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值因子已死?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文基于Arnott等人的研究,通过分解价值因子相对成长因子表现的三个核心驱动力:相对估值变化、成分股风格漂移和盈利能力,实证发现价值因子回撤主要由相对估值驱动,风格漂移与盈利能力并无显著变化。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无形资产调整后的价值定义,确认价值因子仍具吸引力且预期未来将均值回归,当前价值股性价比处于历史极端水平,预期收益显著提升。[page::0][page::1][page::2][page::6][page::7][page::8]

速读内容


价值因子近期表现与核心驱动力解析 [page::0][page::1][page::2]

  • 价值因子自2007年以来相对成长因子出现了长达13.5年的表现低迷,主要因FANMAG等成长股市值大幅扩张,估值显著提升。

- 回撤模拟显示当前55%的最大回撤是历史罕见但非极端,发生概率约为2.2%。
  • 造成价值因子回撤的三大驱动力分别是相对估值变化、成分股风格漂移和盈利能力,但实证显示风格漂移和盈利能力在2007年前后无显著结构性改变。

- 成分股风格迁移率保持稳定,股票从价值向成长迁移的速度未明显下降,否定风格漂移变化为价值低迷原因的观点。

估值与盈利能力回归分析与无形资产调整 [page::3][page::4][page::5][page::6][page::7]

  • 相对估值变化对价值因子回报贡献巨大,回归系数高达0.8,解释了约67%的HML因子波动。

- 盈利能力与成长股相较虽有优势,但其2007年前后无显著提升,且成长股销售增长放缓,挑战成长股“更有利可图和增长更快”的叙述。
  • 通过资本化研发和SG&A等无形资产调整账面价值(iHML),价值因子表现较传统HML有所提升,缓解了部分价值因子跑输问题。

- 即使调整无形资产,无论HML还是iHML因子在2007年后仍持续跑输成长因子,反映估值差异是主要拖累因素。



价值因子未来期望与市场展望 [page::8]


| 情景分析 | 相对估值(Value vs Growth)| 历史分位数 | 相对回报预期 (%) |
|---------------------------|-----------------------------|------------|-------------------|
| 无变化 | 0.089 | 99.6% | +4.69 |
| 估值向中位数回归(50%ile)| 0.210 | 50% | +73.3 |
| 估值向历史便宜水平回归(95%ile)| 0.128 | 95% | +33.4 |
  • 价值与成长的相对估值处于历史极端便宜水平,潜在收益显著。

- 全面估值均值回归可望带来超七成的相对超额收益。
  • 市场当前环境类似于历史周期末期价值因子被严重低估的阶段,适合关注逢低布局价值因子。


价值因子总结与结论 [page::8][page::9]

  • 价值因子长期低迷主因相对估值拉开,而非风格漂移或盈利能力变化。

- 本次回撤虽极端但仍在历史范围内,应被视为罕见事件而非价值因子终结。
  • 未来价值因子有望均值回归,投资者应重视当前的性价比机会。

- 无充足证据支持因子失效的结构性断裂假设,现阶段投资价值因子依然具备吸引力。

深度阅读

《价值因子已死?》报告详细分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价值因子已死?》

- 作者:吴先兴(量化先行者)
  • 发布机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发布日期:2020年7月29日
  • 研究主题:深度分析股市中的价值投资因子表现,探索2007年至今价值投资相较成长投资持续低迷的成因及未来展望,采用Arnott等(2020)文献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结果。


核心论点摘要



报告围绕价值因子(Value Factor)自2007年以来表现低迷的问题展开,指出价值与成长股回报差异主要来源于“相对估值变化”,而非盈利能力差异和股票风格漂移的变化。作者论证了该估值相对变化很大程度上为历史极端状态,很可能回归均值,价值股相对于成长股目前估值处于极端低位,预示未来可能存在超额回报机会。

评级上,报告整体观点积极,认为价值投资尚未“死亡”,而是估值失衡阶段出现暂时回撤。[page::0-1]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引言与问题提出



报告首先概述投资因子(Value)可能失效的原因,包括数据挖掘、市场结构变化、交易拥挤和运气等,指出自2007年以来价值投资相对成长投资已长达13.5年以上表现低迷。

特别强调2007年至今,几只头部成长股(Facebook、亚马逊、Netflix、Google、苹果和微软,统称FANMAG)市值爆发式增长,对整体指数贡献极大,但这些企业不属于价值股类别,这加剧了价值因子的相对表现劣势。此行业集中度和估值差距成为价值因子表现不佳的核心表征。[page::0-1]

2. 价值因子近期表现与原因分析



报告详细回顾价值因子历史及其学术根基,从格雷厄姆和多德的价值投资理念,到Basu和Fama-French的实证研究,肯定了价值溢价的长期存在。

通过bootstrap模拟,报告发现1963年至今,当前价值因子的-55.0%最大回撤是罕见但仍属于合理概率(约5.2%)范围内的极端事件,不是完全不可能或必然终结表现的信号。

接着提出和评估七类针对价值因子表现不佳的解释:
  • 交易拥挤导致价格上涨不合理

- 技术革命及新经济催生成长股爆发
  • 低利率环境拉高成长股估值

- 私募股权市场导致公开市场价值股减少
  • 风格漂移减少,减少价值股复苏机会

- 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无法准确体现
  • 价值股相对成长股极度便宜,存在均值回归空间


结论是大多数解释证据不足,除最后两点估值极端与无形资产问题外未能充分支持价值因子“死亡”论调。[page::2-3]

3. 价值因子的三个驱动因素模型



报告引入模型将价值因子表现拆解为:
  • 相对估值变化(价值股相对成长股估值的变化)

- 风格漂移(价值股转化为成长股,反之亦然的迁移)
  • 盈利能力差异(成长股盈利率和增长速度相对价值股的差异)


回归分析(见图1)表明,相对估值变化对价值因子回报波动解释力达67%,系数稳定,说明估值变化是驱动价值因子表现的主要因素。风格漂移和盈利能力自2007年前后未发生显著变化,仍然是价值溢价的结构性贡献者。

风格漂移具体数据(图2)显示,不同类别股票间的迁移率2007年之前和之后基本无差异,均值变化在1.35%以内,支持风格漂移并无减弱论点。

盈利能力分解(图3)则说明,虽然成长股盈利率和销售增长较价值股更强,但2007年后两者的差距并无显著扩大,且增长速度整体放缓,反驳了成长股盈利能力大幅提升解释表现差异的观点。[page::3-6]

4. 无形资产调整的价值因子



账面价值(B/P比)未能捕捉企业无形资产(研发、品牌、人力资本等)价值,导致传统HML定义的价值因子失准。报告采用资本化无形资产后重新定义的iHML因子,理论上更精准反映价值特性。

图4展示了经过无形资产调整后的iHML因子相对收益优于传统HML,尤其1980年以后差异明显,但即便如此,2007年后的低迷表现仍存在,意味着无形资产调整虽改善模型,不能根本解释价值因子长达13.5年的弱势。

其他不同定义(图5)同样反映价值因子在2007年后表现显著下滑,相对估值的极端低位环境在历史分位数上均处于99%极端水平,显示整体价值因子面临罕见估值压力。[page::6-7]

5. 未来期望及情景分析



报告基于历史数据和估值均值回归理论,模拟未来价值因子可能的回报场景。

图6展示情景回报测算:若相对估值回归到历史中值,价值相对成长可实现高达73%的正回报。即使只回归到95%分位,也能实现33%超额收益。即使估值保持现状,模型预计仍可获得约4.7%的正alpha。

因此,报告认为当前价值因子处于非常有吸引力的估值水平,未来存在较强的超额收益预期。[page::8]

6. 结论部分总结


  • 价值因子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相对估值的剧烈变化,而非盈利能力和风格迁移的结构性改变。

- 目前估值处于历史极端低位,反映“便宜的价值股变得更便宜”,极大可能是因运气不佳与市场泡沫阶段导致。
  • Bootstrap模拟表明当前最大回撤虽罕见,但并不极端,属于历史尾部概率事件。

- 无足够证据表明金融市场结构发生了导致价值因子永久失效的变化。
  • 投资者应考虑价值因子的估值均值回归,未来价值股有望获得强劲超额收益。


报告结论对价值投资者具有鼓励意味,提示投资者重视市值结构极端变化的机会窗口。[page::8-9]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相对估值变化与HML回归系数(page::4)



该表格列示1963年-2007年、2007年-2020年、全周期不同区间的回归系数和截距。
  • 斜率约为0.7-0.8,表明估值变动对HML回报有强解释力;

- R²高达65%-67%,意味着估值变化解释了价值因子回报的主要波动;
  • 2007年前后截距由6%跌至-0.7%,说明2007年之后估值调整对HML影响转负。


逻辑说明:价值因子回报的主要动力是估值重估,而不仅是基本面差异。

---

图2:迁移率矩阵(page::5)


  • 展现股票从今年风格类别向下一年其他风格类别迁移概率,区分小盘和大盘,分“成长”“中性”“价值”三类。

- 2007年前后迁移率差异极小,均方根变化仅1.35%,说明风格迁移动态并未发生明显放缓。
  • 迁移率较高的路径包括小盘成长→小盘成长(约69%),小盘价值→小盘价值(约77-79%)等,显示风格有较强持续性。


这支持观点:风格漂移不是导致价值因子表现差异的主因。

---

图3:盈利能力与销售增长对比(page::6)



折算不同风格股票的ROE和销售增长率,分别比较2007年前后:
  • 成长股ROE从17%降至16%,销售增长降幅更显著(14%到8%);

- 价值成长ROE差异从6%缩小至4%,销售增长差异从6%缩小至2%;
  • 证明成长股盈利能力并未明显提升,且整体增长放缓,反驳了成长股持续更盈利的假设。


---

图4:不同B/P因子表现走势(page::7)



图形表示HML(蓝线)和iHML(橙线)自1963年以来的相对回报累积表现。
  • iHML相对好于HML,尤其互联网革命及2000年后表现更稳健;

- 但两者2007年以来均出现明显跑输成长的趋势,验证无形资产调整虽改善表现,但未消除价值因子长期低迷。

---

图5:不同估值定义下的均值回报与统计检验(page::7)



表格显示多种价值定义(如市净率HML、小盘、大盘、股利等)在1963-2006和2007-2020期的平均年回报及t检验值:
  • 2007年后多因子均亏损,幅度大多超过-5%;

- 相对估值百分位显示2007年至今均处于99%极端低位;
  • iHML虽损失较HML少一半但差异依旧明显。


体现估值变化对多种价值指标表现影响广泛。

---

图6:未来回报情景分析(page::8)


  • 表格根据相对估值恢复至不同分位数,预测价值股相对成长股的超额回报:

- 假设估值回归至中位数,预期73%的超额收益;
  • 即便只是回升至较低分位数,也能获得33%以上的回报;

- 展示均值回归的强烈信号及价值因子潜在价值。

---

四、估值分析



报告没有直接估值目标价,但通过统计回归和分位数分析,隐含价值因子相对于成长因子估值已经处于极端便宜状态,基于历史均值回归理论,预期价值股未来有明显超额收益。

作者采用了类似股价对账面价值(P/B)比率的分解,通过回归模型示意估值变动对价值因子回报的贡献比例,确认“估值变化”作为估值调整模型的关键变量。

无形资产调整后通过资本化研发和销售费用改进账面价值计算,属于非传统估值方式,提升了估值的财务基础和代表性。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识别了价值因子面临的核心风险,包括:
  • 结构性市场变化风险:交易拥挤和新科技革命可能导致价值投资模型失效,但作者实证表明暂无充分证据;

- 无形资产估值难题:账面价值指标可能未完全反映公司真实价值,导致价值因子低估成长股的内在优势;
  • 估值泡沫风险:成长股估值高企可能持续较久(估值不能快速均值回归),延长价值因子回弹时间;

- 市场风险与运气因素:报告用bootstrap模拟强调目前表现低迷部分源于运气成分,即价值因子“便宜的部分变得更便宜”,存在较大负面尾部风险;

报告对缓解建议主要是切勿过早抛弃价值因子,耐心等待估值回归,关注基本面和估值因子复苏信号。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非常强调估值变化的解释力度,可能对盈利能力和风格迁移的影响有所低估,尤其在新经济背景下盈利模式转型未必完全被表中指标捕获;

- 对无形资产调整的指标改进虽有强化作用,但仍存在会计处理的局限,实际无形资产的市场认可度还需结合更多非财务指标;
  • 报告假设估值回归较为合理,但未充分讨论成长股可能因垄断地位带来长远估值溢价的可能,使乐观风险预期存在一定宏观结构性假设偏差;

- 部分描述和样本划分(比如2007年为断点)可能带来的样本内结构变化与长期趋势难以完全区分,需后续研究验证。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围绕价值因子自2007年起表现长期低迷的问题,基于Arnott等最新国际研究,系统多维度剖析了价值表现弱势的根源:
  • 相对估值变化是当前价值因子低迷的核心驱动力,占70%以上的回报变动解释权;

- 价值到成长的风格迁移和盈利能力差异并未出现结构性改变,因此历史上的价值溢价结构仍然存在;
  • 无形资产调整提升了价值测量效果,但无法完全消除价值因子表现弱势现象;

- 目前价值股相对于成长股的估值已处历史极端低位,估值均值回归趋势暗示未来价值因子存在显著超额回报潜力;
  • 几乎所有基于多重价值定义的因子均显示当前历史极低的分位数,显示价值因子被严重低估;

- 模拟显示当前-55%的最大回撤虽罕见,但仍有合理统计概率,不应被视为价值因子“死亡”的绝对信号;

图表等数据清晰揭示了估值变动与价值因子回报的高相关性,风格漂移基本保持稳定,盈利能力的相对变化无显著改变,同时数据也证实技术革命、交易拥挤等新常态论断证据不足。

因此,报告得出价值因子因估值极端被暂时压制,但并未“死亡”,反而是投资者布局价值风格的极佳机会窗口,预期未来可望获得较高超额回报。

---

总结



这份报告在方法论上严谨,数据详实,充分利用历史回撤模拟、回归分析、风格迁移矩阵和盈利指标对比等多种实证检验,配合不同价值定义的比较,科学拆解了价值因子长期低迷的内因外因,结论对价值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指出当前估值极端低位处于买入时刻,反映了平衡视角之上的系统分析。

---

(全文引用页码标识:[page::0-12])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