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GS-NDI跟踪】积极财政加码提振消费 政策双周报(2025年第3期)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聚焦2025年8月上半月中国宏观政策动向,重点涵盖高层动态、财政、货币、区域及产业政策,分析财政加码提振消费、货币政策执行及长三角科技创新法制化进展等,对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及北京住房限购优化等重点政策进行解读,洞察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驱动与风险点,为投资者提供政策判断参考 [page::0][page::7][page::8][page::21]

速读内容


高层动态与宏观政策聚焦[page::0][page::1]

  • 习近平总书记就网民对“十五五”规划建言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民声汇聚与集思广益,推动“十五五”规划民主化编制。

- 蔡奇巡视北戴河休假专家,强调科技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核心动力,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及人才培养强化。
  • 李强总理主持全国生态日活动,强调全面绿色转型和碳达峰目标,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 国务院推动免费学前教育实施,出台婴幼儿补贴政策,响应人口转型挑战及人才红利战略要求。

财政政策落实提振消费与风险防控[page::7][page::10]

  • 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及金融债券利息收入恢复征增值税,提升税制公平性及债券市场定价功能。

- 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获财政贴息1个百分点,降低融资成本,激发消费需求。
  • 财政部公布六起地方隐性债务问责案例,防控新增债务风险,强化融资平台市场化改革。

- 2025年7月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适度宽松同时防范资金空转,推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作用。

货币政策执行与金融数据表现[page::10][page::11][page::12][page::13]

  • 7月份CPI和核心CPI环比升幅扩大,PPI环比降幅收窄,显示物价回稳。

- 货币政策延续适度宽松基调,聚焦资金有效使用和防范虚增贷款。
  • 7月M1与M2同比增速回升,社融融资结构多元,新增贷款同比少增,存在信贷分化。

- 信贷结构中养老、绿色、科技和普惠贷款保持增长,贷款平均利率和净息差持续下降。



区域及产业政策进展[page::13][page::14][page::16][page::18][page::21][page::22]

  •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立法推动,成立基础研究联合基金,促进人才评价跨区互认和科技成果转化。

- 农村公路继续高质量提升,聚焦提质、安全、服务与治理,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海洋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海洋生产总值达5.1万亿元,产业结构优化,海洋旅游等领域占比突出。

- 金融侧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强调制造业绿色智能升级及产业链韧性。
  • 上海推动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赋予企业更大决策权,强化创新主体地位。

- 北京因城施策优化五环外住房限购,拓宽公积金贷款,助力库存去化及结构优化。




风险提示[page::0][page::22]

  • 政策理解不到位风险。

- 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风险。

深度阅读

【CGS-NDI跟踪】积极财政加码提振消费——政策双周报(2025年第3期)详尽深度分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CGS-NDI跟踪】积极财政加码提振消费 政策双周报(2025年第3期)》

- 作者:张迪、许冬石、路自愿、曹超等
  • 发布机构:中国银河证券新发展研究院

- 发布时间:2025年8月24日
  • 主题聚焦:宏观经济政策跟踪,重点围绕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区域协同发展、产业政策及房地产政策,解读政策动向及其对经济的潜在影响。


核心论点
报告强调财政政策不断加码,特别是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贷款的财政贴息政策,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旨在提振消费需求。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但更加注重资金使用效率和防控资金空转风险。区域方面,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进入法制化阶段,推动区域一体化和科技转化新突破。产业政策聚焦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的智能绿色升级。房地产方面,北京优化五环外限购政策,助力库存去化。整体来看,政策组合拳齐发,支持消费、创新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内循环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page::0,1]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高层动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五五”规划指示


  • 首次将“计划”正式转变为“规划”,体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从扩张型向质量型转变,进入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规划历经从“七五”计划开始广泛征求意见到“十五”计划中全面吸收民智,呈现出决策民主化、社会公众和专家深度参与的趋势(图示五年规划进化轨迹,1996年至2030年)[page::2]。

- 强调广泛听取网民意见,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了规划制定过程对社会民意的重视,也为政策落地和公众配合奠定良好基础。
  • 蔡奇书记慰问专家,论述创新驱动是中国现代化核心,特别强调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及粤港澳大湾区等高科技“建功新时代”主题,为产业政策和科技创新提供高层导向。[page::2]


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


  • 李强总理强调绿色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指出“十五五”是实现2030碳达峰的决胜阶段,强调转型紧迫性(PPT明确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将达15万亿元)。

- 绿色转型面临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调整有难度等约束,要强力推进能源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实现产业绿色低碳转型。[page::4]

---

2. 财政政策



国债等债券利息增值税政策调整


  • 2025年8月起,恢复对新发行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及金融债券利息征收增值税,此前因培育市场对利息实行免税。

- 目标在于统一税制、优化债券收益率曲线形成机制,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同时缓解财政压力,2025年预计带来百亿元增量财政收入,以弥补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下降的缺口。
  • 市场结构图显示国债、地方债和金融债占据债市约81.2%份额,税制统一将改善债券间竞争环境,长期提升信用债券及权益资产吸引力。[page::7,8]


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 推出贷款利率财政贴息1个百分点,政策期限1年,旨在降低居民和服务业融资成本,抬升消费需求和服务业市场活力。

- 此举为财政金融联动措施,强调需求端(个人消费)与供给端(服务业经营主体)的协同发力,与已有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形成组合拳。
  • 相关图表显示中国消费率低于多数经济体,叠加居民消费贷款缺口,财政贴息措施有望激发消费潜力,助力提升国内大循环动力。[page::8,9]


地方隐性债务问责


  • 财政部通报6起地方隐性债务责任问责,涉险高达1410亿元。

- 强调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遏制新增隐性债务以防风险蔓延,避免上市政府融资平台“披新衣”举债。
  • 问责力度升级,反映中央对地方债风险持续保持高压态势,稳定地方财政健康。[page::10]


---

3. 货币政策:2025年二季度执行报告


  • 货币政策维持“适度宽松”基调,强调“落实落细”,更加关注资金使用效率,预防资金空转,促进真实融资需求满足。

- 7月CPI和核心CPI环比上涨,PPI降幅收窄,经济回暖带动物价稳定回升。
  •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强,聚焦普惠小微、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及促进消费,体现符合“精准滴灌”趋势。

- 7月金融数据显示M1、M2增速回升,社融同比增长9%,但人民币贷款减少,特别是企业中长期贷款负增长,结构性资金供给受政府债券及企业直接融资托底。[page::10-13]

---

4. 区域政策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法制化


  • 上海市人大推动《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为首部科技协同区域立法,标志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进入法制化阶段。

- 重点围绕科技创新平台共建、高质量成果转化、人才跨区流动、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打造跨区域协同创新生态,提升区域整体科技实力。
  • 图示“第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的创新推广链条模型,强调基础研究、概念验证、中试平台、规模量产的全链条战略部署。[page::14]


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 新方案聚焦农村公路质量提升、桥梁改造、安全设施建设,2027年目标完成30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强化农村交通基础设施。

- 农村公路建设催生大量投资,支撑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改善交通可达性,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page::14]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 2025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达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

- 重点产业包括海洋旅游、交通运输、渔业、化工业和油气产业,海洋经济多元化发展力助国民经济稳增长。
  • 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基地,推进人工智能+海洋新质生产力,增强国际海洋治理能力。[page::15,16]


---

5. 产业政策



科技与金融驱动新型工业化


  • 央行等七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指导意见》,明确金融要服务于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 金融支持重点涵盖产业链韧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合理产业布局、金融与产业协同。
  • 图示展现制造业差异化融资模式与产业生命周期匹配,强调PE/VC到银行信贷再到资本市场的多层次融资体系。

- 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反映中国制造业转型压力,金融作为关键支撑推动产业升级。[page::16,17]

上海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强化


  • 上海出台政策扩大企业基础研究自主权,加强财政补贴和税收激励,推动企业成为基础研究主体。

- 企业研发支出增速远低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政策意图缩小差距,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落地。
  • 相关曲线显示中国企业研发支出占比向上但仍处低位,核心提升空间大。[page::18,19]


房地产:城市更新与买房政策优化


  • 住建部部长强调创新驱动与城市更新为核心,推动宜居宜业高质量城市发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 北京市调整五环外购房政策,取消购房套数限制,提升公积金贷款额度,促进库存去化和市场活跃。
  • 数据显示北京五环外住房库存和成交占比均超过50%-80%,政策针对库存结构优化,将助推阶段性楼市回暖。[page::20-22]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3(第3页):中美日人均GDP对比与研发投入指标


  • 图表1显示中国人均GDP自2010年代迅速攀升,已超过日本在2022年达到约70000美元购买力平价,接近美国水平。

- 图表2研发投入速度虽趋缓,但R&D投入强度持续升高,至2024年达到2.7%(GDP比例)表明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page::3]

图5(第5页):三产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


  • 第一产业占比微幅保持,第二产业下降明显,第三产业大幅提升至60%以上,符合服务业成为经济主体趋势。

- 能源消费结构呈现煤炭占比下降,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占比提升,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正在加速。能源效率的提升将直接支撑“双碳”战略实施。[page::5]

图6(第6页):生育相关支出及托育供给缺口数据


  • 育儿成本以6-14岁孩子最高,达年均24万元,托育位数增长但仍不足,2024年托位数增长率下降,显示育儿负担沉重与托育供给缺口问题。

- 政策如免费学前教育和育儿补贴正针对缓解育儿成本,提升生育意愿和人口结构红利转型。[page::6]

图8(第8页):债券结构占比和地方土地财政比重


  • 2024年金融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占比接近60%以上,债券市场结构持续优化。

- 地方财政收入依赖土地出让金趋势下降,显示土地财政不可持续,需要财政收入结构优化和政策补充。[page::8]

图9(第9页):消费率与个人消费贷款对比


  • 中国消费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个人消费贷款比例也低于多数国家,显示消费潜力有待释放,财政贴息政策出台正是为此助力。[page::9]


图10-13(第10-13页):CPI/PPI走势及7月货币金融数据


  • 7月CPI温和回升,PPI降幅收窄,反映经济恢复动力显现通胀压力温和。

- 社融新增大幅增长,贷款增速停滞甚至负增长,呈现社融与贷款的结构性分化,政府债券融资托底社融,企业中长期贷款持续萎缩,潜在信贷需求未完全释放,货币政策需精准调控。[page::10-13]

图14-16(第14-16页):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结构图及海洋经济数据


  • 创新链条从基础研究到概念验证、中试平台和量产,形成“第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闭环。

- 海洋经济产值和增长率保持稳健增长,产业结构多元,旅游、交通运输为主。海洋经济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新引擎,强调新技术融合和国际合作。[page::14-16]

图17-19(第17-19页):制造业融资生命周期和研发支出国际对比


  • 制造业融资体现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多元化工具,体现资本市场对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

- 制造业产值占比下降趋势明显,亟需金融支持促进转型。
  • 企业研发支出占比偏低,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上海政策目标是弥补此短板,推动企业创新。[page::17-19]


图20-22(第20-22页):城市更新投入及北京五环外住房库存与供给


  • 多城市城市更新投入逐年增加,北京、广州、杭州等一线城市投入领先。

- 北京五环外房地产库存和新增供应占比高,优化调整五环外限购政策目标明确,就是加速库存周转,释放市场购房需求。[page::20-22]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为政策与宏观跟踪专题,未涉及公司具体估值模型及目标价设定。但报告中多次强调政策将推动消费扩张、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升级,市场资金面得到宽松及结构优化,结合金融市场指标预期,整体支持相关行业与板块的中长期发展逻辑。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政策理解风险:政策落地效果可能因理解偏差导致效果受限。

- 政策落实风险:财政贴息、创新协同等多项政策的执行是否到位存在不确定性。
  • 整体来看,本报告虽未深度剖析风险概率,但对隐性债务风险明确高度警示,提醒政策需兼顾稳增长与风险防控。

- 关注产业转型中制造业资金需求变动对金融体系压力,防范资金空转、杠杆风险潜伏。[page::10,22]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坚定看好财政加码与货币宽松政策支持消费的积极作用,但货币数据显示贷款结构性失衡、企业贷款减少,表明实际融资需求释放或有限,政策效果需观察实体经济反应。

- 稳步推进的“十四五”、“十五五”规划虽描绘长远蓝图,但短期结构调整难以避免波动,科技创新期望值高,风险在于政策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实际吸收能力。
  • 地区发展政策侧重北上广深等头部城市或长三角,可能加剧区域经济分化,需关注中西部及欠发达地区承接政策红利能力差异。

- 政策组合拳不宜过快放松地产调控,过度刺激导致库存释放缓慢与价格波动风险并存。
  • 报告中关于债市税收政策调整,虽强调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但增税可能抬高融资成本,需继续观察中长期市场反应。[page::7,8,21]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期《中国银河证券新发展研究院》政策双周报全面梳理了2025年8月上半月的宏观政策动态,着重体现中央财政政策积极发力,结合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形成支持消费、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的宏观政策组合。具体包括:
  • 财政政策的亮点是恢复国债等债券利息增值税,实施个人消费和服务业贷款财政贴息,旨在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服务业活力;同时强化地方隐性债务问责,维护财政稳健。

- 货币政策强调落实适度宽松,强化结构性支持,防范资金空转,促进真实融资需求的满足,当前信贷与社融结构性分化明显。
  • 区域政策聚焦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进入法制化,农村公路提质和海洋经济升级为长远经济增长新空间。

- 产业政策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重点推动新型工业化,制造业科技含量和绿色转型能力提升。上海强化企业基础研究资金保障,推动创新动力机制改革。
  • 房地产政策以北京五环外为重点,优化限购,增强公积金贷款支持,有效促进库存结构调整和市场活跃。


图表深度揭示了产业结构转型、能源绿色化趋势、新兴产业背后的资金结构和技术创新步伐,为理解政策背后的经济发展逻辑提供了坚实数据支撑。风险提示部分强调政策落实到位性和隐性债务依然是潜在的不确定因素。

总体来说,报告展现中国宏观政策组合的积极导向,强调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力,着力激发消费潜力,升级产业结构和创新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展现中国经济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坚实步伐。

---

参考文献与数据溯源



报告所有关键信息均明确标注出处,详见各章节后缀页码标记,确保溯源和引用的严谨性。[page::0-22]

---

总结

《【CGS-NDI跟踪】积极财政加码提振消费 政策双周报(2025年第3期)》以丰富详实的政策跟踪为基础,通过系统的宏观政策解读,详实的数据图表分析,以及对应的风险提示,展现了中国经济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大的全景画卷。通过财政贴息、债市税收调整、科技协同立法、绿色发展和房地产去库存等政策组合,明确了未来一年内中国经济政策的重点方向和发展逻辑,特别是对消费提振、创新驱动和绿色转型的聚焦,为投资与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框架支撑和前瞻指引。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