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相对强势将告一段落2014下半年量化择时报告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回顾和介绍了2014年下半年基于量化择时的市场观点和方法体系,重点分析创业板指数相对上证指数的强势即将结束的趋势。通过市场状态模型、因子分解模型和大数择时模型,结合估值、业绩、投资者情绪、股东行为和技术指标多层面信号,判断当前上证指数处于重要底部区域并具备反弹潜力,同时创业板长线得分明显偏弱,预计其强势阶段将结束[page::0][page::2][page::3][page::5][page::23][page::24]。
速读内容
量化择时观点回顾及上证指数历史底部特征 [page::2][page::5][page::6]

- 上证指数历次重要底部具有较长时间(平均60天)和空间(平均12.26%)调整幅度,底部前期跌幅平均28.31%,后期平均涨幅27.78%。
- 投资者关注2000点以下是否为重要底部,历史数据显示符合底部运行特征[page::6]。
申万量化择时体系框架组成 [page::3][page::16][page::20]

- 包括市场状态模型、因子分解模型、大数择时模型三大模块。
- 大数择时模型基于个股技术指标加总、多指标共振、多周期判断,选取短线、中线、长线共32个技术指标并赋权,平滑处理后形成综合得分[page::16][page::20]。
上证指数当前市场状态及估值分析 [page::7][page::8][page::13][page::14][page::15]

- 估值为核心中枢,利润利息比(PIR)等指标反映估值水平,结合投资者情绪和股东行为信号。
- 货币超经济发行率与风险溢价高度相关,影响上证估值重心变化。
- 2014年下半年估值缺乏持续性上升动力,业绩增速温和,扩容影响资金流动,市场反弹持续性有限[page::7][page::8][page::13][page::14][page::15]。
大数择时模型应用及行业择时效果 [page::21]
| 指数名称 | 短线得分 | 短线周变 | 中线得分 | 中线周变 | 长线得分 | 长线周变 |
|----------|----------|----------|----------|----------|----------|----------|
| 上证综指 | 6.91 | 2.47 | 5.87 | 1.81 | 4.02 | 0.05 |
| 沪深300 | 6.34 | 2.20 | 5.30 | 1.47 | 3.71 | -0.04 |
| 创业板指 | 5.95 | 0.87 | 5.32 | 1.24 | 3.11 | 0.00 |
- 大数择时模型在多主流指数及申万一级行业均有效,推荐行业超额跑赢基准比例高,规避行业表现落后[page::21]。
创业板指数相对强势将告一段落 [page::23][page::24]


- 创业板指数长线得分明显偏弱,显示强势不及预期。
- 创业板相对上证指数的收益差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存在向均衡下端移动的风险,暗示强势阶段将结束[page::23][page::24]。
深度阅读
报告标题与基本概览
本报告标题为《创业板相对强势将告一段落2014下半年量化择时报告》,由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发布,主要作者为刘均伟、陈杰和杨国平,研究支持由丁一提供,发布日期为2014年7月17日。报告主题聚焦于中国资本市场中的创业板相对于上证指数的表现,结合量化择时模型,全面分析市场趋势及未来走势。核心观点是基于过去市场表现和多模型量化择时技术,判断创业板相对强势阶段即将结束,提出市场阶段性转折的量化依据和未来行情的可能路径。
---
逐章深度解读
1. 量化择时观点回顾
1.1 上证指数择时观点回顾
报告通过回顾2012年末至2014年初发布的多个择时观点,验证了量化择时模型对市场趋势的准确把握。例如:
- 2012年12月14日预测2013年一季度上证指数将经历冲高回落,低点集中在二季度,事实吻合。
- 2013年7月1日提示“市场重新进入底部”。
- 2013年11月4日建议在市场震荡期逢高减仓。
- 2014年5月27日指出2000点以下为上证指数重要底部区域,反弹高点在2300附近。
这一连串预测与市场实际走势对照显示,量化择时模型具备较高的历史准确性,为后续分析奠定了基础。[page::2]
---
2. 量化择时体系介绍
2.1 市场状态模型
2.1.1 模型原理与指标
通过借鉴历史市场重要底部和顶部的共同特征,市场状态模型从三个维度判断市场处于底部还是顶部:
- 运行特征 包括底部/顶部的空间宽度、持续时间及相邻阶段涨跌幅;
- 指标特征 以估值为核心,辅以投资者情绪、股东行为和交易信息为信号。
重要的是确认“2000点以下是否为上证指数重要底部?”这一当前关注点。根据图示,2000年以来多次重要底部和顶部均有明显的市场行为特征,验证了模型设定的合理性。[page::5]
2.1.2 运行特征统计
通过统计主要历史底部阶段的时间跨度、空间宽度和相邻涨跌幅,得出形成本轮重要底部的标准特征:
- 时间长度平均约为60个交易日(约3个月)以上;
- 空间宽幅平均约12.26%;
- 前期下跌幅度平均约-28.31%,而后期平均上涨幅度约27.78%。
例如,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的底部调整持续80天,跌幅高达72.81%,后期上涨108.9%。这为当前分析提供了历史量化的标准,并为判断目前市场阶段提供判断依据。[page::6]
2.1.3 指标特征:估值为中枢,其他指标为信号
以利润利息比(PIR)指标为估值核心,辅以投资者情绪综合指数(ISI)、股东行为(SHB)和交易信息(CCI、VR)作为短期判断信号。数据显示:
- 上证指数与PIR呈明显相关性,说明估值水平是判定底部或顶部的关键。
- 调整期投资者情绪和交易活跃度也对应底部信号,提高择时准确性。
该多指标体系兼顾了基本面估值和市场情绪、交易行为,有助于更精确的市场状态判断。[page::7]
2.1.4 历史重要底部指标特征
历史重要底部共体现为:
- PIR通常大于1.2至2不等;
- CCI指标低于-170;
- VR与ISI指标也表现出显著的界限值(如VR<40);
- 2011年之后新增股东行为指标SHB,表现为持家数大幅增加(SHB>20)。
这些指标的组合在实际底部形成期间多次出现,验证其信号有效性。[page::8]
2.1.5 当前市场状态判断
- 时间调整充分:从2013年9月12日起,市场已经调整9个月以上;
- 空间调整基本到位:自高点2270点下跌至最低约1974点,跌幅为13%,基本符合历史底部空间特征;
- 指标特征完备:2014年5月中旬PIR>2,ISI<-0.07,VR<80,SHB>20,符合历史重要底部的指标区间。
综上,市场处于重要底部区域,调整可能即将结束。[page::9]
2.1.6 反弹潜力评估
基于历史7次重要底部的反弹幅度(16%-28%区间),以当前1974点为底部点,反弹目标价推算为2290点至2468点之间,有望迎来一轮阶段性反弹。[page::10]
---
2.2 因子分解模型
2.2.1 模型原理
将上证指数的变动拆解成三个因素的乘积:
- 业绩变动(主要基于行业分析师预测的盈利数据);
- 估值变动(通过风险溢价模型预测);
- K值变动(与市场扩容、资本结构变化相关)。
此分解帮助理解各因素对市场波动的贡献与驱动力。[page::11]
2.2.2 风险溢价模型
基于恒定增长模型 \(P = \frac{D}{r-g}\),评估大盘风险溢价。风险溢价定义为:
\[ \text{风险溢价} = \frac{1}{PE} - \text{无风险利率} + \text{GDP名义增长率} \]
其中用GDP增长替代企业增长、用国债收益率替代无风险利率,简化模型应用。
此模型根据PE倒数调整,量化了市场风险偏好的变化及估值波动原因。[page::12]
2.2.3 利用货币超经济发行率预测风险溢价
报告利用货币供应(M2)同比增速与GDP增长差额构成的“货币超经济发行率”作为风险溢价的主要解释变量。实证中:
- 风险溢价与货币超经济发行率负相关(参数显著,Adj. R-square=0.9227);
- 货币超经济发行高时,货币流通速度降低,通胀压力上升,但部分资金流入证券市场,导致风险溢价下降。
货币政策影响风险溢价通过这一机制反映,帮助预测估值趋势。[page::13]
2.2.4 估值敏感性测算
利用申万宏观部预测的GDP和M2数据,报告模拟了2014年三季度和四季度末不同宏观条件下的估值水平。
- 估值倍数多在9.4-10.2倍之间,表明下半年估值大幅回升可能性不大;
- 蓝色标注参数为预测数据,显示四季度估值稳定,缺乏显著弹升动力。
此敏感性分析为市场估值预期的调控风险提供依据。[page::14]
2.2.5 基本面分析与上涨动力
从基本面视角分析,当前估值缺乏上升动力,业绩增速预测仅7.5%,市场扩容通过占用存量资金抑制了估值上升。
因此若无新的利好基本面消息,市场上涨难以持续,反弹受限。[page::15]
---
2.3 大数择时模型
2.3.1 模型逻辑
大数择时模型基于大数定理和统计规律,结合:
- 个股加总 —— 聚合所有个股的技术分析结论降低单只股票噪声;
- 多指标共振 —— 结合多种技术指标减少单一指标钝化风险;
- 多周期分析 —— 细分短期、中期、长期技术指标判断,提高趋势识别准确率。
该模型兼具统计严谨性和技术指标多样性,是高效的市场择时工具。[page::16]
2.3.2-2.3.3 细节特征
- 个股加总降低波动干扰,捕捉宏观趋势;
- 多指标扩展到32个技术指标,增强信号强度和准确性,如图18展示指标波动及信号箭头;
- 多周期划分为周线(短线)、月线(中线)、季度半年(长线),多层次共振判断市场转折。
这种细致系统的分级及多指标构成了模型的核心竞争力。[page::17][page::18][page::19]
2.3.5 构建步骤及2.3.6 应用
模型对每只股票选取三组技术指标,计算短、中、长线得分加权,合成指数得分,平滑处理后得出择时结论。
报告附带大数择时模型得分样表(表3),显示各主流指数短中长线得分及周变动,揭示市场不同层面走势的技术强弱。
历史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在行业推荐中,80%跑赢基准,规避了60%跑输基准行业。显示模型稳定且具有实用价值。[page::20][page::21]
---
3. 创业板相对上证指数的强势告一段落
3.1 创业板指长线得分偏弱
图5显示创业板指数与其大数择时长线得分对比,观测到在相同点位上,创业板的长线得分明显偏弱,尤其近期显示投资者对创业板的长线支撑力度不足,暗示创业板目前正在经历较为疲软的长线趋势阶段。[page::23]
3.2 创业板相对上证指数的强弱状况
图6是创业板与上证指数的对数收益差(即相对强弱指标)走势,显示创业板此前进入强势期,但近期相对强弱指标处于相对平衡水平,并存在向均衡下端回落的可能,意味着创业板此前的超额行情可能结束,需警惕转弱风险。[page::24]
---
图表深度解读
- 图1(申万量化择时框架)明确了量化择时由市场状态模型、因子分解模型和大数择时模型组成的整体架构,反映多维度、多方法交织推进择时逻辑。[page::3]
- 图2(2000年上证指数重要底部及顶部)通过标注底部(红圈)和顶部(绿圈)展示历史关键点位,说明市场不同阶段的价格特征和形态,可视化证明历史底部控盘特征与当前位置的相似性。[page::5]
- 表1(上证指数重要底部阶段特征)统计分析各次底部调整的周期长度、空间幅度及涨跌幅,为判断当前市场是否达到底部提供数据支撑,具体数值体现市场波动特征的普遍规律。[page::6]
- 图3(上证指数与PIR走势)揭示估值指标PIR与指数的同步波动,证明估值指标对价格走势的解释能力,显示当前PIR偏高但仍处于技术调整区间。[page::7]
- 图4(风险溢价与货币超经济发行率)展示货币超发与风险溢价的负相关关系,形成了基于宏观货币政策影响资本市场风险溢价的理论和实证基础。[page::13]
- 表2(2014年下半年估值敏感性测算)量化不同宏观经济假设下的市场估值水平,指出下半年估值大幅提升难度,辅助投资者形成稳健的估值判断。[page::14]
- 图5(创业板指数和大数择时长线得分)图形展示创业板收盘价与长线得分走势对比,揭示创板强势偏弱的信号,预警强势将告一段落。[page::23]
- 图6(创业板与上证指数相对强弱)用对数收益差表示两指数走势强弱关系,显示创业板从强势阶段进入相对平衡且有可能回落,指导投资者关注结构性风险。[page::24]
- 表3(大数择时模型得分界面)呈现各指数多个时间线的技术分数及其变化,提供详实技术指标共振结果,支撑择时信号的实证及落地应用。[page::21]
---
估值分析
报告的估值分析主要基于因子分解模型:
- 估值采用风险溢价模型计算,风险溢价为市盈率倒数减去无风险利率(用国债收益率代替)再加上名义GDP增长率,表现市场对风险补偿的容忍度。
- 进一步用货币超经济发行率预测风险溢价,建立风险溢价-宏观货币环境的关系模型,模型拟合度高(调整R²约0.92)。
- 估值敏感性通过申万宏观预测GDP和M2数据,模拟三季度、四季度的估值倍数范围,显示上证估值重心短期内难有持续性显著上升。
基于历史反弹幅度测算,若当前底部确认,市场反弹目标区间推至2290-2468点。[page::14][page::15]
---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重点提示:
- 市场上涨后续仍依赖基本面改善,当前股市盈利增速预计仅7.5%,而且市场扩容行为吸收存量资金,降低估值提升的动力。
- 估值缺乏持续上升基础,任何反弹大多是技术性和短期驱动,难以长期维持。
- 创业板超强势的结束或其后续调整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对组合配置及资金流向带来潜在冲击。
报告未具体给出缓解策略,但通过多模型信号监测和历史经验,投资者应保持谨慎,灵活调整仓位。[page::15][page::23][page::24]
---
审慎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虽然基于大量历史数据和多模型交叉验证,整体严谨,但其量化模型的历史依赖性可能面临宏观环境或市场结构变化的挑战。
- 指标阈值设定如PIR、CCI、VR等为经验性总结,具体市场行情变化可能导致阈值适用度变弱。
- 股东行为指标(SHB)近年来加入,可能因市场参与者结构变化而产生偏差。
- 对创业板相对强势将告一段落的判断更多基于技术指标和历史走势同步性,尚缺乏对可能新一轮政策扶持或资金催化因素的考量。
- 报告中估值层面强调风险溢价和货币因素,未充分覆盖制度层面变化和外部国际市场影响,需投资者自行结合宏观和微观信息审慎评估。
这些细微之处构成模型限制及风险,提醒投资者需动态观察与配合定性判断。[page::8][page::15][page::23]
---
结论性综合
该报告从多个维度和量化模型入手,系统回顾了2012年以来上证指数的择时观点验证,构建了申万量化择时框架,包括市场状态模型、因子分解模型和大数择时模型。基于历史重要底部的统计特征,结合估值指标PIR及投资者情绪信号,判定2014年中期上证指数已进入重要底部区域调整阶段,且调整时间和空间均基本到位。风险溢价模型结合货币超发和GDP增长率分析,显示估值缺乏持续上涨动力。
大数择时模型通过对大量个股技术指标的加总、共振和多周期分析,形成了较为准确的市场趋势判断体系。在具体应用中发现创业板长线技术指标明显偏弱,相对于上证指数的强势行情正在进入尾声,有回归均衡甚至转弱的风险。
总体来看,报告坚决认为创业板的相对强势将告一段落,且上证指数虽底部确立,但后续反弹空间受到业绩和估值因素限制,短期内市场风险不容忽视。图表和数据详实,特别表1、2、3及图2、3、4、5、6极大增强了报告论断的实证基础和说服力,为投资者提供了理论扎实且操作性强的量化择时工具和策略指引。
报告展现了申万证券研究所扎实的量化研究实力和对中国资本市场深刻认识,为2014年下半年投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page::2][page::6][page::7][page::13][page::14][page::21][page::23][page::24]
---
附:部分关键图表 Markdown 格式引用示例
- 上证指数择时观点回顾示意图:

- 申万量化择时框架图:

- 2000年以来上证指数重要底部及顶部:

- 上证指数与PIR走势:

- 风险溢价与货币超经济发行率:

- 大数择时框架:

- 多指标共振示意图:

- 大数择时模型构建步骤:

- 创业板指数与大数择时长线得分:

- 创业板指相对上证指数强弱对比:

---
通过上述严谨的量化分析和详实数据支持,报告完整阐述了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趋势预判,为投资者提供了一条科学且实用的量化择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