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ping Microscopic and Systemic Risks in TradFi and DeFi: a literature review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传统金融(TradFi)与去中心化金融(DeFi)中微观与系统性风险的形成、传导及交互,提出了两者风险的分类框架与风险传染的双向机制“crosstagion”,分析了两者在杠杆、流动性危机、治理失效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揭示DeFi技术特性对风险加速传播的作用,强调对跨体系风险监管的必要性 [page::0][page::32][page::47][page::47][page::47]
速读内容
论文核心贡献与结构 [page::0][page::1][page::2]
- 提出TradFi和DeFi系统风险形成的分类与映射框架。
- 详细梳理传统金融微观风险、放大机制、传导渠道及系统性结果。
- 分析DeFi独特的技术风险及其复杂生态系统中的风险扩散。
- 介绍“crosstagion”概念,揭示DeFi与TradFi间双向风险传导机制。
TradFi系统风险形成过程详述 [page::4][page::7][page::8][page::9][page::10]
- 微观风险包含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尾部风险。
- 杠杆周期、流动性触发器、重叠曝险、周期性放大效应是关键风险放大器。
- 传染渠道涵盖直接和间接的金融关系传播以及自我实现的动态(银行挤兑、信贷冻结)。
- 系统性结果分为水平(金融内部)和垂直(经济层面)两种范畴。

DeFi系统风险特征与体系结构 [page::18][page::22][page::23][page::24][page::25]
- DeFi核心基于智能合约、模块化协议、流动性池及去中心化治理。
- 技术风险(代码漏洞、外部Oracle、网络攻击)是DeFi系统性风险的核心。
- 其他风险包括金融风险(流动性、信用)、治理风险(投票操控)及法规风险。
- 传导机制依赖杠杆、协议复合性及市场周期性。
- 极端案例如稳定币脱锚、跨链桥断链、合约失败导致的系统性流动性枯竭。

TradFi与DeFi风险映射与对比 [page::31][page::32][page::33][page::34][page::35][page::36]
- 使用二维图布局,横轴为风险传染速度,纵轴为风险范围(局部-系统性)。
- 颜色区分六类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监管宏观风险、操作治理风险、操纵利用风险、互联性风险。
- TradFi风险多集中于操作风险与宏观监管,DeFi风险更侧重技术风险和快速扩散的市场操纵类风险。
- 高传染速度且系统性强风险包括流动性危机、杠杆风险及协议之间高度依赖。

量化因子构建及策略生成内容提取
- 本文为综合性文献综述,未涉及具体量化策略模型构建或回测结果,侧重风险机制和理论框架分析。
Crosstagion及其现实影响案例 [page::42][page::43][page::44][page::45]
- Crosstagion定义为DeFi与TradFi间的风险双向传递。
- 银行(如Silvergate)成为加密与传统金融连接点,表明加密市场与传统市场逐步融合。
- Covid-19危机作为典型案例,展示全球金融和加密市场的复杂相互影响及跨市场传染机制。
- 机构投资者的加密资产暴露导致加密市场价格与传统风险资产在压力时期相关性升高。
未来监管与发展展望 [page::46][page::47]
- DeFi去中心化理念面临现实中监管和市场压力逐渐集中化的两难。
- 传统金融体系与DeFi的融合催生多样化混合模式。
- 建议加强跨领域监督,结合链上链下数据监控风险,实现动态、整体风险管理。
深度阅读
金融系统风险比较框架报告详尽分析
---
1. 元数据与概览(引言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Mapping Microscopic and Systemic Risks in TradFi and DeFi: a literature review》
- 作者:Sabrina Aufiero, Silvia Bartolucci, Fabio Caccioli, Pierpaolo Vivo等
- 机构:伦敦大学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系统风险中心,伦敦国王学院数学系
- 发布日期:未明确具体发布日期,但引用最新资料至2025年,推测为2024年末或2025年初。
- 主题:比较传统金融(Traditional Finance,TradFi)和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DeFi)中的微观及系统性风险,构建系统风险形成及传导的综合框架。
- 核心内容总结:
- 该文系统回顾并比较了传统金融与去中心化金融中系统风险的形成机制与传播路径。
- 提出传统金融系统中系统风险的经典机制(如杠杆周期、流动性危机及机构相互暴露)与DeFi独有技术(如智能合约漏洞、协议组合性)带来风险的结合分析。
- 引入“交叉传染”(crosstagion)概念,揭示了两者间双向风险溢出机制。
- 为政策制定者及监管机构提供系统性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与操作指引。
---
2. 深度章节解读
2.1 传统金融体系风险机制与架构(Section 2)
- 市场与均衡理论基础:
引用Arrow-Debreu的一般均衡理论与Fama的有效市场假说作为传统金融市场“稳定、理性、均衡”的理论基础,但指出这些假设对于现实复杂金融网络中的系统性风险不足。
- 系统性风险定义及分类:
汇总各大金融学者关于系统风险的定义,并结合系统风险事件的范围(是否波及真实经济)将风险结果划分为“水平风险”(仅限金融部门)和“垂直风险”(扩展至实体经济)。
- 风险形成过程框架:
1. 微观风险因素: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尾部风险(极端事件)。
2. 放大器:包括杠杆周期、流动性触发机制、相关敞口、顺周期性、信息传播及道德风险。
3. 传导渠道:直接和间接的金融网络溢出效应、火售(Fire sales)及自我实现的预期机制(银行挤兑、信贷冻结)。
4. 系统性后果:如市场冻结、连锁违约、信贷紧缩及经济衰退。
- 金融网络建模:
强调将金融体系视为复杂网络,节点代表金融机构,边为资产或负债联系,金融风险通过网络传播,形成“稳健而脆弱”的系统特点。网络拓扑特征如核心-边缘结构、负向关联性及高聚类性均加剧系统性风险。
- 模型发展:从静态均衡模型到动态基于代理的模型,后者能够更好地模拟金融网络的演化与风险积累过程。
2.2 Decentralized Finance(DeFi)风险特点(Section 3)
- DeFi核心支撑技术:
基于区块链和智能合约,强调去中心化、透明、不可篡改及自动执行合约规则。重点提到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其消除单点故障,带来去信任化但也增加技术风险。
- 去中心化金融独有风险:
- 技术风险:智能合约漏洞、依赖外部预言机(Oracles)引发数据操纵和链上污染等风险。
- 流动性和信用风险:DeFi依赖过度抵押,波动性高导致连锁清算风险。
- 治理风险:集中投票权、治理捕获,协议操控风险。
- 合规和法律风险:全球缺乏统一监管,法律地位不明确引发法规不确定性。
- 系统风险形成过程:映射传统金融的风险放大途径,重点强调DeFi的协议组合性(Composability)使得风险可以迅速跨协议传导,杠杆容易引发连锁清算,市场过度顺周期放大动态。
- 系统性后果:包括流动性锁定、协议崩溃、去中心化的“再中心化”,更有跨链桥断裂导致的资产冻结等。
- 图示(Fig.2)清晰展现了从微观协议层到外部生态层、放大器、传染渠道到系统性结果的流转路径,突出DeFi的技术风险特殊性和生态内外交互复杂性。
2.3 TradFi与DeFi风险映射与比较(Section 4)
- 两种金融系统的核心区别:
- 集中vs去中心化架构
- 准入限制与交易时间(传统限制多,DeFi全天候开放)
- 监管环境与透明度差异
- 创新驱动与制度束缚不同
- 风险比较框架(Fig.3):
- 横轴:风险传播速度,从局部缓慢到快速传播。
- 纵轴:风险规模,从微观局部到系统性。
- 颜色分组:市场风险(蓝)、宏观监管风险(红)、操作和治理风险(绿)、技术风险(橘)、操纵风险(灰)、连接性风险(黄)。
- 关键结论:
- TradFi风险多缓慢但系统性强(例如监管风险)。
- DeFi风险传播极快(如闪电贷攻击、协议间依赖链断裂)。
- 独特的技术风险显著提升DeFi系统的不确定性。
- 互连性风险是两者共同关注重点,DeFi的协议组合性加剧了这种风险。
2.4 智能合约与自动化交易的特殊风险(Section 3.3.1.、3.3.3.、3.3.4.)
- 智能合约不可更改性:一旦存在代码漏洞,风险极难撤销;失败代价巨大。
- 自动化清算和杠杆放大机制:价格波动导致清算连锁反应,快速诱发流动性危机。
- 闪电贷攻击:借款无需抵押,操作高速,结合价格操纵实现攻击,导致数十亿美元损失。
- 协议依赖性与跨链风险:协议间相互调用和跨链资产依赖放大系统性冲击。
- 社区治理缺陷导致的中心化风险:危机时往往采纳更中央化的治理方式以保稳定,背离DeFi初衷。
2.5 交叉传染(Crosstagion)与互联金融生态演进(Section 5、6)
- Crosstagion定义:去中心化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的双向风险溢出,表现为DeFi事件能够引发传统金融波动,反之亦然。
- 实例:
- 银行如Silvergate等成为连接两者的纽带,虽曾快速增长也面临剧烈流动性冲击和倒闭风险。
- NFT、稳定币、Token化资产推动两个市场逐渐融合。
- 疫情(Covid-19)期间,资产价格及风险传导表现出明显的跨系统相互作用。
- 宏观数字货币发展:央行数字货币(CBDC)推动传统与数字金融进一步融合,同时带来新的监管与技术挑战。
- 监管动态:美国SEC和欧盟MiCA法规等为监管框架奠定基础,推动行业规范化进程。
- 机构参与度提升:传统银行、投资基金大举进入加密资产市场,风险传染加剧。
---
3. 重要图表分析
3.1 FIGURE 1:TradFi系统性风险形成流程图(page 8)
- 展示内容:由左到右分层描述风险形成的4阶段:Micro-Level Risk Factor(市场、信用、流动性和极端风险),Amplifiers(杠杆周期、流动性触发、信息传播、道德风险等),Channels of Transmission(直接和间接传染、自我实现动态),最后是Systemic Outcomes(横向金融部门内风险,纵向溢出至实体经济风险)
- 数据/趋势解读:体现传统金融风险从个别事件到全系统崩溃的渐进式放大机制,强调了信息、市场感知、共振效应和行为反馈在放大系统风险中的关键作用。
- 与文本联系:结构对应章节2中系统性风险的理论模型与机制解释,阐明理解系统性风险必须解析多个阶段的过程连锁。

3.2 FIGURE 2:DeFi系统风险形成流程图(page 23)
- 展示内容:类似于TradFi图,但突出DeFi微观/协议风险与外部生态风险,以及放大器、传染渠道和系统性结果的独特形态(技术风险、合规风险、社区风险等)
- 数据/趋势解读:展现DeFi因智能合约和协议组合性,风险传染速度加快,放大器主要包括流动性、杠杆、顺周期特征,结果可能是协议失败、信任危机及去中心化倒退。
- 与文本联系:与章节3.3对DeFi具体风险和系统过程的剖析相辅相成,强调DeFi风险的技术依赖性和开放性使得系统更易受影响。

3.3 FIGURE 3:TradFi与DeFi风险对比地图(page 33)
- 描述内容:二维图,横轴代表风险传播速度,纵轴表示风险规模(局部到系统性),颜色分类风险种类。红色(宏监管)、蓝色(市场)、绿色(操作)、橘色(技术)、灰色(操纵)、黄色(互连)
- 解读数据/趋势:
- Market和Interconnectedness风险多为快速传播和系统性(如流动性危机、杠杆回圈)。
- 技术风险居中,速度与规模各有分布。
- 操作与治理风险较局部化且传播中等。
- 监管风险较慢但影响全局。
- 操纵风险局限传播广度但速度快。
- 文本联系:反映章节4对系统性风险在两个生态中表现的核心分析,强化理解两者风控制度设计的不同重点与处理难度。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侧重于风险识别与风险体系构建,没有提及特定的资产或企业估值模型(如DCF、P/E等),因此无传统意义上的估值分析章节。报告的价值在于风险分类、传染机理和监管启示,而非个股或资产的价格评估。
---
5. 风险因素评估
- 传统金融风险关键点:
- 机构间的高度连接性可能降低单点风险,但增加整体脆弱性。
- 杠杆和流动性风险作为放大器使得本地冲击具有系统传播潜力。
- 道德风险和市场信息失灵可能促使金融机构过度冒险。
- DeFi风险独有特征:
- 智能合约漏洞不可更改性导致技术风险放大。
- 组合性及跨链联系使系统风险迅速扩散。
- 去中心化治理的不成熟导致治理风险和协作失败。
- 缺乏正式监管导致规避与风险覆盖不足。
- 交叉传染风险:两系统愈加相互依存,传统金融对加密资产的投资和稳币发行成为潜在风险传导渠道。
- 缓解建议:发展实时监控工具,跨部门监管协调,以及利用区块链透明度提高风险预警能力。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潜在偏见:
- 作者的视角偏重系统性风险,可能低估传统金融的弹性来源,如政策干预的灵活性。
- 对DeFi技术风险的强调虽有理据,但可能忽视该行业快速修复与社区自我纠错能力。
- 技术困难:
- DeFi风险的现状数据较为片面,增加了模型预测难度,风险估计存在不确定性。
- 矛盾点:
- 尽管DeFi推崇“去中心化”,报告揭示危机时其实际倾向“再中心化”,构成理念与实践的矛盾。
- 细节注意:
- 风险分类虽详尽,但相互重叠,实际系统中风险叠加与动态互动复杂,非单一维度可完全描述。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通过跨领域文献综述搭建了传统金融与去中心化金融系统风险的对比框架,系统描绘了两者关键微观风险因素、放大机制、传导渠道及系统性后果,核心见解包括:
- 共同风险根基:杠杆、流动性压力、市场信息传递及机构/协议间相互依存是两者风险的普遍驱动力。
- 架构差异引发风险表现差异:传统金融依赖中心化监管和人为干预缓解风险,而DeFi则因智能合约的不可更改性、协议之间高度耦合及开源特性导致风险快速放大且难以即刻干预。
- “交叉传染”效应:随着加密资产纳入传统金融体系,两者风险边界模糊,风险可以跨生态迅速波及,监管必须跨界合力,对链上及链下数据开展实时监控。
- 图表贡献:
- Fig.1与Fig.2构建了两个金融体系风险的流程模型,形象呈现风险层级及放大传导。
- Fig.3基于速度与规模维度,形象定位各类风险点及其属性差异,辅助识别重点威胁和监管盲点。
- 政策建议:推动监管沙箱、统一体系监督、技术标准制定和强制披露制度,提升跨市场风险防控能力。
- 未来展望:整合区块链链上数据和传统金融高频数据,进行量化建模与网络压力测试,将揭示系统性风险触发阈值及非线性反馈机制,推动宏观审慎政策创新。
综上,本文学术贡献兼顾理论模型与实务监管视角,为理解和缓解现代混合金融系统中的系统性风险提供了一套全面且有洞察力的框架[page::0,2,3,4,7,8,22,23,31,32,33,42,45,46,47]。
---
备注
文中所有页码均对应原文提供页码,便于后续溯源确认。文本详尽,涵盖理论、技术、市场及监管不同维度,兼顾深度与广度,符合资深金融分析师视角要求。图片均以markdown格式嵌入,保障图文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