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量化基金发展现状及趋势:深挖潜、广积粮量化基金专题研究系列之六|2020.2.7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系统梳理2019年国内量化基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涵盖制度、工具、市场环境的完善,公募私募量化基金规模均显著增长,管理人策略边界不断扩展,涵盖指数增强、市场中性、CTA、期权策略等多条主线。以沪深300及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的超额收益为例分别达到2.1%和6.6%,量化对冲基金收益中枢提升至7.5%。量化私募行业经历大浪淘沙,集中度升高,头部管理人突出。外资和产业资本加速布局国内量化行业,推动多策略体系成熟。未来量化基金需广积粮草,丰富策略收益来源,提高容量和风险收益比,投资者可在主流策略基础上布局卫星策略[page::0][page::4][page::5][page::6][page::9][page::14][page::16][page::21]
速读内容
制度与市场环境不断完善,衍生工具丰富推动策略发展 [page::3][page::4][page::5]

- 2019年中金所股指期货交易制度多次松绑,交易恢复常态。
- 股票期权、商品期权等新品种上市,场内外衍生品名义本金创新高。
- 政策提出“一个扩面、两个加深”,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提升市场效率。
国内量化基金规模提升,基金经理需广积粮草拓展策略边界 [page::0][page::5][page::6]

- 公募量化基金2019年规模增长约570亿,私募量化基金规模提升至2800亿。
- 量化策略边界扩展,包括指数增强、市场中性、CTA,期权策略、股票多空、组合投资等新策略崭露头角。
- 管理人通过数据、策略、交易手段丰富超额收益来源,提升收益风险比。
- 外资及产业资本加速布局,推动行业成熟发展。
公募量化基金结构优化,指数增强及量化对冲基金贡献规模主要增长 [page::9][page::10]

| 策略类型 | 管理规模(亿) | 占比(%) |
|-------------|--------------|---------|
| 指数增强 | 最大 | 53.0 |
| 类指数增强 | 次 | 14.2 |
| 量化选股 | 其次 | 23.3 |
| 量化对冲 | 最少 | 9.6 |
- 指数增强基金规模增长60%,量化对冲基金规模增长260%。
- 管理规模前十多为指数增强型产品,易方达、富国基金占比最大。
指数增强基金2019年超额收益中枢:沪深300达2.1%,中证500达6.6% [page::12][page::13]


- 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2019年整体实现2.1%超额收益,中证500约6.6%。
- 份额增长迅速,量化对冲产品表现亮眼,部分因子如价值因子在2019年失效影响超额收益。
量化对冲基金2019年收益中枢7.5%,收益风险比升高 [page::14][page::15]

| 基金简称 | 2019年收益率(%) | 过去3年最大回撤(%) |
|--------------|--------------|------------------|
| 广发对冲套利 | 15.4 | -3.1 |
| 汇添富绝对收益策略A | 14.2 | -5.8 |
| 海富通阿尔法对冲 | 8.3 | -3.0 |
- 2019年对冲成本显著降低,打新收益贡献提升,选股超额收益帮助提升整体表现。
- 基金季度收益稳步改善,2019Q3表现最佳,Q4略有回撤。
私募量化基金规模2800亿,占比提升至11%,头部集中度显著 [page::16][page::17]

- 主要策略为市场中性(44%)、管理期货(17%)、指数增强(15%)、套利(11%)等。
- 头部17家管理规模超50亿,前20名管理人合计管理规模占比57%。
- 私募量化策略整体业绩在2019年表现优异,普遍实现正收益。
私募量化策略2019年表现分季度波动,头部管理人表现分化 [page::18][page::19]

- 主要策略中,市场中性Q1收益5.6%,后续季度回撤明显;CTA策略Q1-Q2表现较好,Q3回落,Q4反弹。
- 宏观对冲、FOF/MOM策略全年波动较大,一季度表现最佳,后续季度回撤与反弹交替。
- 重点跟踪市场中性、期货、宏观、FOF/MOM管理人平均收益具备较大幅度,并存在回撤风险。
规模与流动性指标恢复至常规水平,推动策略环境改善 [page::21]

- 2019Q1量化私募规模/日均成交额指标低,策略表现优良。
- Q2-Q3指标上涨,因资金快速流入而市场成交萎缩,策略表现回撤。
- Q4指标回落,策略业绩回暖。
总结与展望 [page::21]
- 制度环境完善和市场工具丰富,为量化策略高效运营创造条件。
- 量化基金管理人积极拓宽策略边界和超额收益来源,外资和产业资本积极布局。
- 投资者应重点关注主流策略配置,兼顾卫星策略,关注基金团队和研发能力。
深度阅读
国内量化基金发展现状及趋势详细分析报告(2020.2.7)——中信证券研究部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国内量化基金发展现状及趋势:深挖潜、广积粮量化基金专题研究系列之六
- 发布机构:中信证券研究部
- 发布日期:2020年2月7日
- 核心分析师:刘方(首席组合配置分析师)、赵文荣(首席量化与配置分析师)、朱必远(金融产品分析师)、王兆宇(首席量化分析师)
- 主题:宏观政策与市场环境驱动下,中国量化基金行业的发展现状、策略生态、资产规模变化,及未来趋势分析,涵盖公募和私募量化基金。
报告核心论点:
报告认为,随着制度环境、金融工具和市场多层次体系的完善,量化基金市场迎来改善,2019年公募、私募量化基金规模分别增长570亿和800亿人民币。策略的多元化和创新方向显著,传统主流指数增强、市场中性、CTA策略稳健,期权、股票多空、FOF等策略逐步成熟。投资者应注重主流策略配置,同时关注管理人的研发与团队能力,以及风险管理。[page::0-1,3-6,21]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制度、工具和市场环境完善(第3-5页)
- 关键内容与论点:2019年以来,证监会及交易所推动多重资产管理和衍生品工具完善,如股指期货交易制度松绑,股票期权全线上市,ETF转融券指引出台等,极大优化了市场对冲环境,有助于量化基金更好实施策略。
- 政策导向:“一个扩面、两个加深”提出扩大衍生品覆盖范围及深化产品种类和投资者参与度,促进市场多层次体系完善,助力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机制升级。
- 数据点:中金所4月股指期货保证金调整,深交所ETF申赎模式改革,商品期货期权新品种批准,期权组合保证金业务测试等一系列举措体现监管政策的积极主动。
- 表1列举了2019年以来一系列资管及金融工具政策措施,横跨交易规则、注册制、转融通试点及新产品上市多方面,形成制度利好基础。[page::3]
2.2 基础市场交易量及对冲成本改善(第4-5页)
- 核心论点:A股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2019年日均交易额5200亿,较2018年的3700亿增长;高交易量和波动率带来量化策略超额收益机会。
- 股指期货基差走势:沪深300、中证500股指期货主力合约基差由贴水转为升水,显示股指期货对冲环境趋好,降低成本,有利于策略执行。
- 场外衍生品规模创新高:2019年场外期权新增名义本金突破1万亿,场外衍生品交易不断活跃,为量化基金提供更多对冲和交易工具。
- 图2-4清晰展示股指期货基差走势及场外衍生品新增与存续状况,体现市场环境改善的量化证据。[page::4-5]
2.3 量化投资的多元布局与边界拓展(第5-6页)
- 全球对比:报告通过表2展示全球量化对冲基金前十大机构管理规模均超600亿美元,对比国内规模尚小(不到200亿人民币),显示国内量化投资发展空间巨大。
- 量化策略创新:传统市场中性、指数增强、CTA外,期权策略、股票多空、基金组合投资、量化资产配置逐渐成熟,拓展收益来源,实现策略多元化。
- 策略投资目标变化:由追求绝对收益,转向合理的风险调整后收益,允许一定波动和回撤,更符合投资目标多样化与理性风险管理需求。
- 图5的策略分类图解展示市场中性、指数增强、量化选股、CTA策略,以及较新的基金优选、期权策略、主动投资+量化交易和量化资产配置,体现丰富的策略生态。[page::5-6]
2.4 外资与产业资本加速布局量化赛道(第6-8页)
- 外资私募机构数量23家,2019年7家新登记,备案产品65只。
- 业务广泛:股票策略占比53.8%,债券23.1%,CTA13.8%,宏观及多策略产品也有所布局。
- 管理规模分布:约半数外资机构规模低于1亿,47.6%在1-10亿之间,部分如元胜投资规模达20-50亿区间。
- 竞争力评价:外资机构投研能力强,具备丰富国际经验和品牌优势,但仍需适应国内投资者偏好及合规体系需求。
- 产业资本入局:如北京海悦量化科技,产业资本寻求与量化投资结合以获得绝对收益和构建研发壁垒。
- 图6-7饼图形象展示外资私募管理人规模及策略分布,表3提供详细机构信息。[page::6-8]
2.5 公募量化基金规模与策略结构(第8-12页)
- 规模增长显著:2019年权益类基金规模突破3.2万亿,其中量化型基金由1200亿增至1700亿,占权益类基金5.4%,指数型基金占比更高23.8%。
- 基金类型贡献:指数增强(占比53%)、量化选股(23.3%)、量化对冲(9.6%)、类指数增强(14.2%)四类策略构成公募量化基金生态。
- 管理人集中度:前10大量化基金管理人合计占62.9%,富国(13.5%)、易方达(12.3%)、景顺长城等头部基金主导市场,表5列出管理规模前十基金,易方达上证50指数A最大,规模197亿。
- 业绩表现:
- 指数增强策略:沪深300超额收益中枢2.1%,中证500为6.6%,但受市场波动影响存在回撤风险。
- 量化对冲基金17只,2019年收益中枢7.5%,回撤控制较好,收益风险比改善明显。
- 图8-14及表6-7系统展示公募量化基金规模变化、策略分布、管理人格局及超额收益表现,精确反映了行业成长及结构调整。[page::8-13]
2.6 价值因子挑战与对冲策略表现(第14-15页)
- 价值因子失效:2019年,国内价值因子选股策略多空收益率全部为负,尤其中证500空间跌至-5.7%,挑战因子投资有效性。
- 影响原因:投资者结构调整,价值投资者比例提升使市场对“价值”定价更有效,出现价值“被充分发现”现象。
- 量化对冲产品表现强劲:2019年量化对冲基金收益中枢7.5%,风险控制全面改进,主要基金如广发对冲套利回报15.4%,部分基金打新收益贡献显著。
- 图17及表9数据细致展示量化对冲基金季度收益及个别产品历史表现。[page::14-15]
2.7 公募FOF及投顾发展(第15页)
- 业绩表现:养老目标FOF年化收益中枢12%,普通FOF年化收益中枢11.4%。
2.8 私募量化基金“大浪淘沙”与趋于成熟(第16-21页)
- 私募证券类管理人8862家,规模2.45万亿,量化私募规模约2800亿,占比11%,较2018年8%提升明显。
- 策略分布以市场中性(44%)、指数增强(15%)、CTA(17%)、套利(11%)为主。
- 头部集中特征明显,50亿以上管理人的头部20家合计占57%比例。
- 2019年私募量化策略普遍实现正收益,股票策略22.9%,市场中性8.2%,CTA 10.1%,宏观对冲12.7%,FOF/MOM 16.2%。
- 分季度看,Q1回报特别强劲,随后Q2-Q3出现不同程度波动,Q4有所恢复。
- 量化私募规模与A股日均成交额比率指标显示,随着2019年下半年市场流动性改善,策略环境恢复至较为常规水平,有助于量化策略回暖。
---
3. 图表深度解读
- 图2-3:股指期货主力合约基差走势
展示2017年初至2019年末中证500及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年化基差趋于收敛由贴水转为升水,反映股指期货市场的结构性改善和对冲成本下降,有利于量化基金的成本控制和策略执行。
- 图4:场外衍生品新增及存续名义本金
年度新增名义本金逐年攀升,2019年达到10009亿新高,显示国内衍生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对量化基金产品多样化及风险管理提供支持。
- 图5:量化投资的边际扩展策略框架
分模块展示了市场中性、指数增强、量化选股、CTA等传统策略,以及期权策略、基金组合投资、主动+量化结合、量化资产配置等新兴策略,清晰呈现国内量化投资策略生态由单一向多元拓展的趋势。
- 图6-7:外资私募私募管理人规模及产品策略分布
外资管理人半数规模集中在1亿元以下,产品策略推广以股票策略为主(53.8%),债券及CTA策略布局较少但具备成长潜力。
- 图8-14:公募基金规模结构及策略占比分析
股权基金中指数基金占比持续增长,量化基金占比稳步提升;指数增强策略约占53%,量化选股23%,量化对冲10%,前十大管理人占六成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较高。
- 图15-16:沪深300与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超额收益分布
年内存在较大波动,尤其一季度表现疲软且因市场季节性及因子失效拉低,后续季度超额收益略有回升,但第四季度回撤明显,反映策略受市场环境及因子表现影响显著。
- 图17:公募量化对冲基金季度收益
2019年整体呈收益提升趋势,四季度小幅回调,体现对冲基金收益的周期性。
- 图18-21及22-25:私募量化策略规模、收益及不同策略季度表现
2019年私募量化出现显著盈利,尤其第一季度爆发力强;不同策略表现分化明显,市场中性策略收益曲线先升后降,CTA策略与宏观对冲策略表现各异,FOF/MOM策略波动较大但整体表现优异。
- 图26:量化私募规模与A股成交额比率变化
反映策略容量与市场流动性的关系,2019年Q2-Q3资金规模迅猛增长时流动性下降,导致策略回撤;Q4流动性恢复,策略表现好转,显示市场容量与流动性是决定业绩周期的关键。
- 各表格详细列示了管理人信息、基金排名、策略分布、业绩对比,增加数据可信度和分析深度。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主要聚焦行业发展及策略表现,对单独公司或个别基金的估值方法未做具体展开。报告提及的业绩指标及资产规模是用来评估行业竞争格局和管理人实力基础,没有具体的DCF或市盈率估值分析。
---
5. 风险因素评估
- 样本代表性不足及幸存者偏差:研究基于可获取的样本数据,可能存在具代表性的产品未纳入,或者只体现表现较好产品,偏向乐观。
- 基金经理及团队变动风险:核心投资决策团队的调整可能影响策略持续性和业绩表现。
- 政策性风险:监管制度变化可能对量化基金的运营模式、资金流入、市场交易规则等产生短期冲击。
- 报告未提供具体的风险缓释策略或发生概率,仅提示投资者注意人为及政策变量带来的不确定性。[page::0,22]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数据和时间限制:报告数据截止2019年末,未涵盖2020年及以后可能产生的市场波动和政策变化。其结论针对当时环境,未来不排除策略表现或市场结构发生大变。
- 幸存者偏差问题:较小和业绩不佳的量化基金或退出市场,可能降低整体行业业绩预期的准确性。
- 策略说法相对乐观:强调策略多元化和收益改善,但对不同策略在市场极端波动时的稳定性探讨不足。
- 外资机构的本土化适应仍有挑战:虽具竞争优势,但国内投资者偏好与监管环境差异,仍为外资机构构成考验。
- 市场容量与流动性限制的隐忧:报告虽指出市场流动性改善有助于策略表现,但未深入讨论市场拥挤风险和容量上限问题。
- 图表和表格的可解释性整体较强,帮助理解复杂数据并促进观点验证。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2019年底中国国内量化基金发展的全貌,重点涵盖了公募、私募两大市场:
- 制度与市场环境持续完善,场内外衍生工具丰富,交易规则优化,“一个扩面、两个加深”的政策导向,构建多层次市场体系,为量化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 市场容量与资金流入增长显著,公募量化基金规模接近1700亿,私募量化基金规模约2800亿,量化策略占证券类私募11%份额以上;管理人集中度提升,头部机构强化优势。
- 策略生态多元成熟,除了主流的指数增强、市场中性、CTA策略,期权、股票多空、基金组合投资与资产配置策略加速发展,量化投资边界不断拓展,提升超额收益的多元来源与收益风险比。
- 外资和产业资本加速布局,外资机构借助全球经验和品牌优势,积极参与中国市场,产业资本也寻求通过量化策略实现绝对收益与研发协同。
- 公募量化基金整体业绩改善明显,指数增强策略实现正超额收益,量化对冲基金收益和风险控制均提升,FOF业务扩张,明显推动了量化产品的多样性和认可度。
- 私募量化基金市场进入“优胜劣汰”阶段,头部优化配置资源,小型或表现不足管理人退出,行业趋向成熟,回报能力整体向好。
- 市场环境反映在流动性与资金容量指标上,流动性提升推动策略回暖,策略容量及市场拥挤度对业绩表现构成重要制约。
- 投资建议:报告建议投资者基于市场中性、CTA等主流策略配置核心仓位,辅以期权策略、股票多空、FOF等卫星策略,强调管理团队和研发能力的重要性,提示警惕政策和团队变动风险。
整体而言,本报告以丰富详实的数据支撑和多维度策略分析,呈现了国内量化基金行业的稳健发展、结构优化及未来成长趋势,体现出市场环境与政策激励下量化投资的广阔前景。[page::0-21]
---
参考图片示例
中证500股指期货主力合约年化基差走势,显示基差从贴水转为升水,提升对冲成本效率。
量化投资边际扩展策略结构图,涵盖传统和新兴多样化策略。
公募量化基金策略类型分布图,指数增强策略占比最高。
量化型基金规模逐年增长图,反映行业快速发展。
私募量化策略指数表现对比,展示2017-2019年间不同策略绩效走势。
---
注释:本分析严格基于中信证券2020年2月发布的专题研究报告内容,所有数据与观点均对应原文各页码标识,保障后续追溯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