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化策略专题 指数与因子投资系列(4):大资管时代,ETF 已成公募重要抓手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中国ETF市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态势,分析了资管行业生态变迁中公募基金对ETF的积极布局及产品创新。报告指出,随着资本市场市场化和法治化推进,ETF成为提升投资效率的重要工具,公募基金ETF占比持续提升但仍有巨大成长空间。ETF产品类型日趋丰富,从宽基到行业主题再到Smart Beta ETF均实现爆发增长。投资者教育加强推动散户参与。展望未来,转融券业务、做市商活跃、衍生品丰富和主动管理增强ETF均将驱动ETF市场健康稳定发展[page::0][page::1][page::5][page::6][page::10][page::12][page::13]

速读内容


中国资本市场生态变革提升ETF投资价值 [page::0][page::1]


  • 资本市场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提升A股有效性,选股难度加大。

- 代表指数如沪深300、中证500表现优于大多数个股,指数投资性价比提升。
  • ETF产品兼具申赎和交易属性,适合机构配置和个人投资者。


ETF市场规模和产品数量跨越牛熊周期持续增长 [page::1][page::2]



  • 2009-2019年ETF规模年化复合增长约24%,数量年化复合增长逾30%。

- 尽管新增产品数量激增,传统宽基和主题类ETF仍占较大比重。
  • 股票型ETF持续占比提升,逐渐成为公募股票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募基金ETF管理人数量增长及基金公司竞争格局 [page::5]


  • ETF管理人数量从2004年1家增加至2020年第一季度46家。

- 头部基金公司市场份额有所下降,说明市场竞争加剧。
  • 多家公司ETF占股票基金比例显著提升,反映ETF战略地位提升。


ETF产品类型与投资者结构多样化发展 [page::6][page::7]



  • ETF产品不断丰富,包括宽基、行业、主题、Smart Beta、债券及商品ETF。

- 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整体上升,但在债券类ETF中依然较低。
  • 投资者教育提升,个人投资者参与ETF的积极性增强。


Smart Beta ETF快速发展和核心因子表现演变 [page::10][page::11]


  • 2018年以来,Smart Beta ETF规模和数量急速增加,风格主要集中在质量、股息率和成长。

- 2009-2020年间,核心因子表现经历轮动和转折,2017年后流动性和市值因子表现下滑,低波动和成长因子走强。
  • 资金博弈行为变化导致因子表现反转,提示需动态调整因子配置。


ETF市场处于战略机遇期,需求和供给双向发力 [page::12][page::13]


  • 美国ETF市场渗透率和机构配置比例较高,中国市场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 银行、保险、外资等机构持续增加ETF配置,新零售资金带来潜在需求。
  • 供给端以申赎、交易属性为核心优势,供给潜力巨大,ETF做市商活跃度仍有提升空间。

- 预计未来转融券业务政策完善、衍生品丰富、主动管理增强等推动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指数增强ETF产品申报及回测表现 [page::15]

  • 多家头部基金管理公司申报指数增强ETF产品,覆盖沪深300、中证500等主流指数。

- 华泰柏瑞沪深300增强ETF期权上市后,基金规模和交投活跃度明显提升,超额收益稳步增长。



重要投资生态完善举措及制度进展 [page::13][page::14]

  • 实施转融券业务有助于盘活证券出借资产,提升ETF长期持有价值和市场流动性。

- ETF做市商数量和新增份额均显著增加,有助于市场价值发现。
  • ETF期权相继推出,丰富市场工具,提高标的ETF的流动性与交易灵活性。

- 基金投顾业务快速扩展,扩大ETF投资用户基础。

深度阅读

量化策略专题报告分析:《指数与因子投资系列(4):大资管时代,ETF已成公募重要抓手》



---

1. 元数据与概览



报告标题: 量化策略专题——指数与因子投资系列(4):大资管时代,ETF已成公募重要抓手
发布机构: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公司)
发布日期: 具体日期未显式标注,但报告数据覆盖至2020年第一季度,结合引用材料推测为2020年中期左右
分析师: 多位分析师联合撰写,包括耿帅军、王浩、姚泽宇、邢瑶、邓志波、王汉锋等,均持有相关专业资格证书
主题议题: 聚焦中国资本市场和资产管理行业中ETF的发展现状、市场生态演变及未来趋势分析,尤其关注ETF在大资管时代下作为公募基金的核心抓手作用。

核心论点:
报告指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不断深化,市场有效性显著提升,投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使得主动选股难度加大。ETF作为兼具一级市场申赎和二级市场交易的工具,凭借透明、高效、低成本等优势,正逐步成为公募基金打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公募基金行业积极布局ETF市场,各类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提高,ETF市场步入“供需两旺”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报告展望,完善市场机制、推动产品创新和投资者教育将是未来ETF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资本市场生态变革与指数投资效率提升



本节强调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轨迹,尤其是注册制推行、新股常态化发行、退市机制优化、投资者结构多元化等措施,共同提升市场的有效性,从而增加了主动选股难度。对应数据显示,代表性指数(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在近几年大部分阶段表现均优于股票中位数,证明指数投资的稳健性和优越性(图表1、图表2)。报告论证了配置型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应更善用指数工具,以提升投资效率。同时用于支持的图表显示2017年以来ETF行业穿越牛熊周期实现快速增长(图表3、4),产品规模和数量双双持续扩大,且产品结构更加丰富。

关键数据点与趋势:
  • 图表1显示个股能超越沪深300等指数的比例自2010年以来逐年下降,2017年以来明显低于50%,说明指数投资难度降低,优势显著。

- 图表2清楚展示沪深300、中证500等指数在2017-2019年间整体收益均高于股票中位数,表现出指数的市场领先优势。
  • 图表3和图表4反映广东ETF市场规模和产品数量自2017年起爆发式增长,尤其是股票型ETF规模、数量均显著上涨。


逻辑与假设:
市场改革提升了整体透明度和信息有效性,弱化了主动投资获利空间,指向指数化投资更容易获取稳定回报。ETF作为指数投资工具的代表产品,规模膨胀体现了投资者认可度与需求持续提升。

2.2 资管行业生态和公募基金的ETF布局



报告指出资管新规对行业生态的深远影响,竞争加剧,合作模式多元化。公募基金作为普惠金融表现的代表,加速工具化产品布局,ETF成为重点战略领域。数据显示ETF管理人数量持续增长(图表25),且头部基金公司市场份额虽有所下滑(图表26),但主流基金内ETF占比持续提升(图表30、31),ETF战略地位明显加强。
报告还强调ETF供给端由传统宽基指数品种逐步向主题、行业、Smart Beta等产品多元发展(图表34、35),伴随投资者科普教育丰富,个人投资者参与度明显增加(图表32、33)。

重点数据与解读:
  • ETF管理人从2004年的1家增加到2020年第一季度达46家,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

- 头部基金公司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反映行业竞争格局趋向开放和分散。
  • 主题类ETF于2018年后实现爆发式增长,资产规模及数量快速扩张,体现细分领域投资需求的蓬勃。

- 投资者教育活动显著推动ETF持有人数激增(2016-2018年持有人数增长80%)(图表33)。

推断:
公募基金行业通过丰富ETF产品线满足差异化客户需求,同时借助投资者教育降低投资门槛,提高市场深度与广度,推动ETF市场发展稳健且创新。

2.3 国内ETF市场现状与海外比较



报告进一步强调,尽管ETF在中国市场规模显著增长,但相比发达市场仍有巨大提升空间。美国指数型产品(含ETF)在股票基金中占比维持增长趋势(图表58),而中国被动基金比例和市值占比远低于美国(图表59)。机构投资者配置ETF的比例也在迅速增长(图表60),海外投资顾问对ETF工具的依赖度提升(图表61)。同时,报告指出中国已开启基金投顾业务试点(图表62)、银行理财子公司陆续获批(图表63),为ETF市场引入更多潜在资金。

论证基础:
  • 数据反映中国ETF虽快速增长但渗透率依然不足,市场潜力巨大。

- 机构投资者及新型零售业务的发展将持续带动ETF配置需求。
  • 资管行业生态重塑和资本市场机制完善是供给端持续扩容的保障。


2.4 ETF创新机制及未来发展措施



报告提出推动ETF市场进一步创新发展需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 转融券业务:

证券出借为ETF资产带来额外收益,同时丰富市场融券资源,促进多空双方表达观点,增强市场深度(图表64、65)。
  1. 做市商活跃度提升:

目前做市商数量与新增份额提升明显,但仍具上升空间(图表66、67),进一步活跃做市将强化ETF的价值发现和流动性。
  1. 场内衍生品发展:

如2015年50ETF期权、2019年300ETF期权上市,促进对应ETF规模和活跃度(图表68-72),完善产品生态。
  1. 主动管理ETF(指数增强):

专业机构凭借研究优势,申报多只指数增强型ETF,具备捕捉市场Alpha的潜力,促进投资市场有效性提升(图表73-75)。
  1. 制度创新:

如集合申购机制、ETF互联互通等,均有助于优化市场功能和投资者体验。

---

3. 图表深度解读



特色图表的解读及其对文本论点的支撑:
  • 图表1(A股市场有效性提升,个股战胜指数比例下降) 展现2010-2019年度,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等主流指数表现优于广大个股,支持指数化投资优势论点。图形中2017年后线条均高于50%区域,体现个股难以超越指数。

- 图表3 & 4(ETF规模与数量增长) 表现出不同行情下ETF的不断扩容,尤其股票ETF资产和产品数量自2017年起快速增长,反映投资者需求的持续拉动及供给端创新。
  • 图表8 & 10(ETF持有市值占比提升) 展示ETF持股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近年稳步上升,23%(2019年)远超2009年的4%,说明ETF市值影响力扩大,助力制度创新与市场深化。

- 图表25、26(ETF管理人数量及头部份额) 显示ETF管理人稳步增多,从单一向多元发展,同时头部集中的市场份额下降,说明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 图表34、35(宽基与主题类ETF发展) 体现传统宽基ETF覆盖主流蓝筹指数规模最大,是基石产品;主题ETF则于2018年起爆发式增长,表明市场细分与创新产品需求旺盛。

- 图表54、55(Smart Beta ETF)及因子表现(图表56、57) 反映Smart Beta ETF数量与规模增长迅速,而各因子(质量、股息率、成长、波动等)的收益表现在不同年份存在轮动,显示该策略多样化及灵活运用空间。
  • 图表58 & 59(中美对比) 展示美国指数产品占股票基金比重快速增长趋势及ETF资产配置优势,与中国尚处低位形成鲜明反差,强调国内发展空间。

- 图表64(转融券业务指南)与图表65(融资融券不平衡) 提供了政策框架和市场现状,论证转融券业务对ETF生态的积极影响。
  • 多幅关于期权上市的图表(68-72) 显示50ETF与沪深300ETF期权上市后相关ETF交易活跃度与规模明显提升,验证衍生品发展的促进作用。

- 图表74、75(指数增强基金超额收益) 揭示主动管理ETF在沪深300和中证500中相对基准表现稳健,体现其捕捉Alpha能力。

---

4. 估值分析



本篇报告重点为行业、产品发展及市场生态分析,未涉及具体企业个股估值或目标价,因此估值分析部分不适用。

---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整体展望乐观,未专门设定独立的风险章节。但从内容中可隐含以下风险点:
  • 市场波动与投资者行为风险: ETF虽具备多重优势,但伴随市场波动,部分主题与行业ETF可能面临估值波动大或流动性风险。

- 制度和监管政策风险: 转融券业务、新ETF产品审批及场内衍生品推广均依赖政策支持,一旦政策方向调整,可能影响市场活跃度和产品创新节奏。
  • 主动管理ETF表现风险: 指数增强基金依赖专业研究和选股能力,若研究方法失效,可能无法持续创造Alpha收益。

- 基金管理机构竞争加剧影响: 管理人数量增加和头部市场份额下降可能导致激烈价格竞争,影响管理费收入和盈利水平。

报告未详细说明具体缓解措施,但制度创新和投资者教育被视为改善市场功能、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积极乐观基调明显: 报告展现了ETF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广阔前景,突出政策利好和市场机制成熟,可能略显乐观,未来政策不确定性及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未充分展现。

- 主动管理ETF部分基于申报数据,实盘效果尚需市场验证。 虽然报告呈现增强型ETF超额收益,但因周期限制和样本有限,长期表现更多受市场环境影响。
  • 做市商活跃度提升空间虽被强调,但缺乏具体效果定量分析或潜在限制讨论。

- 投资者教育多以上交所活动为例,或忽视其他交易所和第三方机构的贡献。
  • 报告内部数据对比中,部分年份的指数表现比较,个股表现波动较大,需关注估值波动风险。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基于详实数据与市场实际,对中国ETF市场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全方位分析,结构清晰,论据充分。主要结论包括:
  • 资本市场改革提升了市场有效性,指数投资、特别是ETF投资,因其透明、低成本、高流动性优势,正成为主流投资策略。 数据表明,2017年以来主流指数多次跑赢大多数股票,投资者选股难度加大,ETF成为提升投资效率的有效工具。[page::0,1,2]
  • 公募基金作为资管行业重要力量,积极布局ETF赛道。管理人数量增长迅猛,产品结构日趋丰富,从传统宽基指数扩展至主题、行业、Smart Beta等多样化产品,满足机构与个人投资需求。 头部公司市场份额下降体现竞争加剧,ETF在基金公司资产布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page::0,5,6]
  • 中国ETF市场尽管规模和活跃度快速提升,但与海外成熟市场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被动基金持股比例和ETF市值占比方面。未来在机构配置资金增加和零售投顾服务兴起推动下,供需两端均具备强劲增长动力。[page::12]
  • ETF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包括转融券业务推动证券出借,丰富融券需求,增加流动性;ETF期权等衍生品上市完善产品生态,增强价值发现功能;主动管理ETF兴起有望提供超额收益机会。 此外,未来集合申购、ETF互联互通等制度创新被寄予厚望,以进一步优化市场生态。[page::13,14,15]
  • 投资者结构优化,个人和机构积极参与,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投资者教育倡议成效显著,上交所及券商持续推广ETF知识普及,推动持有人数及交易规模增长。[page::5,6,33]
  • 市场风险包括波动风险、政策及监管调整风险、竞争激烈带来的盈利压力等,报告虽未特别提及,投资者仍需关注。


总体而言,报告显示中国ETF行业正处于从高速发展迈向健康、稳健发展新阶段,ETF将成为大资管时代公募基金重要抓手和资本市场重要基石。未来ETF市场的规模、流动性、品种丰富度及投资机制的优化,都将推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水平。[page::0-16]

---

附:关键图表举例


  • 图表1: 个股战胜指数比例持续下降,支持ETF投资优势。


  • 图表3: 国内ETF行业2017年后实现穿越牛熊周期的跨越式增长。


  • 图表25: ETF管理人数量自2004年1家增加至2020年46家。


  • 图表34: 宽基ETF仍为市场规模主力,主题ETF2018年后快速爆发。



  • 图表58: 美国指数产品占股票基金比重近年来持续上升。


  • 图表64: 转融券业务指引,促进ETF资产盘活及市场功能提升。


  • 图表68: 50ETF期权上市后,交易活跃度与规模显著提升。


  • 图表74: 指数增强基金沪深300标的超额收益稳健提升,体现主动管理潜力。



---

总结:



本报告展现了中国ETF行业的深刻变革与快速发展,明确ETF在大资管时代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结合丰富详实的数据和图表,论证了指数投资环境优化带来的ETF市场提升空间,以及公募基金持续布局和创新推动行业发展的动力。报告逻辑严密、数据丰富,强调完善市场生态和推出制度创新工具的重要性,体现了对中国ETF市场长期成长与制度完善的信心。

[page::0,1,2,3,4,5,6,7,8,9,10,11,12,13,14,15,16]

# END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