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HAPE OF ECONOMICS BEFORE AND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文通过多层网络方法分析2006至2020年间经济学期刊在编辑、作者、引用文献和文章摘要四个维度的相似关系,研究2008年金融危机对经济学学科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研究主题有所调整,经济学期刊间的社会和智识关系高度稳定,编辑群体作为学科核心门槛,持续塑造学科的权力结构和知识合法性,金融危机并未根本改变经济学的制度结构和学科边界 [page::0][page::21][page::22][page::23]。
速读内容
研究背景与问题定位 [page::1][page::2]
- 金融危机被视为可能重塑学科构架的临界事件,经济学界围绕其对学科理论及实践影响存在三大不同观点:改良论、多元论和稳定论。
- 论文聚焦经济学期刊作为知识与社会关系的载体,构建编辑互锁、作者互锁、摘要语义相似度和引用耦合四层网络,量化分析学科社交及智识结构。
数据来源与方法框架 [page::5][page::6][page::7]
| 年份 | 活跃期刊数 | 覆盖期刊数 | 编辑数 | 作者数 | 文摘数 | 引用数 |
|------|------------|------------|--------|--------|--------|--------|
| 2006 | 1269 | 702 | 17,178 | 122,309| 74,710 | 826,449|
| 2012 | 1510 | 941 | 25,612 | 178,361| 105,618| 1,267,189|
| 2019 | 1516 | 909 | 30,675 | 260,315| 134,279| 1,950,863|
- 使用EconLit期刊,数据涵盖编辑名录、发表作者名单、文章文摘及引用,三年滚动窗口捕获动态特征。
- 应用句子级BERT嵌入计算摘要语义距离,计算编辑和作者间的余弦相似度,引用采用文献耦合度量。
- 采用Similarity Network Fusion(SNF)融合多维信息形成整合的期刊相似矩阵。
多层网络相似性及社区结构分析 [page::9][page::10][page::11]
- 不同维度网络间,编辑与作者层高度相关,引用层次中等相关,摘要层相关度较低。
- 单层网络社区结构松散,模块度极低(均<0.03),显示单一信息源难以构建稳健分类。
- 融合网络显示明显社区结构,模块度达0.68左右,社区数量接近80,信息整合显著增强期刊分群的稳定性。
- 融合网络依赖编辑信息最大,编辑层的部分距离相关(PDC)显著高于其他层,表明编辑在定义期刊社群中起主导作用。
期刊关系结构的时序稳定性 [page::11][page::21]
- 对比2006、2012、2019三年融合相似网络,采用交集和缺失值填充两种方法,年际间的广义距离相关(GDC)接近1,说明学科结构高度稳定。
- 编辑与作者组成的社群框架延续,知识基础和内容主题尽管有所调整,根本的社会与智识关系未受金融危机影响。
期刊聚类及学科分群特征 [page::12][page::13][page::14][page::15][page::16][page::17]
- 采用迭代Louvain算法和集成聚类,形成涵盖875期刊的77个社群群组,其中34个规模超过10刊。
- 社群包括纯学科性聚类如计量经济学、金融、微观理论及应用经济学细分领域,也有基于理论倾向的异端经济学群(后凯恩斯及异端方法)。
- 核心期刊群(CORE)集中顶级经济学期刊及主流宏观、劳动和发展经济学著名期刊,其关系由编辑权威和学术等级维系,体现高度等级化秩序。
- 许多学科聚类部分呈现国家或区域属性,如土耳其、拉美、西班牙语圈期刊群,反映经济学的地域性组织特色。
结论与学科动态理解 [page::20][page::21][page::22][page::23]
- 经济学学科呈现高度碎片化及稳定的社交与智识结构,编辑作为学科“守门人”主导着知识生产的界限和学科话语权。
- 金融危机作为研究议题变动的契机,并未引发学科范式根本转变,知识与社交结构保持延续,学科核心秩序未受实质挑战。
- 该稳定结构可能形成学科内部权力封闭机制,约束激进创新及异端观点融入主流学科,体现经济学专业自身话语再生产与界限维系的社会机制。
- 本研究为理解经济学学科变迁提供了量化证据,强调学科结构成因既非纯粹认知因素,也深植于社交权力网络之中。
图表示意及关键视觉资料

- 图1:经济学期刊基于融合网络的集成聚类示意,展现77个稠密社群,反映学科结构多样且稳固,支持论述核心发现 [page::12]

- 图2:核心群与相关群的社群连接网络,显著彰显核心群内部分层及桥接期刊角色 [page::18]

- 图3:社群关系网络,分别基于编辑、作者、引用、摘要及融合矩阵视图,揭示不同信息层驱动下的期刊关联特征差异 [page::19]
深度阅读
财经学科演化及金融危机影响的多维度网络研究报告解读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 THE SHAPE OF ECONOMICS BEFORE AND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 作者与机构: Alberto Baccini, Lucio Barabesi, Carlo Debernardi;均来自意大利锡耶纳大学经济政治统计系
- 发布日期: 未明确标注,但数据涵盖至2019年,文献引用至2025年,推测为2023年左右
- 主题: 研究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对经济学学科结构影响,特别通过学术期刊关系网络的多层次分析。
- 核心论点:
- 通过对经济学领域期刊的编辑、作者、文献引用和文本相似性四个维度的数据整合,构建综合的期刊相似性网络。
- 比较金融危机前(2006年)与危机后(2012年、2019年)期刊结构网络,发现经济学学科的社会和知识结构仍展现出高度稳定性。
- 尽管研究主题有所调整,但主导学术交流与知识生产的编辑网络及相关社会关系保持不变,展现较强的连续性和结构稳定。[page::0,1]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引言
- 关键观点与背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成为经济学领域反思的起点。学界对危机原因存在三大不同解释:
1. 宏观经济学理论存在不足,但可通过改进模型解决,不必走全面范式转变路线。
2. 危机揭露主流模型局限,需推动方法论多元化,加强跨学科融合。
3. 虽遭批评,学科核心结构未根本改变,仅有微调。
- 历史对比: 危机被视为经济学历史上的“关键节点”,类似大萧条催生凯恩斯主义,70年代滞涨导致凯恩斯主义基于新古典主义取代。[page::1]
- 学科发展视角: 经济学内部学科边界、与社会科学其他领域互动等长期演化过程,常以定性分析为主,近年逐渐采用计量与“远程阅读”方法探讨知识结构。如“经济学帝国主义”等术语反映该演变特征。[page::2]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论框架
- 研究对象: EconLit数据库中经济学及相关领域期刊。
- 社会关系视角:
- 期刊编辑委员会形成层级的社会网络(主编、副主编、成员),作为知识生产的“守门人”。
- 作者群体则非严格层级,但通过发表形成社会联系网。
- 认知内容视角:
- 文本内容(期刊文章摘要)映射主题内容。
- 引用关系(文献耦合)反映知识基础。
- 四层网络结构:
1. 编辑成员重叠(Interlocking editorship)
2. 作者重叠(Interlocking authorship)
3. 摘要文本相似度(文本嵌入)
4. 引用重叠(Bibliographic coupling)
- 时间窗口与数据采集:
- 聚焦2006(危机前)、2012和2019(危机后两阶段)。
- 数据从“Gatekeepers of Economics Longitudinal Database”(GOELD)和OpenAlex数据库获取,涵盖编辑、作者、文摘、文献等信息。
- 采用三年时间窗口,缓和经济学发表周期较长特性。[page::2,5,6]
2.3 相关文献回顾
- 文献背景: 以往研究多聚焦知识积累及分化,较少同时探讨社会与知识层面整合。
- 计量方法进展: Claveau和Gingras(2016)通过引用耦合揭示经济学专业化过程;Truc等人使用共引网络检验经济学学科内部方法论变迁;Ambrosino等应用LDA主题模型追踪大规模论文样本的结构转变。
- 主流见解: 经济学对外学科开放度有限,尤其顶级期刊对跨学科交流有限促进作用。
- 编辑委员会角色研究: 编辑的社会联系影响论文发表与学科内部权力结构,编辑网络的“守门人”角色尤为突出。
- 多层整合研究: 早期由本报告作者团队尝试通过多层网络融合(Similarity Network Fusion,SNF)方法,将社会网络(作者和编辑)与知识网络(共引)融合,揭示经济学领域内的整体结构。[page::3,4,5]
---
三、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收集
- 数据来源及样本规模: GOELD数据库含1724个EconLit期刊,OpenAlex和Crossref提供文献元数据。
- 样本处理: 去除非研究文献(如封面、审稿声明等),保留至少有一条引用的研究文章,最终样本近38万篇文章,覆盖编辑成员数十万,作者超20万,引用文献近百万级。
- 数据特点: 包括英文及非英文文摘,非英文文摘经自动翻译处理,保证文本分析一致性。[page::6]
3.2 四类相似度矩阵构建
- 编辑相似度矩阵: 计算任意两个期刊所共享编辑成员的向量余弦相似度。
- 作者相似度矩阵: 基于作者在期刊发表的加权分数计算余弦相似度。
- 文献引用相似度: 引用频次加权构建。
- 摘要内容相似度: 利用SentenceBERT进行文本向量嵌入,选取期刊摘要空间中的中位点(medoid)文章,建立相似度。
- 处理特殊点: 由于摘要余弦相似度可能为负,采用特殊转换保证所有相似度均为正,使SNF方法可用。[page::7]
3.3 探索性分析流程
- 层间关联分析: 采用广义距离相关(GDC)度量不同层矩阵间相似性,Louvain算法识别各层社区结构并评估模块度(modularity)。
- 信息融合: 使用SNF方法,将四层信息融合为统一相似度网络,再次应用社区检测,评估综合网络的结构强度。
- 跨年网络对比: 由于各期刊活跃性不同,开发两种对齐方法(交集、赋零填充),保证节点一致,计算融合矩阵间的时间相关。
- 社区稳健性: 采用蒙特卡洛重复聚类(1000次),统计期刊同时归于同一社区的概率,阈值设为80%,构建稳定社区结构。[page::7,8]
---
四、图表深度解读
表1(第6页)
- 展示2006,2012,2019三个时间点的活跃期刊数(1269、1510、1516),覆盖期刊数(702、941、909),编辑人数及作者人数等基础量表。
- 说明随着时间推进,数据样本覆盖量及活跃度呈增长趋势,体现经济学界活跃程度提升及数据完整性。[page::6]
表2(第9页)
- GDC矩阵揭示编辑与作者层极高相关(>0.94),表明这两个社会关系刻画的网络极为相似。
- 引用层与社会层也存在较强相关性(0.7至0.85),摘要层与其他层相关度较低(约0.3至0.47),说明文本内容相似性在经济学期刊层面解释力有限。
- 这种现象表明编辑与作者构成核心的社交纽带,彼此映射密切。[page::9]
表3(第9-10页)
- 单层社交/知识网络社区数较多,但模块度极低(0.006至0.028),表现为社区区分度弱,群落结构不明显。
- 融合网络逆转此态势,社区数约80-89个,模块度高达0.685,说明多层融合有效增强网络结构清晰度,社区划分更为稳健。[page::9,10]
表4(第10页)
- 融合网络与编辑和作者层的GDC值极高(约0.95以上),与引用层720~850之间,摘要层则中等(约0.45)。
- 说明融合结构主要由编辑与作者层驱动,引用层和摘要贡献相对较小。[page::10]
表5(第10-11页)
- 控制其他层影响后的部分距离相关展示,编辑层呈现最高独立贡献(0.33至0.45),作者和摘要层贡献下降,引用层数值波动但整体较低。
- 强调编辑网络在塑造综合期刊关系中最为关键,独立影响力突出。[page::10,11]
表6(第11页)
- 采用两种匹配策略计算2006、2012、2019年融合网络间的跨期相关,结果接近完美协相关(0.999至1),说明期刊关系结构极为稳定。
- 这一发现支持了经济学学科结构未被金融危机根本扰动的结论。[page::11]
图1(第12页)
- 视觉化展现875个经济学期刊根据融合网络聚类结果,节点颜色代表所属群落,连接表示高概率同群。
- 网络呈现高度分散的多社区结构,部分期刊孤立,社区数量众多,反映经济学领域内高度的多样化与细分。[page::12]
表7(第14页)
- 描述主要期刊类别群落及其规模,如应用社会科学(37)、金融(36)、核心(CORE,33)、后凯恩斯及异端(33)等。
- 分类结合期刊学科方向、理论方法及地缘语言等多重标准。[page::14]
图2(第18页)
- 聚焦核心群落CORE及劳工经济、公共财政等的关系网络。
- 可见CORE内部分为宏观和通用两子群体,由《政治经济学期刊》等核心期刊连接,且与劳工经济、公共财政群通过桥接节点连通,反映社群间“精英”联结和知识共同体。[page::18]
图3(第19页)
- 分别呈现编辑、作者、引用、摘要及融合信息层级的群间关联网络。
- 显示编辑和作者层高度连通,引用层次逐渐弱化,摘要关系较弱。
- 融合图综合上述多维度信息,清晰揭示群落间主要关联与隔离程度。[page::19]
附录表(第60~64页)
- 不同群集内部各层信息对融合结构的贡献(PDC)细节,普遍显示编辑层对群内部结构贡献最大,有些群体中编辑层贡献随时间增大。
- 个别群体如CORE展示较高编辑层相关度,强化其作为权威和控制中心的地位。[page::60~64]
---
五、估值分析
本报告为科学计量和学科结构分析,未涉及传统财务估值方法,无相关估值章节。
---
六、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内容未针对金融、市场风险,而聚焦学科结构,无显式风险评估章节。
---
七、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优势:
- 多维度集成分析(编辑、作者、引用、文本)提供了极为细致和综合的经济学学科网络画像。
- 融合方法(SNF)有效提高社区检测稳健性,减少单一层碎片化问题。
- 识别编辑网络作为学科社会结构核心“守门人”的作用,提供对权力与知识生产机制的新视角。
- 潜在不足:
- 文本相似度贡献较低,提醒我们基于摘要的文本分析可能受限,无法全面捕捉研究内容多样性。
- 研究侧重期刊级别,忽略单篇文章及个体学者动作的微观动态,可能掩盖细节变迁。
- 不同数据源覆盖度及语言处理(非英语翻译)可能引入偏差,但文中未详尽讨论此类不确定性。
- CRITICALLY,对“稳定性”解释偏重社交结构层面,或未能充分反映学科范式的微妙演进;该点在结论中已有谨慎表述。
- 内在结构细节:
- 虽然学科整体结构稳定,群落划分显示经济学高度细分且存在内部异构。
- CORE群体现经济学内部精英控制结构,非传统意义上的主题细分,体现社会资本与权力分布。
---
八、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通过对经济学科15年间期刊编辑、作者、文献引用及文本信息的深度网络整合分析,得出以下关键洞见:
- 学科结构的高度稳定性: 金融危机前后,经济学期刊间的社会关系和知识网络基本未改变,表明危机未导致经济学内部根本的学科构架重塑。[page::11,21]
- 编辑“守门人”的主导地位: 社交网络(编辑、作者)尤以编辑层对整合网络结构影响最为显著,强化了编辑对学科方向、研究质量评判与知识生产边界的控制功能。[page::9~11,20]
- 多重集成网络揭示清晰社区结构: 单一维度社区探测弱,四层信息融合在社区划分和模块度上表现卓越,科学技术网络分析中多层融合是有效方法。[page::9,10]
- 经济学科分化表现为众多细分群体并存: 群体涵盖理论学派(如后凯恩斯主义、微观理论)、应用领域(农业经济、能源环境、劳工经济等)、地域与语言期刊,以及跨学科边缘学科(如会计、运筹学),体现经济学的多元与复杂面貌。[page::12~17]
- 核心群体CORE的特殊性: 不以单一学科专题定义,而依赖社会 prestige 与编辑网络塑造的精英核心,劳工经济、公共财政等主题与其通过桥接期刊连接,展现权力引领的学科中心。[page::15~18,21]
- 内容相似性信息表现较弱: 摘要文本相似度与其他关系层相关度低,提示研究主题讨论虽有波动,整体知识载体的表达变化有限,局限于摘要层次的文本分析不足以单独解释学科变化。[page::9,20]
- 危机背景下的学科变迁理解: 学科呈现为“问题解决范式”的连续性,研究主题调整但学科规范、权力结构和合作网络坚韧,危机被学界视为可被现有范式、结构包容的“新难题”,而非根本挑战。[page::21,22]
---
附加说明
- 方法论创新:
本文运用类似基因组学领域的Similarity Network Fusion技术,创新实现了基于多源异构网络信息的学科结构综合分析,科学计量领域可借鉴。
- 社会学解释力:
结果回响了科学社会学经典理论——编辑作为“守门人”维护学科边界与知识正统性,体现现代学科权力结构及知识生产权威的稳定性。
- 数据完备性与后续研究方向:
数据覆盖广泛,但语言与数据库天然限制仍存,未来可加强跨语种、跨数据库整合,并深入个体学者行为的微观网络变化。同时扩展到政策影响、教学改革和学科边界动态的关联研究。
---
总结
《The Shape of Economics Before and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利用经济学期刊的多层网络结构,科学地揭示了经济学学科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的整体社会与知识组织的高度稳定特征。核心“守门人”——编辑群体的稳定性是学科结构连续性的关键支撑,尽管研究主题有所调整,但经济学作为学科的社会组织、权威与认知结构表现出强韧性,金融危机未能重塑学科基本格局。该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学科社会-知识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解,也为科学计量和学科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范例。[page::0~22]
---
报告分析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