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值叠加优异基本面 港股非银标的彰显配置价值 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ETF投资价值分析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系统梳理了保险行业负债端稳健增长和资产端优质投资机遇,港股通非银指数重点覆盖保险及资本市场,具大市值风格和优异基本面,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近一年绝对收益显著优于同类指数。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ETF作为唯一跟踪该指数的基金,具备优质经理团队和显著配置价值,适合投资者关注 [page::0][page::1][page::4][page::6][page::7][page::8][page::9]
速读内容
保险行业负债端稳中有进,保费收入持续高增长 [page::0][page::1]

- 2024年国内保险公司保费规模达5.7万亿元,同比增速11.15%。
- 寿险保费持续高增长,新华保险一季度新业务价值同比增67.9%。
- 财产险车险与非车险业务稳定增长,预计2025年产险行业保费将维持高个位数增速。
保险资产端展现中长期资本优势,政策驱动市场回暖 [page::2][page::3]

- 保险资产规模稳步增长,2025Q1增速约3%。
- 新华保险年化投资收益率5.7%,积极布局高股息与成长板块,增配长久期固收资产。
- 政策层面降准降息、结构性货币工具优化及中美关税谈判乐观,提振风险偏好。
资本交易市场活跃,港交所具稀缺价值 [page::4][page::5]

- 2024年9月以来,内地股市和港股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39.27%和91.46%。
- 港交所作为连接中外资本的重要桥梁,商业模式稳健且成长性强。
- 中概股回归及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带来长期正向影响。
港股通非银指数覆盖保险及资本交易,突出大市值集中度高 [page::6][page::7]

| 行业分类 | 权重占比(%) |
| -------- | ---------- |
| 保险 | 65.11 |
| 其他资本市场 | 20.95 |
| 证券公司 | 11.08 |
- 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占比高达82.79%,中信三级行业以保险业为主。
- 重点权重股包括港交所、友邦保险、中国平安等大型优质标的。
指数具有优异盈利与分红能力,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安全边际高 [page::7][page::8]

| 指数 | 2024年净资产收益率(%) | 2025Q1净资产收益率(%) | 近12个月股息率(%) | PE_TTM | 历史平均PE |
|------------------|-----------------|----------------|------------|--------|-----------|
| 港股通非银指数(931024.CSI) | 11.69 | 2.94 | 4.01 | 8.52 | 11.03 |
- 该指数盈利能力及分红水平优于同类非银指数及宽基指数。
- 当前市盈率远低于历史均值(22.76%低于均值),风险补偿好。
指数近期表现亮眼,抗跌性良好,回报优于相关指数 [page::8][page::9]

| 指标 | 港股通非银 | 非银行金融(中信) | 中证800证保 | 沪深300 | 恒生指数 |
|---------------|------------|-------------|-----------|-------|--------|
| 总收益 | 53.30% | 35.04% | 31.15% | 9.59% | 31.91% |
| 年化波动率 | 33.26% | 31.15% | 31.60% | 21.80%| 26.10% |
| 最大回撤 | 20.29% | 26.07% | 26.57% | 15.66%| 19.95% |
| 夏普比率 | 1.56 | 1.10 | 0.96 | 0.43 | 1.19 |
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ETF产品特色及优势 [page::9][page::10]
- 唯一一只专门跟踪港股通非银指数的ETF,规模26.40亿元,具有较好流动性。
- 由罗国庆、曹世宇两位资深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具备丰富的指数投资和量化研究经验。
- 低管理费率(0.5%管理费,0.1%托管费),紧密追踪标的、降低跟踪误差。
- 投资者可一键式布局香港非银金融优质蓝筹股,享受指数估值修复带来的长期投资机会。[page::9][page::10]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报告标题:低估值叠加优异基本面 港股非银标的彰显配置价值
作者及发布机构:招商定量任瞳团队,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发布日期:2025年6月17日
研究主题:港股非银行金融板块的基本面及估值分析,重点关注港股通非银指数及相关ETF产品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本报告围绕港股市场中的非银行金融领域展开,着重分析保险行业负债端和资产端的基本面状况,评估近期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及其对相关行业的提振效果,重点介绍港股通非银指数及跟踪该指数的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ETF(513750.OF)。报告认为,当前港股非银行金融标的具备明显的配置价值,因其在保险负债端的稳健增长和资产端的长期资本优势,叠加港交所的稀缺性标的身份以及资本市场的活跃表现,形成了低估值且基本面优异的投资机会。
核心论点包括:非银板块基本面优异且估值处于低位,且基于政策支持和资本市场交易活跃,非银板块特别是保险和资本交易类资产值得关注和配置。报告推荐关注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ETF,作为一键配置港股非银标的的工具。
报告未直接给予明确的买卖评级,但通过“配置价值”、“值得投资者关注”等表述,暗示偏向看好立场。[page::0][page::4]
---
二、章节深度解读
2.1 保费收入的负债端表现及其趋势(章节1.1)
报告指出中国保险行业负债端的保费收入保持稳健且持续增长。长期看,人口老龄化和保险理念普及带动市场总量逐年上升,2009年保险保费规模突破万亿,2014年翻倍,2024年保费规模达到5.7万亿元,居全球第二,年增长率依然有11.15%。
短期则表现为寿险和产险的稳步增长:寿险部分,受监管限制影响下,主要险企的新业务价值(NBV)仍维持较快增长速度,比如新华保险一季度NBV同比增长67.9%。4月人身险保费收入2879亿元,同比增速11.6%,显示储蓄型产品需求旺盛。产险方面,车险和非车险业务稳定增长,车险受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带动,行业监管趋向合规和引导车险市场发展,预计2025年产险保费增速达高个位数。
数据详见图1、图2、图3,图示保费收入及增速趋势均表现健康向上。[page::0][page::1][page::2]
图1分析
图1显示2013-2024年国内保费收入稳步上升,2024年保费收入接近6万亿元,增速同比在2024年回升至约11%。反映中国保险业处于扩张周期中,体现出持续有效的增长动力。
图2、图3分析
图2分险种的保费同比增速趋势,寿险为主增动力,意外险和健康险波动较小,且寿险保持两位数增长。图3显示主要保险公司NBV增速,新华保险领先,显著高于同行,体现其业务质量和市场竞争优势。
---
2.2 资产端优势与政策推动(章节1.2)
资产端的数据显示上市险企资产规模稳健增长,2025一季度末资金量较年初提升3%。不同险企投资收益率分化明显,新华保险因布局高股息和成长类股票,长久期债券配置优化组合结构,实现5.7%的年化投资收益率(见相关图表)。
政策层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超预期的20余项金融政策,包括全面降准降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人保基金改革等,预计推动市场风险偏好提升。中美关税摩擦预期修复,全球贸易链条逐渐恢复,短期资本市场活跃度上升。
表1总结了政策内容,主要涵盖:央行降准(降准0.5个百分点、汽车金融等行业存款准备金率降为0)、降息(政策利率及结构性工具利率下调)、新增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额度、支持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资本市场监管优化等,形成综合保障和激励。
险资方面亦逐步优化配置结构,强化中长期资本效率,推动价值和科技成长股配置,强调资产负债匹配(资负匹配)提升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未来保险资金将更均衡和多元化持股风格,成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的稳定来源。业内对资负两端协同增长的认识显著提升(见详细表和政策节点整理)。[page::2][page::3]
表1政策分析
政策内容涵盖流动性注入、贷款利率下降、结构性资金支持、金融市场长期资金入市的制度保障等,有望降低资金成本、提升资本市场活跃度,同时保障保险业投资稳健和持续健康发展。
---
2.3 资本市场交易活跃度提升及港交所价值(章节2)
自2024年9月以来,受政策提振,内地及港股市场交易活跃明显提升:内地股市近60日成交额均值环比提升约39.3%,港股同比大涨91.5%。
港交所作为亚太最大上市交易所,兼具稀缺标的属性和中美贸易桥梁角色,盈利模式稳定,且在中概股回归市场中地位重要,有望接棒中概股IPO及退市潮带来的资金重构,具有显著长期战略价值。
图8捕捉了内地与港股成交额的强劲反弹走势(2024年9月后显著跳升),图9示意港交所链接中国资金与全球资金的生态图,突出其“南向+北向”双向资金流动功能。
结论明确指出,保险企业及港交所这种交易所类资产的配置价值明显。部分优质非银标的仅港股上市,形成可稀缺性的资产配置窗口。[page::4][page::5]
---
2.4 港股通非银指数特点解析(章节II)
港股通非银指数(931024.CSI)自2017年发布,选取港股通内非银行金融相关标的(上限50只),采用市值加权和自由流通市值加权,进行行业覆盖和流动性筛选。具体编制标准包括换手率和交易金额阈值、行业方向筛选(保险、证券、资本市场等),及市值排名前列(最多50只样本)纳入。指数权重限制单只股票不超过15%,前五大合计不超60%。
指数成分股中,保险行业权重最大达到65.11%,证券公司权重11.08%,其他资本市场权重20.95%,显示指数显著向保险业和资本交易领域集中。指数具有突出大市值特征:市值超过5000亿港元的成分股3只,占46.63%权重;2000-5000亿6只,近30%权重;小市值标的权重少,体现指数的稳定性和代表性。
图11展示市值分布状况,强调了指数大市值风格。
权重股方面,前十大权重占总指数82.79%,囊括港交所、友邦保险、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财险等。这些权重股2025年Q1业绩亮眼,社区寿险占比较高的公司新业务价值增长和利润率提升明显,反映出指数成分股的强劲基本面基础(详见表4)。
统计显示,该指数成分风格和业绩表现已获得基金等机构的高度青睐,比如长城港股通价值精选多策略产品近半年收益38.27%,排名同类第一。[page::6][page::7]
---
2.5 指数基本面与估值分析(章节6-7)
从盈利能力和分红能力对比看,港股通非银指数2024年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1.69%,2025年Q1为2.94%,明显高于中证非银、证保指数及沪深300、恒生指数等对比基准。同时,股息率达4.01%,领先其他指数展示了优质股息分红特征。
估值方面,港股通非银指数TTM市盈率8.52,远低于历史平均值11.03,估值低于平均值22.76%,处于自2017年以来历史较低17.93%分位数位置,体现较大的安全边际和估值修复空间。图12显示PE的长期走势及其与均值和标准差的比较。
过去一年港股通非银指数收益表现优异:总收益53.3%,高于非银中信35.04%、中证800证保31.15%、沪深300仅9.59%、恒生指数31.91%,且波动率和最大回撤均较为适中,夏普率高达1.56,显示既有较高收益又保持较好风险控制。图13详细展示了近一年净值走势,突出港股通非银指数相对于多指数的强势反弹及稳定上涨轨迹。[page::7][page::8][page::9]
---
2.6 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ETF介绍(章节III)
该ETF基金代码513750.OF于2023年11月发行,紧密跟踪港股通非银指数,基金资产中非现金部分80%以上配置指数成份券。当前基金规模26.4亿元,是该指数唯一跟踪ETF。基金管理人广发基金有限公司实力雄厚,管理公募基金规模超13900亿元,ETF规模1772亿元,位居行业前列。基金经理罗国庆(15年经验,经济学硕士)和曹世宇(10年经验,应用统计硕士、CFA)均为资深专业人士,具备丰富的指数投资和金融工程经验。
管理费率0.50%,托管费率0.10%,结合基金经理和管理团队背景,形成基金较强的组合管理能力保障。报告特指出该基金适合同步配置港股非银行金融主题标的,具备“低估值+优异基本面”的投资价值。[page::9][page::10]
---
三、图表深度解读
| 图表编号 | 概述 | 重点说明 | 结论及支持点 | 局限性及注意点 |
|-------|-----|--------|------------|------------|
| 图1(第1页) | 国内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及同比增速(2013-2024) | 保费规模稳定增长,2024年接近6万亿,同比增速11.15%,展现市场扩张动力 | 支持保险负债端仍处于增长周期,基础扎实 | 图表未披露具体分险种详细,但整体趋势清晰 |
| 图2、图3(第1页) | 保费收入细分险种同比,以及NBV新业务价值增速 | 寿险为增长主力,NBV多个主要险企显著增长,4月人身险保费增速11.6% | 反映储蓄和寿险需求强,监管政策下业务韧性强 | 时间窗口相对短,未来变化需持续观察 |
| 图8(第4页) | 内地与港股近60日成交额走势 | 2024年9月后成交额大幅回升,港股同比增长91.46% | 体现金融政策利好直接激活市场交易 | 需关注成交额持续性,短期波动风险存在 |
| 图9(第5页) | 港交所资金流动模式示意图 | 港交所作为国内外资金桥梁,连接南向北向通道和全球资金 | 论证港交所战略稀缺性和核心资产地位 | 图示较为宏观,具体资金量及结构未详 |
| 图11(第7页) | 港股通非银指数市值权重分布 | 大市值股票权重显著,46.63%权重来自5000亿以上 | 支撑指数稳定性和代表性,风险分散有限 | 高集中度可能带来单一大股波动风险 |
| 图12(第8页) | 港股通非银指数市盈率_TTM历史走势 | 当前PE处于8.52,低于平均11.03,估值处于17.93%分位 | 低估值对应较高安全边际和估值提升空间 | PE波动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环境风险依然存在 |
| 图13(第9页) | 近一年港股通非银及对标指数净值走势 | 港股通非银表现最佳,最大回撤较优,夏普率最高 | 估值修复行情持续,非银指数抗跌能力较好 | 过去表现不代表未来,仍需关注波动风险 |
---
四、估值分析
报告没有直接提供DCF、P/E目标价等具体估值模型输入或敏感性分析数据,但大量呈现了港股通非银指数相关的市场估值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股息率和市盈率TTM。
- 估值水平:港股通非银指数TTM市盈率8.52,低于历史平均11.03,约低22.76%。这种估值显著低于港股整体市场及相关非银指数,显示相对便宜的买入时机。
- 盈利能力反映:ROE和股息率均优于多项对比指数,表明估值低位并非基本面衰退的体现,而是估值修复的潜在机会。
- 估值驱动因素:宏观政策利好(降准降息、资本市场支持政策)、资本市场活跃度提高、险企资产负债结构优化、港交所及大型保险企业基础稳健。
- 市场风险:估值回升尚依赖宏观经济稳定和资本市场活跃,短期或受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和资本市场波动影响。
报告暗示基于价值洼地特征,结合行业基本面和政策环境,港股通非银指数具备较大上升潜力,适合中长期配置。[page::7][page::8]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在开头和结尾部分均提示风险:
- 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风险:由于模型和分析基于历史数据及政策假设,若政策发生调整或市场环境恶化,模型预测失效风险存在。
- 模型与预测不确定性:历史统计和建模方法本质上存在局限性,未来表现不能保证。
- 个股和基金关联性说明:报告提及个股或基金仅表明其主题相关性,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提醒投资者审慎判断。
- 市场波动风险:虽然股息率和估值较有吸引力,但资本市场仍受黑天鹅事件和宏观经济影响,短期波动风险不可忽视。
报告无具体缓解策略,但提及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以及资负匹配提升的长期行业趋势作为风险缓释基础。[page::0][page::10]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偏好明显但谨慎用词:报告对港股非银指数及相关ETF持肯定观点,采用“彰显价值”、“值得关注”等措辞,缺乏明确评级和目标价,体现出谨慎的专业态度。
- 风险提示较为标准模板,未深入披露行业周期风险、市场系统性风险等潜在黑天鹅。
- 估值与基本面匹配:报告强调低估值且基本面优异,但对行业可能存在的潜在挑战(如利率上升对险企负债端的影响)涉及不多。
- 集中度风险:报告针对指数权重高度集中于少数大型标的存在一定表述,但未详细探讨由此带来的风险敞口。
- 政策依赖显著:宏观政策环境对市场活跃度和资金流向影响较大,报告假设政策持续利好,未来若政策不及预期或外部冲击加剧,估值恢复存在不确定性。
- 数据更新截止时点和滞后性:部分数据截止2025年第一季度或5月,假如后续市场或政策发生剧烈变化,报告结论需重新验证。
整体而言,报告体现较全面、专业的分析,结构合理,结合丰富数据与图表,具备较高参考价值。
---
七、结论性综合
该报告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政策解读和指数及ETF剖析,系统论证了当前港股通非银行金融板块的投资价值。保险行业的负债端保费稳定增长、资产端投资收益逐步提升,在政策支持和全球贸易缓和背景下,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资本市场整体交易活跃,港交所作为资金双向流通桥梁和稀缺优质资产,其价值与业绩得到确认。
港股通非银指数覆盖港股通非银行金融优质标的,重点配置保险行业和资本市场服务企业,风格偏向大型蓝筹股,指数基本面强劲,盈利能力领先行业广基。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显示较大安全边际,结合过去一年优异的绝对和风险调整收益表现,具备较好长期投资吸引力。
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ETF作为唯一跟踪该指数的基金,借助基金经理丰富经验和广发基金的专业实力,为投资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投资工具。
结合政策环境、金融市场活跃度、指数表现与估值,报告整体表达港股非银板块具备显著配置价值的立场,建议关注相关指数及ETF产品,以抓住估值修复和基本面改善带来的中长期投资机会。
---
主要引用溯源
- 负债端与保费增长描述及图表数据:[page::0][page::1][page::2]
- 资产端投资收益与政策影响:[page::2][page::3]
- 资本市场交易额提升及港交所地位图示:[page::4][page::5]
- 港股通非银指数介绍、成分权重与企业业绩:[page::6][page::7]
- 指数盈利能力、股息率、估值、对比收益与风险数据分析:[page::7][page::8][page::9]
- 广发基金及ETF基金产品信息、基金经理介绍:[page::9][page::10]
- 风险提示和免责声明:[page::0][page::10]
---
此次解析结合所有章节及图表内容,覆盖了报告的关键点、推论基础和数据证明,条理清晰且详实,旨在为投资者和研究人员提供针对港股非银标的投资价值的全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