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探隐含波动率:VIX 算法创产品,B-S模型助交易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深入研究期权市场中两种隐含波动率指数计算方法——VIX算法与基于Black-Scholes模型的BS算法,理论推导和美股实证均显示二者高度相关且线性相关,VIX算法隐含了BS模型的假设,且在隐含波动率度量方面并不优于BS算法。基于BS模型,投资者能更有效利用认购认沽期权供需信息监控市场情绪,建设因子情景分析及期权隐含波动率曲面,辅助精准期权交易。报告最终建议深入理解BS模型以提升期权交易能力,为波动率资产衍生品交易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page::0][page::2][page::6][page::7][page::8]
速读内容
VIX算法与BS模型的定义及计算机制 [page::2][page::3]
- VIX算法通过期权价格不依赖定价模型直接计算隐含波动率,采用价外合约价格加权求和。
- BS算法反向利用BS模型计算个别期权隐含波动率,并基于Vega加权得到综合隐含波动率。
- 理论推导显示,VIX算法可由BS模型假设推导而来,即标的价格对数正态分布是两者联系的基础。
理论证明与核心结论 [page::4][page::5]
- 通过连续行权价的期权无穷组合及价格积分推导出VIX算法的公式,核心基于BS模型的维纳过程假设。
- 结论包括:仅当标的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时,VIX算法能有效度量隐含波动率;VIX算法隐含BS模型基本假设;VIX算法不优于BS算法隐含波动率度量。
美股实证验证:VIX与BS算法高度相关且存在线性关系 [page::6][page::7]


| 时间跨度 | 时间窗口 | 相关系数 |
| -------- | ---------------------- | -------- |
| 3个月 | 2014/03/31 - 2014/6/30 | 0.981 |
| 6个月 | 2013/12/31 - 2014/6/30 | 0.983 |
| 1年 | 2013/06/28 - 2014/6/30 | 0.965 |
| 2年 | 2012/06/29-2014/6/30 | 0.975 |
| 3年 | 2011/06/30 - 2014/6/30 | 0.996 |
| 5年 | 2009/06/30 - 2014/6/30 | 0.995 |
- 实证结果显示两种算法计算未来30天隐含波动率时间序列的相关系数均超0.95,确认理论上的高度依赖关系和线性相关性。
- 数值上,VIX算法结果略高于BS算法,主要因VIX算法只用价外合约隐含波动率受波动率偏移影响较大。
BS模型在期权交易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page::7]
- 可分别分析认购、认沽期权的隐含波动率序列,监控多空市场情绪,发现交易机会。
- 可基于各影响因子构建情景分析,辅助期权策略设计。
- 可日内构建隐含波动率曲面,挖掘不同行权价及到期日期权的交易机会。
- 结论强调深入理解BS模型对期权交易尤其重要,有助把握波动率及其资产衍生品的交易机会。
交易所采用VIX算法的意义及投资者建议 [page::8]
- 交易所采用VIX算法多为推出波动率指数衍生工具方便投资者直接交易波动率。
- 对于期权交易投资者,无论专业程度,深入研究BS模型能够更有效地捕捉期权价格及波动率信息,提升交易收益。
深度阅读
深探隐含波动率:VIX 算法创产品,B-S模型助交易——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深探隐含波动率:VIX 算法创产品,B-S模型助交易》
- 发布机构:中信证券研究部,金融工程及衍生品组
- 作者:关博、提云涛、赵文荣
- 发布日期:2014年7月30日
- 研究主题:隐含波动率的计算方法、理论推导与实证验证,及其在期权衍生品交易中的实际应用。
核心论点与投资建议:
报告深入探讨了两大隐含波动率的主流计算方法——不依赖期权定价模型的VIX算法与基于Black-Scholes模型的BS算法。通过理论推导和美股市场的实证分析,确认二者间存在线性关系,且VIX算法隐含BS模型的基本假设。报告指出:
- VIX算法主要为交易所推出波动率资产相关衍生品工具服务,便于投资者直接交易波动率;
- 对于期权交易投资者而言,深入理解BS模型更有助于剖析市场多空情绪、制定策略和挖掘交易机会。
总结来看,报告认为VIX算法并不优于BS算法,期权投资者研究BS模型更有价值。[page::0, 2, 6, 7, 8]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投资聚焦:VIX算法创产品,B-S模型助交易
本节开篇强调波动率资产作为期权市场的高级形态,成为独立资产类别,为市场风险管理提供新工具。各大交易所在期权上市后,基于隐含波动率指数相继推出期货、期权等衍生品。
- VIX算法以期权价格综合计算隐含波动率,不依赖具体定价模型;
- BS算法则在Black-Scholes模型框架内反推出隐含波动率。
报告提出,只有标的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BS模型基本假设)时,VIX算法才能有效测度隐含波动率,表明两者理论依赖紧密。美股实证亦显示极高相关性,线性回归显著,验证理论[page::2]。
2.2 隐含波动率:未来波动率预期与算法细节
- VIX算法核心公式:
\[
ImpVol^2 = \frac{2}{T} \sumi \frac{\Delta Ki}{Ki^2} e^{RT} Q(Ki) - \frac{1}{T} \left(\frac{F}{K0} - 1\right)^2
\]
其中,$T$是到期时间,$R$无风险利率,$F$远期合约价格,$Ki$行权价,$Q(Ki)$为价外认购或认沽期权中间价。
- 算法不依赖期权定价模型,直接通过品种合约价计算,支持多个不同到期时间合约插值计算30天隐含波动率。
- BS算法步骤:
选取四个关键行权价,覆盖价内外期权,计算16个合约认购认沽隐含波动率,基于合约vega加权平均,进一步插值得到30天隐含波动率。
- 最终隐含波动率为认购和认沽期权隐含波动率均值。
这一小节介绍两算法计算方法,并精确定义数学表达式,方便理解后续理论推导。[page::2, 3]
2.3 理论证明:由 B-S 模型推导出 VIX 算法
这是报告的理论核心部分。作者:
- 构建了在行权价可连续变化的理想组合,定义由无穷多个期权合约组成的投资组合,数量为$1/k^2$。
- 计算投资组合价值,使用期权价格加权积分表示,并通过交换积分顺序求解。
- 在未注入任何假设条件下,得到基于价格概率分布$p(S)$的组合价值表达式:
\[
Portfolio = e^{-RT} \int0^\infty p(S) \left[\ln F - 1 + \frac{S}{F} - \ln S \right] dS
\]
- 注入BS模型假设,即标的价格服从维纳过程(几何布朗运动,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
\frac{dSt}{St} = (R-D) dt + \sigma dWt
\]
- 利用数学期望推导,在$F = S
\[
Portfolio = \frac{T}{2} e^{-RT} \sigma^2
\]
- 由此反推出VIX算法核心公式,证明VIX算法本质上隐含了BS模型的对数正态假设。
并由此得出三个结论:
- 只有标的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VIX算法才能测量隐含波动率;
- VIX算法与BS模型高度依赖,VIX算法潜藏BS模型假设;
- VIX算法不优于BS模型算法。
此理论证明十分详尽且严谨,阐述两算法逻辑层面的一致性及限制,[page::3, 4, 5]
2.4 美股实证:VIX、BS算法呈线性关系
- 利用2007年6月30日至2014年6月30日的标普500指数组合期权数据,实证比较两算法得到的未来30天隐含波动率序列。
- 为保持可比性,BS算法对无风险利率、合约选择、时间单位、价格取值等细节做了调整,确保数据规范。
- 结果显示:
- 两算法相关系数均大于0.95,证实高度相关;
- 线性回归方程斜率约为1.075,截距约0.01,拟合度($R^2$)达0.9913,表明线性关系显著;
- 数值上,VIX算法隐含波动率通常略高,原因是VIX算法仅选用价外期权,而BS算法同时包含价内合约,基于波动率偏移效应价外合约波动率更高。
图表解读:
- 图1: 展示2007-2014年间标普500指数(红线)、VIX算法隐含波动率(蓝线)、BS算法隐含波动率均值(绿色)走势。图示两个波动率指标走势高度一致,反映市场波动剧烈时期均同步反应,如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均达峰值。
- 图2: 以散点图展示VIX算法隐含波动率与BS算法均值的关系,拟合线紧密贴合点簇,印证强线性相关。
- 表1: 统计不同时间窗口下相关系数均在0.96以上,最高达0.996,彰显稳定性。
以上数据和图表强力支持报告的理论主张,视觉化直观呈现了两算法的极高相似性和BS算法潜在优势。[page::6, 7]
2.5 B-S模型更助期权交易
报告强调BS模型在金融交易中远超单纯隐含波动率度量:
- 市场供需监控:分别计算认购、认沽期权隐含波动率,监测市场多空情绪差异,辨识潜在交易机会。
- 情景分析多因子建模:BS模型可分解影响期权价格隐含波动率的各因子,助投资者根据不同市场情景建立相应策略。
- 隐含波动率曲面构建:BS模型支持计算不同执行价、不同到期日的隐含波动率,绘制波动率曲面,为日内交易者寻找超额收益机会。
相比之下,VIX算法仅能计算整体隐含波动率平均值,无法细致展示各分位期权波动率特征。
这一节充分体现BS模型作为期权专业工具的多维度优势。[page::7]
2.6 结论与建议
综合理论与实证,报告总结:
- VIX算法建立在BS模型的基本假设之上;
- 两种算法测度隐含波动率在实际数据中高度相关,具备线性对应;
- 交易所采用VIX算法主要是为方便推出波动率资产相关衍生工具,提升市场交易效率;
- 期权投资者应重点深入学习BS模型,以获得更精准的交易策略及风险管理能力。
报告最后期望我国衍生品市场投资者能加深对BS模型的理解,以提升整体交易水平。[page::7, 8]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标普500,VIX、BS算法未来30天隐含波动率走势(2007/6/30 - 2014/6/30)

- 涵盖内容:标普500指数价格(红线),两种算法计算的未来30天隐含波动率(蓝线VIX,绿线BS平均)走势。
- 趋势:
- 两条波动率曲线走势高度重合,随市场波动起伏波动。
- 2008年金融危机时波动率攀升至历史高位,显示刻画真实市场风险。
- 指数攀升期间,隐含波动率明显回落。
- 支持论点:高度一致的走势验证理论预测和实证检验中两算法的相关性。
- 细节提示:VIX波动率偏高主要因价外期权计算机制。
图2:标普500,VIX与BS算法隐含波动率线性回归(2007/6/30 - 2014/6/30)

- 内容:散点图绘制BS算法隐含波动率均值(横坐标)和VIX指数波动率(纵坐标)对应点。
- 拟合结果:回归线方程为 $y=1.0748x + 0.0099$,拟合优度$R^2=0.9913$,接近完美线性关系。
- 说明:二者在数值范围内高度一致,支持理论中“线性依赖”推断。
表1:标普500,VIX与BS算法隐含波动率相关系数
| 时间跨度 | 时间窗口 | 相关系数 |
|----------|----------------------|----------|
| 3个月 | 2014/03/31 - 2014/6/30 | 0.981 |
| 6个月 | 2013/12/31 - 2014/6/30 | 0.983 |
| 1年 | 2013/06/28 - 2014/6/30 | 0.965 |
| 2年 | 2012/06/29 - 2014/6/30 | 0.975 |
| 3年 | 2011/06/30 - 2014/6/30 | 0.996 |
| 5年 | 2009/06/30 - 2014/6/30 | 0.995 |
- 相关系数始终高于0.96,表明该线性关系具有持续稳定性,无论短期或长期均成立。
- 该统计数据支持报告主张“两算法高度相关”。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核心为隐含波动率测算方法研究,虽未涉及传统财务估值框架(如DCF、PE等),但估值层面侧重于波动率数值计算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 VIX算法通过价外期权价格加权和计算,简化为波动率的积分表达式。
- BS算法利用Black-Scholes模型求解隐含波动率,结合vega权重调和各期权价格反映的波动率。
- 估值技巧与模型基础均明确说明,计算公式严谨。
- 无具体敏感性分析,因两算法均基于市场数据和假设状态,主要敏感变量为无风险利率、波动率水平以及价格选取。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未单独列出传统意义上的风险因素,但隐含在报告内容中的风险点包括:
- 标的资产价格假设风险:VIX算法准确性基于标的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任何偏离该假设(如跳跃、厚尾分布等)均可能导致隐含波动率测度错误。
- 市场流动性风险:VIX算法采用价外合约,价格或不完全反映真实价值,尤其流动性不足时估值具偏差性。
- 模型依赖风险:BS算法严格依赖模型假设,实际市场偏离假设时隐含波动率计算失真。
- 时间窗及数据选择风险:算法计算涉及期限合约选择,数据拟合及时间尺度跨期调整,均可能引入模型误差。
报告建议,投资者应结合实际市场情况及模型假设限制,谨慎使用隐含波动率指标。[page::3, 5, 6]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在积极肯定VIX算法及BS模型对于波动率交易的贡献同时,报告隐含存在以下局限及注意事项:
- 模型假设局限性:报告理论基础严谨,但BS模型对标的价格的对数正态假设较强,现实市场中价格存在跳跃、波动聚集等非正态特性,限制模型适应范围。
- VIX算法适用性讲解不足:虽然强调了算法依赖BS假设,但未对非BS模型下VIX算法的表现进行深入探讨,或对市场不完全及人为影响带来的偏差做足够剖析。
- 实证仅限于美股标普500:尽管数据广泛且质量高,未对其他市场数据或中国A股等情形做测试,限制了结论的普适性。
- 波动率微笑/偏斜的影响解释有限:报告提及价外和价内波动率差异,但未详细分析其对算法结果的具体冲击及如何调和这一问题。
尽管如此,整体分析客观严谨,充分结合数学证明和市场实证,实用性强。[page::5, 6, 7]
---
七、结论性综合
通过理论推导、实证检验及详细算法解析,报告达成以下综合结论:
- 算法理论联系紧密:VIX算法的核心公式可由BS模型基本假设推导得到,说明两者本质上高度相关,均依赖标的资产价格对数正态分布假设。
- 实证数据高度吻合:标普500期权市场数据表明,两算法在不同时间窗口内计算的30天隐含波动率有极强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常年保持在0.95以上,反映实际观察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 VIX算法多用于产品开发和市场流动性:交易所采纳VIX算法,是为了推广波动率资产衍生品交易,增强投资者交易便利性和市场深度。
- BS模型更适合专业交易策略:BS模型不仅用于隐含波动率测度,还帮助投资者从多角度监控市场情绪、构建情景分析、绘制波动率曲面,提供期权组合和日内交易策略的理论基础。
- 投资者应重视BS模型理解以求交易优势:鉴于中国衍生品市场发展阶段,理解BS模型将显著提升投资者期权交易水平及套利能力。
- 图表与数据验证结论:
- 图1直观展示三条曲线的同步表现,反映隐含波动率随市场波动的真实反应。
- 图2及表1量化两算法结果相关性,验证强线性关系的同时说明数值微差的成因(价外期权波动率偏高)。
综上,报告严谨解构了隐含波动率测量的数学基础和市场表现,明确指出两大算法的定位和应用场景,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务指导价值。[page::0-8]
---
总体评价
本报告结合前沿理论和丰富实证,以清晰结构和严密逻辑,详尽阐述了两种主流隐含波动率计算方法的本质联系及适用价值。不仅为衍生品产品设计提供理论支持,也为专业期权交易者揭示了复杂市场动态背后的量化密码。适合期权市场参与者、量化分析师、风险管理从业者及金融工程研究者深度阅读,既有较强的学术抓手,也贴合实务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