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观察 本月聚焦:我国首部绿色主权债券框架出台,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方案发布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聚焦2025年2月国内外绿色金融政策动态,包括我国首部绿色主权债券框架出台及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发布,重点分析绿色债券发行标准、政策支持及国际法规调整趋势,同时详述国内外ESG基金市场的规模、产品动态和收益表现,揭示ESG投资领域的最新发展与机遇,为投资者提供全面ESG领域信息参考 [page::0][page::1][page::6][page::7][page::8][page::11][page::12]。
速读内容
绿色主权债券框架全面发布,推动中国绿色金融深度发展 [page::1]

- 绿色主权债券由国家信用背书,资金投入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版)》要求,覆盖清洁交通、废水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六大领域。
- 财政部牵头项目评估、资金统一管理和透明信息披露,确保募集资金用于绿色项目且不涉及化石燃料或高污染资产。
- 该框架有效促进跨境绿色融资,对国际绿色债券市场具有标杆意义,将加强人民币绿色债券利率基准形成。
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实施方案聚焦五大任务,助推低碳转型 [page::2]
- 《实施方案》规划了绿色金融指导思想和五年目标,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能源转型、环境保护和碳市场建设等重点金融支持任务。
- 鼓励开发特色绿色金融产品,推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绿色保险和碳交易融资等创新服务。
- 加强金融风险防控,责任落实及监督评价,深化绿色金融机制建设,支持银行、保险机构绿色转型。
欧盟简化ESG法规及《清洁工业协议》助力产业去碳与监管优化 [page::4][page::5][page::6]
- 欧盟拟议综合法案大幅缩减企业报告范围和要求,致力于降低企业合规负担约25%,重点覆盖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自愿标准。
- 取消合理保证要求,延长报告推迟实施期限,简化尽职调查义务,强化CBAM机制调整。
- 《清洁工业协议》重塑欧盟产业竞争力,聚焦能源降成本、清洁产品需求拉动、循环经济和技能培养,预算超过1000亿欧元支持制造业绿色转型。
国内绿色贷款高速增长,推动新能源及清洁产业快速扩张 [page::6]

- 截至2024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显著超过整体贷款。
- 贷款多投向碳减排效益显著项目,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增长明显。
- 比亚迪与欧洲车企深度合作探讨碳排放额度交易,有望缓解欧盟排放罚款压力。
国内ESG基金市场稳步扩容,主动型基金表现优于被动型 [page::7][page::8][page::9][page::10]

- 截至2025年2月底,国内ESG基金规模7441亿元,产品数量508只,主要是被动指数型基金。

- 主动管理型基金2025年开年以来收益优于被动型,近一个月收益率分别为4.97%和3.62%。

- 债券型ESG基金收益表现较优,权益混合型基金为市场主体,债券类与权益混合类的基金规模和数量均有差异。

- 高收益ESG基金多为偏股混合型,近一个月收益TOP10基金中多集中于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主题。
海外ESG基金发布数量及规模持续增加,主动权益类基金主导 [page::10][page::11][page::12]

- 2025年2月海外新增15只ESG基金,涵盖股票、混合配置、固定收益及另类基金。
- 全球主动权益型ESG基金资产规模约2.80万亿美元,卢森堡、美国、爱尔兰为主要发行地。


- 近月希腊、法国等国ESG基金表现较为优异,全球ESG指数稳步运行。
深度阅读
ESG观察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概览
报告标题: ESG观察 本月聚焦:我国首部绿色主权债券框架出台,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方案发布
作者与发布机构: 兴证金工团队,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2日
研究主旨: 本报告系统回顾2025年2月份期间国内外ESG政策进展、市场动态及产品表现,聚焦我国绿色主权债券框架的发布与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方案出台,剖析ESG基金市场的最新发展趋势,意在为ESG投资者提供有深度的行业信息参考,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和可持续投资的深入发展[page::0,1,2]。
核心观点:
- 中国首次建立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框架,开启绿色主权信用融资的新局面。
- 银行业及保险业出台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系统推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及绿色资产管理。
- 国际层面,欧盟加速完善和简化ESG法规,加强碳边境调节及清洁工业协议,增强绿色产业竞争力。
- 国内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绿色金融产品及基金呈现活跃态势。
- 海外ESG基金依然保持庞大规模,且呈现进一步细分和专业化趋势。
报告整体传递出监管政策利好、市场热度提升及中外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积极信号,主张投资者关注ESG领域的持续优化和创新机遇[page::0,1,6,7,8,11]。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政策声音
(1)国内政策
绿色主权债券框架
财政部于2025年2月20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主权债券框架》,这是我国首次以主权信用为背书,系统性构建国家级绿色债券发行标准。框架明确资金募集用途覆盖六大绿色领域(气候变化、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等),并设立严格的项目评估、资金管理、信息披露及外部审核机制。财政部负责项目筛选并公布年度信息,确保资金透明合理使用。募集资金管理强调资金专款专用,未分配资金不得用于高污染资产,体现高度风险防范与责任担当。独立第三方审核增强国际认可度和市场信心[page::1]。
资金基数上,框架涵盖近五年中央财政年均约5000-6500亿元投入生态和绿色发展,表明国家财政绿色投入的稳定性与力度。该框架发布预示着中国绿色主权债券即将发行,将提升人民币绿色金融体系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更多资本进入绿色领域。首笔主权绿色债发行将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在国际绿色金融规则博弈中体现中国责任,也为绿色债券市价定价机制提供关键基准。本质上,是绿色金融与国家宏观政策深度融合的体现[page::1]。
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该方案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细化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措施,包括信贷产品创新、绿色保险体系完善、绿色供应链融资、绿色融资渠道拓展等。方案设定未来五年目标,强调金融支持产业升级、新能源发展、生态保护、碳市场构建等,突显绿色转型的系统性、全覆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此外,实施方案要求强化风险管理,确保绿色资产安全性和合规性[page::2]。
证监会《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
2025年2月7日发布,聚焦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及数字化转型。实施意见内涵丰富,既包含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债券市场改革完善绿色债券品种,也包括养老金融等多元化资金服务,体现资本市场在推动绿色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角色。政策面强调“四个坚持”原则,为金融市场提供清晰发展路径[page::2,3]。
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国家发改委与能源局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机制,推动新能源项目全面进入市场,电价市场化形成,进一步区分存量和增量项目实行不同电价政策,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新能源行业健康发展。相关改革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及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新能源与传统电网协调共进[page::4]。
(2)国际政策
欧盟力推ESG法规简化,调整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尽职调查指令(CSDDD)及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以减少企业合规负担,尤其中小企业受益明显,预计行政负担整体下降25%,中小企业负担减轻35%。同时,取消某些合理保证标准,延缓部分报告实施时间,提高法规协调性与实用性,便于企业遵从。
欧委会发布《清洁工业协议》,锁定能源密集型产业和清洁技术,加速去碳化。协议包含降能耗成本、推动清洁产品需求及循环经济材料使用,设立了高达千亿欧元级别的支持资金。协议还针对技能培养及劳动力支持做出规划,结合贸易保护措施保障产业安全。此举彰显欧盟对绿色工业和经济转型的坚定决心[page::5,6]。
---
2.2 市场前沿
国内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国内绿色贷款余额高达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远高于整体贷款增速,结构性优化明显: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及节能环保贷款余额分列领先,增速均在近20%以上。绿色贷款的行业覆盖广泛,涉及电力、交通运输等关键领域。
比亚迪与欧洲车企展开碳排放额度谈判,寻求创造碳信用池解决欧盟排放罚款压力,体现人民币绿色金融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及创新路径探索[page::6,7]。
国际市场
彭博推出MARS Climate综合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集合多场景气候风险评估工具,帮助金融机构量化气候风险,实现投资组合的动态优化。该方案响应监管对气候风险管理的强化要求,是气候金融技术应用新进展。
标普全球发布2025年《可持续发展年鉴》,覆盖全球7690家企业,780家企业入选,包括百度首次入榜,且在ESG综合评分上超越Google母公司,体现中国企业在ESG领域的跨越性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升[page::7]。
---
2.3 国内外产品动态及市场概况
国内ESG基金
截至2025年2月28日,国内ESG基金总规模达到7441亿元,产品数量508只。统计口径排除ESG因素为次要策略的基金,强调纯ESG主题。
2025年2月份仅新成立1只ESG基金——“富国上证科创板新能源ETF”,资产规模0.47亿元,聚焦风电、光伏、新能源车等科创板新能源主题。
基金管理类型上,被动型基金规模占主导(3546亿元,195只),但主动型基金(1940亿元,242只)近期整体收益表现更优。资产类别中权益混合类基金规模明显领先(5486亿元,427只),债券类基金近1600亿元,且债券类收益本期表现相对较好。
从收益表现看,主动管理型基金近一月及年初收益率显著优于被动型。高收益ESG基金多为偏股混合型,且规模虽不大,但收益领先,显示主动投资在ESG领域的增值潜力[page::7,8,9,10]。
海外ESG基金
2月期间海外新发行15只ESG基金,涉及股票型、混合配置型、固定收益型及另类基金,资产规模从数百万到数亿美元不等,地区涵盖美国、欧洲主要国家等。
整体海外ESG主动权益基金规模约2.8万亿美元,远超国内市场。按地区分布,卢森堡、美国、爱尔兰市场规模最大,数量最多。近一月基金表现最好的是希腊和法国市场基金。
指数表现方面,全球主要ESG指数均表现稳健,沪深300系列及中证系列ESG指数与各自对应基准走势相近,美国MSCI USA SRI指数略优于MSCI USA指数,显示ESG投资策略具备一定的市场抗波动能力[page::10,11,12]。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 国内ESG基金市场概况(基金规模及数量)
图示(红色柱状-左轴基金规模,蓝线-右轴基金数量)显示2020年以来国内ESG基金总规模呈整体上升趋势,尤其2024年起规模猛增,至2025年2月底规模突破7400亿元。基金产品数量同样稳健增长,说明市场活跃度持续提升。规模峰值集中在近年,反映绿色金融主题的快速发展与投资者认可度上升。
此图强化了报告关于国内ESG基金市场扩张的论述,长期资金对ESG议题的高度关注和资金投入趋势[page::8]。
---
图2 国内ESG基金规模数量分布(管理类型)
柱状图(规模及数量对比)显示,被动管理型基金数量更多(242只)且规模大于主动型基金(约3546亿 vs 1940亿),但该结构可能反映市场尚处于从被动指数投资向主动策略转变的阶段。主动型基金近月收益表现优秀,说明主动管理在ESG领域仍具较大发挥空间。
这一图揭示投资者对ESG基金管理方式偏好的多元化及行业发展动力[page::8]。
---
图3 ESG基金收益情况(管理类型)
图表呈现主动管理型基金近一月收益率4.97%,被动型3.62%,今年以来主动型5.19%显著优于被动型1.15%,指标明确表达主动管理策略在最新市场环境中的优势表现。
数据验证了报告中提及主动管理ESG基金表现优于被动管理的论断,对投资者策略选择有现实指导意义[page::9]。
---
图4 国内ESG基金规模数量分布(资产类型)
权益混合基金以规模5486亿元遥遥领先债券类基金1621亿元,数量比例也相差明显(427只对46只)。权益类基金受益于证券市场长期增长潜力及ESG主题价值挖掘,债券类则体现稳健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投资。
资产类别分布体现ESG投资仍以股权为主,兼顾债券的风险搭配策略[page::9]。
---
图5 ESG基金收益情况(资产类别)
年初以来债券类基金收益率略为负1.06%,超额收益-14.44%,权益混合类收益亏损幅度更大。不过债券类因波动低于权益混合类,表现相对稳健。短期内债券类可能更适合作风险偏好较低的ESG资金配置。
此数据提示投资者,ESG债券基金可能起到稳定基金组合的作用,兼顾绿色投资和风险管理[page::10]。
---
表3 国内ESG基金近月收益TOP10
此表列出2025年2月高回报ESG基金,排名前列多为环境保护主题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如鹏华碳中和主题(22.6%近月收益),永赢低碳环保智选(21.94%)等,说明碳中和及低碳环保主题基金具备较强市场吸引力和增值能力。
基金成立时间分布主要在2022-2023年,反映新兴ESG基金模式迅速成熟,具备显著成长性[page::10]。
---
图6 海外ESG基金规模及数量分布
海外ESG主动股票基金规模最大(约2.1万亿美元),混合配置基金约6760亿美元,基金数量分别为3326只和1420只,表明海外市场在ESG细分产品体系建立和投资者多样化需求满足方面成熟完善。
市场规模的庞大和产品丰富性,从侧面反映全球ESG投资正迈入深度发展阶段[page::11]。
---
图7、8 分地区ESG基金规模和数量
卢森堡、美国和爱尔兰市场领先,组合资产规模和数量均最大,显示国际绿色金融和ESG投资重心主要集中于欧美地区。
中国香港较为活跃,但相较欧美市场规模有差距,反映我国绿色资本市场仍有扩展空间[page::12]。
---
图9 各国ESG基金收益表现对比
近一个月希腊、法国ESG基金表现最佳,年收益率均超过10%,部分超过15%。美国、荷兰、丹麦等国表现较为中等,卢森堡基金近一月略有波动为负。说明不同国家ESG基金表现差异明显,受当地经济结构、政策支持及市场环境影响较大[page::12]。
---
图10-13 各ESG相关指数表现
- 沪深300、300 ESG及领先指数走势相近,反映ESG指数并未偏离大盘整体趋势。
- 中证500、800 ESG指数表现与其对应基准相符,显示ESG因素融入指数尚处于平衡阶段。
- 美国MSCI USA SRI指数较MSCI USA略有超额收益,支持ESG投资在长期看具备表现优势。
指数的比较说明ESG投资产品已逐步系统嵌入主流资本市场,且其风险收益特征与主流指数接近或略优,具备吸引长期投资者的潜力[page::12]。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未涉及具体公司或项目的估值模型或目标价,主要聚焦宏观政策、市场规模及基金产品表现,因此无传统DCF、市盈率估值讨论。绿色主权债券的定价机制和利率基准建设被视为下一步市场重点,未来对绿色债券收益率曲线形成和绿色融资成本优化具备长期影响,值得关注。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在“风险提示”中明确指出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强调投资者需理性看待数据并自主承担风险。同时,风险提示强调仅基于客观数据陈述,未考虑投资者个体情况,提醒关注政策执行风险、市场波动风险及绿色项目实施不确定性。
此外,因国际绿色法规变化快、企业合规负担调整等,潜在政策风险及行业发展节奏调整不可忽视。ESG基金的活跃带来机遇,也伴随数据披露、评级标准及投资策略成熟度差异风险。
总结来看,报告的风险提示客观理性,无过度乐观表述,提醒投资者审慎决策[page::0,12,13]。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整体积极展现政策利好和市场活跃,较少涉及政策执行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制度协调、地方保障及实际资金配置难题。绿色主权债券框架虽为里程碑,但发行时点、市场接受度及信息披露有效性仍待观察。
- 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方案内容丰富,但缺乏对金融机构自我约束和风险识别能力提升方式的详细论述。
- 在国际法规简化方面,尽管强调减轻负担,但潜在法规不一致和过渡期复杂性可能带来企业合规挑战,欧洲与中国政策对比中也未明确探讨差异带来的跨境金融风险。
- 海内外ESG基金规模巨大,基金收益表现存在较大波动,需警惕策略成熟度及市场热度间的平衡风险。
- 国内被动基金规模占优,主动型基金表现更好,提示主动管理在ESG中更具价值创造空间,但也需防范主动管理带来的选股偏差和估值风险。
- 报告没有详细触及ESG投资中常见的“绿色洗牌”(Greenwashing)风险及数据披露质量风险,这对实际投资效果影响深远。
综上,报告视角积极但略显政策乐观,建议投资者结合实际风险做更全面评估[page::0-13]。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回顾了2025年2月中国首部绿色主权债券框架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方案出台,中国资本市场绿色转型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政策驱动清晰。绿色主权债券框架通过国家信用背书促进绿色融资,成为国际绿色债券市场重要里程碑。银行保险业方案具体细化绿色金融支持路径,并改善绿色资产服务体系。
国际层面,欧盟以简化ESG法规和清洁工业协议为核心,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实效,降低合规负担,强化产业竞争优势,形成全球绿色金融法规融合与差异化对接的环境。
市场动态显示我国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领域贷款规模居前,且资本市场的绿色基金产品数量和规模稳步攀升。尽管主动型基金规模不及被动型,但近期收益表现更优,显示主动管理策略价值。此外,海外市场中欧美资金规模庞大,细分产品丰富,表现稳定。ESG指数表现显示绿色投资策略在风险控制与收益方面兼具优势,已逐渐成为主流投资方向。
图表深入展现了绿色基金市场的规模扩张、资产结构与收益情况,国际与国内市场的比较映射了两者在产品成熟度和资金规模上的显著差异。
风险提示部分强调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投资者需关注政策执行波动、市场环境变化等风险因素。
整体而言,报告展现了中国绿色金融特别是ESG投资正迎来政策支持加码、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及国际合作深化的重要机遇。对于投资者而言,积极布局绿色金融、关注政策红利与全球ESG市场趋势,是未来实现可持续收益的关键策略。
---
附:重要图片引用
- 绿色主权债券框架核心要素结构图

- 绿色贷款规模及增速数据

- 国内ESG基金市场规模与数量走势

- 国内ESG基金管理类型规模及数量分布

- 国内ESG基金收益表现对比(管理类型)

- 海外ESG基金规模数量分布

- 各地区ESG基金规模和数量对比


- 各国ESG基金收益表现对比

- 国内外主要ESG指数历史表现




---
(完整出处及风险提示详见兴业证券正式报告版本)[page::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