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收+$^{\dagger}$基金 向港股要收益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2025年以来港股表现亮眼,固收+$港股策略配置需求增长明显,相关基金产品规模和数量创新高,2024年业绩领先细分策略同类,且2025年持续展现收益韧性。持仓以防御性传统周期及高分红资产为主,重仓互联网龙头腾讯等,资金流向显示持续吸引投资者关注,未来港股权益增强空间充足,建议关注该策略配置价值与风险平衡。[page::0][page::2][page::6][page::8][page::11]

速读内容


港股市场亮眼表现及策略价值凸显 [page::0][page::1][page::2]


  • 2025年初至2月27日,恒生指数涨18.2%,恒生科技指数涨31.6%,显著跑赢沪深300和MSCI全球及新兴市场指数。

- 港股涨幅主要聚焦科技领域,结构性上涨明显,后续催化因素包括科技突破和顺周期板块反弹,短期需警惕估值和情绪风险。
  • 固收+$港股策略结合低利率时代的债券收益压力与权益端增强需求,满足投资者“进可攻退可守”的风险收益预期。


规模与市场份额创新高,策略产品持续吸引资金流入 [page::4][page::5]



  • 截至2024Q4,全市场128只固收+$港股策略产品,同比增长50.6%,管理规模达1295亿元,环比增长25.4%。

- 此类策略在固收+$基金中的数量占比达7.0%,规模占比提升至8.5%,表现出极强“吸金”能力。
  • 相较于固收+$整体基金,固收+$港股策略产品显示出显著的增长和市场认可。


业绩优势显著,近一年及今年以来收益优势持续突出 [page::6]




| 最近一年收益率(%)截至2025/1/31 | 10%分位数 | 25%分位数 | 中位数 | 75%分位数 | 90%分位数 |
|-------------------------------|----------|----------|--------|----------|----------|
| 固收+基金 | 3.31 | 4.72 | 6.94 | 9.54 | 13.16 |
| 固收+港股策略产品 | 5.82 | 7.34 | 9.36 | 10.76 | 14.06 |

| 今年以来最大回撤(%)截至2025/2/27 | 10%分位数 | 25%分位数 | 中位数 | 75%分位数 | 90%分位数 |
|-----------------------------------|----------|----------|--------|----------|----------|
| 固收+基金 | -1.32 | -0.96 | -0.68 | -0.47 | -0.33 |
| 固收+港股策略产品 | -1.51 | -1.15 | -0.85 | -0.69 | -0.56 |
  • 近一年固收+$港股策略产品年化收益9.36%,显著高于固收+$基金的6.94%。

- 2025年初以来,90%以上的相关产品实现正收益,表现稳健且优于同类基金。

持仓结构:防御性与高股息港股为主,重仓互联网龙头 [page::7][page::8][page::9][page::10]





  • 港股持仓比例超过50%,主要偏好传统周期、石油石化、煤炭及高分红行业,防御性强。

- 重仓个股如腾讯控股(18.8%)、中国海洋石油(11.9%)、中国移动(9.0%)等,行业集中度较高。
  • 相较主动权益基金,固收+$港股策略更注重稳健与收益,主动基金重配成长性更强的科技和新兴消费类股。


资金流向:减持互联网龙头,增持高分红及低估值周期股 [page::11]


| 2024Q4减持Top5 | 行业 | 减持占比变动(百分点) |
|----------------|--------|----------------------|
| 腾讯控股 (0700.HK) | 传媒 | -2.62% |
| 信达生物 (1801.HK) | 医药生物 | -1.48% |
| 中通快递 (2057.HK) | 交通运输 | -1.07% |
| 华能国际电力 (0902.HK) | 公用事业 | -0.92% |
| 海螺水泥 (0914.HK) | 建筑材料 | -0.64% |

| 2024Q4增持Top5 | 行业 | 增持占比变动(百分点) |
|---------------|----------|----------------------|
| 小米集团 (1810.HK) | 电子 | +1.82% |
| 中国海洋石油 (0883.HK) | 石油石化 | +1.84% |
| 中国宏桥 (1378.HK) | 有色金属 | +1.04% |
| 中芯国际 (0981.HK) | 电子 | +0.75% |
| 中国国航 (0753.HK) | 交通运输 | +0.67% |
  • 策略产品明显减持高估值互联网龙头腾讯控股,谨慎把控增长波动风险。

- 同时增持传统周期低估值和高分红资源股,体现策略平衡稳健增益的核心思路。

深度阅读

中金 | 固收 + 港股策略研究报告详尽分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中金 | 固收 $^+$ 基金 向港股要收益

- 作者与机构:胡骥聪、李钠平等,中金公司研究部
  • 发布日期:2025年3月4日

- 研究主题:聚焦固收增强策略中“固收 $^+$ 港股”基金的发展现状、业绩表现、配置特点及风险提示,结合2024年及2025年港股市场走势,对该策略的投资价值进行全面评估与展望

报告核心论点
  • 港股市场2025年表现优异,特别是恒生科技指数表现突出,优于国内外多个主要指数,凸显港股尤其是科技板块的结构性优势。

- “固收 $^+$ 港股”策略基金规模与数量创新高,吸金能力显著增强,表现出较强的收益弹性和韧性。
  • 该策略融合“纯债资产打底”、“港股红利防御”和“科技龙头增厚”,满足投资者“进可攻退可守”的需求,适合一站式配置。

- 在当前低利率和纯债收益承压的环境下,权益增强手段成为必要,“固收 $^+$ 港股”策略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page::0,1,2,4]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投资价值与市场背景


  • 港股市场表现突出:截至2025年2月27日,恒生指数年初至今上涨18.2%,恒生科技指数涨幅达31.6%,显著领先沪深300(+0.8%)、MSCI全球(+1.9%)及MSCI新兴市场指数(+4.5%)。

- 上涨结构分化:2024年“924”行情以金融地产周期板块为主;2025年春节后上涨更多集中于科技领域,反映AI技术突破带来的资产重估热情提升。
  • 未来展望:期待产业层面的AI等科技创新进展及超预期宏观政策推动顺周期板块补涨,同时警惕市场情绪过热及科技股估值风险。

- 价值判断:“固收 $^+$ 港股”策略因其“纯债打底+港股防御+科技成长”三层结构,适配当前市场环境和投资者需求,有望持续受益于港股结构性行情和低利率环境下权益增强需求。[page::1,2]

2. 市场格局与规模数量


  • 定义标准:“固收 $^+$ 港股”策略要求最近四个季度股票仓位≥5%且港股持仓比重≥20%,覆盖二级债基、偏债混合、转债基金及灵活配置基金。

- 市场规模创新高: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市场上“固收 $^+$ 港股”策略基金共128只,数量同比增长50.6%,管理规模达1,295亿元,环比增长25.4%。
  • 市场份额增长显著:同期“固收 $^+$ ”基金整体规模有所回落(环比-4.4%,同比-16.1%),但该策略产品持续吸金,数量和规模占比分别提升至7.0%和8.5%。

- 策略吸引力增强:该策略产品显著提升了在固收类基金中的配置权重,反映市场对港股权益增强配置价值的肯定。[page::3,4,5]

3. 业绩表现与风险收益


  • 近一年优异表现:「固收 $^+$ 港股」策略2024年年度收益中位数7.95%,高于“固收 $^+$ 红利”(7.29%)和“固收 $^+$ 价值”(6.93%)等其他细分策略。

- 收益超越“固收 $^+$ ”基金整体:截至2025年1月底,该策略近一年收益中位数9.36%,显著高于“固收 $^+$ ”基金整体6.94%。
  • 年初至今收益延续优势:截至2025年2月27日,中位收益1.09%高于“固收 $^+$ ”基金整体0.42%,同时九成产品实现正收益,优于整体68%的水平。

- 风险表现:“固收 $^+$ 港股”策略产品最大回撤中位数略高(-0.85% vs -0.68%),但整体业绩弹性和收益风险匹配表现良好。
  • 个别Top绩优产品列表:报告列示了“固收 $^+$ 港股”策略表现优异的多只基金,涵盖稳健、平衡及积极型产品,突显其多元化策略表现的生命力。[page::6]


4. 配置特征与行业分析



(1)持仓结构


  • 港股配置提升显著:港股持仓比例不断抬升,截至2024Q4,“固收 $^+$ ”基金港股仓位达到11.3%,而“固收 $^+$ 港股”策略产品港股仓位超过50%。

- A股与港股差异化配置:前者倾向电子、有色金属等行业较重,后者通过港股持仓补充传统周期和科技板块的暴露。
  • 行业偏好

- 港股端:“固收 $^+$ 港股”策略重视传统周期(石油石化12.9%、煤炭4.9%、建筑材料4.6%)、高分红行业(通信12.6%、房地产8.0%)及互联网龙头(传媒19.3%)。
- 主动权益基金偏成长,重点配置科技、电子(含小米、中芯)、社会服务(美团)、新能源汽车板块。
  • 持股集中度:策略产品持股更加集中,以腾讯控股(18.8%)、中国海洋石油(11.9%)等为重,互联网龙头的持仓偏好略低于主动权益基金。

- 配置逻辑:策略倾向防御且关注高股息,兼顾成长补充,形成稳健加增厚的组合结构。[page::7,8,9,10]

(2)个股投向及操作方向


  • 重仓股详尽列表:腾讯控股、中国海洋石油、中国移动、中国海外发展、中国建材等为核心;

- 主动权益基金重仓区别:持仓中阿里巴巴、美团、小米集团及新能源汽车概念权重更大;
  • 2024Q4操作行为

- 增持高分红资源品(中国海洋石油+1.34pct、中国宏桥+1.04pct)、周期低估股及有限参与成长反弹(小米+1.82pct、中芯+0.75pct)。
- 明显减持腾讯控股(-2.62pct),减持幅度大于主动权益基金,反映对高波动互联网资产的较严谨风险管理。
  • 整体视角:策略通过动态调整在防御与成长间保持平衡,增强组合抗风险及弹性。[page::11]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page 2)


  • 描述:港股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2024年2月29日至2025年2月27日的走势。

- 解读:图中两次明显涨势:“924行情”(2024年9月中下旬)推动恒生指数大幅上升,春节后受AI技术突破驱动,恒生科技指数迅速攀升,显示港股科技板块的结构性行情。
  • 联系文本:说明港股市场行情由金融地产周期向科技成长板块转换,契合报告“固收 $^+$ 港股”策略选择港股科技增强股的逻辑。


图表3(page 3)


  • 描述:2024年各季度固收类基金的增强策略收益中位数。2024全年风险收益统计显示“固收 $^+$ 港股”策略收益最高(7.95%),最大回撤相对合理。

- 解读:2024Q3及Q4“固收+科技+港股”等策略表现优异,收益领先表明权益增强策略中港股与科技板块联动性与盈利能力突出。
  • 联系文本:支持策略收益领先优势和产品广泛认可的论证。


图表4(page 4)


  • 描述:“固收+”基金定义流程及“固收+港股”策略产品选择标准。

- 解读:基金类型涵盖二级债基、转债基金、偏债混合、灵活配置基金,股票仓位和港股投资要求确保策略样本具备显著港股配置特征。
  • 逻辑严谨,具备识别样本准确性的工具支撑报告分析。


图表5和6(page 5)


  • 描述:2019-2024年“固收+港股”策略基金规模和数量持续增长,2024Q4规模达1295亿,产品数量128只。

- 解读:增长趋势明确,且该策略市场份额占比显著提升,表明市场资金对该策略认可度高,吸引大量配置资金。
  • 限制:从图中看,整体“固收+”基金规模呈下滑趋势,显示比例增长主要源于该细分策略的崛起。


图表7和8(page 6)


  • 描述:分别是近一年及2025年初至今“固收+港股”策略与“固收+”基金的风险收益散点图及分位数收益对比。

- 解读:策略产品收益普遍优于整体基金,最大回撤控制相当,显示出收益和风险的良好匹配特征。
  • 支撑文本中策略适合风险收益并重的投资目标。


图表10-14(pages 8-10)


  • 描述:对比“固收+”基金与“固收+港股”策略的A股及港股行业配置,及与主动权益基金港股配置的差异;同时详细列示各策略的港股行业分布及重仓个股。

- 解读:
- “固收+港股”策略更偏防御、周期、高股息和部分科技龙头。
- 主动权益基金更偏成长科技及消费。
- 重仓股差异显著,腾讯控股、中国海洋石油均为两者重仓,但权益基金更青睐美团、阿里、小米等。
  • 反映策略与主动权益基金的不同定位,策略保持稳健防守并辅助成长。


图表15及增减持数据(page 11-14)


  • 描述:列举“固收+港股”策略及主动权益基金2024Q4主要增减持港股名单及比例。

- 解读:
- “固收+港股”策略增持高股息资源类及低估值周期股,有限参与成长股反弹,且相对严格减持腾讯控股等波动资产。
- 主动权益基金更积极增持成长股小米、阿里等,并存在较大幅度减持美团、快手。
- 此对比分析强化了策略的防御为主及高收益导向风格定位。

---

四、风险因素评估


  • 风险提示明确

- 本文中的基金及管理人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
- 观点基于历史公开数据,存在失效和不代表未来表现的风险。
- 投资者需独立决策并承担风险,报告内容不构成针对具体证券的操作指导。
  • 风险识别侧重市场情绪和估值风险

- 港股科技板块存在估值高位隐忧,市场情绪或已透支。
- 纯债组合收益承压,低利率环境下权益增强策略成效需持续观察。
  • 无具体缓解策略说明,但强调投资者须进行风险评估与节奏把握。[page::1,2,14]


---

五、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优势立场与潜在假设

- 报告对“固收+港股”策略持积极肯定态度,认为其配置模式与当前环境高度匹配,成长空间广阔。
- 对港股特别是科技板块未来预期较为乐观,假设产业增量催化因素及政策超预期出现。
  • 潜在视角局限

- 报告较少强调港股科技板块结构性风险对收益波动的可能放大,未深刻剖析估值调整风险对策略净值的直接影响。
- 对于纯债票息摊薄的描述不足以反映可能出现的债券利率快速飙升对固收底层资产的冲击。
- 尽管部分强调风险,但缺乏对市场情绪逆转或全球宏观不确定性加大的情景假设和对应应对策略。
  • 数据和模型方面

- 投资组合风险收益数据充实,但对不同子基金管理风格差异及其对整体策略表现影响未完全展开。
- 报告主要基于2024及2025初数据,未来市场变化可能带来估计偏差。

---

六、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固收 $^+$ 港股”策略基金在规模、业绩、配置及市场表现上的领先地位,强调其在当前低利率环境和港股结构性行情中的投资价值。报告核心优势在于其详实的数据支撑和市场表现定量分析,显示该策略凭借“纯债基础+港股防御+科技成长”三重叠加,有效提高基金整体风险收益水平,吸引了越来越多资金关注并推动其份额和规模持续攀升。

具体来看,截至2024年底,该策略产品数量增长50%以上,管理规模创新高达到1295亿元,规模占比与数量占比同步提升,表现出显著的市场成长力。2024年度及2025年前两个月,该策略收益率均领先普通“固收 $^+$ ”基金,且绝大多数产品实现正收益,表明其稳健的业绩弹性和风险控制能力。配置方面,策略在港股配置比例超过50%,且偏好传统周期、高分红行业及互联网龙头,用以稳健防御并参与成长。与主动权益基金相比,“固收 $^+$ 港股”策略持仓风格更为稳健,持股集中度较高,增减持操作更倾向于降低高波动标的风险。

图表充分展示了港股主要指数的上涨轨迹及基金细分策略的业绩对比,强有力地佐证了报告的论述。通过风险收益统计和重仓股详尽分析,报告围绕该策略的市场定位、表现优势及配置差异进行了系统剖析。

综上,报告展示了“固收 $^+$ 港股”策略作为低利率环境下权益增强的重要路径,具备“进可攻退可守”的投资属性及广阔市场发展空间,建议投资者关注该策略的配置价值和未来潜力。同时,投资者仍需警惕市场高估值和情绪透支风险,注意合理的风险控制与投资节奏。[page::0-14]

---

参考图表摘要


  • 图表1:恒生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涨幅明显优于其他全球及国内指数,市场结构性机会明显。

- 图表3:2024Q3-Q4“固收+港股+科技”复合策略收益领先,凸显港股科技板块对增强效果的重要贡献。
  • 图表5-6:基金规模与数量极速攀升,份额占比大幅提升。

- 图表7-8:策略收益率和最大回撤均优于普通固收+基金,体现收益弹性和风险管理有效。
  • 图表10-14:“固收+港股”基金港股配置占比显著高于固收基金整体;行业偏好集中于传统周期、高分红及部分科技龙头,与主动权益基金区别明显。

- 图表15及相关数据:策略基金重点增持中国海洋石油、小米集团等,减持腾讯控股幅度较大,展现对资产波动的谨慎态度。

---

以上为《中金 | 固收+基金 向港股要收益》报告的详尽分析,系统覆盖了报告的核心观点、数据解析、行业和个股配置分析、业绩表现及风险评估,力求为读者提供切实有价值的投资洞察。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