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融券年度专题报告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系统回顾了2021年我国两融市场的发展态势。融资余额持续增长且月末余额创历史新高,尤其下半年融资规模超过2015年牛市峰值。融资余额增速对市场阶段拐点具有较强预测能力,相关分析显示融资本金主要流入中小盘股票。行业层面,医药生物等行业融资余额规模大,但净买入仅电力设备、有色金属和基础化工超过200亿元。融券余额虽体量远小于融资余额,但政策松绑和机构需求推动融券规模显著提升,且对标海外市场具备3倍增长潜力。报告通过多维度图表详实展现两融余额走势、增速、相关性及行业分布,为市场趋势和风险提供参考 [page::0][page::2][page::3][page::4][page::5][page::6][page::7][page::8][page::9][page::10]。
速读内容
2021年融资余额市场回顾及增速分析 [page::0][page::2][page::3]


- 融资余额较2020年末增长14.57%,累计规模维持在15000亿元以上,7-11月连续5个月突破1.8万亿元,超过2015年牛市峰值。
- 融资余额增速多处于±3%震荡区间,增速接近或超过±3%时,通常预示市场股指阶段性顶底。
- 融资余额绝对值对短期行情顶部或底部预测能力有限,增速则表现出较好的价格拐点指示性。
融资余额与主要指数相关性分析 [page::3][page::4]

| 指数 | 相关系数 |
|--------------|----------|
| 中证500指数 | 0.95 |
| 中证1000指数 | 0.94 |
| 创业板指 | 0.71 |
| 沪深300指数 | 0.5 |
- 2021年融资余额与中小盘股票指数(中证500、中证1000)的相关性明显高于沪深300,说明融资资金偏向中小盘股。
- 2020年融资余额与沪深300相关系数高达0.936,显示资金结构变化。
融资买入额占成交额比例与市场回调关系 [page::4][page::5]

- 当融资买入额占A股成交额比例超过9%时,市场多出现滞涨或回调现象。
- 2021年1-2月、6-7月及9月多次突破该阈值,随后出现大盘回调。
融券余额市场表现及政策驱动 [page::5][page::6][page::9][page::10]




- 融券余额规模约1500亿元,涨幅超20%,规模远小于融资余额,影响力相对有限。
- 政策松绑包括标的范围扩大、合格证券出借人增加、担保机制优化,以及机构参与度提升,推动融券业务快速发展。
- 国内融券余额占比约7.3%,远低于美国市场的30%,未来仍有3倍增长空间。
行业层面融资及融券余额分析 [page::7][page::8]


- 融资余额排名前5行业为医药生物、非银金融、电子、电力设备、有色金属,超过千亿元的行业仅4个。
- 融券余额排名前5行业为电子、电力设备、非银金融、医药生物、食品饮料,规模超100亿元的仅4个。
- 多个传统行业如纺织服装、综合、社会服务等融资与融券余额均处于尾部。
行业融资净买入额及行业轮动 [page::8]

| 行业分类 | 净买入额(亿元) | 备注 |
|--------------|----------------|--------------------|
| 电力设备 | > 200 | 超过200亿元 |
| 有色金属 | > 200 | 超过200亿元 |
| 基础化工 | > 200 | 超过200亿元 |
| 医药生物 | 100-200 | |
| 机械设备 | 100-200 | |
| 非银金融等7个 | 负值 | 净买入额为负 |
- 2021净买入额超过200亿元的行业仅3个,显著低于2020年的7个,显示资金关注热点转移。
- 净买入额为负的行业包括非银金融、农林牧渔等,体现资金流出压力。
风险提示 [page::0][page::10]
- 海外疫情恶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 监管政策出现转变可能影响两融市场。
深度阅读
东莞证券《融资融券年度专题报告》详尽分析
---
1. 元数据与概览
报告标题: 融资融券年度专题报告
发布机构: 东莞证券研究所
发布日期: 2021年12月1日
风险评级: 中风险
分析师: 费小平,岳佳杰(均具备SAC证券从业资格)
主题: 融资融券市场的年度回顾、行业分析、融券市场的未来成长潜力及风险提示。
核心论点与信息:
- 2021年两市融资余额规模持续高位增长,7-11月连续5个月突破1.8万亿元历史高点,创下融券业务历史新高。
- 融资余额增速超过±3%阈值时,股指通常出现阶段性顶部或底部,融资余额本身的绝对值对短期行情预测能力有限。
- 融资余额与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相关性极高(分别为0.95和0.94),显示融资资金更偏向中小盘股布局,较2020年沪深300高相关(0.936)有明显转变。
- 融资买入额占成交额超过9%常伴随市场滞涨或回调。
- 融资净买入额和融券余额在各种行业之间分布差异明显,且融券余额规模仅为融资余额的1/10左右,说明融券市场仍处于拓展期。
- 政策松绑和制度改善为融券业务提供显著增长空间,未来有望达到美国市场30%的比例,目前仅7.3%,存在三倍增量潜力。
- 风险主要来自海外疫情恶化和政策风险。
本报告结构严谨,从市场回顾、行业解析、估值视角及风险管控面全方位剖析融资融券市场现状及趋势,立场中性客观,风险评级定为中风险。[page::0,1]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融资市场交易回顾
2.1.1 融资余额市场回顾
- 2021年两市融资余额整体稳步增长,同比增长14.57%。
- 下半年7月起月末融资余额连月超过1.8万亿元,创新历史,远超2015年牛市峰值1.486万亿元及2020年峰值。
- 图1(月度融资余额规模)显示2021年融资余额持续拉升至年底高位。
2.1.2 融资余额及增速
- 融资余额周增长率大多在±3%区间震荡,成为短期行情拐点的指标。
- 融资余额本身高位并不代表指数顶部或底部;但增速超过正负3%时,指数往往出现阶段性反转。
- 如2020年12月底融资余额增速触及3%峰后,沪深300指数次月见顶回落;2021年9月末增速接近-3%,指数随后大幅反弹。
- 此特点指示融资活跃度的“变化速度”比绝对规模更能反映资金情绪的转折。
- 图2与图3清晰展示上述趋势。[page::2,3]
2.1.3 融资余额与各宽基指数走势相关性
- 融资余额与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相关系数高达0.95和0.94,明显高于沪深300仅0.5的水平。
- 2020年融资余额与沪深300的相关性高达0.936,显示2021年市场资金更多聚焦中小盘股。
- 反映了资金风格从大型蓝筹向中小盘调整,可能因为政策、估值吸引力等影响。
- 图3与表1定量支持该观点。[page::3,4]
2.1.4 融资买入额占A股成交额比例及市场回调
- 融资买入额占成交额比例超过9%时,多数对应市场大盘滞涨或回调,如2021年1月13、25日、2月18日、6月30日、7月21日、9月9日。
- 此指标作为市场资金热情的正面信号过热阈值,有助于判断短期泡沫风险。
- 图4清晰展示融资买入额占比随指数波动趋势,且在高位形成压力。
- 说明融资资金占比偏高不必然带来持续上涨,反而伴随风险积累。[page::4,5]
2.2 融券市场交易回顾
- 融券余额基数较小(约1500亿元),是融资余额的十分之一。
- 2020年底到2021年8月融券余额由1369亿元增至1649亿元,同比增长20.37%。
- 融券余额波动与市场行情相关性较弱,尽管回调期融券余额增加体现市场看空意愿,但整体规模不足以形成决策导向。
- 图5、6展示融券余额及增速月度和周度变化。[page::5,6]
2.3 场内ETF融资融券市场回顾
- ETF融资余额经历先降后升,2021年8月底达到1676.77亿元峰值,超过2015年1344亿元峰值,但仍低于2020年峰值。
- ETF融券余额大幅提升63.9%,突破2015年峰值超六倍,表明ETF融券活跃度明显增强。
- 图7呈现ETF两融余额走势的季节性及阶段峰值。[page::6]
---
3. 融资融券市场行业分析
3.1 行业融资余额分析
- 2021年融资余额规模最大的五个行业:医药生物、非银金融、电子、电力设备、有色金属。
- 其中医药生物、非银金融、电子和电力设备融资余额均超过1000亿元。
- 排名最低五个行业包括美容护理、综合、纺织服装、社会服务和轻工制造,融资余额相对较低。
- 图8清晰呈现行业融资余额规模分布。[page::7]
3.2 行业融券余额分析
- 融券余额最高五个行业为电子、电力设备、非银金融、医药生物和食品饮料。
- 超过100亿元的行业有4个,与融资余额方向大致一致但分布差异明显。
- 综合、社会服务、纺织服装、轻工制造和建筑装饰位列融券余额末尾。
- 图9给出各行业融券余额细分数据。[page::7,8]
3.3 行业融资净买入额分析
- 融资净买入额规模排名前五行业是电力设备、有色金属、基础化工、医药生物和机械设备。
- 仅有3个行业融资净买入超过200亿元,明显较2020年减少(2020年7个行业超过此门槛)。
- 七个行业融资净买入为负,分别是非银金融、农林牧渔、房地产、通信、综合、银行、纺织服饰。
- 图10详细体现各行业净买入流量格局,反映行业资金流偏好和市场热点切换。[page::8]
---
4. 融券市场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4.1 融券市场作用与政策松绑
- 融券业务是成熟市场的重要组成,作用包括促进流动性、推动估值合理回归、支持对冲及多样化交易策略。
- 政策宽松的主要体现:
- 标的股票由950只扩容至1600只,覆盖市值提升至80%以上,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值比重明显增加。
- 新增多类机构作为合格证券出借人,缓解出借资源不足,提升市场活跃度。
- 取消了最低维持担保比例统一限制,允许证券公司根据客户情况调整,更灵活。
- 科创板等机制成熟及可能的T+0制度推动交易效率提升。
- 机构信用账户数量和占比大幅增长翻倍,机构对融券需求旺盛。
- 图11展现机构账户数量及占比增长趋势,表明机构信用账户参与度显著提升。[page::9]
4.2 对比美国成熟市场
- 美国市场融券余额占两融总规模比例约30%,中国目前仅约7.32%。
- 图12数据表明,按照美国市场发展水平,中国融券业务仍有至少三倍扩容空间。
- 这一潜力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提供重要方向和政策支持依据。[page::10]
---
5. 风险因素评估
- 报告强调两大风险:
1. 海外疫情恶化或反复,可能影响国内资本市场信心与资金流动。
2. 政策变化,包括监管收紧或支持力度调整,可能对两融市场形成正负面影响。
- 报告未详细列举缓解策略,但整体呈中风险评级,提示投资者应关注宏观和政策动态。[page::10]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整体客观、中性,充分利用历史数据与市场指标进行分析,避免过度确定结论。
- 指出融资余额绝对规模并不等同行情顶底,强调融资余额增速的重要性,体现谨慎态度。
- 资金偏向中小盘股的转变,涉及市场风格变化,投资者需结合基本面深入分析。
- 融券规模远小于融资余额说明融资策略尚未成熟,市场对空头工具的认可和使用仍有限。
- 对风险提示较为简略,没有展开具体应对措施,未来报告可增强风险管理建议。
- 估值方法未涉及,因本报告主题侧重于市场规模、流向和结构分析,而非具体公司估值。
- 图表均清晰且数据完整,支持文本论点,唯部分图表未提供数据表明衡量误差或潜在数据来源差异,投资者需注意统计口径一致性问题。
---
7. 图表深度解读
- 图1(页面2):显示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融资余额月度走势,见融资余额从约1.45万亿元增长至超过1.7万亿元,7-11月大幅突破1.8万亿元,呈现强劲上升趋势。
- 图2&3(页面3):图2描绘融资余额及周度增速,蓝色区域代表余额水平,蓝色曲线平滑上升,橙色加速度线震荡于±3%,对应指数波动区间。图3对应不同指数走势与融资余额走势,颜色对应指标明显显示中证500与中证1000走势与融资余额高度同步,沪深300走势相关性弱化。
- 表1(页面4):具体数值说明融资余额与中证500、中证1000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94,沪深300仅0.5,显示资金流中心转向中小盘。
- 图4(页面5):融资买入额占成交额比例曲线与中证500和沪深300指数对比,蓝色曲线反映融资买入额比例于多个节点超过9%阈值后市场回调,呈明显滞涨信号。
- 图5&6(页面5-6):图5融券余额月度统计,从1200亿增至约1600亿元,呈增长趋势;图6展现融券余额及其增速,显示融券余额相对平稳,增速波动较大但无明显趋势,体现融券活跃度稳定增长但市场影响有限。
- 图7(页面6):ETF两融余额展示先降后升的大致过程,8月达到峰值,资金流对ETF市场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 图8-10(页面7-8):行业融资余额、融券余额和融资净买入额柱状图,清晰显示行业资金分布和流向结构,反映医药、电子等行业融资主导地位,有色金属、基础化工表现突出。
- 图11(页面9):机构信用账户数量与占比逐年翻倍,蓝柱代表账户数,红线代表占比,直观反映机构参与度提升。
- 图12(页面10):两融余额总规模随时间增长,红线显示融券余额占比提升至7.3%,对比美国30%的成熟市场,显示潜力空间巨大。
所有图表数据均来源于东莞证券研究所和wind,具备高度权威和时效性,图形形象化表达了文本论证并为投资决策提供数据依据。[page::2-10]
---
8.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通过丰富且细致的数据分析,清晰展现2021年中国融资融券市场的结构、规模与动态变化。融资余额创新历史高位,尤其中小盘股票融资活跃度提升,说明市场资金结构和风格发生重要转变。融资余额增速成为短期市场转折点的领先指标,为投资者判断行情阶段提供有效辅助依据。融资买入额占比高位时的市场回调提示融资资金过热风险不可忽视。
融券市场仍处于成长初期,规模约为融资余额1/10,未来增长空间极大,受益于政策松绑、标的扩容和机构信用账户数量翻番,预计其对市场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提升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对冲机制。
行业视角显现医药生物、电子、电力设备为资金主力板块,融资净买入转向资源和基建类行业,表明阶段性资金流向调整。风险层面明确疫情和政策是主要不确定性,投资者需关注外部冲击与监管变化。
整体来看,报告客观、全面、数据详实,为投资者理解当前融资融券市场趋势、风险和政策环境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评级为“中风险”体现了潜在不确定因素,适合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市场参与者关注。
---
(全文共计约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