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 Beta 布局及借鉴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系统梳理了美国Smart Beta基金市场的发展历程、产品结构及领先基金公司的布局策略,深入分析了中国Smart Beta基金的现状与潜力,重点指出中国市场以多因子和红利风格为主,ETF形式发展尚处于初期,基金公司产品集中度较低且费率较为统一。借鉴美国市场的先发优势、费率竞争及产品多样化策略,结合中国市场特点提出未来Smart Beta的成长路径及重点发展方向,其中固定收益与ESG产品被视为重要潜力领域 [page::0][page::3][page::18][page::23][page::24].
速读内容
1. 美国Smart Beta市场快速扩张,机构采用率稳步提升 [page::3]

- 2000年至2018年Smart Beta产品从无到1000多只,规模达到近8000亿美元,增长速度远超传统指数ETF。
- 2018年约48%的机构投资者采用Smart Beta策略,较2014年提升近16个百分点。
2. 基金公司先发优势显著,费率降低助力规模快速增长 [page::5][page::6]

|费率区间|基金数量(个)|基金规模(亿美元)|平均规模(亿美元)|
|---------|------------|----------------|----------------|
|0% < 费率 <= 0.3%|281|5304.3|18.9|
|0.3% < 费率 <= 0.4%|172|1133.7|6.6|
|0.4% < 费率 <= 0.5%|161|443.8|2.8|
|0.5% < 费率 <= 0.7%|212|566.9|2.7|
|0.7% < 费率 <= 1%|177|382.6|2.2|
|1% < 费率 <= 3%|26|28.7|1.1|
|费率 > 3%|1|1.7|1.7|
- 费率显著下调直接推动基金规模增长,低费率产品平均规模更大。
- 2018年基金数量与规模增速放缓,市场集中度维持高位,前大型基金公司垄断优势明显。
3. 美国Smart Beta产品多元化布局及头部基金公司特色战略 [page::8][page::10][page::16]

- 股票类产品规模最大(7530亿美元),价值、成长、红利占主流。
- BlackRock凭借iShares先发优势,覆盖多种风格及资产类别,产品规模领先其他公司。
- Vanguard专注经典风格产品,低费率形成竞争闭环。
- Invesco与WisdomTree等中小型基金通过多因子、红利及另类风格产品抢占细分市场。
4. 中国Smart Beta产品发展缓慢,规模偏小且产品分散 [page::18][page::19][page::20]


- 中国Smart Beta基金数量只有78只,规模不足380亿元,占指数基金规模不足10%。
- 多因子和红利风格是主要产品,尚未形成规模领先的基金公司。
- 非ETF产品占优,基金管理人发行较为谨慎,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较高。
5. 中国市场Smart Beta未来空间广阔,建议结合美国经验进行前瞻布局 [page::23][page::24][page::25]

- 经典风格产品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低波动、固定收益和ESG等为新增重点增长点。
- 市场集中度有望提高,头部基金公司可以借助特色化和前瞻性策略强化竞争优势。
- 固定收益类Smart Beta产品尚未发展,中国市场存在蓝海机遇。
- 鼓励基金公司对AI和ESG等新兴领域进行积极布局。
深度阅读
广东证券研究报告《美Tab国le共T同itle基 金 Smart Beta 布局及借鉴》深度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 美Tab国le共T同itle基 金 Smart Beta 布局及借鉴
- 报告系列: 产品创新系列专题之二十六
- 发布时间: 2018年底至2019年初期间(数据截至2018年末)
- 发布机构: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 分析师团队: 罗军、安宁宁、马普凡
- 研究对象与主题: 重点分析美国与中国市场Smart Beta产品的发展态势、基金公司产品布局与竞争格局,以及对中国市场的借鉴意义。
- 报告核心论点:
- 美国Smart Beta市场领先全球,产品数量规模庞大,且呈持续高速增长趋势,头部基金公司凭借先发优势与费率优势形成领先地位,细分风格布局差异明显,集中度较高。
- 中国Smart Beta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产品数量少、规模弱,费率水平和产品集中度较为分散。未来增长空间大,借鉴美国的产品布局与市场经验,可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 Vanguard及BlackRock的产品布局代表了Smart Beta发展两大典型路径:低费率闭环与多元前瞻布局。
- 中小基金公司通过特色化产品切入市场并占据细分龙头地位,尤其是在红利、多因子及分层加权产品领域。
- 中国市场未来将以多因子和红利为主流风格,注重ETF形式推广和个人投资者占比的提升;固定收益和ESG类新兴领域具备较大潜力。
整体上,报告旨在为中国基金市场理解Smart Beta产品提供借鉴参考,为基金公司产品布局提供策略思路。[page::0, 1]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报告摘要与引言
- 关键点总结:
- 美国Smart Beta产品自2000年首发以来,已成长为规模超过7862亿美元、覆盖ETF产品25%以上的成熟市场。
- 中国Smart Beta产品起步较晚,规模380亿元且占指数基金不到10%。2018年发行加速,迎来发展机遇。
- BlackRock通过iShares品牌与多风格产品(红利、动量、低波动、ESG)布局,占据市场领导地位。
- Vanguard专注价值、成长与红利,费率底位赢得资本流入。
- 中小基金如Invesco及WisdomTree依靠特色化风格布局,分别在多因子、动量及红利领域称雄。
- 中国市场产品集中度低,整体以多因子和红利为主,未来将通过特色化和前瞻性布局提升集中度。
- 支撑数据:
- 美国Smart Beta规模1030只,7862亿美元,ETF中占25%。
- 中国市场78只,规模不足380亿元。[page::0]
- 市场图示解读:
- 美国Smart Beta前三基金公司按风格市占率图显示,BlackRock在绝大部分风格中遥遥领先,如价值、成长、波动等,Vanguard次之,Invesco在多因子、动量出现较高市占。
- 中国风格基金规模与数量图中,多因子规模最大,数量也多;红利次之,其他如ESG、价值、成长较少。[page::0]
---
2. Smart Beta定义及市场发展(章节一)
- 定义及特征:
- Smart Beta融合主动选股策略的优势与传统指数投资的低成本,被视为介于主动与被动投资之间的投资方式,风格风险暴露带来超额收益可能性。
- 市场发展状况:
- 美国市场规模约8000亿美元,产品数量超过1000只,年增长速度快于传统指数ETF。
- 机构认同度不断提升,2018年近一半机构已配置Smart Beta,较2014年上涨16个百分点。
- 相关图表解读:
- 图1(Smart Beta产品规模与数量):展现2000-2018年产品数量及规模快速增长,规模尤其从2010年后显著加速,数量突破1000只。
- 图2(全球机构使用Smart Beta比例):2014至2018年已配置比例持续从32%升至48%,使用Smart Beta的机构认可度明显提升。
- 图3(未来18个月配置计划):超过50%机构计划未来配置Smart Beta,显示市场热情与信心。[page::3,4]
---
3. 美国基金公司产品布局(章节二)
3.1 产品布局驱动因素
- 先发优势:
- 美国市场基金规模庞大,ETF约4万亿美金,Smart Beta产品占20%以上。
- 2000年首批Smart Beta产品起步缓慢,金融危机后进入稳步发展期,超过80家机构发行,2018年新增130支产品。
- 先发的基金公司如BlackRock、State Street、Invesco和Vanguard持续获取规模红利。
- 费率优势:
- 费率降低助力规模扩大,低费率基金规模明显高于高费率基金(见表1)。
- 如Vanguard最新费率降低战略,部分基金费率低至0.05%,市场反应积极。
- 规模发展压力:
- 2018年基金平均规模7.6亿美元较2017年下降,出现规模分散趋势。
- 市场高度集中,10大基金公司始终控制超过70%的市场份额。
- 产品多元化需求:
- 除股票资产外,固定收益、商品、多资产、另类资产、货币类别的Smart Beta产品存在。
- 中小基金公司根据优势布局特定领域,如纽约人寿专注另类资产,Pacer Financial专注混合资产。[page::4-8]
3.2 头部基金公司代表案例
- BlackRock:
- 2000年通过iShares系列产品起步,收购Barclays资管BGI,获得iShares品牌与初期12款Smart Beta产品。
- 2018年Smart Beta规模近3000亿美元,超过第二名约1000亿。
- 覆盖风格多元,早期布局红利、多因子、ESG、AI智能分析(iShare Evolved)系列产品。
- 费率低且广布,波动类产品占市场近70%。
- 产品数量100多只,规模和先发优势紧密相关(图5)。
- Vanguard:
- 以价值、成长、红利三大经典风格为主,产品数量少但规模齐头并进,低费率战略推动规模提升。
- 2018年Smart Beta规模约1724亿美元,低于BlackRock但远超第三名。
- 费率低至0.05%-0.32%,获得大量资金流入(表7、8)。
- ESG产品布局晚于市场,但以低费率迅速吸纳资金。
- Invesco:
- 规避价值和成长风格,聚焦多因子、规模、动量,且在商品类产品中市占率高达44%。
- 2005年前后高速扩张,产品数量迅速增加,上升至市场第三。
- WisdomTree:
- 专注红利风格,2006年一次性发行18只红利基金,积累规模排名市场前七。
- Goldman Sachs:
- 2008年后入场,专攻多因子分层加权系列,规模积累快速但总体占比不足1%。[page::9-17]
---
4. 国内市场产品布局及经验(章节三)
4.1 产品现状与规模分布
- 中国Smart Beta起步晚,基金数量78只,规模约380亿元,规模占比不到8%。
- 指数基金整体规模5千亿元,数量近500只,Smart Beta产品近似美国市场初期规模。
- 风格类别中以多因子和红利基金占比最大,规模占Smart Beta市场超75%。
- 产品大多跟踪国内指数,但少量兼顾港股、美股。
- 产品发行分散,基金公司间规模差距大,集中度较低(仅前5家基金占55.5%),个人投资者占比高且逐年增长。
- 非ETF产品占比超2/3,因ETF维护成本较高,发行积极性不足。[page::18-21]
4.2 与美国市场的异同
- 相似点:
- 两国市场风格偏好存在,流入资金集中于多因子、红利及价值成长类产品。
- 市场均经历从起步到稳步发展的过程。
- 差异点:
- 美国市场集中度高,头部基金垄断成长、价值等核心风格,Vanguard和BlackRock合计市占超60%。
- 中国市场尚处低集中度阶段,基金布局疏散,费率差异不明显。
- 美国市场头部基金费率低差异明显,中国市场费率较为统一,难以复制低费率策略。
- 美国中小基金通过特色细分风格抢占市场,中国市场尚未显现明显产品特色。
- 产品形式与投资主体差异:
- 美国以ETF为主流,中国更多选择非ETF产品形式。
- 中国个人投资者占比较大,促使发行更受需求驱动,缺乏特色化战略。
- 发展阶段差异:
- 美国市场ESG、AI等前沿主题较早布局,中国市场相关产品起步较晚,具发展空间。
- 未来潜力及趋势:中国仍拥有Smart Beta扩容的潜力,重点应放在ETF推广、产品特色化和费率优化措施,同时探索国内固定收益及新兴领域布局。[page::22-25]
---
5. 附录:Smart Beta及ETPs基础知识
- 智能贝塔简介(Smart Beta):
- 采用透明规则改变传统市值加权,增强风险因子暴露,用以获取超额收益或降低风险。
- 属于被动管理策略,但区别于传统指数。
- 类别划分:
- 收益导向(价值、成长、动量、质量等)
- 风险导向(低波动、最小方差、风险加权)
- 其他(等权、非传统商品等)
- ETPs介绍:
- 包括ETF(Exchange-Traded Fund)、ETN(Exchange-Traded Note)、ETC(Exchange-Traded Commodities)三类,产品结构和风险差异明显。
- ETF为直接持有资产,ETN与ETC为债券或商品类衍生品存在信用风险。
- 美市场ETF为主流,Smart Beta ETF规模远超ETN,产品数量也多。[page::26-28]
---
三、图表深度解读与数据洞察
关键图表与表格:
表1(Smart Beta产品费率与规模)
- 费率范围与基金平均规模呈显著负相关,费率降至0.3%以下,基金平均规模显著提升(0.3%以下费率区间单只基金均值最高达18.9亿美元)。
- 说明低费率是扩大基金规模关键驱动力,支持Vanguard低费率快速扩张的论点。[page::6]
图1(美国Smart Beta产品数量与规模)
- 产品数量和规模自2000年至2018年均呈指数型增长,2018年规模近8000亿美元,说明市场快速成长。
- 增长动力来自机构认可度提高及投资者资金流入。
- 图中的蓝色柱状代表规模,红线代表产品数量,两者呈正相关。[page::3]
图4(基金管理人数量)
- 自2000年起,Smart Beta基金管理人逐年增加,2018年达到85家,说明市场新进入者不断扩张。
- 但图中右轴的首次发行产品基金管理人数量波动,反映市场进入门槛及先发优势。[page::5]
图5(首发时间与规模)
- 基金首次发行Smart Beta产品时间与2018年规模负相关,越早布局基金公司规模越大,体现强烈的先发优势效应。
- 说明新进入者面临规模扩张难题。[page::5]
图6(风格资金净流入)
- 价值、成长、红利三大经典风格长期保持资金净流入高位。
- 新兴ESG也显示正资金流入,反映其受市场青睐。
- beta及盈利等风格资金流入为负,提示市场关注度差异。[page::6]
图7(规模集中度)
- 尽管基金数量增多,Top5和Top10基金公司的市场集中度呈缓慢下降趋势,仍维持在80%以上。
- 说明市场处于“马太效应”强烈的行业集中状态。[page::7]
图10/11(不同风格Smart Beta规模及头部基金公司)
- 价值、成长、红利占据股票型Smart Beta产品70%规模,头部基金公司如BlackRock与Vanguard主导市场。
- 少数公司的规模合计远超其他基金公司百万至数千亿美元。[page::10]
图12(BlackRock规模及产品数量)
- 2000年以来BlackRock Smart Beta规模和产品数量稳步扩大,尤其并购BGI后规模跃升。
- 100多只产品覆盖多风格维度,为头部强者树立标杆。[page::11]
图13(Vanguard规模变化)
- 三大风格产品(价值、成长、红利)规模齐头并进,说明稳健均衡的增长策略。
- ESG起始于2017年但规模渐起,低费率战略明显。[page::14]
图14(Top3基金公司市占率)
- Vanguard与BlackRock主要占据价值、成长、红利;Invesco多因子、波动、商品占比突出。
- 反映市场细分竞争格局。[page::16]
图19(中国不同风格Smart Beta基金规模分布)
- 多因子、红利占比半壁江山,价值、低波动等风格产品规模有所增长。
- 市场集中于几个主流风格,细分领域发展尚待深入。[page::19]
图20(中国基金管理公司规模)
- 汇添富、南方基金居于前茅,但整体基金公司分散。
- 产品数量与规模不匹配,显示分散布局特征。[page::20]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为行业及产品布局策略性报告,未直接涉及个股或基金具体估值或目标价,无DCF或市盈率等传统估值分析。
报告核心在于对基金公司产品规模、费率策略、市场份额的描述与预测,及多风格产品的资金流动分析,重点在于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趋势洞察。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市场成熟度风险:
- 中国Smart Beta市场尚处于初期,产品认知度及接受度不足可能限制资金流入。
- 费率竞争风险:
- 低费率基金占优,美国低费率战略难以在中国产生复制效应,费率同质化风险存在。
- 集中度风险:
- 美国市场集中度高,中小基金进入受限,中国若集中度提升不均,潜在竞争压力加大。
- 产品特色化风险:
- 中国市场特色产品少,新产品若不能快速形成差异化优势,募集资金难以提升。
- 监管及市场环境风险:
- ETF产品维护成本及制度趋严,非ETF产品份额大,未来可能影响市场结构和投资人偏好。
- 新兴领域前瞻风险:
- ESG、AI等新产品开发,若市场接受度不及预期,将影响产品扩张速度。
报告未显著提出具体缓解策略,主要为市场环境观察,强调需谨慎评估发展路径。[page::0, 20, 28]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乐观偏向:
- 报告高度认可Smart Beta产品潜力,聚焦规模增长与基金公司布局优势,较少强调潜在市场波动影响。
- 先发优势论断明确,或高估后发者空间:
- 美国市场先发时间与规模关系紧密,暗示进入门槛高,报告未深入讨论潜在创新突破带来的市场机会。
- 费率作用强调但中国市场佐证不足:
- 说明美国低费率战略推动规模,认为中国费率难以拉开差距,暗示后发难复制,但缺乏对中国投资者费率敏感度的具体分析。
- 对中小基金特色产品战略正面评价,缺乏风险提示:
- 特色细分风格是突破口,但报告未提及特色风格受限于市场接受、流动性风险等。
- 不同产品类型(ETF vs 非ETF)差异,投资者结构变化及其长期影响未深入探讨。
- 数据多基于2018年底状况,报告未说明近期市场变动对趋势的最新影响。[page::0-25]
---
七、结论性综合
该报告系统、详尽地梳理了美国Smart Beta市场的规模发展、基金公司异质化布局及费率策略,展示了成熟市场头部公司多元广覆盖与中小基金特色经营的双重格局。通过大量图表和数据说明,确认先发优势和低费率为基金规模扩张主要动力,同时细分风格产品的资金流动性和市场认可差异明显。
在中国市场,Smart Beta发展尚属起步,其产品规模与数量均落后美国十余年水平。多因子与红利为市场主流风格,ETF形式产品发展待突破,个人投资者主导投资结构决定基金发行多依赖市场需求,基金公司缺少鲜明特色及差异化竞争优势。
结合美国市场发展经验,报告建议中国基金公司应:
- 重视多因子与红利产品的持续深耕与创新,拓展产品系列;
- 发挥先发优势,利用ETF推广提升市场接受度,以低费率提高吸引力;
- 紧跟新兴主题如ESG、AI产品布局,提高前瞻性与产品多样性;
- 促使市场集中度合理提升,形成龙头基金公司品牌效应,优化市场竞争环境。
报告全面展示银行及券商视角下Smart Beta的产业链、产品创新机会和市场结构,明确未来中国Smart Beta市场成长潜力巨大,但需谨慎对待费率策略和差异化产品布局对市场竞争态势的影响。所有论断均基于严密数据支撑,结构清晰,提供行业深度洞察和策略指导。[page::全篇]
---
结尾声明
报告严格依据广发证券研究员提供的原始数据与观点撰写,全文引用均附溯源页码,剖析细致适合资产管理业内研究和宏观策略制定参考。未对行业外部宏观环境变化及不可测风险做额外假设,谨慎建议投资者理性判断和进一步深化研究。
---
(注:图片引用均按照报告页码与相对应的相对路径规整,确保数据与报告论述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