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 | ESG月度观察(37):国内资本市场与环境权益交易市场赋能绿色发展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详细梳理了2025年3月国内外ESG领域的政策动态、资本市场表现及环境权益交易市场进展,关注国内推动绿色金融体系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重大举措,以及被动型ESG基金收益优于主动型的趋势,重点分析了国内上市公司可持续披露监管体系完善及深圳ESG体系建设规划,结合国际层面SEC气候披露规则调整及ISSB准则推广,全面展现ESG投资发展态势和未来趋势,为投资者提供政策解读与市场展望 [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page::6][page::7][page::8][page::9][page::10][page::11][page::12][page::13][page::14][page::15][page::16][page::17][page::18][page::19][page::20][page::21]
速读内容
国内政策推动绿色金融与环境权益市场发展 [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
- 国务院《指导意见》强调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及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
- 推动债券市场扩容、股权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 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及年报半年报格式准则,加强ESG信息整合披露。
- 深圳发布《2025-2027年推动ESG体系建设方案》,致力打造绿色经济转型先行区。
绿证市场与碳排放权扩大覆盖推进碳中和目标 [page::5][page::6][page::7][page::8]
- 国家发改委等发布意见完善绿证交易机制,推动强制与自愿消费结合。
- 全国碳排放权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新增排放管理逾30亿吨,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 CCER方法学持续完善,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948万吨,促进自愿碳市场活跃。
产品碳足迹标准化与认证体系建设加快 [page::9][page::10][page::11]
- 生态环境部发布5项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征求意见,涵盖玻璃、水泥、光伏、轻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
- 产品碳足迹认证实施规则出台,规范认证流程,提升低碳产品市场认可度,助力产业绿色转型。
国内外ESG投资产品表现对比与行业规模动态 [page::14][page::15][page::16][page::17][page::18][page::19][page::20][page::21]
- 国内3月被动型ESG基金收益率0.23%,表现优于主动型基金,泛ESG主题基金规模增长显著。
- 主动型ESG基金中环境主题基金规模最大,但收益波动较大。
- 海外主动型基金规模17870亿美元,3月收益-2.35%,被动型基金收益-2.15%,环境主题基金表现相对较好。
- 细致列举国内外多只重点基金收益情况及规模,体现ESG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海外监管与标准化进展显著 [page::13][page::14]
- 美国SEC放弃气候披露规则法律辩护,透露政策方向调整,影响信息透明度。
- IFRS基金会发布ISSB准则推广路线图,推动全球ESG披露标准统一与本土化实施。

深度阅读
中金 | ESG月度观察(37):国内资本市场与环境权益交易市场赋能绿色发展 深度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中金 | ESG月度观察(37):国内资本市场与环境权益交易市场赋能绿色发展》
- 作者及分析团队:潘海怡、刘均伟、周萧潇,均持有SAC执业证书及SFC CE认证,中金公司研究部。
- 发布时间:2025年4月7日
- 发布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公司)
- 报告主题:聚焦2025年3月国内外ESG政策与市场动态,尤其重点解析国内资本市场和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如绿证、碳市场、自愿减排项目)推动绿色发展的最新进展,以及ESG投资产品表现。
- 核心论点摘要: 资本市场与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正在协同赋能中国绿色转型,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和ESG披露监管体系完善。政策层面《金融“五篇大文章”》指导意见出台,明确金融机构支持绿色转型的职责和改革方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推进自愿减排市场发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修订,加强ESG信息披露与监管。深圳作为试点推动ESG体系建设。海外方面,美国SEC放弃气候披露规则的法律辩护,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持续推进可持续披露准则落地。ESG公募产品表现分异,被动型基金收益优于主动型。[page::0-1-2-3]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ESG趋势与政策动态
国内部分
报告详细梳理了2025年3月中国关键政策进展:
- 《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3月2日) 对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发展提出系统要求,包括优化金融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能力、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加强绿色信息披露和国际合作,助力经济绿色转型。
- 指导意见明确绿色金融产品多样化(碳中和债券、转型债券等),拓宽绿色资产抵押贷款范围,强调对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的识别防范,同时倡导风险管理模型建设,防范洗绿与漂绿。
- 政府在货币政策、财政支持及监管合力层面提供支持,并着力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配套机制,推进试点工作深化,减少准入壁垒,提升国际资本参与便利度。[page::0-3-4]
-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及年报/半年报格式准则修订(证监会,3月下旬),首次明确了上市公司需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实现环境、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整合,推动生态环境部门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系统对接,提升信息透明度和监管精准度。
- 形成“五位一体”监管体系框架—以新《国九条》为指导、制度基础为《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实施指引与指南为实践标准,辅以协会手册,形成完整的可持续信息披露监管生态。[page::4-5]
- 《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提出2027年绿证市场设定目标,搭建强制与自愿消费机制,加快绿证核发及流通跨省机制,推动绿证国际化标准和应用场景拓展。
- 绿证市场通过规范交易机制、价格形成和应用场景升级,激活绿色电力消费需求,推动绿色制造和零碳园区建设,确保信息纳入上市公司ESG报告,形成多元市场联动机制。[page::5-6-7]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生态环境部,3月20日),扩大碳交易市场行业覆盖,新增约1500家排放单位,涵盖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提升全国碳市场覆盖率至60%。
- 实施分阶段推进:2024年管控启动基于排放量配额,2025-26年行业配额平衡,2027年起完善制度与数据质量,强化监管执法,促进碳市场稳定运行。此重大政策有利于加速工业绿色转型和提升碳定价效力。[page::7-8]
-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方法学公开征集和首批项目核证,生态环境部持续完善自愿碳市场,明确新方法学出炉条件和技术要求。首批核证减排项目包括海上风电和光热发电,预计十年内实现年均近360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标志着自愿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质进展。
- CCER项目为碳汇效果明显、技术风险低、社会效益好的新型减排项目,助力无关重点排放行业的减排履约,是全国碳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page::8-9]
- 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征求意见(生态环境部,3月20日),首次公开征求平板玻璃、通用硅酸盐水泥、光伏组件、轻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五类重点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基于中国国情及国际生命周期评价标准,致力于到2027年制定约100个产品标准。
- 相关标准体系的建立助力企业精细化识别各生产阶段碳排放,促进绿色供应链发展,应对国际贸易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规则,提升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
- 《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国家认监委,3月17日) 规范产品碳足迹认证流程,包括认证单元划分、程序及评审要求,强化认证机构、人员资质及后续监督,保障认证质量和信息透明度,推动低碳产品市场认可。[page::9-11]
- 地方层面深圳市ESG推进方案(2025-2027年) 明确ESG披露全覆盖期望,建立特色ESG标准体系,支持分类政策与ESG试点项目,推动ESG投融资发展与数智化赋能,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及国际合作,指导出海企业应对国际ESG要求,体现深圳绿色发展先行者战略。[page::11-12]
海外部分
- 美国SEC停止为气候披露规则提供法律辩护(3月27日),该规则原计划2026年生效,要求企业披露气候风险和碳排放数据,但因多方诉讼导致无限期搁置。SEC放弃法律辩护标志着美国监管态度调整,将减轻企业合规负担但导致投资者信息不确定性升高。[page::13]
-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 Foundation)发布《司法管辖区路线图制定工具》,协助全球司法辖区科学采用ISSB可持续披露准则,从监管流程、报告主体、披露内容及实施准备等维度引导标准本土化落地,推动全球可持续财务信息披露趋同。[page::13-14]
---
2.2 ESG投资产品分析
国内ESG公募基金
- 新发基金情况: 2025年3月新发行4只ESG基金(主动2只、被动2只),累计发行份额分别为4.55亿和2.22亿元。
- 主动型基金表现: 截至3月31日,185只存续超一月的主动型基金中,有64只近月正收益,90只超基准指数;其中ESG主题基金表现更受关注。偏股混合型是主流,资金规模稳步增长。
- 基金规模与收益:
- 图表11显示,环境主题基金规模最大,泛ESG和ESG主题基金规模相对较小但持续增长。
- 图表12分析收益,ESG和泛ESG主题基金3月收益均为正,社会责任主题因波动表现较弱。
- 具体基金表现(图表13)揭示部分领先基金规模达到20亿元以上,月度收益在-7%到+6%之间波动,差异明显。
- 被动型基金情况: 117只存续超1个月的被动型基金中,45只本月取得正收益,52只今年表现优于同期沪深300指数,泛ESG主题被动基金收益表现较好(平均0.23%)。
- 图表14和图表15展示被动型基金规模增长与主题投资表现,环境主题基金占比最大,收益区间稳定,且多数稍优于主动型基金表现。
- 综合来看,国内市场中,被动型ESG基金整体领先主动型,尤其泛ESG主题具备较好弹性与表现。[page::14-18]
海外ESG基金
- 主动型基金规模与表现: 3,545只基金共计1.79万亿美元,主要以泛ESG为主,环境主题基金也具备较大规模。
- 3月平均收益率为-2.35%,整体表现逊于国内,多数为负收益,表现承压。
- 被动型基金规模与表现: 1,402只基金共计9856亿美元,3月平均收益-2.15%,略优于主动型基金。
- 环境主题被动基金表现较为突出,表现最优。
- 图表17至21详细体现了海外ESG基金的资产配置结构和收益表现,显示海外市场ESG产品受到宏观波动和监管政策影响加剧。[page::19-21]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3月海内外ESG热点事件追踪)
- 描述: 汇总2025年3月国内外关键ESG政策事件,涵盖国务院、证监会、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主要部门。
- 解读: 表格清晰展示重大政策密集出台,体现中国在绿色金融、碳市场、信息披露等领域政策快速推进的趋势,同时反映海外监管环境变化(SEC弃守气候披露)。
- 联系文本: 支撑政策事件章节论述,形成政策推动绿色市场发展的宏观背景。
图表2(指导意见政策支持)
- 描述: 细化《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的主要内容与细节。
- 解读: 可看出政策覆盖债券市场扩容、股权活跃、跨境融资便利、金融市场生态建设和绿色金融配套设施建设等多维度。
- 联系文本: 强化金融体系绿色支持,体现政策的多层次、多工具协调施策。
图表3(可持续披露监管体系)
- 描述: “五位一体”上市公司持续披露监管结构示意图。
- 解读: 该图说明监管建设前端从指导性文件到具体实施指南,后端有协会和手册支持,形成系统整体监管环境。
图表4(促进绿色电力证书市场意见)
- 描述: 论文重点分段总结十七条具体措施。
- 解读: 反映对供给、需求、交易、应用及国际化多角度强化,体现务实细化政策精神。
图表5(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工作方案阶段)
- 描述: 工作方案设计分“启动实施”和“深化完善”两个阶段,2024年至2027年后目标细化。
- 解读: 展望碳市场由基础建设趋向规范管理与精准执法,提升市场参与能力。
图表6(CCER方法学汇总)
- 提供委员会公布的6种项目方法示例及减排规模,反映多样化减排项目带来碳市场新机遇。
图表7(五类产品碳足迹核算范围)
- 细分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说明多维度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形成。
图表11~13(国内主动型ESG基金规模与收益)
- 图11规模逐步扩大,图12收益多为正向或接近基准,图13展示详细基金个体表现差异,反映不同主题基金收益弹性。
图表14~16(国内被动型ESG基金发展与表现)
- 展示被动基金规模和收益分布,显示被动型基金更为稳定,泛ESG主题基金表现更优。
图表17~21(海外主动及被动型ESG基金规模与收益)
- 图示海外ESG基金规模巨大,但收益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表现整体低迷,环境主题基金略强。
---
四、估值分析
报告未涉及具体公司估值模型或目标价,重点关注政策及基金收益表现分析,无传统DCF或市盈率估值。
---
五、风险因素评估
尽管报告未独立设置风险章节,但文中隐含风险点包括:
- 国内政策虽迅速推进,但绿色金融体系仍处完善阶段,存在绿色披露标准尚未统一、信息披露质量差异等问题,可能影响市场信心与资金流入。
- 绿色债券与绿色金融工具受国际和国内监管体系差异、标准不一影响,存在跨境资本流动风险。
- 碳市场扩围推进中,配额分配与监管体系是否有效,仍需观察,市场波动风险存在。
- 美国SEC政策收缩扩大了国际投资者信息获取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境外ESG资金流入。
- ESG投资产品收益波动较大,主动管理基金收益波动幅度更大,风险与回报并存。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整体立场积极乐观,强调政策驱动和市场发展前景,但对潜在执行难题及市场参与者实际响应管理机制的挑战侧重较少,显得政策落实平滑化。
- 对海外SEC动作的叙述客观,但未深入探讨其对全球ESG监管协调的潜在影响及可能引发监管套利。
- ESG基金表现分析主要停留在规模及收益层面,缺少对基金具体持仓结构、ESG评分机制差异及长期绩效验证的深度剖析。
- 产品碳足迹标准建设虽论述细致,但对标准统一与国际认可之间的协调难度仍需警惕。
- 地方政策(如深圳方案)虽标榜示范战略,但实际影响与落实细节有待观察。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期《ESG月度观察(37)》全面梳理了2025年3月国内外ESG领域的政策动态和市场表现,以政策为主线,结合资本市场和碳市场,系统展现中国在绿色转型和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中的积极进展。报告深刻揭示了:
- 政策环境高度活跃,推动绿色金融转型: 从中央到地方多维度出台指导意见和制度规则,形成绿色债券、股权服务、跨境融资、金融监管及标准体系的全链条布局,强化支持绿色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 碳市场及环保产品标准体系快速完善: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迅速扩张,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完善,形成碳市场多元参与机制。产品碳足迹测量与认证标准开创碳管理新领域,为绿色供应链治理和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应对奠定基础。
- 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监管体系日益成熟: 通过修订管理办法和报告准则,推动上市公司环境、社会、治理信息披露更加规范且融合,增强资本市场对绿色转型的支持和透明度。
- ESG投资市场展现差异化收益特征: 国内ESG产品被动基金整体表现优于主动型,泛ESG主题尤为出色,表现更为稳健。海外市场ESG基金规模庞大但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走势相对弱势,反映国际环境监管的不确定性。
- 海外监管环境趋于审慎调整: 美国SEC停止气候信息披露规则的法律辩护显示全球ESG监管不一,为中国绿色资本市场吸引外资提供机遇,也提醒需持续关注国际规则变化。
- 地方典范作用凸显: 深圳ESG体系建设方案体现区域差异化管理和数字赋能创新,为其他城市ESG改革提供示范路径。
图表的细致呈现强化了论点的系统性和深刻性,特别是多维政策内容、多阶段碳市场方案、方法学及基金规模与收益数据,均有效地佐证了政策推动与市场效应之间的关联。
整体而言,报告展现的是中国ESG政策与市场深化发展的全景,体现绿色金融和碳市场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的角色。未来随着政策落地加速及管理体系完善,绿色资本市场和ESG投资生态有望持续活跃与成熟,为国内经济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支撑。[page::0-21,23]
---
附录:关键图表链接(Markdown格式)
-

-

-

-

-

-

---
以上为《ESG月度观察(37)》报告的详尽深度结构化解读与分析,涵盖政策、市场、投资表现及关键图表释义,帮助读者全面、系统理解当前国内外ESG领域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