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 300 期权产品试点审批通过,将为 A 股市场注入新活力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深入解析沪深300期权产品获批及其合约设计差异,回顾50ETF期权近4年快速成长,交易与持仓规模大幅提升。新产品上市将丰富投资者对冲工具、推动指数基金发展、提升市场活力及量化策略应用,有助A股风险管理和定价效率提升 [page::0][page::2][page::3][page::4][page::6]。
速读内容
沪深300期权产品获证监会审批,三大交易所产品亮点对比 [page::0][page::2][page::3]
- 2019年11月8日,证监会启动沪深300相关期权试点,批准上交所、深交所发行沪深300ETF期权,中金所发行沪深300指数期权。
- 上交所与深交所ETF期权合约设计相近,但底层标的不同(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与嘉实沪深300ETF);中金所指数期权与股指期货高度一致,采用现金交割,合约价值为ETF期权约10倍,且合约月份更多。
- ETF期权为实物交割,指数期权为现金交割,保证金制度均为非线性动态调整。
50ETF期权发展迅猛,合约规模远超50ETF现货成交额 [page::3][page::4][page::5]

- 50ETF规模从2015年258.60亿元增长至2019年三季度416.62亿元,增长约61.62%。
- 50ETF期权上市后,成交量从2万张涨至接近300万张,持仓量从3万张增长至接近400万张,规模显著扩大。
- 2019年11月8日,50ETF期权名义成交金额达887.46亿元,持仓金额达1252.23亿元,远超当日50ETF现货成交10.91亿元。

沪深300相关期权对A股市场的积极影响 [page::6]
- 提供更全面的指数标的,满足更广泛投资者精准对冲和精细化风险管理需求。
- 支持相关沪深300指数基金进一步发展,ETF规模接近1000亿,较上证50显著领先。
- 丰富投资者策略库,提升套利、对冲及收益增强策略多样化和规模化。
- 有助于降低股指期货贴水,增强衍生品市场定价效率,为量化对冲产品发展创造更优环境。
深度阅读
证券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概览
1.1 报告标题与发布信息
报告标题为《沪深 300 期权产品试点审批通过,将为 A 股市场注入新活力》,由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旗下的金融工程研究团队撰写,发布于2019年11月11日。主研分析师为丁鲁明,具有丰富的金融工程和量化策略背景,团队助理为胡一江。
1.2 主题与核心论点
该报告聚焦于中国证监会于2019年11月8日批准沪深300相关期权产品试点的消息,重点解析沪深300ETF期权与沪深300指数期权的合约设计差异、50ETF期权的发展经验以及沪深300相关期权对A股市场的潜在积极影响。核心观点是,沪深300期权产品的陆续上市,将进一步丰富投资者的风险管理工具,提升市场流动性与定价效率,促进指数基金及相关衍生品的发展,进而为A股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1.3 评级与投资建议
报告未直接给出明确的买卖评级,但从论述和定量数据中可见积极看好期权产品试点对市场的促进作用,同时从报告结尾及整体逻辑可感知作者持乐观态度,预期新期权产品将加强投资者风控能力和市场深度。[page::0][page::6]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证监会审批通过沪深300期权产品(第2页)
- 关键论点:2019年11月8日,证监会首次批复沪深300ETF期权和沪深300股指期权三只产品在上交所、深交所和中金所上市,标志着股票股指期权试点的扩大。
- 支撑依据:承接2015年上市交易的50ETF期权成功经验,三只产品均挂钩沪深300,拓宽期权品种。该监管政策是市场深化的里程碑,投资者风险管理工具箱扩容。
- 数据点:三只不同交易所产品分属不同标的,增强市场多样性。[page::2]
2.2 沪深300ETF期权与沪深300指数期权合约解读(第2-3页)
- 关键论点:
- 三只期权产品分别为两只ETF期权(上交所华泰柏瑞及深交所嘉实沪深300ETF)与一只指数期权(中金所沪深300指数)。
- 合约设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涵盖合约乘数、交割方式、行权价格设定、合约月份、买卖类型等。
- 推理依据:
- 上、深交所ETF期权本质为基金份额的实物交割,合约乘数为10000份。
- 中金所指数期权采用现金交割,合约单张价值约为ETF期权10倍,合约月份多、且与股指期货保持一致性。
- 关键数据/结构说明:
- 行权价格设计:ETF期权初始9档(平值、实值、虚值各若干),指数期权以涨跌幅限制动态覆盖。
- 保证金制度均为非线性,根据实值虚值程度动态调整。
- 交易种类多样,ETF期权包含备兑开仓平仓功能,而指数期权则无。
- 结论:设计差异体现三大交易所对期权产品定位和风险管理侧重点的不同,中金所产品更适合大资金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受益于ETF期权的实物交割和广泛参与度。[page::2][page::3]
2.3 50ETF期权发展迅速,当前合约总价值远超50ETF成交额(第3-5页)
- 论点总结:
- 从2015年2月上市起至今,50ETF期权发展迅猛,成交张数由2万余张增长至近300万张,持仓量从3万张增至近400万张,规模百倍跨越。
- 50ETF期权的合约名义成交额和持仓额大幅超过基础50ETF本身的成交额和规模(期权成交金额达887亿,持仓金额1252亿,而50ETF成交额仅为10.91亿,规模约416亿),显示期权市场资金活跃且增长潜力大。
- 支撑数据:
- 50ETF规模由2010~2015增幅仅约12%,而期权上市后2015至今规模增长近46%。
- 图表解读:
- 图1显示2015年2月后50ETF规模急速上扬,验证期权上市对正向资金流入的促进作用。
- 图2(成交量与持仓量)显示成交量及持仓量平稳高升,反映出市场对期权产品的接受和活跃度。
- 图3则通过名义合约价值直观展现期权市场相对基础资产的放大效应。
- 分析逻辑:50ETF期权作为衍生工具,扩大了投资者策略空间,提升对50ETF的信心和需求,最终反哺基础资产的规模扩张。
- 财务预测及驱动因素:
- 虽然未提供具体盈利预测,但认为随着衍生品市场活跃,期权相关指数基金及资产管理业务将迎来增长。假设投资者对风险管理及杠杆需求持续上升。
- 总结:50ETF期权成功经验为沪深300期权扩容提供信心和模型,预示后者发展空间巨大。[page::3][page::4][page::5]
2.4 沪深300相关期权将为A股市场进一步注入活力(第6页)
- 主要观点:
1. 精准对冲与风控提升:沪深300指数涵盖更广泛股票池,相较50ETF(主要是金融及大盘股),对多元化投资组合更适用,提供精准风险管理工具。
2. 指数基金发展利好:沪深300相关基金数量及规模均远超上证50指数基金,期权发展有助基金融通和衍生品创新。
3. 丰富投资策略:期权的非线性收益结构及波动率敏感性赋能投资者构建更为丰富的套利、对冲及收益增强策略。
4. 与股指期货互补:通过期权作为对冲工具,缓解股指期货贴水现象,增强量化产品收益和对冲效率,推动市场定价更准确。
- 逻辑支撑:
- 50ETF期权已被证明对市场的促进作用和风控能力。
- 沪深300指数覆盖面更广,中国市场对多样化的指数衍生品需求增加。
- 期权可作为股指期货的补充工具,平价公式支撑套利机制,降低整体市场风险及收益压缩。
- 结论:沪深300相关期权将壮大A股衍生品市场基础,对提升市场效率和吸引资金流入具有标志性作用。[page::6]
---
三、图表深度解读
3.1 图0: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上证指数涨跌表现(第0页)
- 描述:图表展示近一年多时间内,上证指数从负增长阶段至2019年初快速回升,随后波动调整。区间内最大涨幅一度接近20%,但整体呈高波动性。
- 解读:
- 市场波动意味着投资风险管理工具的市场需求较强,期权产品推出顺应市场动态。
- 与文本联系:
- 该波动性背景支持报告观点,即期权产品对于市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page::0]
3.2 表1:沪深300期权合约设计对比(第2-3页)
- 描述:详细对比了上交所、深交所ETF期权与中金所指数期权在合约类型、标的、乘数、合约月份、交割方式、保证金制度、买卖类型及预期上市时间等方面的区别。
- 解读:
- ETF期权合约乘数均为10000份,指数期权则为点数乘100元,体现单合约价值差异明显。
- 交割方式差别明显,ETF期权实物交割,便于持有者获得实际基金份额,指数期权现金交割适合较大规模机构。
- 合约月份设置及行权价数量也反映产品灵活性与交易策略的丰富程度。
- 对报告论点支持:
- 合约设计的异同体现了交易所产品定位与投资者群体差异,增强了对市场多样性的理解。[page::2][page::3]
3.3 图1、表2:50ETF历史规模变化及规模对比(第4页)
- 描述:
- 图1展示2010年至2019年期间,50ETF资产规模的波动及增长,2015年2月9日期权上市时间点被标注,明显看到规模在该时间点后快速上升。
- 表2具体数字对比了2009、2015年第一季度与2019年三季度资产规模,从254.83亿增至416.62亿。
- 解析:
- 期权上市后基金规模明显加速增长,反映期权对ETF吸引力及资金规模有正向提振作用。
- 文本联系:
- 明确支持期权市场活跃对相关ETF规模贡献的论断。[page::4]
3.4 图2、图3:50ETF期权历史成交量、持仓量及合约价值变化(第5页)
- 描述:
- 图2显示自2015年2月起,50ETF期权成交量(粉红色柱状)和持仓量(蓝色柱状)的显著增长趋势,且收盘价走势相对平稳(红线)。
- 图3显示50ETF期权的成交合约价值和持仓合约价值大幅提升,远超50ETF本体的成交额。
- 解读:
- 成交和持仓量均稳步增长,说明市场对期权产品接受度和活跃度上升。
- 合约价值数据表明衍生产品带来更大资金流量和杠杆效应。
- 支持文本结论:
- 这两组图表直观佐证了期权市场与基础资产资金流和活跃度的正相关关系。[page::5]
3.5 表3:50ETF期权与50ETF成交金额对比(第4页)
- 描述:具体数字展示2019年11月8日当天,50ETF期权合约名义成交金额达887.46亿元,持仓合约金额1252.23亿元,而当日50ETF成交额仅10.91亿元。
- 解读:
- 强烈对比体现期权市场资金规模远大于标的资产交易规模,表明期权对市场资金吸纳及策略交易的重要作用。
- 联系文本结论:
- 支撑“期权市场成为市场资金重要聚集地”的判断。[page::4]
---
四、估值分析
报告未涉及具体公司估值模型、目标价或盈利预测等内容,主要定位为政策解读与期权市场发展趋势分析,因此此部分无明确估值模型分析。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中未专门列出风险章节,但从整体内容可推测可能风险包括:
- 市场接受度风险:新期权产品推广初期,市场参与者熟悉程度有限,可能导致流动性不足。
- 监管风险:政策法规如有变动,将影响期权市场的稳定发展。
- 产品设计风险:三大期权产品间存在设计差异,投资者可能面临不同风险管理复杂度。
- 市场波动性风险:期权作为衍生品,本身带杠杆,市场剧烈波动可能导致潜在风险加大。
报告强调的积极面多于风险提示,投资者勘察、教育及市场完善是潜在缓释路径。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在着力展现沪深300期权试点利好市场的同时,缺少对期权潜在风险的深度阐述,如市场波动加剧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或投资者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这或造成对期权负面效应的忽视。
- 对于不同交易所产品的标的不同、交割模式不同,投资者需要更为详细的实务操作指导和风险揭示,报告中对此未做充分深入说明。
- 报告用50ETF期权的发展经验作为沪深300期权前景预测的主要依据,但忽视了沪深300期权可能面临的市场结构及参与者差异性带来的变数。
- 未深入探讨三大交易所产品上市时间及预期市场反应的不确定性。
- 以上侧重积极预期的论述方式可能导致读者对期权推出风险评估不足,应保持谨慎态度。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中国证监会通过沪深300相关期权试点的背景、合约设计以及其对A股市场未来活力的积极推动作用。通过对比三大交易所的沪深300ETF期权和指数期权的合约差异,报告清晰阐述了产品定位与设计逻辑,体现了适合不同投资者群体和交易策略的灵活运用。50ETF期权自2015年上市以来的迅速成长从多维度数据得以佐证:成交量、持仓量和合约价值均实现百倍级增长,且合约交易额远超基础50ETF成交额,贯穿图表1至图表3和表2、表3,充分显示衍生品市场为资产管理和风险控制注入了强劲动力。
报告深刻指出,沪深300期权上市将进一步丰富市场风险管理工具箱,提供更精准的对冲手段,促进指数基金规模的发展,使投资策略体系更丰盈,并促进股指期货市场定价效率提升和贴水问题缓解。这些观点均建立在市场实际数据和产品设计对比的基础上,具有较强说服力和实用价值。
尽管报告未明确给出投资评级,整体立场积极乐观,鼓励关注沪深300期权产品的机遇及沪深300指数基金的潜力。从金融工程角度看,沪深300期权是完善A股衍生品市场的关键一步,有望引领下一阶段市场制度和投资策略创新。
综上所述,报告展现了沪深300期权产品试点成功获批后对中国资本市场风险管理能力、产品多样性、市场流动性及定价机制的深远推动作用。结合详实的历史数据和合约设计分析,本报告为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理解期权市场新机遇提供了权威参考。
---
附:部分图表插图示例
- 图1:50ETF历史规模变化(2010年至今)

- 图2:50ETF期权历史成交和持仓数量(2015.2.9至2019.11.8)

- 图3:50ETF期权合约价值规模变化(2015.2.9至2019.11.8)

---
溯源参考:[page::0][page::2][page::3][page::4][page::5][pag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