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河宏观】从金融数据看流动性 ——2025年7月金融数据解读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解读2025年7月中国金融数据,M1和M2增速连续上行,新增社融同比多增3893亿元,但贷款额负增长。企业直接融资和政府债券融资增加,外币贷款需求上升,而人民币贷款减少。货币宽松预期增强,预计三季度将调降政策利率支持经济增长 [page::0][page::1][page::6][page::7]。
速读内容
2025年7月金融数据整体表现 [page::0][page::1]

- M1同比增长5.6%,M2同比增长8.8%,均较前值回升。
- 新增社融1.16万亿元,同比多增3893亿元,增速9.0%。
- 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负增长500亿元,同比减少3100亿元。
- 货币供应量连续上行,显示企业现金流改善,流动性充裕支撑股市。
信贷结构及主要变化分析 [page::2][page::3][page::4]


| 项目 | 2025-07(亿元) | 2024-07(亿元) | 同比变动(亿元) |
|---------------|----------------|----------------|----------------|
| 新增人民币贷款 | -500 | 未明确 | 少增3100 |
| 居民短期贷款 | -4263 | -808 | 多减1671 |
| 居民中长期贷款| -890 | 345 | 少增-1200 |
| 企业短期贷款 | 149 | -26 | 基本持平 |
| 企业中长期贷款| -1639 | -1075 | 少增-3900 |
| 票据融资 | 231 | 505 | 多增3125 |
| 非银贷款 | -31 | - | 基本持平 |
- 居民和企业贷款同比均下滑,地产销售走弱影响居民中长期贷款。
- 企业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同比多增,直接融资趋势明显。
- 政府债券净融资大幅增加,是社融增速的主要支撑。
货币供应量的支撑因素与经济展望 [page::0][page::1][page::6][page::7]

- 政府债券发行前置及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增长带动存款增加。
- 非银存款显著增长,推动货币供应量加速上行。
- 下半年货币政策将优先支持经济增速及充分就业,预计三季度调降利率10-20BP,推动贷款利率下行。
- 美联储降息预期有利于中国货币宽松环境形成。
量化因子及策略提示
- 本报告未涉及具体量化策略构建,仅为宏观流动性环境和金融数据解读,适合宏观配置和经济走势判断。
深度阅读
【中国银河宏观】从金融数据看流动性 ——2025年7月金融数据解读详尽分析
---
一、元数据与概览
报告标题:《从金融数据看流动性 ——2025年7月金融数据解读》
作者: 张迪(首席宏观分析师)、詹璐(宏观经济分析师)
发布机构: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发布日期: 2025年8月15日07:49(北京时间)
报告主题: 深入解析2025年7月中国主要金融指标数据表现及货币政策展望,核心聚焦流动性状况、货币供应量变化、社会融资规模(社融)、贷款结构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核心论点:
- 7月金融数据表现出流动性持续充裕的特征,M1和M2同比增速均呈上行趋势,反映出企业现金流)改善与市场流动性充裕。
- 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多增3893亿元,主要由政府债券融资、企业直接融资和对实体的外币贷款拉动,但人民币贷款则表现出同比减少。
- 贷款需求出现7月的传统“信贷小月”状态,居民及企业贷款同比减少,反映地产市场及企业预期疲软,叠加金融机构清理虚增贷款。
- 货币供应量加速上行与信贷增速下滑并存,反映政府债券发行与债券投资回流企业资金所致。
- 货币政策预期宽松,三季度有可能进一步调降政策利率,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支撑经济增长与就业。
- 报告强调理解7月金融数据需结合6月超预期透支和中国经济内生逻辑转型背景。
报告中未给出股市或具体资产的评级目标价,但对流动性环境持积极评价,表明流动性充裕对股票市场构成支持。[page::0,1,6,7]
---
二、章节深度解析
1. 核心观点与引言
报告披露了2025年7月M1同比5.6%(前值4.6%)、M2同比8.8%(前值8.3%)等关键数据,指出货币供应量连续上行,是经济积极信号和市场流动性充裕的体现。社融同比多增3893亿元,贷款同比则减少,形成表里不一的复杂现象。引言提出理解本月数据的两个关键问题:
- 7月信贷负增长结合6月超预期透支理解,属于季节性或动态负反馈。
- 经济底层逻辑向新质生产力转型,直接融资替代间接融资,且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此消彼长。
此外,监管机构清理虚增贷款且加强欠账清偿也降低贷款需求。
报告强调贷款增速下滑与货币供应量加速并行不悖,主要受政府债券前置发行和债券投资回流资金影响,非银贷款持平但存款增加明显,促进货币增速。[page::0,1]
2. 货币供应量(M1和M2)趋势与含义
- M1增速持续3个月改善至5.6%,M0虽小幅回落至11.8%,但仍处历史高位。这表明企业活跃度和活期存款增长,企业现金流正在改善。
- 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18.6%,制造业PMI录得49.3%,企业经营状况指数(BCI)低至47.69,企业销售、投资前瞻指数持续下滑,均显示实体经济面临较大压力。房地产市场和企业信心不利于M1上行。
- 主要推动因素是去年同期基数低(同期M1减少3.7万亿)及“化债”政策改善企业资金流动性。
- M2增速保持上行,7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新增5000亿元,其中居民和企业存款均减少,但非银行存款(非银存款)增加21400亿元,说明资金更多集中在非银金融机构,从而推高整体M2。居民存款同比多减7800亿元,企业存款多减3209亿元,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4万亿元,反映资金结构的分化特征。[page::0,1,2]
3. 社会融资规模(社融)分析
- 7月社融总量新增1.16万亿元,同比多增3893亿元。
- 主要拉动力来自:
- 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多增5559亿元(7月政府债券净融资1.24万亿元),是社融增长的重要贡献。
- 企业直接融资同比多增1029亿元,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均明显回升。
- 对实体的外币贷款同比多增804亿元,与人民币贷款减少形成此消彼长。
- 拖累项来自:
- 对实体人民币贷款同比减少3455亿元,涵盖居民短贷、中长期贷款及企业中长期贷款减少。
- 表外融资同比减少911亿元,尤其是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多减564亿元。委托贷款同比少增522亿元,信托贷款同比多增175亿元,但总体维持下降态势。
- 有效社融增速(中长期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直接融资)进一步下滑至5.55%,反映实体经济融资压力仍存,但政府债券融资对冲了部分风险。
- 7月企业直接融资方面,企业债券融资新增2791亿元,同比多增755亿元,其中产业债发行加速,而城投债延续负增长约-423亿元。
- 股票融资新增505亿元,同比多增274亿元,受益于资本市场改革支持工具。
整体来看,社融结构显示政府主导的债券融资持续走强,企业直接融资显著补充资金缺口,居民与企业贷款需求明显趋弱,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以外或间接融资渠道。[page::1,2,3,4,6,7]
4. 贷款数据分析:居民、企业与非银贷款
- 7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为-500亿元,同比少增3100亿元,显示贷款收缩。
- 居民贷款方面,短期贷款同比多减1671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1200亿元,主要因为房市销售低迷抑制居民购房贷款需求。
- 企业贷款中,短期贷款同比持平,中长期贷款负增长2600亿元,同比少增3900亿元,是整体贷款减少的主因。
- 票据融资同比多增3125亿元,7月末票据利率下行,存在票据融资“冲量”现象,反映企业短期流动性管理行为调整。
- 非银行贷款同比少增31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其存款大幅增加,间接推动M2扩大。
贷款需求的减少与房地产市场疲软、企业投资意愿下滑以及金融机构去杠杆和清理虚增贷款密切相关,信贷市场结构性矛盾显著。[page::1,4,5]
5. 货币政策展望与风险提示
- 下半年货币政策优先目标为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预期货币政策将保持宽松,甚至有超预期可能。
- 外部因素: 美联储可能9月再次降息,利于中国货币宽松环境形成顺风。
- 内部因素:
- 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冲击出口,经济增速面临压力。
- 低通胀环境和偏高实际利率需要政策调整,三季度或降息10-20BP,拉动LPR及贷款利率下行。
- 风险提示包括:
1. 政策理解偏差风险
2. 央行货币政策宽松不及预期风险
3. 政府债券发行不及预期风险
4. 美联储货币政策超预期风险
这些风险若出现,将加大宏观经济与流动性的波动性。[page::1,6,7]
---
三、重点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一:《中国M1与M2同比增速变化趋势》(第2页)
- 图示M1(棕色实线)同比增速自2024年底以来底部回升,7月达到约5.6%,呈持续改善态势。M2(蓝色实线)经历2023年中期下降后,2025年上半年持续回升,7月约为8.8%。
- 增速差异体现出短期流动性和总货币供应量的协调增长,M1体现企业现金流活跃,M2则体现更广泛的货币供应结构。
- 图表验证了报告文本中提出的货币供应量“连续上行”的论断,且两者均远高于2024年同期水平,符合整体流动性趋于宽松的宏观环境。
图表二:《制造业PMI与企业经营状况指数(BCI)变化》(第2页)
- PMI和BCI均呈现波动下行趋势,7月制造业PMI为49.3%,连续4个月低于50的收缩临界点,企业经营状况指数(BCI)亦持续下降。
- 证明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仍受阻,且企业预期、销售及投资意愿下降,支撑报告中“经济底层压力较大、房地产市场表现疲软”的分析。
图表三:《政府债券存量与社融剔除政府债券增速》(第3页)
- 右轴显示剔除政府债券的社融同比增速维持在6%左右,底部趋稳,左轴显示政府债券存量同比增长超过21%。
- 说明虽然非政府债券社融增速放缓,但政府债券的大规模增长成为社融增速保持稳定的重要支撑。
图表四:《7月社融构成同比变动柱状图》(第4页)
- 反映新增人民币贷款减少4263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5500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减少2600亿元。
- 同时,政府债券融资和票据融资均出现大幅正向增长,分别约12440亿元和2791亿元。
- 这一强烈对比图形证实融资结构性偏差及政府主导的资金注入对冲市场融资萎靡的格局。
图表五:《社融增速与人民币贷款增速趋势》(第5页)
- 社融增速与人民币贷款增速分化,社融增速回升而人民币贷款增速继续回落,充分表现信贷结构转变。
图表六:《企业短期与中长期贷款累积增速》(第6页)
- 企业短期贷款累积增速出现反弹,但中长期贷款依旧近乎零增速,说明企业短期资金需求回暖明显,而长期资本性项目投资仍然疲软。
总体图表群强化了文本论断的逻辑基础,清晰演绎出7月金融数据中流动性改善与信贷结构性压力并存的核心特点。[page::2,3,4,5,6]
---
四、估值分析
报告为宏观数据解读报告,无直接涉及公司或行业估值模型、目标价或P/E等传统估值方法参数。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评述主要集中在流动性充裕对股票市场的支持作用,以及债券利率下降对直接融资成长的积极推动,侧重宏观环境而非单一资产估值。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明确列出了四大风险:
- 政策理解风险:政策执行与市场预期不一致可能使数据和市场反应出现偏差。
- 央行货币政策宽松不及预期:如果货币政策没有足够放松,经济增长和就业可能受限。
- 政府债券发行低于预期:这将制约流动性注入和社融规模增长。
- 美联储货币政策超预期:美联储若加紧政策收缩,可能影响人民币汇率和资本流动。
以上风险均指向政策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双重影响,凸显宏观调控面临的新挑战。报告缺乏对缓解风险的详细策略,更多是提醒投资者保持警惕。[page::1,6,7]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观点较为坚定且宏观政策基调乐观,可能在宽松预期上略显积极,实际政策实施周期和力度仍存在不确定性。
- 报告强调信贷负增长为6月超预期冲量后的自然回归,但对潜在经济结构性风险(如房地产长期下滑的影响)描写较少,潜在风险评价不足。
- 对外币贷款多增的分析集中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及出海需求,未进一步探讨外币贷款增长对汇率风险和企业外汇负债的影响。
- 对非银存款增加推高M2解释合理,但相关非银机构资产质量和风险溢价未涉及,存在一定信息缺口。
- 报告主要依赖传统货币数据,缺乏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融资渠道的动态观察。
总体报告逻辑严谨,数据详实,但在部分潜在风险和局部细节的评估上,尚有提升空间,尤其在新兴融资复杂性及宏观杠杆风险方面应加强洞察。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通过详实数据与宏观视角综合解读了2025年7月中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状况,指出尽管信贷整体偏弱、居民与企业贷款需求减少,但由于政府债券融资加速、企业直接融资回升和外币贷款需求增长,整体社会融资规模反而同比多增3893亿元,表明资金供给结构在向新质生产力发展转型,直接融资替代间接融资趋势显现。
货币供应量M1与M2均连续上行,体现了较强的市场流动性和企业资金链逐渐改善的积极信号,但制造业PMI、BCI等实体经济指标仍显示出下行压力,反映出经济基础依然偏弱的现实。信贷结构性紧缩和金融机构去杠杆强化了资金使用的选择性,房地产市场疲软强化了居民贷款的减少。
图表数据清晰支持了这些宏观解读,显示社融结构分化明显,债券融资显著超过贷款融资,M1增速的回升具有较强基数效应和财务政策支持背景,贷款端乏力与存款数据的分化也影射资金来源和去向的不同。
展望未来,报告认为货币政策将继续偏宽松态势,三季度有望调降政策利率,配合资本市场工具活跃,提升企业直接融资能力,支持经济增长与就业。风险方面,应警惕政策调整不及预期与外部美联储政策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整体来看,报告传递的信息是:流动性改善是当前金融环境的核心亮点,但经济结构调整和信贷需求的短期衰退不容忽视,宏观调控需精细化以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统筹平衡。[page::0-7]
---
备注
本文所引页码标记示例:
[page::1]
,请结合原文页码核对索引。 ---
以上为该《中国银河宏观》2025年7月金融数据解读报告的严谨详尽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