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yond Deep Value:深度价值基金经理的同工和异曲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通过持仓分析及净值归因方法,划定81只深度价值风格基金,比较林英睿、丘栋荣、姜诚三位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差异,发现深度价值型产品表现稳健且控制风险优秀,并揭示三位基金经理在仓位管理、行业配置、持股偏好上的独特特点,为价值投资细分策略提供深度理解与借鉴 [page::0][page::5][page::6][page::14]

速读内容


深度价值风格的判定与样本筛选 [page::5]


  • 样本为成立早于2019年中、以A股为主且持仓行业不超30%的基金,定义持股市值加权BP分位点超过46.3%的产品为深度价值风格,数量81只,占10%

- 净值归因分析HML因子暴露显著为正的有62只,约7.58%,两方法重合度高,后续分析基于持仓判定的81只产品

深度价值型产品收益与风险特征 [page::6]



| 风格 | 区间收益中位数(%) | 最大回撤中位数(%) | 收益回撤比中位数 |
|------------|------------------|------------------|-----------------|
| 其余可比产品 | 90.27 | 21.39 | 1.39 |
| 深度价值型 | 63.49 | 14.70 | 1.37 |
  • 深度价值产品回撤显著更低但收益中位数偏低,仍有约26%的产品跑赢同期可比产品中位数,表现出较好业绩弹性


三位基金经理代表产品业绩对比 [page::7]


| 代码 | 产品名称 | 区间收益(%) | 排名 | 最大回撤(%) | 排名 | 收益回撤比 | 排名 |
|------------|---------------|-------------|-------|-------------|--------|------------|--------|
| 005233.OF | 广发睿毅领先A | 146.49 | 4/81 | 12.46 | 12/81 | 3.35 | 4/81 |
| 007130.OF | 中庚小盘价值 | 134.71 | 5/81 | 14.71 | 42/81 | 2.66 | 7/81 |
| 006624.OF | 中泰玉衡价值优选 | 111.36 | 11/81 | 17.13 | 67/81 | 1.96 | 21/81 |
  • 三产品区间收益优于多数深度价值型产品,均控制较好回撤,尤其广发睿毅领先A的风险调整表现卓越


资产配置及择时差异 [page::7]


  • 林英睿仓位波动幅度大,低频右侧择时,能精准把握市场阶段性拐点,提升回撤管理

- 丘栋荣和姜诚仓位较稳,偏高且淡化择时操作

板块与行业行为对比 [page::8][page::9]


  • 林英睿偏好上游周期、中游制造、金融地产,且基于估值进行周期性板块轮动

- 丘栋荣敢于配置估值较高的热门成长行业(TMT、医药),根据相对估值灵活轮动
  • 姜诚偏好上游周期和中游制造,板块轮动幅度最小,较为稳定

- 行业配置各具特色,林英睿显著“左侧进出”低估值行业,丘栋荣精选成长优质行业,姜诚集中于建筑建材等传统周期行业

持股风格及因子暴露分析 [page::11][page::12]



  • 姜诚持股市值最大,小市值暴露负向;丘栋荣持股小盘风格明显

- 三人均偏好低估值股票,林英睿及丘栋荣在行业内预期成长因子呈现正暴露,姜诚在行业盈利因子有显著正暴露
  • 因子回归显示:林英睿捕捉行业估值反转机会,丘栋荣优选低估值小盘成长股,姜诚精选行业内高盈利龙头 [page::12]


持股集中度和换手率 [page::13]



  • 林英睿与姜诚持股集中度高且升高,丘栋荣集中度与同类一致且略降

- 三位基金经理换手率显著低于同类平均,呈稳健持股特征

基金经理“同工”与“异曲”总结 [page::14]

  • 三人均具备低估值持仓,但仓位调整及择时行为差异显著

- 板块及行业选择风格多样:周期、成长、热门板块配置各有侧重
  • 持股偏好相异:高盈利(姜诚)、高成长(丘栋荣)、基本面反转(林英睿)

- 均实现业绩优异且稳健的风险控制,展现深度价值策略多元化演绎

深度阅读

报告全面分析:《Beyond Deep Value:深度价值基金经理的同工和异曲》



---

1. 元数据与概览



报告标题:《Beyond Deep Value:深度价值基金经理的同工和异曲》
作者/研究团队:冯佳睿(金融工程研究团队)等,海通证券研究所
发布日期:2022年3月6日
研究主题:聚焦中国市场代表性的深度价值型基金经理群体,解析其投资风格的共性(“同工”)与差异(“异曲”),通过持仓和净值归因分析方法,识别81只深度价值型基金产品,并剖析部分知名经理的投资策略和表现,旨在为投资者提供深度价值策略在中国市场的实践洞察。

核心论点及结论(投资要点)
  • 深度价值投资理念在中国基金经理群体中坚实存在,且基金经理们表现出风格差异,呈现多样性。

- 深度价值型产品表现稳健,风险控制能力突出,最大回撤低于其他可比产品组,虽阶段性收益一般,但约26%的深度价值产品跑赢同期其他产品中位数。
  • 不同基金经理在股票仓位调整、板块行业偏好、估值与盈利选择标准上存在显著差异。

- 以林英睿、丘栋荣、姜诚三位经理为代表,深度剖析其投资风格,证实其均具备高Alpha表现,年化Alpha均维持在15%以上,且其个性化风格超越传统深度价值标签的限制。

该报告的主要信息是通过系统性风格判定、具体基金表现剖析与多因子归因模型,展示深度价值基金经理的多维特征及业绩表现,旨在揭示传统价值投资理念在当前中国市场的新诠释和创新实践。[page::0,4,5,6,7,14]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深度价值策略大师们的理论与实践


  • 该章节回顾了深度价值投资理论起源。格雷厄姆强调安全边际,即买入市价低于内在价值的股票,等待市场回归。从指标上提出“价值五法”,涉及盈利回报率、股息率、市净率等因素。

- 巴菲特则在此基础上,优化升级为“巴菲特式投资组合”,以实证数据支持其投资偏好——低估值(HML因子)、低Beta(BAB因子)、高质量(QMJ因子)股票。公开文献《Buffett’s Alpha》通过六因子模型回归验证了巴菲特组合的超额收益来源。
  • 该部分为本文奠定理论基础并引导至对国内深度价值基金的实证研究。[page::4]


2.2 关于深度价值风格的判定


  • 样本筛选:选取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基金,时间区间2018年末至2022年初,剔除成立晚、仓位过低或港股仓位过高的产品,剔除行业单一度过高的产品。

- 风格判定:使用两大方法:
- 持仓分析:以平均持股市值加权的BP(账面市值比)分位点,反映持仓估值水平。高分意味着低估值偏好。定义样本中BP平均分位点超过46.3%的产品为深度价值型,共81只。
- 净值归因:基于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中的HML因子(价值因子)对基金日收益回归,显著正向暴露HML的产品被界定为价值型。
  • 两种方法有45只产品交叉划分,结合权衡选择以持仓分析的81只为后续研究对象。

- 该章节构建起研究样本、定义深度价值产品的科学标准和方法论。[page::5]

2.3 深度价值型产品的收益风险特征


  • 对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期间81只深度价值产品及其他产品作业绩对比:

- 深度价值产品区间收益中位数为63.49%,低于其他产品90.27%,但最大回撤低14.70%,显著优于其他产品(21.39%)。
- 收益回撤比中位数相近,约1.37-1.39,显示风险调整后表现基本相当。
- 约26%的深度价值产品跑赢同期其他可比产品中位数,展示了表现弹性。
  • 以林英睿(广发睿毅领先A)、丘栋荣(中庚小盘价值)、姜诚(中泰玉衡价值优选)三只业绩领先代表基金为个案,表现优异,收益分别为111%-146%,最大回撤低于可比产品。

- 该章节指出深度价值策略具备风险控制优势,阶段性收益表现差异化,且个别产品兼具高弹性。[page::6,7]

2.4 深度价值型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对比



2.4.1 资产配置


  • 林英睿的仓位变动显著,择时操作频率较低,但精准,在市场关键拐点降低或提升仓位,减少风险暴露或捕捉行情机会。

- 丘栋荣和姜诚基本淡化择时,仓位较稳定:丘栋荣长时间维持90%-95%高仓位,姜诚则略低(80%-90%)。
  • 仓位的灵活运用成为林英睿控制回撤优势的关键。[page::7,8]


2.4.2 板块与行业行为


  • 林英睿重仓上游周期、中游制造与金融地产板块,偏好周期性行业,且活跃轮动,能够基于估值变化做自上而下的行业轮动,体现较强的宏观视角。

- 丘栋荣显著偏好TMT及医药等热门成长板块,三大板块(制造、周期、成长)配置兼顾,且依据估值性价比调整持仓。
  • 姜诚集中持仓于上游周期和中游制造板块,板块稳定性较高,持仓结构传统且低估值表现明显。

- 行业内,“左侧进、左侧出”行业估值操作是林英睿突出特征,其他两人的行业选择表现出不同的成长与盈利偏好。[page::8,9,10]

2.4.3 持股风格(细分个股特征)


  • 三位基金经理市值、估值、盈利和成长因子的投资偏好显著不同:

- 林英睿持股显著低估值,同时对行业内预期成长因子也有一定正暴露,显示他善于结合基本面反转和成长性捕捉机会。
- 丘栋荣持股市值较小(明显小盘风格),优选成长性较高且估值相对较低的热门行业小盘股,盈利要求中等偏低,体现成长偏好。
- 姜诚则偏好高盈利、高ROE的个股,且偏好大市值龙头,持股显著低估值,成长预期低,体现典型稳健价值风格。
  • 净值归因结果与持仓分析一致,显示这三位经理在低估值、小市值、行业盈利与成长因子上的多因子暴露差异明显,反映其差异化选股理念和风格布局。[page::11,12]


2.4.4 持股行为特征


  • 持股集中度:林英睿和姜诚持股集中度较高,约75%-80%,且呈逐渐上升趋势;丘栋荣持股集中度较低且逐渐下降,保持分散。

- 换手率方面,三位经理均较同类产品低,表明策略稳健,低频调仓,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与空转。
  • 以上差异体现管理风格的活跃程度和风险容忍差距。[page::13]


2.5 “同工”与“异曲”总结对比(表7)


  • 三位基金经理均以深度价值为核心,持仓低估值。

- 资产配置上,林英睿择时能力突出,其他两位淡化择时。
  • 板块层面,林英睿侧重周期与制造,丘栋荣勇于配置成长板块,姜诚板块偏好稳定集中。

- 行业行为上,林英睿“左侧进出”灵活,丘栋荣更注重成长行业但同时控制估值,姜诚保守且聚焦高ROE行业。
  • 持股偏好差异体现在小市值偏好、成长预期、高盈利标准等方面,各具特色但统一在深度价值框架之下。

- 该对比为投资者呈现深度价值投资风格下的多样路径与实践风格差异。[page::14]

2.6 估值分析


  • 本文核心并非直接估值模型,但在多因子归因分析中,扩展了传统三因子模型,增添小市值、行业低估值轮动、行业盈利和行业预期成长因子,构建六因子模型。

- 六因子模型相比三因子模型明显提升了基金经理收益的解释率(R方由0.66-0.79提升至0.68-0.79),扣减因子表现后的年化Alpha下降,但仍高于15%,尤其林英睿年化Alpha高达近30%,显示其管理能力及超额收益来源尚未完全被因子捕捉,预示基金经理存在非系统性优势。[page::12,15]

2.7 风险因素评估


  • 报告明确指出结论是基于历史数据和公开信息的定量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

- 数据不完备或市场环境变化可能导致结论偏差。
  • 未涉及宏观和非量化风险,如政策风险、事件风险等,风险提示较为通用,未具体针对深度价值策略特殊风险详细展开。[page::0,15]


---

3. 重要图表解读



图2 & 图3:样本池BP分位点与HML因子暴露分布直方图


  • 图2展示基金产品持仓的BP分位点分布,峰值集中在低估值区间,筛出BP分位点超46.3%的产品为深度价值型,约占10%。

- 图3显示HML因子净值归因回归结果,少部分产品HML暴露显著为正,证明价值风格表达。
  • 两图结合确认样本筛选合理,样本覆盖深度价值群体。[page::5]


图4:收益-最大回撤散点图


  • 横轴为区间收益,纵轴为最大回撤。

- 深度价值产品(蓝色点)集中于低回撤区,收益中等偏下;灰色点为其他产品,收益普遍更高,但波动及回撤也显著。
  • 标记的三位基金经理(红、棕、黄点)处于收益较高区域,但回撤仍低,表现优异。[page::6]


图5:三位基金经理股票仓位变动(2018Q4-2021Q4)


  • 林英睿频繁调整仓位(60%-95%之间波动),捕捉市场关键拐点,如疫情期间仓位迅速降低,后期又加仓。

- 丘栋荣与姜诚仓位稳定,维持高或偏高状态。
  • 体现林英睿的择时能力优势。[page::7]


图6 & 图7:板块配置及时间序列变动


  • 三位经理明显不同侧重点。

- 林英睿重仓制造、周期、金融地产,且动态调整。
  • 丘栋荣管理的产品板块更分散,显著配置TMT和医药。

- 姜诚则偏好周期及制造稳定持仓,少动荡。
  • 图7进一步说明这三位经理板块轮动频率和幅度的差异。[page::8,9]


图9-图12:持股市值、估值、行业盈利与预期成长分位点


  • 图9:姜诚持股市值最高,丘栋荣最偏小盘。

- 图10:林英睿持股估值水平不断下降,姜诚估值水平低且稳定。
  • 图11:姜诚对个股盈利要求最高,林英睿更关注基本面反转。

- 图12:预期成长性方面,林英睿和丘栋荣高于同类平均,姜诚则较低。
  • 体现个股选择上的深层差异。

- 进一步采用净值归因回归,验证以上结论。[page::11,12]

图13 & 图14:持股集中度与换手率


  • 图13显示林英睿和姜诚居高不下的持股集中度,凸显选股坚定性;丘栋荣较低并逐步降至平均水平。

- 图14说明三人均保持较低的换手率,林英睿渐减至1.5倍附近,其他两位更低,体现稳健风格并控制交易成本。
  • 展示基金经理在组合管理层面的风格差别。[page::13]


---

4.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基于历史数据和公开持仓,未涵盖基金经理更深层次的定性判断、宏观策略调整与非公开信息,可能低估经理的实际主动管理能力。

- 净值归因的统计过滤标准(如显著水平设定)可能导致某些深度价值风格基金被遗漏或误判,反映分类存在一定误差。
  • 六因子模型虽提高了收益解释力,但依然有较高Alpha未被模型解释,表明除因子收益外,基金经理可能运用其它独家策略或具备非凡选股能力,值得后续跟踪研究。

- 风险提示较宽泛,缺乏针对性。未能深入探讨深度价值投资在中国市场的行业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阶段性低迷风险等。
  • 三位基金经理代表性突出,但是否能全面覆盖中国深度价值经理的全貌,存在不确定性。报告对其他73只深度价值基金及其经理风格缺乏细节披露。

- 报告结论基于2022年初数据,未涵盖2022年以来市场变化,时效性存在一定限制。

---

5. 结论性综合



报告系统梳理并验证了中国市场深度价值基金经理群体的投资风格特征,突出如下核心发现:
  • 风格辨识方法科学:通过持仓估值(BP分位点)与净值归因结合,精准筛选出81只深度价值基金,风格界定稳健可靠,且大部分基金符合价值风格统计特征。

- 收益与风险表现差异:相比非深度价值产品,深度价值基金风险更低,最大回撤显著优于对比组,收益虽略低但部分产品具备较好收益弹性。
  • 基金经理差异显著且富有特色

- 林英睿:灵活择时,低估值行业轮动,善于捕捉基本面反转,资金集中度高,持股估值下降明显,年化Alpha高达30%。
- 丘栋荣:偏好小盘股,敢于进军高估值成长板块,持股更分散,强调成长性,高小盘因子暴露。
- 姜诚:保守稳定,重仓周期与制造业高盈利龙头,持股集中度高,估值水平低,盈利因子暴露显著。
  • 因子模型揭示投资逻辑:六因子模型拓展了对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的理解,尤其是行业低估值轮动、行业盈利和预期成长因子,显著提升收益解释力,表明基金经理对行业动态的敏感度和主动性。

- 整体观点:深度价值基金经理不仅秉承传统价值投资理念,而且各自创新组合与选股策略,显示深度价值策略体系的多样化发展及适应中国市场的生动实践。基金经理的深厚能力和主动管理超越了简单因子模型解释,是其实现稳健且优异业绩的核心动力。
  • 风险关注:流动性、数据完整性、未来宏观和政策风险不确定性等仍为投资者和策略研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总体而言,该报告以严谨的数据分析和翔实的案例呈现,深刻解读了中国市场深度价值基金经理的风格异同与投资成果,为理解价值投资在国内的发展路径和未来潜力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page::0-15]

---

总结



这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在2022年推出的一份深度报告,精准聚焦中国深度价值基金经理群体,用多维度实证分析手段揭示行业表现和个体差异,全文结构严谨、数据详实。报告不仅挖掘了中国深度价值投资的独特风貌,更以代表经理的个案深入展示了多样化策略的成功路径和持续Alpha来源。该研究对国内基金投资者、资产配置者及产品设计者均有重要指导意义,但依赖历史数据,未来应关注其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及风险管理深化。

---

参考文献与附录提示


  • “Buffett’s Alpha”论文及相关因子模型应用

- 海通证券研究所历年深度价值基金经理追踪报告
  • Wind数据及海通量化研究团队提供的持仓、估值、回撤等详尽资料

- 本报告依托公开数据,未包含内部投资组合机密信息

---

以上为报告的极致细致剖析与综合评价,内容涵盖报告所有关键方面与核心数据点,恰如其分地阐释了每一重要论述和图表,确保信息完整严谨且专业透彻。[page::0-19]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