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VR系列#7:AI眼镜能走多远?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分析了AI智能眼镜的技术迭代及市场发展趋势,预测2024年AI眼镜出货约200万部,2030年或达8000万部,渗透率约4.3%。产品在SoC、存储、显示技术领域仍有较大升级潜力,国产芯片替代及存储需求快速增长,将推动行业快速发展和成本降低,AI眼镜有望成为未来重要移动终端 [page::0][page::3][page::6][page::9]。

速读内容


AI眼镜市场规模及渗透率高速增长预测 [page::3]


  • 预计2024年全球AI眼镜出货约200万部,渗透率0.1%,市场规模约36.5亿元。

- 到2030年,出货量可能达到8000万部,渗透率约为4.3%,市场潜力巨大。

主要企业布局及产品发布节奏 [page::2]


  • Meta、苹果、三星、小米等头部厂商在2024-2026年陆续推出AI眼镜产品。

- 多款产品兼具视频拍摄、语音交互及大模型接入,推动应用场景丰富化。

AI眼镜硬件成本结构与降本趋势 [page::5]


  • SoC是智能眼镜成本中占比最高核心部件,约占整体成本60%+。

- 未来有望通过国产芯片与定制化方案降低成本,实现产品价格下沉,推动销量增长。

国产SoC芯片及存储方案发展趋势 [page::7][page::8]



  • 国产芯片厂商具备性价比优势,针对轻量级AI眼镜提供定制化芯片方案。

- 存储需求将随摄像和AI性能提升而增强,市场规模预计短期内达数千万美元,长期可达数十亿美元。

AI眼镜光学显示技术趋势及方案对比 [page::10][page::11]



  • 光波导被看好解决视场角与设备轻便性冲突,是未来AI眼镜显示核心技术。

- Micro LED具备高亮度、低功耗和微小体积优势,预计成为未来主流显示方案。
  • 技术成本、制造成熟度仍是关键瓶颈,技术迭代快速推动产品体验升级。


风险提示 [page::11]

  • AI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及渗透率低于预期风险。

- 关键技术功能量产推进不及预期影响行业发展节奏。

深度阅读

中金 | ARVR系列#7:AI眼镜能走多远?详细分析报告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标题:《ARVR系列#7:AI眼镜能走多远?》

- 作者:李澄宁、臧若晨、胡炯益、贾顺鹤、彭虎、温晗静等
  • 发布机构:中金公司研究部

- 发布时间:2025年1月7日
  • 主题:AI眼镜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涵盖产品形态、技术线路、供应链、市场预期及风险提示,聚焦AI眼镜作为下一代移动终端的潜力与产业链升级机会。


核心论点及目标价(若适用)

报告核心观点认为AI眼镜作为传统眼镜基础上的智能进化产物,通过多模态大模型和多传感器集成,实现智能交互的新范式。2024年预计出货约200万部,市场规模约36.5亿元人民币,渗透率约0.1%。中金公司看好未来三至五年基础功能和核心元器件的升级(如SoC、存储、光学显示),推动用户体验与应用场景显著丰富,驱动产品出货量爆发式增长,2030年全球出货量有望达到8,000万部,渗透率约4.3%。报告强调了国产芯片和光学方案升级的潜力,并认为AI眼镜或可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新型移动终端。但与此同时,报告也警惕出货和创新落地风险。

---

2. 逐节解读



2.1 产品现状与成功范式(第0页)


  • AI眼镜基于传统眼镜框架,集成摄像头、声学模组和SoC,实现智能升级并接入多模态大模型,带来全新交互。价格亲民,约1000-3000元,易于用户尝试且有后续降本空间。

- 核心推理在于多模态大模型带来丰富应用场景,打造全场景生活助手,硬件体验升级。
  • 头部厂商Meta、百度、Rokid及Xreal已发布相关产品,三星、苹果、字节跳动、小米等巨头规划新品,预计未来1-2年上市,消费者教育和生态系统建设是关键。

- 未来3-5年基础功能(屈光调节、变色)、SoC、存储和光学显示方式将持续优化,如电致变色技术、国产SoC芯片替代高端方案、光波导及Micro LED成熟,促进下沉市场及出货增长。

2.2 AI眼镜产业趋势与多模态优势(第1-3页)


  • AI眼镜兼容多模态模型(语音、视觉、动作等),多传感器采集实时信息实现交互,是多模态AI终端的更优选。

- 2024年百花齐放,2025-26年更多消费电子大厂包括Meta(Orion)、苹果、三星加速入局,推动行业快速增长。
  • 通过图表示意,消费终端历经主机-PC-手机-VR-MR到AR,AI眼镜处于AR端并且更贴近移动物联网趋势,随着交互带宽提升,使用场景升级。

- 预计2030年全球AI智能眼镜出货达8,000万部,渗透率从目前的0.1%提升至4.3%,市场空间巨大。

2.3 产品形态验证与用户体验(第3-4页)


  • 通过历经多轮VR/MR/AR产品研发迭代,主流产品形态与技术已明晰,AI眼镜被定位为下一发展阶段,兼具轻便和交互便捷性。

- Meta Ray-Ban AI眼镜以传统眼镜形态为基础,用户操作成本低,以语音与摄像为主,有手机作为协同端,降低复杂度。
  • 大模型赋能应用丰富,涵盖AI代理、翻译、导航、健康管理、消息提示等功能,未来生态成熟。

- 产品后续有较大降本潜力,如SoC和存储料件替代带来成本下降,推动产品价格走低和市占率提升。

2.4 供应链与成本测算(第5-9页)


  • 以TWS耳机发展为参照,报告指出AI智能眼镜成本结构中SoC、显示方案、传感器、存储占主导。

- 图表显示HoloLens与Vision Pro、Meta-Rayban和AirPods的BOM对比,SoC成本份额普遍超过20%-35%不等,Meta-Rayban SoC约占36%。
  • 国产SoC有望通过定制化提供更高性价比方案,短中期形态是智能耳机芯片+ISP图像处理芯片组合方案,产品功能定位不需超强算力,重低功耗连接和基础AI能力。

- 三款主要芯片对比(高通AR1、紫光展锐W517、恒玄BES2800)显示国产方案在功耗和性价比甚优,且能满足轻便AI眼镜需求。
  • 存储芯片方面,Ray-Ban Meta从2021年512MB+4GB升级至2023年2GB+32GB规格,伴随存储规格提升,整体市场需求增长。封装形式如ePOP用于尺寸敏感的智能穿戴,未来存储市场规模或从千万美元攀升至百亿美元规模。

- 另一侧,显示技术方面,光波导方案优势突出,成为减少设备体积、重量,接近传统眼镜形态的关键技术。主流AR光学显示类型包括棱镜、离轴反射、自由曲面、Birdbath和光波导,光波导优化视场角、透光率及厚度,是未来主攻方向。

2.5 未来技术趋势与显示方案(第10-11页)


  • AR显示光源方案包括LCOS、DLP、Micro OLED、LBS、Micro LED,其中Micro LED因其体积小、功耗低、亮度高、寿命长等优势,非常适合AI眼镜轻量便携需求。未来Micro LED与光波导结合的解决方案将主导高端市场。

- 各光学方案详细对比如下:

| 方案 | 视场角 | 透光率 | 厚度 | 成本 | 优劣势 |
|---------|--------------|--------------|---------|-------|----------------------------------------------------------------------|
| 棱镜 | 10-20° | 40-50% | >10mm | 低 | 体积较大,视觉体验存在妥协 |
| 离轴反射 | 80-100° | 50-70% | >20mm | 低 | 成本低,体积较大 |
| 自由曲面 | 20-40° | 40-70% | >10mm | 较高 | 视场角有限,成本稍高 |
| Birdbath | 40-60° | 25-30% | 20-30mm | 较高 | 透光率低,视觉亮度较弱 |
| 光波导 | 20-60° | 80-95% | 1-2mm | 高 | 最轻薄,透光率高,成本高,制造工艺难度大 |
  • 微观工艺方面,光波导有三大技术路径(阵列光波导、衍射光波导-表面浮雕光栅及体全息光栅波导),各有特点和技术壁垒。

- 显示源因响应速度、亮度、体积和功耗需求,高端方案中Micro LED具有非常显著优势。
  • 新技术及产业链成熟度仍有提升空间,影响量产节奏和终端体验。


2.6 风险因素(第1页及11页末)


  • AI智能眼镜出货不及预期:终端产品更新迭代速度、用户需求变动、市场接受程度等均存在变数。

- 新功能技术量产及落地不及预期:SoC、存储与光学创新还处于发展阶段,量产进度与性能表现需持续跟踪。

---

3. 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第1页)


  • 展示了消费电子终端从桌面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万物互联网的演进,以及对应产品形态的升级,从主机、PC、数字手机、智能手机到VR、MR和AR眼镜,晚期AI眼镜被定义为多模态AI最佳载体。

- 体现了大厂跨界布局和产业链演进方向,强调交互带宽提升和多模态终端的行业趋势,逻辑支持AI眼镜主导未来移动智能终端替代。

图表2(第2页)


  • 2024-2026年AI/AR眼镜发布计划时间轴及品牌布局。

- Meta 2024年Orion、Ray-Ban联名多个版本,2025年三代Meta智能眼镜推出,苹果和三星均有明确AI眼镜计划,小米2025年第二季度发布,雷鸟创新、IMAO、百度等也持续新品迭代。
  • 反映大厂快速跟进,竞争加剧,产业链创新加速。


图表3(第3页)


  • AI智能眼镜出货预测及渗透率曲线,2023年基础销售近零,2024E出货约200万,2030年攀升至8000万部,渗透率逐步提升赶超4%。

- 这反映行业由早期导入向快速增长转变,支持市场规模扩展判断,具备明显发展弹性。

图表4(第4页)


  • VR、MR、AR、AI眼镜四代核心玩家、代表产品、关键技术及客户反馈概要。

- VR阶段产品设计一体,延迟低,价格较贵但销量已接近千万;MR强调高清全彩透视,差性能但价格更高;AR眼镜产品价格昂贵,光学显示技术成熟度有限,销量相对小;AI眼镜产品轻便,价格亲民,功能简单,销量接近百万,大模型交互及应用生态丰富,是产业成功范式。

图表5(第4页)


  • Meta Ray-Ban智能眼镜形态图,展示摄像头、声学模组、通讯模块及具备屈光度和变色镜片等功能,旁边列举AI Agent、翻译、消息提醒、导航、健康管理等应用场景图标。

- 表明当前硬件结构和软件生态的结合途径,强调通讯模块云端大模型的关键角色。

图表6(第5页)


  • HoloLens、Vision Pro、Meta Ray-Ban、AirPods Pro四款产品的BOM对比饼图。

- SoC成本HoloLens占25%、Vision Pro约12%、Meta Ray-Ban约36%、AirPods Pro约35%,显示方案成本波动明显,Ray-Ban成本结构较均衡。
  • 说明智能眼镜硬件成本集中,芯片成本是降本和升级核心。


图表7(第6页)


  • AI眼镜发展三阶段对比:AR眼镜(微软HoloLens,售价1000美元以上,重量300g,技术成熟于2018)、AI眼镜(Meta-Rayban,售价299美元,重量<100g,技术成熟2023)、AR+AI眼镜(预计2027年起,售价约300美元,重量50-80g,增加显示和算力)。

- 显示三代产品性能和平衡点,AI眼镜显示轻便与低价是市场突破口,未来集成显示和独立算力将是趋势。

图表8-9(第7页)


  • AI眼镜芯片厂商链条图,展现从连接、计算、存储到感知不同芯片核心玩家及厂商。

- 三主流芯片方案对比表(高通AR1、紫光展锐W517、恒玄BES2800),反映国产自研方案在性能、功耗和定制化的认可及挑战,国产芯片性能适中,性价比有望推动国产替代。

图表10(第8页)


  • Ray-Ban Meta和闪极AI拍拍眼镜的主板拆解图,突出存储芯片位置,结合ePOP芯片封装结构。

- 说明AI眼镜存储芯片的小型化和集成趋势,满足空间受限穿戴需求。

图表11(第9页)


  • Ray-Ban Stories一代与二代存储方案演变对比,512MB LPDDR3+4GB eMMC提升至2GB LPDDR4X+32GB eMMC。

- 存储需求持续增长反映设备功能复杂化,未来更大规格储存可期。

图表12(第9页)


  • AI眼镜驱动全球存储市场规模与出货量测算,2024年规模较小(千万美元级),2030年预计超30亿美元,出货量逐年加速。

- 支撑存储芯片作为新兴增长引擎的切入逻辑。

图表13-15(第10-11页)


  • AR光学显示五种方案特性对比(棱镜、离轴反射、自由曲面、Birdbath、光波导),光波导以其超薄、较高透光率和合理尺寸被看好。

- 光波导内部多种制造路径(阵列光波导、两种衍射光波导)的技术优势及局限。
  • 各种AR光学成像技术的优劣势对比:Micro LED因亮度高、寿命长、体积小被认为极为适合AI眼镜显示需求,尽管成本及工艺待提升。

- 以上图表系统性揭示了光学技术演进的核心挑战与行业未来方向。

---

4. 估值分析



报告中未直接披露明确目标价或市值估算,更多聚焦于行业市场规模预测与芯片及零部件成本结构测算。基于8,000万部的长期出货量预期及年均价格区间(1000-3000元),AI眼镜未来市场资金流可达百亿级别人民币,叠加芯片类元件逐步国产替代和成本优化,产业链上下游均迎来显著成长空间。

---

5. 风险因素评估


  • 出货不及预期风险:新终端类产品的发展高度依赖消费者认知和市场培育,产品迭代速度、竞争态势及应用生态成熟度均存变数,影响销量。

- 创新落地风险:SoC、存储、光学显示等核心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技术成熟和量产速度可能滞后预期,影响终端体验和竞争优势。
  • 市场教育与生态构建:头部企业需完成消费者教育和开发者激励,如未形成成熟生态,用户转化和留存将受限。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视角较为乐观,预期AI眼镜3-5年内成为主流移动终端,但尚缺乏对用户长期佩戴舒适度、隐私安全、法规政策、以及实际使用场景粘性的深入评估。

- 核心技术路径多元,尤其显示技术工艺尚未成熟,加上高端芯片依赖国外技术,国产替代虽被看好,但存在技术壁垒风险,短期产业链供给仍受限。
  • 出货量预测基于Wellsenn等机构数据,未来市场需求弹性承受不确定性,需谨慎跟踪销售反馈及消费者行为变化。

- 报告未详细披露大模型边缘计算方案和数据隐私协同机制,实际用户体验及网络依赖关系应纳入风险视角。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深入剖析了AI眼镜作为传统眼镜与智能终端融合的创新产品形态,明确指出其具备多模态AI交互优势、轻量便携和价格亲民等竞争特性。通过多家头部厂商的产品布局、芯片技术及存储解决方案演进以及光学显示创新进程,构成了AI眼镜行业快速扩张的多维逻辑。图表具体展示了出货增长、成本结构和技术趋势,支持未来市场规模从十亿人民币到上百亿级的跨越。

核心驱动力为多模态场景丰富度提升,国产芯片与显示创新的突破将成为产业加速器。风险主要在于新产品采纳速度、技术成熟度及生态构建进程的不确定性。整体来看,报告对AI眼镜未来发展持积极态度,期待其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新一代移动终端。

---

附录:核心图表索引


  • 图表1:消费电子终端演进趋势及多模态AI定位(第1页)

- 图表3:AI眼镜出货量及渗透率预测(第3页)
  • 图表4:VR/MR/AR/AI眼镜产品形态与关键玩家及反馈(第4页)

- 图表5:Meta Ray-Ban智能眼镜硬件及应用场景(第4页)
  • 图表6:HoloLens、Vision Pro、Meta-RayBan与AirPods Pro BOM对比(第5页)

- 图表7:AR眼镜、AI眼镜及AR+AI眼镜技术规格对比(第6页)
  • 图表8-9:AI眼镜芯片供应链及主流芯片方案对比(第7页)

- 图表10-12:存储芯片拆解、方案演进及市场规模预测(第8-9页)
  • 图表13-15:AR光学显示方案、光波导技术及光学成像方案对比(第10-11页)


---

参考文献


  • 中金公司《ARVR系列#7:AI眼镜能走多远?》,2025年1月7日采访稿及研究报告内容。[page::0,1,2,3,4,5,6,7,8,9,10,11]


---

(全文完)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