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研究——《因子选股系列研究之四十二》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研究业绩预告在多因子选股框架中的应用价值,业绩预告覆盖A股较高,且预告与实际净利润偏离多数在±20%以内,质量较好。基于业绩预告构建的超预期因子表现优异,ICIR最高达2.36,年化多空组合收益约7.8%。将业绩预告数据引入估值因子EP_TTM、盈利因子ROE及超预期因子SUE0、SUE1后,因子表现普遍提升,且业绩预告的超预期因子与传统超预期因子均拥有独立增量信息,建议结合使用以提升选股效果 [page::0][page::2][page::4][page::6][page::7][page::8][page::9][page::10][page::11][page::12][page::13]

速读内容


业绩预告披露历史与特点 [page::2][page::3][page::4]


  • 自2012年起,A股业绩预告披露数量及披露公司数量显著增加,2018年6月底已有超过2600家公司发布业绩预告。

- 不同期报告披露特点不同,中报和三季报披露数量较为接近,年报披露最多,一季报披露最少。
  • 业绩预告披露主要集中在年报、一季报、中报、三季报的关键月份,有效填补了财报披露的时间空档。

- 业绩预告区间大小反映预告不确定性,约74%的公司区间大小小于0.3,业绩预告一般较为乐观,且区间越大偏离越大。[page::3][page::4][page::5]

业绩预告均值偏离度因子表现与覆盖率 [page::6][page::7]


  • 该因子覆盖率自2012年底超过50%,RankIC为0.023,信息比( ICIR)达2.36,带来年化超额收益7.8%,最大回撤仅-3.54%。

- 剔除原有四个超预期因子后,ICIR降至0.74,但仍具备显著选股能力,说明信息有增量。
  • 业绩预告因子理应与传统业绩超预期类因子相关,但仍提供有价值的独立信息。[page::6][page::7]


业绩预告改善现有估值与盈利因子表现 [page::8][page::9]



  • EP_TTM因子加入业绩预告后,因子值相关性高达96.2%,回测显示年化收益由15.4%提升至18.41%,信息比从1.7提升至1.9,单调性改善。

- ROE因子同样在加入业绩预告后表现提升显著,年化收益从6.31%升至8.94%,信息比提升明显,差异显著性检验p-value仅为0.46%。[page::8][page::9]

业绩预告提升超预期因子表现及额外信息增量 [page::10][page::11][page::12]




  • SUE0和SUE1因子中加入业绩预告后,因子值发生较大变化,表现与原因子趋同但年化收益略有差异,表现互补性强。

- 对因子正交化分析显示,业绩预告修正后的SUE0、SUE1因子均表现出明显的信息增量,ICIR分别为2.4及2.05。
  • 原始与含预告的超预期因子均具独立选股信息,建议结合使用提高选股效率。[page::10][page::11][page::12]


结论与建议 [page::0][page::13]

  • 业绩预告覆盖广且质量较好,是提前披露的重要业绩信号。

- 基于业绩预告构建的新超预期因子具备较强选股能力,并能提升传统因子效果。
  • 业绩预告信息应纳入EPS、ROE因子更新,以提高信息有效性和因子选股表现。

- 新旧超预期因子互为补充,建议结合使用以优化多因子策略布局。[page::13]

深度阅读

《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研究——因子选股系列研究之四十二》报告详尽解析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标题:《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研究——因子选股系列研究之四十二》

- 发布机构: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
  • 发布日期:2018年8月2日

- 研究主题:基于A股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探讨其在多因子选股框架中的应用价值,重点分析业绩预告作为早于业绩快报及定期财务报告的财务信息披露形式,如何提升因子选股模型的效果。
  • 核心论点

- 业绩预告披露频率大幅提升,覆盖度显著增加,且具备一定准确性和信息增量。
- 构建基于业绩预告的超预期因子,并测算其选股表现,发现其具有稳定的正收益和较低回撤。
- 业绩预告信息作为对现有财务因子(估值EPTTM、盈利ROE、超预期因子SUE0、SUE1)的补充,以提升因子更新频率及选股效率,进而带来一定的表现提升和信息增量。
  • 报告结论摘要

- 业绩预告与实际净利润偏离在正负10%、20%以内的预告分别占比50.84%、67.94%,显示较高的预告准确度。
- 业绩预告的均值偏离度因子在2012年底至2018年期间RankIC为0.023,ICIR为2.36,多空组合年化收益达7.8%,最大回撤仅-3.54%,信息效率良好。
- 加入业绩预告数据后,EP
TTM和ROE因子值与原始因子相关度均高于90%,表现有所提升;改进后的SUE0、SUE1与原始因子互为补充,带来明显信息增量。
  • 报告评级和风险

- 报告未显式给出个股评级,但对因子表现作量化分析。
- 风险提示包括极端市场环境对模型的影响及模型历史数据依赖的失效风险。[page::0, 13]

---

2. 深度逐节解读



2.1 业绩预告历史情况说明


  • 核心内容:介绍业绩预告的定义、披露规则及披露频率的发展。

- 上交所与深交所规则差异
- 上交所年度报业绩预告仅在亏损、扭亏或净利润变化≥50%时披露,半年报和季报无硬性要求。
- 深交所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披露要求更严格,多个报告期均需强制披露,特别是2012年制度修订后,披露数量大幅增加。
  • 数据趋势

- 2012年起,业绩预告数量及披露公司数显著增长,至2018年6月已有2600多家公司发布过业绩预告,近几年披露修正次数减少,说明预告信息质量提升。
  • 图表分析

- 图1(业绩预告数量与公司数量):展示2007年至2018年上半年的年度业绩预告披露量和涉及公司数,图中披露数量于2012年起激增。
- 图2(不同期报告披露数量):年报披露最频繁,一季报较少,反映披露规则差异和强制要求的影响。
- 图3(月度披露分布):预告披露集中在1、3、4、7、8、10月,明显早于正式财报披露时间,有助于弥补信息空档[page::2,3,4]。

2.2 业绩预告质量分析


  • 准确性指标

- 业绩预告上下限区间大小是评估预告不确定性的重要指标。大部分(73.9%)公司的预告区间小于0.3,5%左右预告区间高于1,后者预示较大不确定性。
- 预告均值偏离度整体呈负偏,意味着多数公司预告偏乐观,实际净利润偏低。
- 上下限区间越大,平均偏离负向程度越高,预示区间过大通常伴随预测准确性下降。
  • 偏离度分布分析

- 50.84%业绩预告与实际单季净利润偏离在±10%内,67.94%在±20%内,质量较为可靠。
- 偏离度小于-2(实际远低于预告均值)的公司占比3.16%,这些公司对投资者构成踩雷风险。
- 多年分布显示偏差情况从2012年到2017年逐年改善,极端负偏离比例下降。
  • 图表

- 图4显示上下限区间大小与平均偏离度的关系,带出预告的准确度趋势。
- 图5、图6表现了偏离度总体分布及不同年份趋势,支持预告质量稳步提升的结论。[page::4,5,6]

2.3 基于业绩预告构建的超预期因子


  • 超预期因子逻辑

- 市场预期基于历史业绩随机游走模型构建,业绩预告作为早期业绩信息对预期产生显著影响。
- 业绩超出预告均值被视为正面信号,反之为负面信号,因而构建基于业绩预告均值偏离度的因子。
  • 覆盖率

- 2008至2012年,因子覆盖率较低,约10%-20%,2012年底起跃升至50%以上,符合披露制度变化影响。
  • 因子表现

- 行业市值中性化后,2012.12.31-2018.6.29期间RankIC为0.023,ICIR为2.36,年化收益7.8%,最大回撤-3.54%,显示良好稳定选股效果。
- 与传统的四个业绩超预期因子(SUE0、SUE1、SUR0、SUR1)正交后,ICIR下降至0.74,年化收益5%,但依然提供信息增量,支持其作为补充因子的价值。
  • 图表说明

- 图7显示因子覆盖率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
- 图8和9分别展示中性化后的因子净值走势及剔除四个传统超预期因子后的表现,验证信息独立性与增益。
- 图10展示了四个传统超预期因子定义。
  • 总结:业绩预告均值偏离度因子稳定,能带来正向收益,并且与原有超预期因子信息部分重叠但仍有独立信息增量。[page::6,7]


2.4 基于业绩预告提升现有因子表现



按照因子类型分为估值因子(EPTTM)、盈利因子(ROE)以及超预期因子(SUE0、SUE1)进行详细分析:

2.4.1 估值因子EPTTM


  • 改进方法

- 在更新因子时,将业绩预告中净利润上下限均值作为最新净利润数据,完善财报+业绩快报数据不足的时间差,提高时效。
  • 数据表现

- 2012.12.31-2018.6.29期间,行业市值中性化因子值与原因子的相关性高(因子值相关度96.2%,RankIC相关度99.4%),说明基本保持原因子逻辑稳定。
- 绩效方面,含业绩预告因子:RankIC从0.057提升至0.062,年化收益从15.38%提升至18.41%,信息比由1.71升至1.89,超额收益更均匀。
- 整体提升虽有限但稳健,HAC p-value为37%,说明提升不显著但带来一定价值。
  • 图表

- 图11详细展示含业绩预告和原始因子多空组合净值走势及分组收益对比。

2.4.2 盈利因子ROE


  • 改进方法

- 使用业绩预告净利润作为ROE分子,同时更新净资产假设净利润计入最新净资产,得到更及时ROE估值。
  • 数据表现

- 因子值与原始因子相关度较高(92.06%),RankIC相关99.3%。
- 年化收益由6.31%提升至8.94%,信息比由0.83升至1.17,且提升满足统计学显著性(HAC p-value为0.46%)。
- 表现提升明显且稳定,尤其在2013-2017年。
  • 图表

- 图12展示含预告和原始因子净值及分组表现。

2.4.3 超预期因子SUE0、SUE1


  • 改进方法

- 更新计算单季净利润数据加入业绩预告,因单期数据调整显著,因子值发生变化较大。
  • 数据表现

- 相关性分数中等(SUE0因子值相关66.6%、IC相关81%),表明业绩预告对因子贡献较大且导致因子结构变化。
- 含预告SUE0年化收益略逊于原始,月胜率反而提高;SUE1表现变化不大。
- 令人关注的是,虽然整体表现含预告因子未必全面优于原因子,但正交分析表明两者互补,两组因子在剔除对方后均展现显著选股信息(SUE0(含预告)RankIC=0.2,ICIR=2.4,信息比=1.06;SUE1(含预告)RankIC=0.19,ICIR=2.05,信息比=1.37)。
- 反向剔除含业绩预告因子后,原始因子仍保有独立信息,显示两者均有增量信息。
  • 逻辑解释

- 存在部分投资者不依据业绩预告调整预期,导致原始和含预告两种超预期因子信息互补且独立,支持将含预告SUE0、SUE1作为新的超预期因子与原因子结合使用。
  • 图表详述

- 图13、14展示了含预告与原始因子净值走势及月均超额收益差异。
- 图15-18详细展示了因子剔除正交化后的表现,支持互为补充观点。[page::8,9,10,11,12]

---

3. 图表深度解读


  • 图1-3(第2-3页):展示了业绩预告数量、披露公司数及披露月份,数据表明自2012年后,业绩预告制度的严格化及强制披露对提升覆盖度起关键推动,披露月份多处于早于正式报告两个多月的时间节点,证明业绩预告极大缩短了信息更新周期。

- 图4(第4页):横向对比预告区间大小对应偏离度,揭示大区间预告的准确率更低,提醒投资者关注预告范围的严格度。
  • 图5-6(第5页):偏离度分布整体左偏,历史数据中负偏离逐年减少,中位数集中于小负偏差区间,预示业绩预告趋于稳健与真实。

- 图7-9(第6-7页):揭示业绩预告均值偏离因子的覆盖率提升及中性化后因子净值稳步上升,正交处理后仍具有可观收益空间,支持其价值独立性与稳定性。
  • 图11-12(第8-9页):基于EPTTM与ROE加入预告后的表现改善明显,尤其ROE提升的统计显著性强,分组收益分布更为平滑,数值体现业绩预告带来的额外讯号稳定提升估值与盈利因子效果。

- 图13-14(第10-11页):SUE0、SUE1(含预告)因子净值虽未普遍超越原因子,但月胜率提升,反映业绩预告数据对超预期因子成分和信号调节起一定稳定作用。
  • 图15-18(第12页):正交后残余因子表现强劲,显示含业绩预告的新因子虽不完全替代传统因子,但为原因子带来明显外部有效信息,二者结合推荐使用,呈现互补优势。


---

4. 估值分析


  • 估值方法:报告未直接涉及个股或行业估值,但围绕因子构建(如EPTTM、ROE)评估其预测性的提升,属于因子表现估值在投资组合中的应用分析。

- 关键参数
- 因子表现用RankIC、ICIR、多空组合年化收益、信息比、最大回撤等指标衡量。
- 多因子正交化方法用于剥离重叠信息,测定因子独立贡献。
- 加入业绩预告体现为以预告均值替代部分财报数据,进而提高因子更新频率与准确性。
  • 结论

- 业绩预告介入显著提升ROE因子表现,EPTTM、SUE0、SUE1等因子表现亦获不同程度增益。
- 正交回归确保了业绩预告因子的独立信息贡献,强化了因子效用和组合构建的稳定性。

---

5. 风险因素评估


  • 提及风险

- 量化模型高度依赖历史数据,未来模型失效风险存在。
- 极端市场环境可能导致模型表现大幅波动甚至亏损,信息优势丧失。
  • 报告处理

- 明确提示投资者需持续跟踪模型表现,适时调整策略以规避重大损失。
- 无具体缓解对策,实质属于市场和模型固有风险,强调理性使用模型辅助决策。
  • 其他潜在风险未提及

- 业绩预告信息的潜在操纵行为、披露不一致或复杂行业业绩波动的特殊性可能影响预告准确度。
- 由于依赖业绩预告而提高因子更新频率,可能引入更多噪声,短期波动加剧风险。
  • 投资者建议

- 结合多因子和实地调研,避免单一因子过度依赖,降低踩雷风险。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业绩预告的准确率虽然整体较高,但存在部分极端偏差个股(偏离超过200%),表明并非完全可靠,需对异常值特别注意。

- 因子表现虽有提升,但IC值整体偏低(如0.02-0.06范围),表明信号强度中等,需搭配其他因子增强投资决策的鲁棒性。
  • SUE0、SUE1含预告因子虽带来信息增量,但整体表现未必优于传统因子,互为补充现象说明市场对业绩预告的接受程度存在分歧,反映投资者行为的复杂性。

- 因子正交后的表现降低,说明业绩预告所携带的信息与传统模型有一定重叠度,需防止信息冗余引致模型过拟合问题。
  • 报告中假设全部净利润计入净资产以更新ROE,可能在会计实务上有偏差,且净资产变动的时点和业绩确认存在不同步风险。

- 报告未详细讨论业绩预告类型差异(如业绩预增、业绩预减、扭亏等),不同类型预告的预测准确度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 因子表现统计学显著性部分不强(如EPTTM HAC p-value 37%),表明部分性能提升可能受样本波动影响,需进一步验证持久性。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分析了中国A股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的披露现状、质量及其对因子选股模型的贡献。自2012年强制披露制度实行起,业绩预告数量与覆盖显著提升,预告信息普遍乐观且准确度较高,大多数公司业绩预告均值与实际净利润偏离度控制在±20%以内,业绩预告实现了及时填补财报信息空档的功能。

基于业绩预告均值偏离度构建的超预期因子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收益表现(年化7.8%)及较低最大回撤,信息效率优良。该因子与传统四个超预期因子正交后仍保留信息增量,证实业绩预告因子的增值意义。同时,将业绩预告数据引入估值因子EP_TTM和盈利因子ROE的计算中,有效提升因子预测能力,尤其ROE因子改善统计显著。

对于超预期因子SUE0和SUE1,加入业绩预告导致因子数值变化较大,整体表现略逊原因子,但通过因子正交分析发现两者互补性强,双方均留存丰富的独立信息。这表明业绩预告引入改进的超预期因子与传统因子可共同存在,作为组合构建的有力工具。

报告强调业绩预告存在一定的预测误差及潜在市场极端风险,建议投资者结合多因子策略并持续跟踪模型表现。总体来看,证实业绩预告作为提前披露的业绩信息,不仅在因子更新频率上提供了前瞻性优势,也在因子质量提升和信息增量方面展现了较大潜力。建议投资者及量化策略构建者将含业绩预告的超预期因子纳入因子库,配合其他指标融合应用,以加强选股模型的效能与风险控制能力。

---

报告配图样例:

SUE0(含预告)超预期因子正交后表现,多空组合净值稳步提升,最大回撤仅-8.47%,分组月均超额收益显示高排名组明显超额收益,因子RankIC为0.02,ICIR达2.446,多空年化收益4.34%,信息比1.064,月胜率达57.58%。



---

# 综上,东方证券的本篇《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研究》报告提供了详尽的理论框架、实证分析与策略应用验证,充分体现业绩预告作为提前公开财务信息的重要价值,以及其在多因子选股体系中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page::0, 2-13]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