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估值系列专题(二) 市场大底都长咋样?从估值分位数角度进行复盘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复盘历史主要宽基指数在市场大底时的估值分位数,发现市场大底通常对应估值分位数低位,万得全A和中证全指最具代表性。4年滚动PE估值分位数优于历史和10年滚动估值分位数,股债相对价值分位数提示底部偏早,为未来市场大底提供参考指标和风险提示 [page::0][page::3][page::4][page::13]

速读内容


宽基指数市场大底具有时间一致性 [page::4]

  • 主要宽基指数如上证指数、深证成指、沪深300等的市场大底时间较为接近,显示市场情绪达到极端恐慌。

- 万得全A与中证全指的市场大底几乎一致,是最具代表性的代表指数。
  • 市场大底与货币/信贷周期低点高度同步,验证经济与权益周期间的联动关系。


宽基指数估值采用PE、PB及股债相对价值百分位数三种方法,应用4年、10年滚动及历史口径测算 [page::5][page::6]


  • 宽基指数估值分布呈明显非正态,估值百分位数是合理的估值分析工具。

- 以万得全A为例,PE与PB估值及股债相对估值均计算不同滚动窗口和历史分位数,用于寻找估值合理区间。

近期市场大底时4年滚动PE估值分位数普遍处于20%以内,体现低估值水平 [page::7][page::8][page::9][page::11][page::12]

  • 2022年4月26日,13个宽基指数中11个PE 4年滚动估值处于20%分位以内。

- 2020年3月23日及2018年10月18日市场底部,大多数指数4年滚动PE、PB估值分位数低于20%。
  • 2008年11月、2005年7月等历史大底均显示极低估值分位表现,强化估值低位对应市场大底的结论。


股债相对价值分位数提示底部偏早,多数在5%以内 [page::7][page::8][page::9][page::13]

  • 绝大多数市场大底时,股债相对价值分位数位于较低水平,提示该指标较PE、PB估值更早反映底部。


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优于历史估值及10年滚动估值分位数,适用性更强 [page::3][page::13]

  • 权益市场估值理性提升,历史估值分位失效风险增大。

- 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回溯分析提示更有效的顶底时点。
  • 2018年及2022年数据显著体现了此优势。


2016年1月市场大底估值相对合理,非典型底部 [page::9][page::10]

  • 12个宽基指数PE估值均高于20%,反映此前牛市高估值回调,估值未处于极低位。


风险提示:宏观突发事件可能导致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失效 [page::0][page::14]

  • 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的适用基于正常权益与货币/信贷周期。

- 战争、地缘政治冲突等异常事件可能扰乱该指标有效性。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 《估值系列专题(二):市场大底都长咋样?从估值分位数角度进行复盘》

- 发布机构: 华福证券研究所
  • 作者/分析师: 杨升松(执业证书编号:S0210520030001)

- 发布日期: 暂无具体发布日期,报告内容涉及数据截止至2022年及之前历史数据
  • 研究主题: 重点聚焦于中国主要宽基指数(如万得全A、中证全指等)在历史市场大底时的估值分位数表现,特别是基于PE、PB及股债相对价值的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指标的有效性、表现及应用。


核心论点与传递信息:
本报告基于对历史主要市场大底数据的复盘,验证了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在识别市场底部的有效性。历史数据显示,市场大底时主要宽基指数的估值分位数均处于较低水平,通常PE 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保持在20%以内,多数甚至低于10%。相比之下,传统历史估值分位数和10年滚动估值分位数效果不及4年滚动分位数。此外,股债相对价值分位数提示市场底部往往偏早。报告旨在为未来市场出现估值低谷、市场恐慌时,提供更科学的估值分位参考指标,警示市场情绪极端与周期规律的影响。[page::0,3,13]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报告引言及背景



回顾《估值系列专题(一》中提出的推荐理由,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
  • 与国内权益市场中38-44个月股权周期和货币/信贷周期切实吻合;

- 优于传统的估值“中位数-方差”方法,克服估值分布右偏特性;
  • 在期货和期权市场带来的价格理性化背景下,4年滚动估值分位表现更出色,尤其在泡沫市场能更早识别顶部风险。


基于此,二篇报告延续第一篇思路,重点分析历史市场大底时估值分位数,以提供未来识别市场底部的重要指标。[page::0,3]

2.2 市场大底定义



报告严格区分市场底部的三个层次:
  • 阶段性底部: 向前向后各1个月最低价;

- 中期底部: 向前向后各1季度(91天)最低价;
  • 市场大底: 向前向后各半年(182天)最低价。


市场大底是本报告研究重点,指示了市场长期或关键周期的触底点。[page::3]

2.3 宽基指数市场大底及周期同步性



通过对13个主要宽基指数市场大底时间的统计(见图表1,2000年以来数据),发现不同指数(包含万得全A、中证全指、沪深300、上证指数、创业板指数等)在市场大底时间点高度一致,显示市场底部具有很强的同步性和系统性。

此外,市场大底几乎与货币/信贷周期的低点高度吻合(通过图表2的数据验证),进一步支持了“货币/信贷周期催生经济周期,进而决定权益估值周期”的理论。[page::4,5]

2.4 宽基指数估值分位数方法论



考虑到万得全A等主要宽基指数估值的非正态分布特性,报告提出采用估值百分位数指标来衡量估值高低,替代传统中位数及方差方法。具体方法有:
  • PE估值百分位数

- PB估值百分位数
  • 股债相对价值分位数:(计算公式为1/PE减去10年期国债收益率)


每种方法均采用三种口径: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10年滚动估值分位数及历史估值分位数。

图表3-5展示了万得全A自2000年起对应PE、PB及股债相对价值的估值分布柱状图,明显显示出估值分布的非正态、右偏特征,验证采用分位数方法的合理性。[page::5,6]

2.5 估值分位数模板及2022年9月例证



报告以2022年9月30日数据为例(图表6),展示了主要指数在PE、PB及股债相对价值方面的分位数情况,细化分层用颜色编码(20%、10%、5%以内分别用浅绿、深绿、墨绿标识),以期提供实盘使用指引。[page::6]

2.6 复盘历史市场大底估值分位数



报告选择了自2005年至2022年间8个市场大底节点,逐一复盘各主要宽基指数PE、PB和股债相对估值分位数表现,综合体现市场大底估值特征:
  • 2022年4月26日:13指数中11个PE 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位于20%以内,股债相对价值分位数则更为极低,12个处于10%以内。PB估值分位数也表现低位。这也反映了疫情冲击下的市场恐慌情绪。[page::7]
  • 2020年3月23日:新冠疫情冲击造成市场直线下跌,万得全A创新低。此时7个指数PE 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低于20%,股债相对价值分位数均低位,9个PB估值处于低位。整体属于牛市中期大幅回调,市场信心逐渐恢复。[page::8]
  • 2018年10月18日:贸易战导致市场持续下落,12个宽基指数PE分位数均低于20%,11个股债相对价值分位数低位,PB估值分位数同样极低,大底特征明显。[page::9]
  • 2016年1月28日:牛市后急跌,12个指数PE均大于20%,仅少数字指数低估,股债相对价值及PB分位数多数合理,反映该大底不属于估值极端底部,而是估值合理区间的震荡低点。[page::9,10]
  • 2012年12月3日:长周期低点,估值处于极低水平,10指数PE分位数均<20%,虽然部分估值指标偏离,但整体仍具底部特征。[page::10]
  • 2010年7月5日:大底后快速反弹,PE估值分位数较低,股债相对价值处低位,表现出强反弹信号。[page::11]
  • 2008年11月4日:全球金融危机大底,估值处极低位,PE大多处于5%分位数以内,股债相对价值和PB同样极低,典型的市场低谷。[page::12]
  • 2005年7月18日:估值极低,9指数PE、PB及股债相对价值均处于低分位,碳显出明显的大底估值特征。[page::12,13]


整体数据显示,除2016年回调属估值合理震荡外,其余大底时估值均在较低分位数,尤其是PE的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表现最佳。[page::7-13]

2.7 风险提示



报告指出,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的有效性依赖于权益周期与货币/信贷周期同步性,若有重大宏观事件(如战争、地缘政治冲突)导致货币政策扭曲,则估值分位指标的参考价值可能受损。此外,历史统计规律可能失效,投资者需警惕量化指标本身的局限性。[page::0,14]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主要宽基指数的市场大底(2000年以来)



本表列示了多个宽基指数在2000年后标记出的市场大底日期,包含各大指数对应的底部时间点。数据呈现市场大底时间在不同指数中高度重合,数据标记“√”显示指数在对应日期达到底部。

解读:
  • 市场大底并非个别指数事件,而是多指数同时出现,验证市场整体一致性的观点。

- 万得全A和中证全指市场大底时间几乎同步,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样本。
  • 这为后续估值分析提供坚实数据基础,确保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page::4]


图表2:货币/信贷周期低点与权益周期低点时间对比



此表比较货币/信贷周期与权益周期的时间节点。大部分权益周期起点与信贷周期低点时间差别极小(±几个月以内),验证了货币/信贷政策对市场估值周期的引导作用。

解读:
  • 说明市场底部出现时的估值低位与宏观货币政策调整高度相关。

- 理论上支持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基于周期的有效监测功能。[page::5]

图表3-5:万得全A估值分布(PE、PB及股债相对价值)



通过柱状频数图展现了自2000以来万得全A在PE、PB及股债相对价值的分布。均呈现明显右偏态,说明绝大多数时间估值较为集中,但存在极端高估状态。

解读:
  • 估值非正态分布是采用分位数方法的理由,避免均值和方差被极端值扰动。

- 千分位阶的估值含义更直观,便于判断当前市场所处估值位置。
  • 这支撑了报告使用分位数作为底部估值信号的科学性。[page::5,6]


图表6:主要宽基指数2022年9月30日估值分位数



详细列出各宽基指数在PE、PB及股债相对价值上的多口径估值分位数。数据表明多数指数PE和PB估值处于低分位(10%-20%),为投资者实操提供参考基点。

解读:
  • 结合颜色编码反映市场估值风险层级,指导投资者合理布局。

- 显示了不同指数之间估值差异和分位数的跨期对比,验证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的重要性。[page::6]

历史大底分位数图表(7-14)



表格详尽展示了8个重要历史大底时间点各指数PE、PB及股债相对估值的分位表现,反复印证市场大底均与估值极低分位匹配:
  • 多数时点PE 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均低于20%,且多出现低于10%甚至5%的极低估值分位。

- 部分年份(2016年例外)也验证了估值回归合理区间而非极端低估。

解读:
  • 这些数据构成强有力的量化证据,说明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是识别底部的有效并且超越传统指标。

- 股债相对价值分位数则呈现出提示底部偏早的特性,表明该指标更适合参考性使用。[page::7-13]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核心估值方法包括:
  • PE估值百分位数:基于市盈率估值的历史范围分布,判断当前PE处于历史高低的哪个位置。

- PB估值百分位数:类似逻辑,用于衡量市净率的估值地位。
  • 股债相对价值百分位数:计算股市相对于债券(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衡量)估值的相对水平,体现资产配置视角。


以上采用4年滚动(短期)、10年滚动(中期)及历史全周期观察,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在多次复盘中表现出最佳的底部识别能力。

报告未涉及复杂的现金流折现(DCF)模型或市盈率倍数法的估值推导,主要侧重于历史估值分布统计与分位数的量化应用,适合宏观与资产配置视角。[page::0,5,6,13]

五、风险因素评估


  • 周期变化及政策风险: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的效力建立在权益周期和货币/信贷周期的稳定性上,战争、地缘冲突等重要宏观事件可能调整货币政策周期,导致估值分位数指标失准。

- 历史数据局限性:量化模型和分位数指标基于历史统计数据,历史规律不保证未来必然重复,存在失效可能。
  • 误判时间效应:如部分年份(2016年)因先前牛市导致估值未能处于低分位视为底部,警示估值指标仅为辅助工具,需结合其他市场信号判断。


报告建议投资者结合宏观政策、货币环境及市场情绪综合判断,避免单靠估值分位数指标盲目投资。[page::0,14]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指标适用范围限定性: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对侧重周期性较强的权益市场表现优异,但报告未充分展开该指标在不同市场结构变化、行业轮动或特殊经济结构下的潜在表现偏差。

- 股债相对价值指标偏早提示风险:报告自身指出股债相对价值分位数常提示底部偏早,表明该指标的使用必须谨慎并辅以其他信号,否则可能导致过早介入风险。
  • 部分数据完整性与表格显示:部分历史估值表格中存在数据缺失或格式不对称,可能影响对个别指数细节的深入解读。但整体趋势和统计有效结论不受影响。

- 未深入探讨估值与基本面关系:报告主要从估值视角出发,缺少对宏观经济基本面(如盈利增长、企业债务风险、政策导向)与估值关系的更多剖析。

整体看,报告立场稳健,基于大量数据支撑,但需要在实际应用中结合更广泛的市场变量及风险因素判断。[page::7-14]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通过系统复盘2000年以来中国主要宽基指数在市场大底时的估值分位数表现,得出以下关键结论:
  • 市场底部估值低位显著:大部分市场大底时,主要宽基指数PE的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处于历史20%以内,高频出现10%甚至5%以内的估值低谷,说明估值极度具有周期性和反转潜力。

- 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高效识别底部:相较于历史分位数和10年滚动分位数,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能更准确、更及时地反映市场大底的估值水平,具有较强的投资参考价值。
  • 股债相对价值分位数偏早提示:该指标虽提供资产配置视角,但多次出现提示底部过早的情况,需与其他指标结合使用。

- 市场底部时间具有高度一致性:不同宽基指数的市场大底基本同步,且与货币/信贷周期底部几乎重叠,进一步支持周期理论。
  • 存在局限和风险:估值周期可能因宏观冲击失效,且量化指标也不能单独作为决策依据,投资需结合多维度考虑。


报告整体立场稳健,支持在市场处于极端悲观情绪时,利用4年滚动估值分位数作为重要辅助判断标准,帮助投资者洞察市场底部,合理配置资产,防范“这次不一样”的非理性恐慌情绪风险。[page::0,4,7-13,14]

---

以上分析全面涵盖报告全文核心观点与数据,深入解析各章节论述及图表贡献,力求为投资者和研究员提供专业、系统的报告架构解构与细致内容理解。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