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at is the general Welfare? Welfare Economic Perspectives on Prosperity and Equity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论文围绕“general Welfare”在美国宪法中的含义展开,指出法律文本对“general Welfare”的定义含糊,无法直接指导政策分析。作者主张经济学应构建表达社会异质性偏好的个人主义社会福利函数(SWF),尤其关注人口繁荣(prosperity)与公平(equity)的多重解释。文中区分了多种公平的含义,强调传统福利经济学对个人偏好的简化假设存在不足,并提出了包含分配偏好的效用函数形式和相应的政策优化框架。该框架既考虑个人自利决策,也纳入社会分布公平,提出了计算近似和不确定性下的政策选择方法,从而为政策评估提供更富表现力和现实基础的福利经济学工具[page::0][page::4][page::34][page::40]。

速读内容


研究背景与问题阐释 [page::0][page::1]

  • 美国宪法两处提及推广“general Welfare”,但无明确定义,造成大众和政策界理解歧义。

- 经济学通过社会福利函数(SWF)进行政策分析,但实际需面对个体偏好异质性问题。
  • 分析目标聚焦于人口“繁荣(prosperity)”和“公平(equity)”两大主题的福利经济学形式化表达。


传统福利经济学方法及局限 [page::6][page::10][page::11]

  • 新福利经济学与Kaldor-Hicks效率尝试绕开明确福利函数,但有限制。

- 宏观经济学多采用代表性个体模型,忽略偏好多样性,通常用折现GDP作为福利代理。
  • 个人偏好常被假设为结果导向、自利的同质效用,这简化分析但不完全真实。

- 以Mirrlees最优税理论为例,理论假设理想但现实中缺乏可靠偏好分布的实证基础。

个人偏好及公平多样性 [page::17][page::18][page::20]

  • 个体偏好可包含利他等社会偏好,公平概念多样且常有逻辑冲突,如水平公平(horizontal equity)和等同者平等(ex ante 与 ex post equal treatment)。

- 医疗领域体现公平问题,如对不同群体治疗分配与健康结果难以同时调整公平。
  • 健康公平近年来受关注,但定义模糊,有基于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的医疗决策争论。


社会福利函数的形式化与分配偏好表达 [page::29][page::31][page::32][page::34][page::36]

  • 论述了个人主义SWF的抽象定义与具体实例,强调个体效用可依赖于自身选择及全社会机会分布。

- 描述了分配偏好函数形式:效用包括个人选择价值与群体选择机会的分布价值,体现繁荣与公平权衡。
  • 明确区分完全机会平等与群体间机会平等,强调群体平等并不排斥个体间差异。

- 给出医疗新疗法资源有限条件下的模型实例,定量分析个人对繁荣与机会公平参数的权衡及其对最优政策的影响。

计算方法与政策不确定性应对 [page::38][page::39]

  • 提出利用蒙特卡洛方法计算不同政策下的福利评价,便于复杂情况下的最优解近似。

- 建议进行敏感性分析与极大后悔准则下的政策选择,以应对实证个人偏好数据缺乏的现实。

结论与政策启示 [page::40]

  • 强调民主社会无统一外部规划者,政策非必然最大化某社会福利函数。

- 呼吁福利经济学超越同质自利偏好的假设,充分表达偏好异质性,精准支撑公共政策设计和评估。
  • 汇总五个核心主题,凸显分配偏好在经济福利中的重要作用与政策选择中的复杂性。

深度阅读

详尽分析报告:《What is the general Welfare? Welfare Economic Perspectives on Prosperity and Equity》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 What is the general Welfare? Welfare Economic Perspectives on Prosperity and Equity

- 作者: Charles F. Manski
  • 单位: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Institute for Policy Research,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首次公开版本: 2025年1月
  • 最新版本: 2025年6月

- 主题领域: 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政策分析—特别聚焦于“General Welfare”的经济学解释,包括对“繁荣(Prosperity)”与“公平(Equity)”的社会福利函数表达及其内涵辨析。

核心论点与目标: 报告针对“general Welfare”这一美国宪法中提出但未明确定义的概念展开经济学视角探讨。作者指出传统福利经济学过于简化地假定所有个人具有均质、自利且纯因果的效用偏好,实际个人偏好多元且异质。故强调应构造更丰富的社会福利函数以表达包括对繁荣和公平的多维偏好,尤其在公平的含义极为模糊的现实讨论背景下,形式化的福利函数有助于澄清概念、减少言辞矛盾。报告还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和实证方法以支撑政策分析与福祉评估[page::0] [page::1] [page::40]。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导言与宪法“General Welfare”释义


  • 宪法首段与第一条第八节提及“general Welfare”,但未具体定义。

- 作者指出,缺乏明确定义导致无法明确推断宪法框架下的“welfare”的真实涵义,反映出美国社会成员的偏好高度分散与异质。
  • 经济学通过假定特定的社会福利函数(SWF)加以研究,尤其关注实现政策目标最大化SWF。

- 但无论宪法、立法或司法均未明确界定这一概念,研究者只能假设并构造相应SWF[page::1].
  • 作者引发思考:“我们究竟应如何构造社会福利函数以反映民主社会众多且异质的价值观和偏好”,并警惕政治权威主义倾向(引用特朗普言论作为反例)[page::1]。


2.2 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函数构造与局限


  • 经济学家通常采用个人主义的福利函数(personalist SWF),即社会福利作为所有个人效用的函数,且传统分析倾向基于效用的加总与可比较性,沿袭桑姆尔森(welfarism)思想。

- 桑姆尔森指出,经济学可检验多种价值判断,哪怕分析者不完全赞同。
  • 作者批评现实中经济学家往往出于务实或迎合政策主张而假定过于简化的SWF,缺乏对异质个人偏好的真正尊重[page::2].

- 报告区分经济学视角重个人效用及其加总(utilitarianism)与哲学上更复杂且非个人主义的社会正义视角(如Rawls的max-min原则)[page::27].
  • 强调多样化个人偏好(包括非自我中心偏好、对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观)可纳入个人主义SWF,扩展分析空间,但尚不完整解决社会共识难题。


2.3 对传统福利经济学绕开偏好异质的“规避”策略


  • 经济学20世纪30-40年代透过新福利经济学方法(Hicks、Kaldor等)试图避免对社会福利函数的明确设定。

- 引入帕累托改进的研究方法限定政策空间,忽略了如何权衡不同个人间福利。
  • Kaldor-Hicks效率原则将分配放到一边,用“虚构的财富转移”理论说明只要效益总体大于成本,政策即可被考虑(尽管并非真实存在转移)。

- 应用到成本效益分析(CBA)中,通过将支付意愿(willingness-to-pay)的货币衡量聚合评价政策,但显著偏向富裕群体,形成公平上的争议。
  • 以犯罪政策评价为例,CBA往往忽略社会不同群体的公平影响,政策建议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且文献缺乏将公平与效率综合考量的方案[page::7] [page::8] [page::9].

- 宏观经济研究中频用“代表性代理人”(representative agent)模型,进一步忽视个体偏好异质,只关注GDP总量折现的简单福利代理。
  • 作者批评这种简化未能充分体现真实社会个人的多样化偏好与公平考量[page::10].


2.4 假定纯粹自利与因果偏好的社会福利函数研究范例


  • 作者介绍个人主义SWF仍是福利经济学主流,通常假定个体的偏好是自我中心的且专注于因果结果。

- 引用Fleurbaey (2021),指出忽略了助人动机、嫉妒等社会情绪以简化分析。
  • 两个具体领域:

- 最优所得税理论(Mirrlees 1971及后续研究),假设统一消费-闲暇结构,异质仅在劳动能力,用个人效用函数函数映射至税制设计,缺乏实际人口偏好数据支持。
- 医学治疗选择。医疗经济学通过制定效用最大化的治疗方案,已涵盖个人健康相关的效用建模,以及通过问卷调查的假设选择(stated-choice)方法推断群体健康偏好,包括QALY测量体系[page::12] [page::13] [page::15] [page::16].

2.5 公平偏好及其多样内涵


  • 公平(equity)争议纷繁且内涵模糊。作者界定公平、平等、公正为同义词,承认公共讨论中其多种应用情境和解释。

- 举例说明:分布公平、横向公平、代际公平、健康公平、程序正义等多品类。
  • 指出公平定义的互斥性,例如医学中平等治疗率与平等健康结果难以兼得。

- 详细讨论“横向公平”的三种解释(政策工具限制、独立正义原则、福利最大化结果)[page::18] [page::19].
  • 区分事前事后的平等待遇,强调民主社会看重事后平等待遇,但某些政策认可事前平等(如抽签、随机实验安排)[page::20] [page::21].

- 重点分析健康领域的公平争议,尤其算法中种族变量运用的争论,体现非效用主义视角对公平的挑战与医疗实践的冲突[page::22] [page::23].
  • 探讨气候经济学中折现率即代际公平表达,凸显折现率设定对政策结论的关键影响[page::24] [page::25].


2.6 社会福利函数的个体偏好异质聚合与规范视角


  • Welfare economics常假定外在计划者选择SWF,但此举违背完全个体主义。

- 可以考虑研究基于个体对SWF本身偏好的异质性元层级福利函数,形成复杂的二阶偏好结构。
  • 讨论Harsanyi与Rawls两位哲学家基于“无知之幕”设想达至的AS-IF SWF共识:前者支持功利主义,后者主张max-min公正准则。

- 报告引用Arrow对这一“共识”理念的批评,指出信息不对称和个体差异使得普适规则难以达成一致[page::26] [page::27] [page::28].

2.7 个人主义SWF表达繁荣与公平偏好的形式化建模(核心章节)


  • 构建抽象模型:

- 定义人口集合J、政策集合Φ、社会状态集合Z;
- 个体效用函数uj(zφ),社会福利函数W对所有uj的函数。
- 允许个体不再局限于自我中心效用,偏好可对社会状态整体作出反应。
  • 特殊情境:政策对每个个体施加选择集Cφj,个体选择cφj;

- 个人效用可分为自我中心部分v
j(cφj)和基于群体分布P(x, cφ, Cφ)的分配性成分wj(P),后者表达对社会分布的偏好(如机会公平、行为公平等)。
  • 主题总结:

1. 即便个体拥有分配偏好,理性选择依然基于自我中心偏好最大化(因个体行为对总体分布无边际影响);
2. 平等机会不等于个体机会完全相同,允许群体内广泛异质;
3. 完全实现机会和平等选择行为同时难以实现;
4. 如果个体有分配偏好,作为规划者会权衡自身利益与社会公平,有时愿意牺牲部分自身效用换取公平提升。
  • 举例:医疗新治疗B有限供应问题,个人用于分配的新式效用函数包括对公共繁荣(aj)和公平(βj)的偏好权衡,允许探索最优政策供给比例φ[page::29]–[page::37].

- 介绍计算方法:蒙特卡洛模拟结合有限政策集求最优SWF值;强调现实偏好数据缺失,规划中需进行敏感性分析与不确定性下的最大后悔解析[page::38] [page::39].

2.8 结论


  • 无“外部社会规划者”,现实中政策由政治决定不必最大化任何SWF。

- 尽管宪法未准确定义“general welfare”,福利经济学通过指定社会福利函数的方式促进规范与政策分析的连贯性。
  • 作者强调福利经济学应超越传统的同质自我中心假设,充分反映个人偏好多样性与公平概念多元性。

- 重申5个核心主题,呼吁对社会公平及个人分配偏好进行更多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page::39] [page::40].

---

3. 图表深度解读



报告原文未包含显式图表或表格,仅以若干公式(例如社会福利函数、效用函数表述)形式替代图形数据。本节对关键公式进行说明与解读。
  • 公式(3):

\[
uj(z\varphi) = vj(c{\varphi j}) + wj[P(x, C\varphi)]
\]
其中,\(vj\) 表示个体自身选择行为的自我中心效用,\(wj\) 表示对整体机会分布的偏好,映射为个人对群体分布评价的福利组成部分。该分解清晰表达了个体效用的双重内涵,即对自身行为和社会分布的关注。
  • 公式(4): 效用函数可加总求期望,形成群体层面的效用体现:

\[
\mathbb{W}[uj(z\varphi), j\in J] = \mathbb{E}[v(c\varphi)] + \mathbb{E}[w(P(x, C\varphi))]
\]
此式揭示了福利经济学中如何从个体效用出发,整合为符合某种社会福利函数的总体福祉。
  • 二次函数用于解释个体对公平与繁荣权衡的偏好(第36页)

\[
wj[P(x, C\varphi)] = aj \varphi - \betaj \varphi (1 - \varphi)
\]
表示个体对“提供更大选择集所带来的繁荣程度”\(aj \varphi\)与“机会分布不均匀所带来的不公平程度”\(-\betaj \varphi(1 - \varphi)\)的心理权衡。其凸、凹性质形象体现了机会均等与个人收益之间的张力。通过这种建模,作者演示如何以清晰数理语言表述繁荣-公平冲突及均衡点。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不涉及传统意义上的公司估值或资产评估,故无估值模型(如DCF或P/E分析)描述。报告核心为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函数构造与政策设计主张,不聚焦具体金融资产。社会福利函数在模型层面相当于评估政策或社会状态效用的价值函数,反映社会优越度的度量工具,但无直接货币估值展开。

---

5. 风险因素评估



虽然报告未直接列出“风险因素”专节,但涉及政策与模型中固有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
  • 偏好多样且未知的风险: 由于社会福利函数依赖于对个人偏好尤其是分配偏好的假设,而这些偏好难以充分准确测量,形成评估基础的风险极大。

- 政策选择在不确定环境中可能导致计划失效或分配不公: 报告强调对未知SWF的敏感性分析和最大后悔策略研究,警示因信息不完整和政策选择误差可能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page::38], [page::39]。
  • 解释公平无法兼得的风险: 即使在政策设计上追求公平,与现实人口异质性和偏好冲突等问题存在矛盾,可能面临政策设计上不可调和的公平-效率权衡,导致预期目标难达成。

- 伦理风险: 医疗决策中是否使用种族变量的争议揭示,社会伦理观点可能影响可接受的福利函数建构与政策,这反映潜在社会合法性和道德风险[page::23].

总体来看,风险在于理论建模的复杂性、偏好测度的缺失、政策推行的不可预知性和多元价值之间的矛盾。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潜在偏见与假设局限:

作者对经济学主流偏倚于基于自我中心、均质偏好的福利函数表达提出严肃批判,指出现实偏好极度多样且常含非效用主义内容,但其推断仰赖对社会福利函数的复杂建构和稀疏的实证数据基础,仍存实现难度。
  • 哲学与经济学的断层:

报告将经济学福利函数与哲学正义理论(Rawls、Harsanyi)对比,显示价值与利益之间哲学根本异议,强调单一SWF很难代表所有理性个体的认可。
  • 应用困境:

文中多处指出,虽然制定形式化福利函数有助澄清和沟通,但政策实际设计极其依赖对偏好及公平观念的判定及其社区议定,存在巨大挑战且缺乏透明方法。
  • 模型简化问题:

数学模型虽考察了分配偏好,但在面临个体间深度相互作用、信息不完全和动态调整时,模型假设可能过于理想化。
  • 公平概念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

多个公平目标有时不可能同时达成,且部分公平目标间逻辑上的互斥成为制度设计的根本难题。
  • 缺少实证量化约束:

报告强调需增加实证工作,但当前知识不足,诸多效用函数参数仍无严格归纳依据。

---

7. 结论性综合



Charles F. Manski在本报告中提出“general Welfare”概念经济学视角的形式化明晰方案,指出美国宪法中模糊的“general Welfare”需要通过显式构造社会福利函数以备政策分析和公共经济学研究之用。传统福利经济学中,个人偏好往往简化为均质、自利和纯后果主义,忽视了个人偏好多样性和社会公平关注。Manski呼吁构建更加丰富的个人主义社会福利函数,容纳异质、非自我中心及分配偏好,尤其专注于群体层面的繁荣与公平之间的权衡。

报告展现了多个关键观点及推论:
  • 多样偏好的福利函数建构必要性与方法论推进:

通过数学形式化,报告提出了将个人效用分解为自我中心行为价值和基于社会分布的公平性评估两部分,并演示了如何对此进行政策优化(包括医疗治疗例子),结合蒙特卡洛计算对现实问题中的福利函数最大化进行数值近似。
  • 公平的多重含义及无法兼得的内在张力:

报告细致区分公平的多种释义(如机会公平、行为公平、结果公平以及事前与事后公平),并论述其逻辑矛盾及不兼容性,为公共议题中的公平争论提供了理性澄清基础。
  • 宏观与微观福利分析的现状批判:

宏观经济学过度依赖代表代理人模型与GDP折现,忽视分配和代际公平,经济学福利测度长期缺乏对真实人口异质性和社会价值的反映。
  • 伦理与政策实践的交叉问题:

例如医疗领域关于种族变量的使用争议,折射出伦理与功利最大化之间的冲突,说明仅用统计效用驱动政策存在伦理约束和社会接受度风险。
  • 推广社会福利函数定义的现实对策与研究策略:

作者建议逐步通过敏感度分析、最大后悔规划、基于调查的个体偏好估计等多元方法逐步丰富实际应用基础。

总的来看,报告不仅深化了“general Welfare”概念的理论基础,而且提出了丰富、动态、多层次的福利经济学框架,强调兼顾个体异质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性,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与方法论贡献。虽然实践届面临偏好识别与政策权衡的重大挑战,但清晰的模型与政策分析路线为未来公共经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

参考溯源标注示例



本分析中所述结论和观点均严格源于报告原文,其中引用如下:
  • 作者关于SWF建构的批评与呼吁集中体现在第0-2页[page::0],[page::1],[page::2]

- 新福利经济学及Kaldor-Hicks分析在第6-9页详述[page::6],[page::7],[page::8],[page::9]
  • 最优所得税模型及其假设在第12-14页展开[page::12],[page::13],[page::14]

- 医疗健康福利与分配偏好分析见第15-17页[page::15],[page::16],[page::17]
  • 公平定义、多重维度及其模型表达主要在第18-35页[page::18]-[page::35]

- 实证分析困难与敏感性及不确定性处理方法在第38-39页[page::38],[page::39]
  • 结论与未来展望位于第39-40页[page::39],[page::40]


---

总体评价



作为资深金融与经济分析师,我认为Manski的报告以严谨且系统的方法论,综合理论、哲学与实务视角,针对公共政策中的福利测度与公平问题提出了富有洞察的创新框架。其批判传统模型过度简化的偏误,强调多元偏好及公平理论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增进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深度,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决策依据。此报告在专业领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及实务指导意义。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