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负向螺旋:低通胀的破局之道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深入分析了我国2023年以来持续低通胀的现象,指出金融地产周期下行和居民收入预期疲软形成负向螺旋,导致通胀长期低位运行。生产端景气回升与消费信心低迷产生量价背离,PPI和CPI双双承压。房价周期调整对耐用品、可选消费品价格形成传导,同时信用紧缩抑制消费和投资。报告提出通过修复企业资产负债表与改善居民现金流量表,配合财政货币协同发力,重建市场信心,打破低通胀困局,[page::0][page::1][page::2][page::3][page::16][page::17][page::18]

速读内容


低通胀普遍且持续,CPI、核心CPI维持低位震荡 [page::0][page::2][page::3]


  • 2023年至2025年初CPI同比长期徘徊于零附近,核心CPI涨幅维持0-1%区间。

- 八大类CPI分项“一升七降”,仅黄金、珠宝等价格上涨,房租、烟酒、交通通信等多数分项价格回落。

生产与消费景气度显著分化,居民消费信心持续低迷 [page::4][page::5]



  • 2025年一季度企业景气指数攀升至108.5,显示生产端回暖。

- 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低迷,2024年三季度跌至87左右,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从0.66降至0.64。
  • 居民存款扩张远超企业,资金在企业与居民间循环受阻,消费需求未有效释放。


PPI连续32月负增长,收入增速放缓加剧通缩担忧 [page::5][page::6]


  • PPI自2022年10月起连续负增长,2025年5月降至-3.3%。

- 近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从近8%回落至不足5%,工资放缓降低通胀支撑力。
  • 低通胀从房租逐步向耐用品、可选消费品扩散,显示通胀压力结构性蔓延。


金融地产周期下行引发信用紧缩,房地产周期影响通胀 [page::7][page::8][page::9][page::10]



  • 房价自2021年6月高点回落,房租CPI年均增速下降约3个百分点,带来核心CPI约0.5个百分点拖累。

- 居民新增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骤降至5.4%,同时银行贷款利率下滑但民间融资利率维持高位,信用利差拉大。
  • 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比重从44.3%降至27.6%,财政收入和支出均承压,形成财政紧缩。


收入预期疲软导致居民消费降级,消费结构显著调整 [page::11][page::12][page::14][page::15][page::16]




  • 受工资增长放缓、就业压力和“内卷式”竞争影响,居民收入预期下行。

- 高端烟酒价格下滑,中低端白酒销量占比上升,旅游出游人次增加但人均日花费下降,表现出明显消费降级倾向。
  • 核心CPI与房价预期、房租CPI与收入预期高度正相关,收入预期疲软限制消费支付能力。


财政货币协同发力,双轮驱动打破低通胀负向螺旋 [page::17][page::18]

  • 货币宽松效果受限,流动性扩张未有效转化为真实市场需求,风险溢价高企制约通胀回升。

- 通过注资、降息、贷款贴息等手段修复企业资产负债表,缓解企业应收账款压力,稳定信用扩张能力。
  • 改善居民现金流量表,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优化转移支付,减轻居民贷款利率负担,促进消费能力提升。

- 需多方协同推进结构性改革,稳房地产市场、提振收入预期,畅通企业与居民间资金循环,激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中金缪延亮 | 打破负向螺旋:低通胀的破局之道
2025年07月04日发布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打破负向螺旋:低通胀的破局之道》

- 作者:缪延亮(中金公司分析员)
  • 发布日期:2025年7月4日

- 发布机构:中金公司
  • 研究主题:我国当前经济的持续低通胀现象分析及政策破局路径探讨,重点分析金融地产周期、居民收入预期对通胀形成的影响,以及财政、货币政策如何协同打破低通胀局面。


核心论点总结:
本报告系统阐述了我国自2023年以来持续低位运行的低通胀现象,指出金融与房地产周期下行以及居民收入预期疲弱,形成“房价-收入预期”的负向螺旋,成为低通胀的关键推手。报告强调通胀形成机制为货币、信用和预期的共同作用,指出单靠货币宽松难以扭转低通胀,提出修复企业资产负债表和改善居民现金流量表的两大政策方向,配合财政和货币政策,才能破局低通胀,实现内需和价格的同步恢复。[page::0,1,2,17]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低通胀现象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 物价普遍低迷且持续

CPI同比增速长期徘徊在零附近,核心CPI涨幅稳定在0-1%,GDP平减指数连续8季负增长,超过历史1998-1999年通缩期。结构上,除黄金、珠宝饰品价格上涨外,其余七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涨幅均回落,房租增速明显下行至零增长,表明是普遍的总需求不足而非局部供过于求导致的低通胀。[page::0,2]
  • 量价背离及生产消费信心分化

实际GDP保持约5%增长,但GDP平减指数负增长,体现经济增长未转换为居民消费信心提升。企业景气指数已回升至108.5(>100显示经济景气),而消费者信心指数在疫情短暂回升后持续走弱,2024年已降至历史低点85.8。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从2019年的0.66降至0.64。货币滞留居民部门形成定期存款,而未回流企业,资金循环受阻,货币传导失效。[page::0,3,4,5]
  • 生产端PPI与消费端CPI同步低迷

自2022年10月起,PPI连续32个月负增长,2025年5月降至-3.3%。PPI与CPI双双承压,凸显需求不足压力。对比2012-2016年PPI虽长时间负增长但CPI保持正增长的局面,主要差异是当时居民收入增速高达10%,而如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降至不足5%。收入增速放缓导致工资推升CPI的动力不足。[page::1,5,6]
  • 低通胀压力结构性传导

起初房租CPI率先下行,随后耐用消费品、可选消费品价格逐步走弱。金融地产周期下行,链条上下游均受拖累。黄金、珠宝等保值商品价格涨幅虽高,但占比有限,难以形成整体价格支撑。[page::1,6,7]

2.2 本轮低通胀的关键推手


  • 金融地产周期下行与信用收缩

2017年金融周期见顶回落,房地产价格自2019年以来涨幅明显放缓,2021年二手房价格触顶。房租CPI占核心CPI权重约13%,下降直接拉低约0.5个百分点。居民新增贷款占比从2021年的34.9%骤降至5.4%,显示居民部门贷款极度萎缩。尽管基准利率下降,银行贷款利率与民间融资利率信用利差扩大,信用环境趋紧。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土地出让收入占比从44.3%降至27.6%,财政紧缩效应显著,对实体经济支持能力下降,财政加速器效应加剧经济风险。[page::1,7,8,9,10]
  • 收入预期疲软与“消费降级”

疫情后就业和收入增速放缓,劳动年龄人口达峰,灵活就业上升,工作时长延长形成“内卷式”竞争氛围。居民收入预期下滑,影响消费意愿和消费结构。高档烟酒价格下跌,低端烟酒市场份额扩大;法定节假日出游人数增加但人均消费下降,消费更趋理性节约,体现“消费降级”特征。[page::1,11,12,14,15]

2.3 收入预期对消费的实证分析


  • 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建立RES模型,区分收入、房价、利率及房地产金融“金融自由化”部分的预期内与预期外成分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

- 结果显示预期内和预期外的收入变动对消费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预期外收入变化对消费弹性更高。房价和利率对消费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房地产金融的“未预期”扩张有挤出消费效应,反映房地产信贷过度扩张可能抑制居民消费。[page::12,13]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2:CPI和核心CPI低位震荡与构成分项“一升七降”

  • 显示自2023年以来CPI和核心CPI的走势持续低迷,接近0%水平震荡。

- CPI八大分项中,黄金珠宝价格上涨明显(5.4%),其他类别价格普遍下滑或增速放缓,其中房租降幅显著,证明整体通胀压力处处受压制。
  • 支撑文本论断“物价低迷持续,通胀压力普遍存在”。[page::3]


图表3-5:企业景气指数回升与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下降;边际消费倾向下移

  • 企业景气指数由疫情后低迷回升至108.5,显示生产端复苏。

- 消费者信心跌至历史低位85.8,居民消费意愿不足。
  • 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反映居民新增收入向消费转化能力降低。

- 说明生产端与消费端严重剪刀差。[page::4,5]

图表6-8:通胀压力从房租传导至耐用品与可选消费品;核心CPI与地产周期同步回落

  • 房租CPI率先下滑(由3%下降到约0%附近),继而家电家具等耐用品和可选消费品价格承压并下行。

- 核心CPI走势与中大型城市新建和二手房价下滑高度同步。
  • 说明地产周期对通胀具强大传导机制,房租与地产价格调整直接影响整体价格水平。[page::6-8]


图表9-11:银行贷款利率与民间融资利率利差走阔;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占比下降;可选消费品CPI滞后房价变动

  • 银行贷款利率下行,民间融资利率上升,利差扩大意味着银行利率下降未能带动整体信用宽松。

- 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占财政收入比例快速下滑,财政资源受挤压。
  • 可选消费品价格滞后于房价下跌趋势。

- 进一步佐证金融周期负向影响对通胀的深层作用。[page::9-10]

图表12-13:灵活就业岗位供需增加,劳动者周均工作时间由46小时升至近49小时

  • 灵活就业岗位需求和供给均上升,显示就业结构调整,但薪酬与岗位难完全匹配,增加收入预期不确定性。

- 工作时长增加反映“内卷式”就业竞争加剧。
  • 反映压力面向劳动者的收入预期进一步带来消费紧缩。[page::11-12]


图表14-16:核心CPI与房价预期高度正相关;房租CPI与收入预期同向变动

  • 核心CPI和房价上升预期同步变动,显示市场价格预期显著影响通胀。

- 房租CPI与未来收入信心指数同步下滑,证实收入预期对租金定价的强影响。
  • 体现“房价-收入预期”负螺旋机制的可视化证据。[page::14]


图表17-18:社会零售额数量回升但价格贡献不足;旅游消费“穷游”现象显著

  • 消费量回升推高社零增速,但价格水平仍是负贡献。

- 节假日出游人数上升但日均花费下降,反映消费结构和规模的分化与理性化。
  • 说明消费的“量价背离”及低收入预期对消费质量的影响。[page::15,16]


---

四、政策建议与估值分析



4.1 破局如何实现?双向发力路径


  • 修复企业资产负债表

通过权益注资(万亿级别,远低于十万亿元直接购入)、财政补贴与贷款贴息,设立专项再贷款缓解企业应收账款压力,降低融资成本,稳定信用扩张,激发企业投资和就业需求。推动经济“内循环”活跃。注重避免仅存量资金竞争带来的“零和博弈”风险。[page::17,18]
  • 改善居民现金流量表

提升社会保障与转移支付水平,尤其是农村,提高居民收入保障,破除消费顾虑。通过财政和财税改革,推动资产重分配和部门间资产流动。优化劳动力市场,支持服务业发展,扩增就业。降低居民贷款利率,减轻利息负担,提升消费能力和意愿。[page::18]

4.2 货币宽松效果有限与财政货币协同必要性


  • 我国广义货币(M2)规模扩张但流速下降,资金大量沉淀形成存款,信用难以扩张。

- 信用环境趋紧和预期疲弱限制货币政策传导,仅靠降息或增量货币难以带动实质性内需扩张。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合力发力,共同破解“房价-收入预期”负向循环,激发内需和通胀回升。[page::17]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

疫情余波及全球贸易摩擦、科技创新进展的不确定性,均可能影响就业和收入预期恢复。
  • 政策执行节奏与效果

财政补贴和贷款支持力度需精准到位,过度财政紧缩可能抑制消费反弹。
  • 房地产市场脆弱

楼市的均衡尚未根本构建,房价与收入预期负向螺旋难以短期扭转,政策调整存在滞后效应。
  • 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利差扩大和民间融资风险持续,资金流动局限加大信用紧缩风险。
  • 结构性就业压力

“内卷”、“灵活就业”增多可能持续压制工资和收入预期影响消费。[page::11,17,19]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逻辑严谨,实证和政策建议结合紧密,但对房地产市场负向螺旋机制的消除时间存在不确定,政策短期效应可能低于预期。

- 对收入预期的解释依赖就业和工资增速,但对区域差异和收入分配影响缺少深入展开。
  • 金融周期与信用紧缩分析充分,但对民间融资风险的具体成因及应对措施略显不足。

- 财政政策建议中对提升社会保障的提法合理,但缺乏关于资金来源及长期财政可持续性的深入讨论。
  • 报告整体基调谨慎乐观,强调“deepseek”创新突破,但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可能掣肘内需恢复未充分评估。[page::17,19]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详细剖析了我国自2023年以来普遍且持续的低通胀现象,明确指出生产端的景气回升并未传导至消费端,量价背离突出。金融地产周期下行带来的信用紧缩及居民收入预期疲软,形成了制约通胀和内需增长的“房价-收入预期”负向螺旋。多项宏观与微观指标(企业景气指数、消费者信心、边际消费倾向、居民收入增速、贷款结构、利率利差、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构成整体严峻的经济金融环境。

图表层面可见,CPI及核心CPI在2023-2025年持续低位震荡,细分商品价格普遍回落,房租及耐用品压制明显,消费侧“消费降级”特征突出,收入和消费预期变量与物价紧密相关。财政收入压力、信用环境趋紧和居民收入预期双重下行,均制约价格水平回升。

政策层面,报告强调单靠货币宽松未能激发需求,必须财政、货币双管齐下,重点从修复企业资产负债表及改善居民现金流量表入手,稳住房地产市场、重塑居民收入预期、激活内需,从而打破低通胀负向螺旋。结合实证,收入预期对消费弹性显著,消费结构正经历深刻调整,政策必须兼顾量的恢复和质的提升。除此之外,强调有效改革就业市场“内卷”现象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消费预期和能力。

综上,报告展现了对当前低通胀的深刻理解和系统分析,提出了务实而精准的政策建议,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重要参考。其综合观点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金融地产周期的下行阶段,通胀已被收入预期疲软和信用紧缩所长期压制,只有通过财政和货币协同、多维度政策修复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预期,才能有效提振内需和推动通胀回升。[page::0-19]

---

附:部分关键图表示例(Markdown格式示范)



图1:2023年以来CPI及核心CPI低位震荡

图3:企业景气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背离

图7:核心CPI与房地产销售价格基本同步回落

图15:核心CPI与房价预期同向变动

---

以上分析详尽涵盖了报告全文的重要论点、数据、图表及政策建议,通过细致剖析金融地产周期、收入预期对通胀的影响机制,为宏观政策制定和市场理解提供了清晰框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