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禁、两融、陆股通、股票质押的截面溢价研究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采用截面回归方法研究限售股解禁、融资融券、陆股通和股票质押等事件对股票未来收益的影响。限售股解禁比例与负超额收益显著相关,而融资融券相关指标对未来收益无显著影响。陆股通持股比例与股票收益正相关,股票质押比例表现出典型的风险溢价特征,主要存在于中小市值股票中。研究提醒风险提示,历史规律可能变化,模型存在不确定性 [page::0][page::4][page::8][page::10]

速读内容


限售股解禁影响分析 [page::4][page::5]


  • 月解禁市值占总市值均值约17%,2015年后降至12%左右。

- 大规模解禁未必导致市场指数下跌。
  • 股票存在限售股解禁事件时,未来1个月股价存在负超额收益,且和解禁比例正相关。

- 表1显示解禁事件的月均值负溢价达-0.70%,信息比-1.88。

融资融券标的及比率分析 [page::5][page::6][page::7]




  • 融资融券标的股票数量由50只升至约900只。

- 虚拟变量截面溢价整体接近零,缺乏显著选股能力。
  • 融资余额远大于融券余额,但融资比例月溢价信息比仅0.85,影响有限。

- 融资融券相关指标对未来股票收益无显著截面溢价。

陆股通持股比例研究 [page::7][page::8]



  • 是否为陆股通标的与收益无明显关系。

- 陆股通持股比例与股票未来收益正相关,月均值0.22%,信息比3.06。
  • 持股比例变化对收益影响不显著。


股票质押比例及风险溢价特征 [page::8][page::9][page::10]




| 市值分组 | 月胜率 | 月均值 | 月标准差 | 信息比 |
|---------|--------|--------|----------|--------|
| 大市值 | 0.54 | 0.0008 | 0.0068 | 0.39 |
| 2 | 0.66 | 0.0029 | 0.0064 | 1.61 |
| 3 | 0.76 | 0.0031 | 0.0061 | 1.76 |
| 4 | 0.60 | 0.0035 | 0.0077 | 1.60 |
| 小市值 | 0.64 | 0.0034 | 0.0075 | 1.57 |
  • 股票质押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部分时间段溢价显著上升。

- 质押比例与未来收益正相关,具有风险溢价特征。
  • 选股效果中小市值显著,大市值不明显。

- 溢价存在时序波动,2015年涨幅显著。

研究结论与风险提示 [page::10]

  • 限售股解禁存在负超额收益和风险传递。

- 融资融券相关指标无明显截面溢价表现。
  • 陆股通持股比例为海外资金偏好指标,呈现正收益贡献。

- 股票质押比例是风险溢价体现,在中小市值市场表现更显著。
  • 历史数据规律可能变化,需警惕模型失效风险。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解读与分析


主题:解禁、两融、陆股通、股票质押的截面溢价研究
发布机构: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
分析师:冯佳睿、沈泽承
发布日期:2018年(具体日期未明确)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本报告题为《解禁、两融、陆股通、股票质押的截面溢价》,由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的冯佳睿和沈泽承两位金融工程研究团队分析师共同撰写。报告主要围绕A股市场中四类具体事件或因子——限售股解禁、融资融券业务(简称两融)、陆股通持股和股票质押的截面溢价效应进行实证研究。

核心论点包含:
  • 事件因子多为断点事件(非连续指标),非所有股票均有赋值(如解禁有解禁日,无的标的为0),因此采用截面回归进行溢价效应检验。

- 限售股解禁虽直觉上被认为对市场指数产生负面压力,但实证显示解禁市值的月度变化与市场指数收益的相关性微弱,解禁事件对个股存在无法由传统因子解释的显著负向超额收益,且随着解禁比例增大此负超额收益加剧。
  • 两融业务规模有限,融资融券标的的虚拟变量及融资、融券余额比例均无显著影响股票未来表现。

- 陆股通持股比例与个股未来收益存在显著正相关,但是否为陆股通标的不影响收益。
  • 股票质押比例整体与未来收益正相关,尤其在中小市值股票中表现为典型风险溢价。

- 风险提示包括历史规律可能变化和模型失效风险。
该研究综合应用了Wind数据库统计数据与海通证券内部截面回归模型,强调实证回归的客观性,未进行主观调整,数据期从2009年起至2018年5月。

---

二、深度章节解读



2.1 限售股解禁部分



关键论点与逻辑:
  • 限售股因非流通,有价格锁定期。解禁时大量股份涌入市场,潜在股东减持风险可能导致股价波动。

- 统计上,限售股解禁规模占A股总市值平均约17%,2015年后降至12%左右(图1)。但月度解禁市值占比与中证全指收益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0.18,1.63的T值)表明大解禁未必伴随市场整体跌势。
  • 通过截面回归,将是否有下月解禁事件及解禁比例作为变量纳入模型,实证检验因子溢价。表1显示解禁事件Dummy与解禁比例分别对应月均负溢价-0.70%和-0.18%,信息比均显著为负,说明解禁事件股票趋于产生负超额收益。

- 时间序列分析(月溢价与累计溢价图2、3)进一步确认此负面效应稳定且持续。

数据解读:
  • 表1中“月胜率”为统计月份中,溢价为正的月份比例,约28%和24%,大部分月份股票有负溢价。

- “信息比”是风险调整收益指标,负值且绝对值较大说明异常收益稳定且显著。
  • 图1揭示市场对大规模解禁恐慌预期未必转化为整体指数下跌,反映市场对此事件已有定价机制或其他因素抵消。


财务假设与模型:
  • 截面回归模型在控制传统因子后加入限售股解禁虚拟变量,假设解禁效果为线性影响,适用于区分个股表现。

- 使用估算的限售股解禁比例是当月解禁股数除以流通股本比例,反映潜在解禁压力大小。

小结:限售股解禁虽未明显拖累市场指数,但个股解禁事件带来负面超额收益,且此效应与解禁规模正相关,投资者需警惕这一隐含风险。

---

2.2 融资融券(两融)部分



关键论点与逻辑:
  • 两融标的由交易所按上市时间、流通市值、波动率等条件筛选,意在确保标的股票流通性与风险控制。

- 构造融资融券标的虚拟变量,对比两类股票未来截面收益,发现整体溢价不显著(表2)。
  • 估算融资余额、融券余额与流通市值的比例,对应的截面溢价微弱且不稳定,无统计显著性支持两融额度影响未来表现。


数据解读与趋势:
  • 融资余额自2010年起快速增长,2015年达到峰值超过7000亿元,融券余额相较极低,仅约30亿元,说明融资杠杆远大于融券做空。

- 图4、5展示融资融券标的虚拟变量月溢价波动,早期标的少使得统计波动大,后期略有提升但整体无明显超额收益。
  • 融资余额比例月溢价图8、9显示2015-2016年溢价有所增加,但整体期间均值仅0.06%,信息比0.85,证据不足支撑持续因子效应。


小结:两融标的身份及融资余额比例未表现出对未来股票收益的显著驱动作用,两融业务规模局限性和杠杆结构导致其对收益的影响边际效应有限。

---

2.3 陆股通部分



关键论点与逻辑:
  • 陆股通为港资投资A股渠道,过去两年标的数量稳定于1400-1500只,优质蓝筹例如贵州茅台居高位。

- 是否为陆股通标的的虚拟变量在截面回归中无显著影响(胜率53%,均值-0.01%),表明入选标的对未来溢价影响有限。
  • 陆股通持股比例则是更直接的资金偏好指标,显著正相关于未来收益(表3,月均0.22%,信息比3.06),且溢价累计稳定上行(图10、11)。

- 持股比例增减月变化值对收益解释能力较弱,表明资金流动速度对短期收益影响有限。

数据解读:
  • 持股比例的高胜率(79%)和较高信息比反映外资青睐股票未来表现优异,尤其集中于优质高市值标的。

- 图10显示波动但整体正向月溢价,图11的累计曲线稳健上升,验证了正相关的时间稳定性。

小结:陆股通持股比例因反映实际外资持股偏好,是显著的正向选股因子,值得关注;但只是标的身份本身则无统计意义。

---

2.4 股票质押部分



关键论点与逻辑:
  • 股票质押作为融资方式,近年来市值大幅上升,2018年5月合计超6万亿元(图12)。

- 质押比例构建截面因子检验溢价,整体表现为正溢价,月均0.24%,信息比1.65(表4),表明较高质押比例对应较高未来收益。
  • 质押溢价具有明显时序波动:2015年市场大涨推动溢价大幅提升,后期有所回落但总体正向。

- 分市值组分析(表5)窥见风险溢价特征:大市值股票中质押比例无明显溢价,中小盘股票中显著正溢价,反映在中小盘中质押股承担更高风险从而获得风险溢价。

数据解读:
  • 图13质押比例月溢价时间序列波动较大,但图14累计序列总体线性上升,验证溢价的持续性。

- 分组表5中大市值组月均溢价仅0.08%,信息比0.39,弱于其他组。中小盘往往风险更大,更能获得超额收益补偿。

小结:股票质押比例是一个典型的风险溢价因子,尤其对中小市值股票未来表现有正向预示功能。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 :月解禁市值占比与中证全指走势

  • 左轴为月解禁股份市值占A股市场总市值的比例,右轴为中证全指价格指数。

- 观察显示高解禁占比年份如2009、2013存在峰值,但并未与指数走势完全同步下跌,说明大规模解禁未必拖累整体市场。

图2 & 图3 :次月解禁比例月溢价及累计值

  • 图2柱状图显示大多数月份次月解禁比例对应负溢价,负月溢价贡献主导。

- 图3(累计值)整体平稳上升,表明累积负溢价效果持续稳定,支持解禁带来个股负超额收益。

图4 & 图5 :融资融券虚拟变量月溢价及累计序列

  • 图4波动显著,尤其样本初期,符合标的数量少导致统计不稳。

- 图5累计序列表现出稳步上涨趋势,尤其2013年以后,可能反映两融标的效应略有提升。

图6 & 图7 :融资余额与融券余额走势

  • 图6融资余额增长显著,2015年市场上涨期达峰值,与指数走向同步。

- 图7融券余额极低,波动较小,显示做空力度受限。

图8 & 图9 :融资余额比例月溢价及累计序列

  • 图8月溢价分布随机,无显著趋势。

- 图9累计溢价表现出短暂提升,但整体较为平稳。

图10 & 图11 :陆股通持股比例溢价与累计

  • 图10月溢价波动中趋于正向,图11累计值稳步上升,明显反映资金看好。


图12 :股票质押总市值走势

  • 股票质押市值稳步增长,2015年波动明显,整体呈上升趋势。


图13 & 图14 :股票质押比例月溢价和累计序列

  • 图13波动指向2015年市场行情带动溢价波动,图14累计曲线明显上升,说明风险溢价逐步体现。


---

四、估值分析



报告主要通过截面回归模型剖析各因子对截面超额收益的影响,省略传统估值模型的现金流折现或倍数法细节。
  • 所用方法为跨股票截面回归,这种方法允许控制多个因子同时影响,排除传统选股因子后,独立计算各事件因子溢价。

- 关键输入变量为事件虚拟变量(如解禁Dummy、两融标的Dummy)、比例变量(如解禁比例、陆股通持股比例、融资余额比例、股票质押比例)。
  • 永续增长率、折现率等估值参数未涉及,因本报告关注于横截面收益差异而非公司绝对价值估算。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提及两大风险:
  • 历史规律变化风险:过去实证的溢价效应不保证未来仍准确,市场结构、监管变化可能使模型失效。

- 统计模型失效风险:线性截面回归假设因子影响线性且稳定,实际中可能存在非线性或变动效应,模型拟合可能不充分。

风险提示强调仅凭历史统计关系构建的模型可能具有限制,投资者应保持谨慎。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坚守量化模型客观原则,排除主观判断,但也承认模型固有局限。

- 对于限售股解禁,用线性截面回归捕捉溢价或存在简化,可能忽略市场情绪等非线性波动因素。
  • 两融因规模较小和融券不足,难以形成统计效应,投资者应警惕此因子实际操作中信号弱。

- 陆股通样本期只有14个月,时间极短,结论虽显著但样本代表性和稳定性存疑。
  • 股票质押作为风险因子,体现了中小盘风险溢价,投资者需识别其兼具风险提示的双向属性。

- 研究主要覆盖至2018年5月,后续市场环境变动可能影响结论适用性,该点未在报告中详述。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深入揭示了限售股解禁、融资融券、陆股通持股比例及股票质押四类事件/因子在中国A股市场的截面超额收益表现。主要发现是:
  • 限售股解禁:大规模解禁并未拖累市场整体指数,但对个股存在显著负超额收益,且其幅度随着解禁比例提升而加深。投资策略上应警惕即将解禁的股票风险。

- 融资融券因子:不显著影响未来收益,反映市场两融业务规模和融券做空的整体有限性。此因子效应弱,投资实务中难以利用。
  • 陆股通持股比例:作为衡量境外资金青睐的直接指标,与未来股价表现正向相关,信息比高且稳定,构成有效选股因子,具有较强的投资参考意义。

- 股票质押比例:体现出典型风险溢价,特别在流通市值较低、风险较高的中小盘股票中,质押比例高伴随未来正超额收益,但也提醒质押相关风险。

所有实证均采用截面回归方法,控制传统因子后观察事件因子的独立效应,说明这些统计关系在剔除常见因素干扰后依然稳健。

图表数据清晰支撑结论,视频序列展示了这些溢价效应的时间稳定性及阶段性波动特征。该研究为投资者提供了识别A股市场中部分结构性风险和资金偏好的工具和视角。

报告评级及意图总结:


报告未给出明确的投资评级和目标价,核心目的是量化评估特定事件对未来收益的截面溢价,为投资策略构建提供实证基础。

---

(本分析全文基于海通证券研究所原文,引用原文页码见对应段落末尾标注。)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