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金 | AH比较系列(3):买A还是买港?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比较A股与港股市场的产业结构与盈利表现,梳理两地优势行业及市值构成,深入分析资金流动与政策影响带来的市场弹性差异,并基于产业景气及资金面判断A股下半年仍有相对优势,为投资者提供选股及配置参考 [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

速读内容


A股与港股市场表现及资金面差异 [page::0][page::4]

  • 2025年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表现强劲,上证指数突破3700点、日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沪深300和全A指数涨幅分别达7.3%和9.8%,显著跑赢同期恒生指数5.0%和恒生国企指数4.2%的涨幅。

- 资金面上,A股赚钱效应显著提升,资金结构改善,吸引了更多增量资金入场,形成市场上涨正向循环。
  • 政策“反内卷”措施对新能源等A股高权重板块形成积极支撑,使A股市场相对港股弹性更优。


产业结构及盈利贡献对比 [page::0][page::1][page::2][page::3]


A股主要优势产业:

  • 中游制造业盈利占比13%,能源原材料占15%,大消费(14%含白酒、家电)和硬科技(14%)占比较高。

- 新能源中上游设备如电池、光伏设备占比较大,贡献超5%盈利,但经历过产能周期调整,盈利边际改善中。
  • 医药产业链完整,医疗器械为主要贡献,盈利占3%。


港股主要优势产业:

  • 金融业占55%,软创新(互联网、科技)占30%,新型消费及医药创新显著崛起。

- 创新药生物科技盈利占比由0.4%提升至1.6%,吸引大量资金关注。
  • 新能源以下游新能源汽车及造车新势力为主,盈利贡献尚弱。


市值权重结构差异 [page::3][page::4]


| 指数 | 金融(%) | 硬科技/软创新(%) | 大消费(%) | 中游制造(%) | 新能源相关(%) | 其他 |
|----------|----------|------------------|------------|--------------|---------------|-------|
| 沪深300 | 26 | 硬科技14 | 24 | 11 | 电力设备新能源7 | 地产3 |
| 恒生指数 | 55 | 软创新30 | 14 | 5 | 能源原材料6 | 地产4 |

市场后续演绎与投资建议 [page::4][page::5]

  • A股弹性优于港股,受益于个人投资者加速入市及产业链压力缓解,A股有望继续相对占优。

- 聚焦产业链核心及景气度高的行业,包括AI/算力、创新药、军工、有色金属、新能源光伏及证券保险等。
  • 资金流入和政策加码可能带来估值波动,需关注宏观和货币政策演变。


深度阅读

中金《AH比较系列(3):买A还是买港?》深度解析报告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标题:《AH比较系列(3):买A还是买港?》

- 作者:李求索、刘欣懿、黄凯松、李瑾、魏冬、张歆瑜(中金公司分析师团队)
  • 发布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公司)

- 发布日期:2025年8月18日07:39,北京时间
  • 主题:深度剖析A股市场与港股市场(AH市场)投资选择,探讨两地市场走势、产业结构及未来投资机会

- 核心论点
- 下半年A股市场表现优于港股,受益于资金面改善和产业政策支持。
- A股和港股各有优势产业板块,反映不同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特征。
- 未来资金流入、政策推动及产业景气度将影响两地市场表现,短期内A股可能保持弹性优势。
- 给予投资者以产业选择及市场趋势的参考,特别是在“反内卷”政策背景下,新能源与创新科技板块值得关注。

总体目标为帮助投资者理解两地市场基本面差异与动态,把握未来市场方向及资产配置重点。[page::0][page::4]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行情综述与市场表现(第0页)


  • 关键论点

- 2025年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表现强劲,三大指数纷纷创近四年新高,上证指数突破3700点,日成交额重回2万亿元以上。
- A股年初至今涨幅: 上证指数+10%,万得全A+16%;下半年涨幅: 上证约+7.3%,万得全A约+9.8%。
- 港股市场也有所回升,恒生指数曾突破25000点,恒生及恒生国企指数下半年涨幅分别为约5.0%和4.2%,略逊于A股。
- A股跑赢港股主要因资金面积极变化,赚钱效应吸引增量资金入市,同时“反内卷”政策更利于A股的结构优势。
  • 数据解析

- 涨幅数据反映A股在本波行情中的强势表现、资金活跃度提升,具备较高的市场参与度和流动性支撑。
- 港股虽有回升但幅度较小,短期资金流入动能弱于A股。
  • 逻辑说明

- 作者强调资金面变化是核心驱动力,主要体现在资金筹码结构的改善和利润驱动的投资逻辑。
- 政策推动尤其“反内卷”政策对A股的新能源及相关行业形成利好预期,进一步支撑行情。
  • 结论引出

- 研究目的是系统梳理两地的产业结构及优势,帮助投资者判断未来资金流向及市场弹性。[page::0]

2.2 A股与港股产业优势对比(第0页-第1页)


  • 关键论点

- A股中游制造业盈利占比明显高于港股(12.3% vs 5.8%),大消费表现持平,两地科技领域有所差异(A股7.3%,港股10.4%)。
- 金融行业占比均超25%,港股更高接近30%,金融板块对市场影响深远。
- 两地市场结构差异明显:A股以硬科技、新能源中上游、泛消费为特色;港股则聚焦软创新(互联网)、稀缺互联网龙头和新兴消费。
  • 具体数据说明

- A股大消费(食品饮料、白酒等)及科技板块市值占比显著(白酒有6.5%权重),而港股大消费和软创新合计占比高(软创新29.6%)。
  • 逻辑及意义

- 产业聚焦反映两地市场不同的资本青睐与经济侧重点,A股偏制造和硬科技,港股偏创新服务与消费升级。
- 投资者可根据不同产业的成长性和景气度,选择更符合预期的市场板块。
  • 趋势判断

- A股市场结构偏向产业链较全和政策支持的硬科技与新能源。
- 港股则从全球竞争优势角度,依托稀缺性和软创新优势吸引资金。[page::0][page::1]

2.3 细分产业深度分析(第1页)


  • 硬科技 vs 软创新

- A股硬科技板块(半导体、电子)受行业高景气和政策驱动,当前约贡献3.5%盈利,1Q25阶段实现高速增长,盈利能力正逐步修复。
- 港股软创新(互联网巨头)受益AI科技革命,贡献盈利高达13.5%,占恒生指数权重约30%,吸引大量境内外资金。
  • 泛消费 vs 新型消费

- A股泛消费领域稳定,白酒行业持续贡献约2.5%盈利,龙头ROE达20%以上,市场占比显著,但增长面临内需下行压力。
- 港股聚焦新型消费(连锁餐饮、新渠道零售、潮玩娱乐),近3年盈利增速超过200%,市值快速扩张。
  • 新能源中上游 vs 下游应用

- A股新能源上游(电池、光伏设备)经历资本开支周期后供需失衡,盈利边际下降,但1Q25电池板块盈利同比增长超20%,受“反内卷”政策促进盈利改善。
- 港股新能源集中在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稀缺,盈利贡献较弱,仍处于转型期。
  • 整体分析

- 两地新能源产业链有所分工,A股更依赖中上游制造,港股偏重智能下游应用。
- 软创新与硬科技所属行业反映技术创新层面的市场分布。
  • 投资启示

- 硬科技和新能源中上游板块在A股有较强发展潜力,港股软创新领域因AI发展具备确定性增长预期。
- 消费领域演变,重点关注新型消费迅速扩张带来的机会。[page::1]

2.4 医药产业链比较(第2页-第3页)


  • A股医药产业链

- 产业链较为完整,涵盖医药制造、医疗器械等,贡献约3%的盈利。
- 龙头企业依托创新和国产替代在市场份额和业绩上具竞争力,但政策影响导致近年波动。
  • 港股创新药

- 专注于创新药和生物科技,盈利占比由2022年的0.4%上升至2024年的1.6%,显示强劲增长动力。
- 多家优质医药企业选择港股上市,提升板块吸引力。
  • 图表分析(图表1、2):

- A股盈利主要集中金融(51%)、能源原材料(15%)、中游制造(13%)及大消费(10%)。
- 港股盈利结构金融占比更高(55%),能源(10%)、非必需消费(10%)及信息科技(6%)占比明显,创新药占比虽小但增长迅速。
  • 结论

- A股以全产业链优势竞争,港股在创新药领域实现突破,形成“创新+制造”的双核驱动。
- 投资者可结合两地医药板块特点,布局创新及制造领域相关潜力股。[page::2][page::3]

2.5 两地市场结构权重对比(第3页)


  • 沪深300指数市值权重分布

- 金融26%、大消费24%、硬科技14%、能源原材料10%、电力设备新能源7%、中游制造11%。
  • 恒生指数权重

- 软创新30%、金融33%、大消费14%、能源原材料6%、中游制造5%、地产建筑4%、其他TMT 8%。
  • 解读

- A股更为突出硬科技、新能源、电力设备的权重,体现政策和产业支持优势。
- 港股软创新和金融占据主导地位,反映其市场定位及投资者预期。
  • 对比意义

- 市场结构差异使两地受益产业与资金流向存在区别。
- 投资组合配置时需考虑两地板块权重及成长潜力不同。[page::3]

2.6 后续市场演绎与投资建议(第4页)


  • 行情延续逻辑

- 增量资金快速流入A股,资金面转暖并增强赚钱效应,带动市场弹性优于港股。
- 若国内个人投资者持续入市及新能源、地产链压力释放,A股有望重夺相对优势。
- 外部环境方面,弱美元和货币体系重构下,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预计资金流入A股。
  • 政策利好

- “反内卷”政策更扶持A股高新能源权重板块,有助景气度提升。
- 未来政策力度若加强,A股相对受益将明显。
  • 建议关注板块

- AI与算力相关硬科技
- 创新药和军工
- 有色金属
- 光伏等新能源板块
- 业绩弹性较大券商与保险行业
  • 投资提示

- 指数波动可能加大,需注意资金流和估值变化带来的风险。
- 结合产业和基本面验证的高景气行业值得重点关注。[page::4]

2.7 沪深300与恒生指数历史走势(图表,5页)


  • 图表说明

- 显示2019年以来沪深300与恒生指数的相对表现及重要事件节点(如贸易摩擦、流动性危机、板块炒作等)。
- 多次资金入市期间,A股表现出显著弹性,近期个人投资者快速进入市场推动行情。
  • 解读

- 历史经验验证资金面变化为市场表现的关键变量。
- 近期A股受益于制度性吸引资金入市政策,实现阶段性跑赢港股。
  • 意义

- 未来行情延续性需关注资金流动趋势及宏观事件影响。[page::5]

---

3. 重要图表详解



图表1:A股盈利结构拆分(第2页)


  • 内容:按行业分布A股非金融盈利贡献比例。

- 数据
- 金融业占51%(最大块)
- 能源原材料15%
- 中游制造13%
- 大消费10%
- TMT7%
- 食品饮料4%
- 地产建筑0%
  • 趋势与意义

- 金融在A股中主导地位,说明资金市场和金融机构在利润构成中极其重要。
- 能源与制造显示我国产业链基础竞争力。
- 地产目前贡献基本退出,反映调控和行业周期影响。
  • 与文本联系

- 体现A股市场结构特点,支撑产业优势论点。
  • 限度

- 按盈利构成,未体现市值波动和未来增长潜力。[page::2]

图表2:港股盈利结构拆分(第3页)


  • 内容:港股市场盈利构成。

- 数据
- 金融占55%
- 能源10%
- 非必需消费10%
- 信息科技6%
- 工业和医药等占比较小。
  • 趋势与意义

- 更偏重金融,且非必需消费显示港股的软创新与新消费特色。
- 创新药虽占比小但成长迅速。
  • 文本匹配

- 与软创新和新型消费行业特征对应。
  • 局限

- 未分解软创新细节,未来创新药成长空间可能更大。[page::3]

图表3和图表4:沪深300 vs 恒生指数权重(第3页)


  • A股(图表3)

- 金融26%、大消费24%、硬科技14%、新能源及制造业合计超过20%。
  • 港股(图表4)

- 软创新30%、金融33%、大消费14%、制造和新能源占比相对较小。
  • 解读

- 市场偏向呈现了不同的产业成长逻辑和资金配置焦点。
- 对比反映A股硬核制造与新能源政策受益更突显,港股创新科技和消费升级更强。
  • 投资启示

- 两地投资可发挥互补效应,构建多元化组合。[page::3]

图表5:A股跑赢港股的三种情形(第4页)


  • 内容

- 展示恒生指数成份行业权重和可能驱动A股相对跑赢的三种情景,结合产业结构弹性因素。
  • 解析

- 其中软创新、金融和大消费是港股主导行业,A股新能源等核心优势受到政策驱动。
  • 逻辑

- 如果A股核心行业(新能源等)继续改善,或个人投资者持续加码,A股预计保持跑赢。
  • 投资建议

- 关注政策风向与资金流向关键指标,评估市场表现。[page::4]

---

4. 估值分析



报告全文中未包含详细的估值模型介绍或目标价预测,但通过产业盈利贡献和权重结构,隐含了A股因“反内卷”及资金活跃具有估值提升弹性,港股则依赖创新科技及新消费溢价。未来资本流向、盈利增长预期和政策环境将是估值合理性的关键驱动因素。

---

5. 风险因素评估


  • 资金流波动风险

- 尽管当前资金面积极,但若资金流入不足或外部环境突变,市场可能面临回调风险,尤其估值快速抬升后波动加大。
  • 政策风险

- “反内卷”政策力度若未持续加码,新能源等板块景气度难以维持,可能冲击行情延续。
  • 行业周期风险

- 新能源中上游曾经历供需失衡,去产能节奏不及预期可能影响盈利恢复。
  • 估值风险

- 部分板块估值高企,成长预期不确定,存在回调压力。
  • 国际市场风险

- 外部货币政策及地缘政治可能影响境内资金流动及A股、港股表现。
  • 缓解措施

- 报告建议关注业绩确定性强、政策支持明确、估值合理的板块,提示投资需谨慎跟踪资金面与产业政策变化。[page::4]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节阐释


  • 报告整体客观严谨,基于数据与市场事实做出产业结构及市场表现分析。但存在以下需注意之处:

- 对于港股“软创新”和A股“硬科技”优势的对比有一定主观解释倾向,具体板块盈利质量和市场接受度存在波动,未来产业演进存在不确定性。
- 报告侧重政策与资金面视角,较少涉及宏观经济基本面变化对两地市场的潜在影响。
- 如新能源领域,去产能和供需改善假设是盈利修复的重要前提,若产业周期判断失误,将影响预测准确性。
- 估值方面缺乏具体数字和敏感性分析,投资者还需结合完整财务模型做深入判断。
- 市场短期波动提示较多,但对套利机会和风险对冲策略未作展开。

上述均为基于报告内容内涵提出的审慎观点,提醒投资者在借鉴结论时需关注市场动态与多元信息。[page::1][page::4]

---

7. 结论性综合



本篇《AH比较系列(3):买A还是买港?》报告系统梳理了2025年8月当前A股与港股的市场表现差异、产业结构以及未来走势逻辑。结论主要有:
  • 市场表现:2025年下半年以来A股表现明显优于港股,得益于资金筹码结构的改善和赚钱效应,以及“反内卷”等产业政策支持。

- 产业结构差异显著
- A股优势集中于硬科技(半导体、电子)、新能源中上游(电池、光伏设备)、全产业链医药制造及传统大消费(白酒、家电)。
- 港股则以软创新(互联网巨头、AI)、新型消费和创新药研发为亮点,金融在两地皆重。
  • 资金面与政策驱动核心

- 资金流入和政策导向是当前行情的关键推动力,特别是人民币资产吸引资金和产业去产能情况改善,强化了A股的市场弹性。
  • 未来趋势

- A股预计将阶段性继续跑赢港股,尤其在新能源、AI及创新药、军工等板块受益政策呵护和资金支持。
- 港股则继续依赖软创新及新消费板块的成长动力,整体估值与回报吸引力仍较强。
  • 投资建议

- 建议聚焦景气度高、业绩验证充分的板块和龙头企业,结合资金面变化动态调整配置。
- 需密切关注政策变化、资金流动以及产业周期风险,警惕估值高企带来的波动。

图表穿插解读进一步支持了上述观点:
  • A股与港股盈利结构截然不同,体现产业及政策偏好差异。

- 指数权重分布显示A股新能源、硬科技板块权重提升,是A股跑赢港股的重要原因。
  • 资金流入及个人投资者参与度的历史数据图揭示了市场行情的周期性特征。


综上,报告为投资者在“买A还是买港”的核心问题上提供了清晰且数据支撑充足的分析框架和操作思路,强调阶段性A股优势和两地市场复合配置的互补价值。[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

---

附图示例



如下为报告中关键图表示例:
  • A股盈利结构拆分示意图



  • 港股盈利结构拆分示意图



  • 沪深300与恒生指数历史走势




---

(全文完)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