略偏重风险资产。
- 图23-24:资产类别数量与是否加入高夏普债券对夏普比影响,拓展资产类别并适当包含低波动力债券明显强化风险平价策略表现。
---
四、估值分析与方法论
- Shiller P/E预测改进:
通过高斯函数模型结合实际利率和通胀率拟合P/E估值的当前合理水平,进而调整P/E预测回归基准,提升短期市场回报率预测能力。
- 风险平价估值框架:
侧重于根据资产波动率进行风险贡献平衡配置(等风险贡献),不依赖于难以预测的回报率,利用历史协方差矩阵估计,但亦面临估计误差影响。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Shiller P/E模型局限:
- 对极端宏观环境(非常低或高实际利率、通胀)估值解释仍不足,数据稀缺。
- 模型对宏观变量变化敏感,长期预测随着宏观环境变化失效。
- 各国会计准则差异可能引入偏差。
- 风险平价风险点:
- 依赖资产类别选择且表现受其影响大。
- 杠杆化带来的融资成本和流动性风险。
- 历史数据基础协方差估计可能失效,无法保证未来表现。
- 理论与实务链接不足,资产配置“艺术”成分高。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节揭示
- Shiller P/E研究:
文本谨慎指出传统负相关假设在实证中被倒U形关系替代,体现了对“教科书公式”与现实差别的批判。模型使用高斯函数是一种创新尝试,但拟合效果仍受限数据样本,且长期预测能力未显著提升,暗示模型存在着一定局限。
- 风险平价讨论:
文章强调风险平价并非万能,也不是新时代“银弹”,明确指出不同实证之间的表现差异和敏感性,体现谨慎态度。特别指出了高收益债券与债券牛市对策略表现的历史驱动作用,提示对后续市场变化应保持警惕。
- 可能存在隐含偏倚:
作者团队关注海外文献和理论更新,倾向于揭示“成功案例”的局限性和细节,保持客观。然而整个论述对风险平价“高夏普表现”的认可多基于历史数据,未来表现仍不明朗,需结合现实市场波动谨慎应用。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期文献推荐报告从两个角度深化了我们对资产估值和资产配置的理解:
- Shiller P/E与宏观经济相结合:
传统周期调整市盈率作为长期市场回报预测工具效果卓著,但预测短期收益表现不足。文章提出并实证验证了结合实际利率与通胀率的高斯模型,令P/E估值向对应宏观环境历史均值回归,增强了短期收益率预测精度,尤其是在月度至一年期内。国际市场验证了其一定的普适适用性。该研究为基于宏观视角调整估值模型提供了量化途径,提升了市盈率指标的实战价值,值得投资者关注。
- 风险平价投资组合的实证表现及局限:
风险平价策略通过均衡资产风险贡献,降低波动率,提升夏普比率,展现稳健的长期表现,尤其是在历史债券牛市中表现出色。但其表现高度依赖资产类别选择,且不能完全超越传统60/40或简单双资产组合。杠杆融资的潜在风险和资产类别成分选择上的不确定性构成其天然限制。等权重和最小方差等简单或半自动策略在某些周期表现同样稳定,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需求和市场环境合理选择。
整体来看,本期文献推荐从实证与模型创新视角提供了资产定价及资产配置的重要参考框架,倡导投资者结合宏观经济条件动态调整估值指标,同时理解风险分配对资产组合稳定的重要性,警惕策略表现随市场环境的波动和资产选择的敏感性。此类跨学科、融合宏观与微观的研究对提升投资决策科学性具有深远意义。
---
附:关键图片引用
- 图2-4 美国市场P/E与实际利率和通胀率的关系(柱状图+3D热力图)



- 图6 高斯拟合P/E等高线图

- 图8-9 P/E预测回归统计表
(文内已表格形式呈现)
- 图10-13 国际发达国家市场相似估值规律图示及高斯拟合等高线图




- 图18 风险平价与60/40组合性能比较
- 图21-22 各资产配置策略的风险贡献分配



---
总结: 本期报告围绕Shiller P/E通过引入宏观变量模型升级预测短期市场收益的创新实践,及风险平价投资组合稳健性和适用性的实证分析展开,深刻揭示了资产估值与配置领域的复杂机理与实战挑战,增强了投资者理论与方法论的结合,为量化投资和资产配置提供了重要参考路径。[page::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