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化研究之缺口分析二:回补率对大盘指数点位判断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更新了自2001年以来上证综指各级别缺口的回补概率,详细统计了不同幅度缺口的日内及10日内回补率,发现缺口回补率较高且未回补缺口数自2007年起保持稳定。结合未回补高开缺口数占比变化,预测若该占比降至20%,上证综指可能跌破1747点,提供了缺口回补数量与大盘指数点位的量化关联分析[page::1][page::2][page::4]。

速读内容


缺口回补总体概况与统计分析 [page::1][page::2]

  • 自2001年1月至2012年6月8日,上证综指出现73个大中小级别缺口,回补率接近70%。

- 小级别缺口(0.1%-0.3%)高开回补率78.5%,10日内回补91%;低开回补率73.5%,10日内回补90.4%。
  • 中级别缺口(0.3%-0.7%)高开回补率66.7%,低开65.7%,10日内分别达88.6%和87.8%。

- 大级别缺口(>0.7%)高开日内回补率40.3%,低开为53.5%,10日内回补率分别为80%和82.7%。

缺口回补所需时间详细表格数据 [page::2]



小级别缺口(0.1%-0.3%)回补时间分布:

| 回补时长 | 高开缺口次数 | 高开缺口占比 | 低开缺口次数 | 低开缺口占比 |
|----------|--------------|--------------|--------------|--------------|
| 日内 | 337 | 78.4% | 346 | 73.5% |
| 1-5日 | 45 | 10.5% | 67 | 14.2% |
| 6-10日 | 9 | 2.1% | 13 | 2.8% |
| 11-100日 | 25 | 5.8% | 26 | 5.5% |
| 101-501日| 10 | 2.3% | 16 | 3.4% |
| 未回补 | 4 | 0.9% | 3 | 0.6% |

中级别和大级别缺口同样有详细回补日数分布表,显示10日以内大部分缺口均被回补。

未回补缺口统计与动态趋势 [page::3][page::4]

  • 未回补缺口总数自2007年以来基本稳定在约34个,波动不大。

- 未回补高开缺口在总未回补缺口中的比例波动较大,且随着大盘走势存在明显关联。
  • 历史数据显示下跌趋势中未回补高开缺口数减少,筑底时占比偏低。

- 若未来未回补缺口总数稳定且高开缺口占比降至20%(历史低点水平),则预测上证综指会跌破1747点。

缺口定义与回补原理示意 [page::5]

  • 缺口定义为当日开盘价与前一日收盘价之间的跳空区域,反映隔夜市场大幅波动。

- 缺口回补指价格反转至缺口起始价位的位置,通常代表市场修复机制。
  • 图示分别明确了缺口及其回补过程的技术含义,有助理解统计量化指标。


深度阅读

量化研究之缺口分析二:回补率对大盘指数点位判断 —— 详尽解读与分析



---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量化研究之缺口分析二:回补率对大盘指数点位判断》

- 作者:赵延鸿 博士
  • 发布机构:未明确具体机构,但联系方式显示上海、北京等多地分支,且署名邮箱为cebm.com.cn,推测为“CEBM”相关机构

- 发布时间:2012年6月
  • 研究主题:对中国上证综合指数(上证综指)自2001年以来缺口(跳空价区间)出现的情况,特别是缺口的回补概率与时间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基于缺口回补数的变化推断大盘指数后续走势。


报告核心信息及主要论点
报告延续2012年3月发布的《缺口分析》报告,更新并量化分析了不同级别缺口的回补率和回补速度,同时发现自2007年以来未回补缺口总数保持稳定。基于未回补缺口占比的变化,报告基于数据推断当前及未来市场潜在的调整空间,特别是如果未回补的高开缺口占比从30%以上降至20%左右,意味着市场指数可能跌破1747点。报告整体呈现充分的数据驱动与量化分析框架,强调缺口回补作为技术面验证对价格点位的参考价值。[page::0,1,4]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报告摘要


  • 关键论点

- 自2001年至2012年6月,上证综指共计产生73个大中小级别缺口。所有高开缺口均已回补,只有3个低开缺口尚未回补。
- 缺口的日内回补率约为70%,下跌趋势中高开缺口几乎日内必补,上涨趋势中低开缺口日内补口率超过90%。
- 进一步对小、中、大不同级别缺口回补率进行量化,小级别缺口频率最高,且回补最快;大级别缺口回补率较低且速度较慢。
  • 逻辑基础与假设

缺口回补反映市场技术性反转或价格修正的特性。报告认为缺口的存在是由隔夜欧美市场和政策消息驱动,影响当天开盘形成跳空,但市场在其后的交易日通过调整会补齐这一缺口。不同级别的缺口因幅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回补概率和速度,表明缺口幅度大小与市场反应速度存在显著关联。[page::1]

2.2 不同级别缺口回补统计(2001年1月至2012年6月)


  • 关键数据解析

- 小级别缺口(幅度0.1%-0.3%)出现频率最高,占缺口总次数的32%,日内回补率高达78.5%,10日内回补率在90%以上;
- 中级别缺口(幅度0.3%-0.7%)出现频率19%,日内回补率约67%,10日内回补率约88%;
- 大级别缺口(幅度大于0.7%)频率最低13%,日内回补率仅40.3%,但10日内回补率提升至80%。
  • 推论:缺口幅度越大,其即时回补概率越低,但绝大多数缺口在10个交易日内得到回补,显示缺口整体具有较强的技术修正属性。小级别缺口因幅度小,更容易被日内回补。
  • 图表详解

图表1至3分别列出了具体回补所需日数的分布,涵盖日内、1-5天、6-10天、及更长周期。回补率的高低和时效均可通过数值直观体现。例如小级别缺口高开缺口日内补缺达337次,占比78.4%;未回补比例均极低(0.6%-2.2%范围)。从加权平均回补时间来看,小级别约10天,中级别16天,大级别17天,体现了缺口幅度与回补速度的典型负相关关系。
  • 数据来源:均标注为莫尼塔公司,说明数据依托于专业机构构建,保证一定的可靠性。


整体来看,此节为分析打下坚实的数字基础,显示缺口回补高效且有规律,增强后续利用缺口信息判断指数走势的信心。[page::2]

2.3 未回补缺口统计(2001年1月3日-2012年6月8日)


  • 关键观察

该章节详细列出了所有未回补的高开缺口及低开缺口,其中多数缺口发生于2005年至2009年间,部分缺口跨越多年,显示这些缺口久未回补。
  • 数据特征

- 高开缺口多数幅度集中在0.1%-0.5%,少部分超过1%;距离报告时点最长超过1600个交易日;
- 低开缺口数量较多且幅度变化也较大,其中不少达到1%-2%,同样有长期未回补现象。
  • 意义解读

未回补缺口的存在从技术角度暗示价格存在“缺口支撑”或“断层”,潜在意味着市场在这些价位之间尚未完成充分调整或考验。其长期存在性也意味着某些缺口回补可能需要很长周期,非短期现象。这为后续章节基于未回补缺口数推测指数点位变化提供了具体的历史依据。

[page::3]

2.4 未回补缺口数变化对上证综指的点位预测


  • 逻辑框架

2008年以来,未回补的高开缺口与低开缺口总数保持稳定,约在34个左右。该稳定性因为市场出现跌涨交替、缺口频率平衡形成总数稳定。
然而,未回补高开缺口占总未回补缺口比例的波动较大,且与市场价位和趋势相关:
- 市场处于下跌趋势时,高开缺口数会减少
- 市场筑底时,高开缺口占比处于低点(如0%或20%)。
  • 预测模型与假设

如果未回补缺口总数保持稳定(假设为34),但高开缺口比例降至2008年11月的20%左右,则对应高开缺口数约为7个(34 × 20% = 6.8),较目前12个高开缺口减少。

根据这一预想的变化,市场指数将可能下跌至1747点以下。即缺口回补数的增加意味着市场下跌压力增大,市场需通过股指下探完成这些缺口的回补。
  • 数据支持

图表6显示不同时期高开缺口占比与点位的位置,如2005年6月6日低点时占比为0%,2008年11月低点时占比20.59%。而在高点时该占比达到100%。图表7展示了如果五个最近高开缺口被回补,指数会跌破1747点,从历史数据结合逻辑推出价格区间的下测。
  • 释义

该节通过缺口数及其占比的历史关系,利用缺口回补的技术特征,将微观的缺口现象推演至宏观的价格水平预测,显示量化缺口分析可作为市场趋势判断和估值辅助工具,具有较强实操指导意义。

[page::4]

2.5 附录:缺口与缺口回补定义


  • 缺口定义

缺口是指股价快速变动过程中的跳空区域,即当天开盘价格与前一日收盘价格之间无交易形成的价位真空。K线图表现为两根相邻蜡烛图之间的空白区域。
一般缺口分为突破缺口、中继缺口、衰竭缺口等,报告暂不涉及具体分类。
  • 回补定义

缺口回补也称补空,是指股价随后触及缺口形成之价位,正常情况下缺口最终会被市场价格填补。
常见观点认为若缺口三天内未补,则三周内会补;三天内未补则缺口较重要,可能短期不会补。报告通过数据加以验证。
  • 技术与市场背景

该定义符合技术分析中的常规认知,指出缺口来源多为隔夜国际市场或政策面冲击,开盘跳空反映了市场情绪及信息变化。缺口的分析可以帮助识别市场短期波动性质及趋势强弱。
  • 附图说明

通过两幅示意图(图表8和图表9)直观展示缺口原理及回补过程,便于理解缺口形成及价格回归的概念。

[page::5]

---

三、图表深度解读


  • 图表1-3(缺口回补所需日数):

展示了不同幅度(小、中、大级别)缺口的高开和低开缺口回补所需时间分布。图表均采用数值与百分比结合的形式,充分展现缺口短期回补占比与异常未回补案例。数据体现缺口幅度与回补比例成反比,且低开缺口比高开缺口回补率略高。
  • 图表4-5(未回补缺口详细列表):

罗列所有未回补缺口详细信息,包括日期、收盘价、开盘价、缺口幅度及距今天数。体现了一些缺口存在超过数年之久,反映了缺口回补的复杂性和非即时性。
  • 图表6(未回补高开缺口占总缺口的比例与股指点位):

结合时间轴列示不同时期高开、低开缺口数及其总量,及高开缺口占比。该图表清晰揭示高开缺口比例与市场走势的相关性,特别是其对市场顶点和底部的区分能力。
  • 图表7(如果最近五个高开缺口被回补,指数预测):

列示了最近多个高开缺口详细信息,结合回补影响得出股指将跌破1747点的结论,突出缺口回补对价格定位的预测力。
  • 图表8-9(缺口定义和回补示意图):

直观说明缺口形成机制与回补过程,简单易懂,辅助理解报告的技术逻辑基础。

整体看来,这些图表构成本报告数据和逻辑的实证基础,表明缺口分析在量化市场风险与趋势判断中具有实操意义。[page::2,3,4,5]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聚焦于技术面量化分析,未涉及传统财务估值方法(如市盈率、DCF等),其“估值”主要是基于历史缺口数据及其比例的技术预测。

采用的是基于缺口数及其回补概率的点位判断方法,其核心假设是缺口回补与市场下跌压力密切相关。通过对历史缺口总数和比例的统计,反推未来指数可能的最低点。

该方法并非财务估值,而是技术分析中利用历史市场行为模式判定未来趋势的策略,兼具统计学基础和技术操作理念。

具体表现为用回补缺口数量和比例的变化,结合历史高低点时缺口比例对应指数位置,进行点位外推,形成对未来点位的量化预测。

缺失传统财务模型估值内容,符合本报告基于量化缺口行为进行市场判断的主题。[page::4]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未单独设立专门风险章节,但在内容中隐含以下风险因素:
  • 缺口回补规律的稳定性风险

报告基于十多年历史数据总结缺口回补率,但未来市场环境、政策影响或市场参与者行为可能改变缺口回补的内在规律。若市场突破历史模式,预测有效性可能降低。
  • 数据与定义的限制风险

缺口定义为“开盘价与前日收盘价之间的跳空”,未区分突破、中继、衰竭缺口,可能忽略不同缺口类型的不同风险与反应机制,导致预测模型精度受限。
  • 外生事件风险

突发宏观事件、市场极端情绪等可能导致缺口出现或回补行为异常,打破统计规律。
  • 模型简单假设风险

依据未回补缺口总数稳定,及特定占比水平预测指数点位,模型假设市场缺口数目及其比例的稳定性是核心,但市场结构变化可能使得这些参数不再有效。

报告未明确提出以上风险缓解策略,仅以历史数据为主进行推断,风险需读者在实际应用中注意。[page::1,4,5]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数据使用严谨性

报告基于大样本统计,缺口分级清晰,回补统计详尽,数据来源规范,科学性较强。
  • 潜在偏见或局限

- 报告假设未来缺口行为与过往高度一致,缺乏对转型市场环境的敏感性考量。
- 缺口回补的时间窗口设定(如10日以内)是基于经验,具体市场阶段可能变异。
- 对缺口性质区分不足,尤其未对突破缺口、中继缺口作单独分析,可能掩盖重要的细节信息。
- 预测股指点位的模型较为简单,未结合其他宏观经济或行业基本面因素,或技术指标的多维度综合,从而削弱预测的全面性。
  • 细节提醒

未回补缺口数的稳定性被多次强调,但这可能是市场机制和结构问题导致的统计现象,非必然指标。投资者使用时需结合其他信号确认。
  • 内部一致性:总体数据与逻辑自洽,没有明显矛盾,论据和结论层层递进,结构合理。[page::1,2,4]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通过对上证综指自2001年起的缺口情况进行全面量化统计,细致划分小、中、大级别缺口,并分析不同季度缺口的回补概率和所需时间,揭示了缺口回补是市场价格调整中的重要技术现象,具有较高的回补速度和概率,尤其是小级别缺口回补率极高,平均10个交易日以内大多数缺口能被回补。

不仅如此,报告重点分析了未回补缺口数量及其高开缺口占比的稳定性和变化,发现自2007年起未回补缺口总数保持相对稳定,但高开缺口在总缺口中的占比波动反映了市场阶段性趋势。结合历史指标和当前比例水平,报告建立了基于缺口回补变化预测大盘重要点位的模型,推断如果未回补高开缺口比例下降,市场指数可能大幅下挫至1747点以下。

通过多张详实图表(包括缺口回补时间分布表、长期未回补缺口明细、比例变化及点位关联表),报告以数据证据支撑该观点,增强了预测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报告采用量化视角解析技术面价格跳空,提供了缺口回补率和趋势判断的一手量化工具和思路,具有实际的参考和操作价值,但未穿插传统估值指标或宏观基本面分析,存在模型假设单一的局限性。缺口回补作为技术工具,其风险及限度应在后续应用时谨慎权衡。

整体来看,报告为投资者、策略师提供了一个基于缺口行为的科学视角,以辅助判断上证综指中短期及中期价格趋势,特别为识别市场筑底或下行信号提供了量化依据。

图表8 缺口定义
图表9 缺口回补

---

参考文献



- 赵延鸿 (2012),《量化研究之缺口分析二:回补率对大盘指数点位判断》,CEBM,2012年6月。[page::0-6]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