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 of State and Local Sexual Orientation Anti-Discrimination Laws on Labor Market Differentials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利用2005-2019年美国社区调查数据和州及地方反性取向歧视法律面板数据,采用三级差分方法实证分析了反歧视法律对同性伴侣劳动供给和工资差异的影响。结果显示,反歧视法律显著缩小男同性伴侣与异性伴侣在劳动力参与率和就业率上的差距,并提升其工资在分布中的百分位等级;相较之下,女性同性伴侣的劳动市场反应有限,但都会区女性就业受到一定压制,主要原因是女性同性伴侣在法律实施后更倾向于生育子女。此外,法律实施提升了公众对同性婚姻的支持率,表明反歧视法律不仅影响劳动力市场,也提升社会对LGB群体的接纳度。该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反歧视法律在缩小劳动市场不平等和改善社会态度方面的实证证据。[page::0][page::3][page::4][page::11][page::13][page::15][page::25][page::41]
速读内容
反歧视法律显著缩小男同性伴侣劳动市场差距 [page::11][page::12]

- 男同性伴侣的劳动力参与和就业率差距分别缩小约3.8和3.7个百分点,达78%和77%减少。
- 其工资百分位排名提升约2.7(时薪)和3(年薪)个百分点,且在25%和50%分位点上登记概率明显提高。
- 女性同性伴侣就业和工资变化不显著,显示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同性伴侣对法律响应差异及内生机制 [page::21][page::22][page::23]
- 女性同性伴侣在法律实施后,劳动分工向家庭倾斜,表现为工作时长差异扩大及育儿人数显著增多。
- 法律使女性家庭更多采取一主劳动力模式,解释了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及就业率变化小的现象。
- 法律通过提升公众对同性婚姻支持度,提高对LGB群体的正面态度,从而间接影响劳动市场表现。
计量方法及稳健性检验 [page::7][page::8][page::10][page::11][page::14][page::15][page::19][page::20]
- 采用三级差分法结合Borusyak等(2021)事件研究方法,有效控制异地时序效应及协同政策冲击。
- 多方法稳健性测试(TWFE、Callaway & Sant’Anna、Sun & Abraham等)结果一致,支持结论。
- 进一步限制样本(非迁移人口、都会区、2008年ACS改革后数据),保持定性结论稳定。
- 无发现法律通过移民或更高报告率改变样本构成的证据。
社会态度变化与法律效应 [page::15][page::45]

- 法律实施后州内支持同性婚姻比例出现显著跃升,符合政策驱动社会态度变化假说。
- 支持态度变化显现“跳跃”特征,反驳公众态度领先政策转变的“恒温器模型”。
数据描述与样本构成 [page::5][page::6][page::32][page::33]
- 以“同-sex伴侣”为LGB研究代理,样本限制25-65岁劳动人口。
- 同-sex伴侣比例在大城市和自由州更高,收入、教育、就业率存在显著差异。
- 同-sex家庭普遍含有较少子女,女性同性伴侣家庭子女数明显多于男性。
量化模型与政策影响呈现 [page::8][page::9][page::11][page::12][page::13][page::14]
- 设定包含县-年份、伴侣类型-县、伴侣类型-年份三重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 模型同时控制同性婚姻合法化影响,确保反歧视法律效应识别。
- 警惕劳动力参与与工资关系内生性,广泛采用事件研究平行趋势检验。
- 量化结果呈现劳动供给“广度”与“深度”双边异质效应。
深度阅读
深度分析报告:《Effect of State and Local Sexual Orientation Anti-Discrimination Laws on Labor Market Differentials》
---
1. 元数据与概览
报告标题为《Effect of State and Local Sexual Orientation Anti-Discrimination Laws on Labor Market Differentials》(《州及地方性取向反歧视法对劳动市场差异的影响》),作者为Scott Delhommer及Domonkos F. Vamossy,发布时间为2025年4月3日。报告聚焦于州及地方反对基于性取向的就业歧视法律对同性恋、双性恋(LGB)工人在劳动供给及工资水平上的影响。研究方法新颖,首次结合美国社区调查(ACS)推断性取向数据与独特的州及地方反歧视法律面板数据,采用准实验设计。
核心结论是:反歧视法律显著缩小男性同性伴侣与异性伴侣在劳动参与率和就业中的差距,且提高男性同性伴侣在工资分布中的名次;女性同性伴侣则主要表现为劳动参与率降低,尤其是在大都市区,这部分可归因于生育行为的变化;此外,州级反歧视法还显著提升了对同性婚姻的社会支持度,表明法律政策对公众态度具有长期正面引导作用。[page::0]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引言(1 Introduction)
引言部分概述了美国性取向反歧视法律的立法背景,强调2020年最高法院判决将LGBT纳入联邦就业反歧视保护前,法律保护存在巨大差异。作者指出,现有文献显示男同性伴侣通常面临工资及劳动供给惩罚,女同性伴侣则相对有优势,但这些差异受歧视与家庭分工等多因素影响。论文利用2005-2019年州及地方法律分布的时空差异和同性与异性伴侣比较,采用三重差分法(triple difference-in-differences)分析反歧视法律的因果效应。[page::1]
2.2 相关文献及研究创新(第2页及3页)
已有研究(Klawitter和Flatt 1998;Gates 2009)发现同类法律对同性伴侣工资存在一定影响,但方法上未充分控制时间变化因素,难以确认因果关系。本文首次引入地方层级法律及使用更完善的多期、分组、固定效应模型,利用 ACS 数据推断性取向,结合完整的15年市县级法律数据,允许更精细的因果推断。研究发现男性同性伴侣的劳动参与和就业率因法令提高约3.7-3.8个百分点,劳动市场地位显著提升约2.7-3个百分点;女性同性伴侣则未显著改善,甚至大都市区出现就业减少。[page::2][page::3]
2.3 机制探讨及公众态度变化(讨论部分)
报告进一步探讨女性同性伴侣劳动供给减少,指出女性同性伴侣受保障后的家庭劳务分工更趋于专业化,倾向于增加生育。支持这一点的实证是女性同性伴侣生育人数显著多于男性同性伴侣。结合民意调查数据,研究显示法律出台后对同性婚姻的支持显著且持续上升,支持反歧视法律可能通过改善社会态度,间接提升劳动市场表现。这反驳了公众态度推动政策变化的传统理论,说明政策具备塑造舆论的能力。[page::4]
2.4 数据描述(Data)
研究数据基于2005-2019年ACS,采用配偶或未婚伴侣同性爱关系推断性取向的标准文献方法。尽管此种判别存在排除非伴侣单身LGB及部分双性恋者的偏差,但数据覆盖广泛、稳健。年度工资转换成小时工资,分析对象限定25至65岁主力劳动年龄。地方法律数据由LGBTMap.org及作者额外调研补充构建,首次形成全国完整的地方性取向保护法律数据库,涵盖州、市、县三级法律,及其起始年份。法律主要涵盖私营部门反歧视保护,强调全面性而非部门差异。报告指出,反歧视法律的执行力度及伴随的法律挑战强化了其约束力。[page::5][page::6]
2.5 方法论:识别策略与估计模型(Identification Strategy & Estimation)
核心采用三重差分模型,基于时间、空间及同异性伴侣三重比较。回归方程引入多重高维固定效应,包括县-年度、伴侣类型-县、伴侣类型-年度,严格控制异质性与潜在混杂因素。关键变量是同性爱伴侣的法律覆盖状态交互项,识别法律对LGB劳动市场表现的差异性影响。此外,模型额外控制同性爱婚合法化的交互固定效应,避免政策重叠对结果的干扰。采用Borusyak等(2021)的事件研究设计,加强对时滞和异质性的估计,确保估计不受分阶段实施偏差影响。模型设置对3类主要劳动力参与、就业状态、工资排名百分位等结果变量,分性别估计。[page::8][page::9][page::10][page::11]
2.6 主要结果(Primary Findings)
- 劳动供给广义边际(Extensive Margin, Table 4)
男性同性伴侣劳动参与和就业差距分别缩小约3.8和3.7个百分点,降幅均超过75%,统计显著(p<0.01);女性同性伴侣变化整体不显著,但大都市区域表现出劳动参与及就业降低,可能与家庭劳务重分配有关。
- 劳动供给的强度(Intensive Margin)
男性同性伴侣的工时和工作周数无显著变化,女性则表现出工时增加但工作周数减少,暗示家庭职责和就业时间弹性的复杂调整。
- 工资影响(Table 5)
男性同性伴侣的小时工资和年收入排名分别提升2.7和3个百分点,25%、50%分位超越率显著增加3.4-3.6%。女性同性伴侣工资未见显著改善,反映女性劳动市场收益受家庭选择影响较大。
- 政策时间动态(Event Studies, Figures 3-4)
男性同性伴侣的劳动参与和就业率显著提升,但效应随时间弱化,工资效应则持续稳定。女性则无明显动态效应。
[page::11][page::12][page::13][page::14]
2.7 鲁棒性检验(Robustness Checks)
作者针对常见内生性问题展开多维度稳健性分析:
- 内生性采纳问题:利用州级同性爱婚支持率作为情感代理,事件研究显示法律实施后公众支持迅速跃升,事前趋势平行,反驳情感提前驱动法律的假说。[page::14][page::15]
- 同性爱婚合法化共线性:限制样本于婚姻合法化前期观察,结果方向与主分析一致,尽管样本缩减影响部分统计效力。[page::16]
- 迁徙效应:排除近一年内迁徙者后结果依然稳健,甚至放大男性就业效应,显示迁移行为对结果影响有限。[page::17]
- 都市与非都市差异:大都市区男性结果相仿略减,女性则明显呈现就业参与下降,推断家庭劳务分工在都市高生活成本下更为显著。[page::18]
- 调查问卷设计变化与抽样权重:2008年ACS调整前后分样本分析结果一至,不加权估计与加权结果符合同趋势及显著性水平。[page::19]
- 假设验证与异方差稳健估计:运用多种多期DiD估计方法进行Placebo和替代方法检验,不同性别异性伴侣组均未发现显著异常趋势,支持策略有效性。[page::20]
---
3. 图表深度解读
图1:州及地方反歧视法律地图(2005与2019年)
- 描述:展示美国县级单位中性取向反歧视法律覆盖的变化。2005年覆盖主要集中在西海岸、东北及部分中西部。2019年覆盖明显扩展,尤其在科罗拉多州、伊利诺伊州和多个东部州份。
- 释义:法律覆盖区的显著扩大为三重差分模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变量时空变异,体现了政策在不同区域内的不均衡发展,为因果推断提供真实实验环境。[page::41]

图2:各州同性伴侣比例(2005-2019)
- 描述:各州同性伴侣占比区间着色,DC超出7%,为极端数值。
- 释义:同性爱伴侣集中于加州、纽约、新英格兰及东海岸部分州,与法律覆盖的州分布存在高度一致性,暗示政策采纳背后的选区动因及人口特征选择偏差需加以控制。[page::42]

图3:劳动供给外部边际事件研究
- 描述:男性同性伴侣的劳动参与和就业率自法律实施后显著提升,女性无明显变化。95%置信区间显示政策前趋势平行。
- 释义:验证了三重差分设计的平行趋势假设,体现政策干预对男性劳动供给的即时正面影响及女性不显著效应,支撑性别异质性结论。[page::43]

图4:工资影响事件研究
- 描述:男性同性伴侣的小时和年工资基准排名,法律实施后一至两年显著上升,女性未见明显变化。
- 释义:工资效应的持续存在显示政策对劳动力市场地位的正面提升,且效应随时间稳定,女性工资无变化进一步印证了劳动供给减少的复杂家务分工影响。[page::44]

图5:同性婚姻支持度事件研究
- 描述:州级反歧视法律颁布点对应支持度骤升,法律前几年的支持趋势高度平行,强化因果方向。
- 释义:法律立法能显著塑造公众态度,为劳动市场等后续影响的机制提供证据支持,进一步驳斥情感驱动政策的传统逻辑。[page::45]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属于社会科学计量因果分析,未涉明显估值模型如DCF或市盈率技术,故无传统估值分析部分。核心为因果推断的准实验设计与稳健性检验。
---
5. 风险因素评估
论文未专设“风险评估”章节,但在讨论外部有效性及内部识别时,提及多个潜在风险或局限:
- 选择偏差:仅涉及伴侣关系中的LGB,忽略单身LGB和围绕双性恋定义的分类偏差,导致效应可能高估或低估。
- 迁移影响:LGB个体迁移至受保护地区可能影响结果,作者通过非迁移者子样本进行稳健性测试,结论近似。
- 法律采纳内生性:地方法律非随机采纳,可能与社会态度联动,采用严格固定效应及事件研究缓解识别风险。
- 误分类问题:ACS对同性伴侣的识别含误判风险,尤其2008年前,进行了时间窗口检验验证不影响主结论。
- 制度交叉影响:同性婚姻合法化等相关政策并行存在,模型通过交互固定效应部分剔除。
- 外部效度局限:无法覆盖非伴侣LGB及跨性别群体,结果视野有限。
[page::24][page::26]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性别异质性:本研究显著强调男女同性伴侣对反歧视法律反应明显不同,女性部分结果负向且解释依赖于生育及保险理论,提示家庭内部动态复杂,可能未尽全面捕捉所有变量。
- 伙伴推断的偏差:将性取向推断完全基于伴侣关系,有二元化、遗漏单身及双性恋归类为对照组的潜在分类误差,可能导致估计偏向于估计效果的低界。
- 政策执行差异:法律文本与实际执行力度不易量化,且私人部门雇主规避歧视法律的难度较大,实际影响可能通过社会认知变化体现,研究对此也做了理论探讨。
- 数据质量与区域差异:部分大城市未采纳保护法(如休斯敦),但由于样本和控制策略的限制,对某些区域差异的刻画可能不够充分。
- 时间跨度问题:法律至劳动力及公众态度的因果路径可能涉及滞后及累积效应,报告部分依赖事件研究辅助判定,仍可能存潜在动因混淆。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创新地使用细粒度州与地方性的性取向就业反歧视法律变异,搭配全国范围内伴侣数据,采用三重差分设计,提供了反歧视法律对LGB劳动市场差异的因果证据支持。主要发现有:
- 男同性伴侣因法律保护,劳动市场参与和就业率大幅提升,分别缩小了约3.8和3.7个百分点的差距,提升于劳动市场地位,工资百分评级平均上升近3个百分点。
- 女同性伴侣整体无显著扩展性劳动市场收益,且大都市区反歧视法律与就业率负相关,该现象可能源自法律保障提升后的家庭劳务重新分配,导致生育率提升及劳动参与下降。
- 反歧视法律显著提升州级同性婚姻公众支持度,表明法律作为社会态度变迁的驱动力,间接支持劳动市场表现改进的可能机制。
- 法律实施对男性劳动供给和薪酬影响具稳定性和即时性,女性反应更为复杂,强调了政策效果的异质性。
本研究为政策制定者及司法机构提供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实证依据,支持持续推进和完善性取向劳动保护法律的必要性。结合对社会情感的塑造效应,反歧视法律不仅是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工具,更是社会包容度提升的重要杠杆。[page::25][page::26]
---
附录式图表解读与数据明细(精选)
- 表1完整列示各州及市县反歧视法立法年份,说明法律从1982年至近年逐步扩散的过程,2019年法律网格覆盖较宽。[page::31]
- 表3总结性别、教育水平下LGB与异性伴侣的劳动市场差异,男性同性伴侣表现出较低的劳动参与率、工资水平,女性同性伴侣整体劳动供给较高但工资收入参差不齐,为主分析提供了基础。[page::33]
- 表4与5细化分性别的劳动供给和工资回归结果,定量确认法律带来的75%以上差距缩小和工资排名提升,有助量化政策影响力度。[page::34]
- 图6与7分别以各种DID及事件研究方法分解男、女不同与同性伴侣的劳动参与及就业动态,验证主策略的稳健性和异质性,极大增强结果可信度。[page::46][page::47]
---
总结
这份深入且系统的研究报告基于创新数据与先进计量策略,可靠地揭示了州及地方性反歧视法律对劳动力市场性取向差异的显著优化效果,尤其显著改善了男性同性伴侣的劳动参与和薪酬地位,而女性同伴的变化更为复杂且依赖于家庭结构调整。法律不仅直接影响经济活动,也通过塑造社会情绪发挥深远影响,为推动平等与包容性劳动政策提供了有力实证支持。整份报告数据详实、模型严谨、结论清晰,具备高度政策相关性及理论价值,为理解性取向相关劳动市场差异提供了权威分析基础。[page::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