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形态选股研究之黎明曙光:深跌反转形态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基于滚动窗口极值法识别A股深跌反转形态样本,统计表明连续深跌股票多样本呈现熊市集中分布,波动率多为中高水平。2008年熊市样本反弹力度和周期远大于其他年份。通过对深跌样本构建组合,持有期越长表现越好,结合持仓比例限制及止损等择时机制后,组合风险显著降低,持有期年化收益率最高可达19.55%。报告深入分析了相关形态识别算法和参数优化过程,以及不同市场环境中策略表现差异,为技术形态选股提供实证依据和投资框架[page::0][page::3][page::8][page::10][page::13][page::14][page::15]。
速读内容
市场大跌后的反弹特征分析 [page::3]

- 个股大幅下跌后常见强烈反弹现象,如2008年郴电国际下跌75%后9个月反弹近400%。
- 指数层面表现一致,沪深300和中证1000指数在2008年跌超70%后分别出现130%和200%的反弹。
连续深跌样本的识别与参数选择 [page::6][page::7]

- 采用滚动窗口局部极值法识别高低点,筛选条件覆盖最低点选取时间窗口、跌幅和下跌段数。
- 优化后参数选择:窗口大小15,最近低点时间间隔6-10日,跌幅超过50%,选出2048个样本。
- 不同参数对应样本数量及年份分布差异明显,2008年熊市样本数量显著集中。
深跌样本的市值与波动率特征统计 [page::8]


- 大多数样本波动率位于中高水平,市值分布呈现年份间差异,近几年偏向小市值。
- 反弹表现差异显著,2008年样本反弹周期长且力度大,非2008年样本呈现升-降-升的波动走势。
下跌段数对反弹力度的影响分析 [page::9]


- 多数样本经历3-4段下跌,占比超过90%。
- 总体看更多下跌段数对应更强反弹,但剔除2008年样本后相关性不显著。
基础投资组合构建及持有期限影响 [page::10][page::11]


| 通道数 | 年化收益率 | 最大回撤 | 年化波动率 |
|--------|------------|----------|------------|
| 0 | 14.15% |69.98% | 31.78% |
| 10 | 9.24% |59.65% | 24.89% |
| 30 | 5.25% |59.65% | 21.71% |
| 50 | 3.41% |56.36% | 19.93% |
| 100 | 2.40% |50.59% | 17.34% |
| 150 | 2.69% |45.16% | 15.74% |
| 200 | 2.98% |41.52% | 14.75% |
- 持有期越长,组合收益率越高,但波动率和最大回撤也较大。
- 限制持仓通道数可有效降低波动率,推荐10通道作为风险收益平衡点。
持仓比例限制及止损择时策略改进 [page::12][page::13][page::14]




| 策略 | 年化收益率 | 最大回撤 | 年化波动率 |
|--------------------|------------|----------|------------|
| 相对止损平仓 | 4.04% | 56.89% | 22.77% |
| 回撤25%平仓 | 7.70% | 59.99% | 21.02% |
| 净值回撤15%平仓+反抽20%再开仓 | 9.20% | 33.17% | 16.69% |
| 持股数量择时策略 | 11.53% | 32.85% | 17.37% |
- 相对止损和回撤限制显著降低最大回撤和波动率,但收益率下降明显。
- 净值回撤和平仓机制有效规避市场极端回撤,提升风险调整后收益。
- 持股数量择时策略效果最佳,显著降低最大回撤并提高年化收益。
量化因子构建与组合策略总结 [page::6][page::10][page::13]
- 以连续深度下跌股票为因子选股基础,筛选标准包括滚动窗口极值识别、跌幅阈值与下跌段数等。
- 通过控制持仓通道数及结合止损平仓机制,优化组合风险收益表现。
- 该技术形态选股策略在2008年熊市期间表现卓越,具有一定的择时和风险控制价值。
- 持仓期限和止损机制为关键调参因素,对收益波动率平衡至关重要。
深度阅读
技术形态选股研究之黎明曙光:深跌反转形态 —— 深度研究报告详尽解读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技术形态选股研究之黎明曙光:深跌反转形态》
- 作者:丁鲁明,金融工程方向负责人,首席分析师
- 发布单位: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 发布日期:2018年8月27日
- 研究主题:通过技术形态识别和连续深跌样本筛选,研究A股市场中因深度下跌而可能迎来反转机会的股票及其构造投资组合的方法。
- 核心论点:
- 大跌后的反弹具有必要性和统计学上的存在性;
- 滚动窗口极值法更适合识别关键高低点并筛选深跌连续段;
- 通过对连续深跌样本的统计分析发现,2008年股市深跌反弹特征显著,不同年份差异大;
- 基于深跌样本构建的投资组合理论上能在较长持有期内获得正收益,风险通过持仓限制和止损择时可得到缓解;
- 综合来看,深跌反转是一种可量化、可应用的选股逻辑,但需要结合风险控制和市场择时。
报告作者传递的主要信息为:通过系统的形态识别和参数筛选,大幅连续下跌的股票存在一定的投资价值,尤其在熊市尾端,配合合适的组合管理和止损机制能实现较优风险调整收益,给投资者提供一条基于技术形态的“反弹”选股思路。[page::0,3,10,16]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市场大跌孕育反弹
这一章节介绍了物极必反的思想在股票市场中的表现,指出价格经历极度下跌后,不管是因为价值回归、动力学或者心理因素,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作者通过多个实际个股(郴电国际、渝开发、中国宝安、东方创业等)案例及沪深300等指数走势,展示了大跌后反弹的真实存在。图表清楚地呈现了这些股票在跌幅超过50%的巨大下跌后,在后续几个月至数年内呈现大幅上涨,甚至超过此前高点,实现趋势反转。
作者的逻辑是,大幅下跌常伴随着市场恐慌和价格超调,个股和指数均表现出阶段性的修复动力,形成技术突破和价值反弹的驱动力。这为报告后续样本选择和组合构造奠定了感性的基础和理论正当性。[page::3,4]
2.2 连续下跌形态识别及统计
关键点位识别方法
本章节系统介绍并比较了两种识别价格序列关键高低点的主流算法:
- 滚动窗口局部极值识别法:通过固定窗口参数识别局部极值,结果相对稳定,易实现,参数少,但存在未来函数的问题;
- 感知关键点法(PIPs):主要通过距离度量增量选择关键点,参数较多(关键点个数、距离类型),结果不稳定并容易遗漏明显的高低点。
作者认为虽然滚动窗口法涉及未来函数限制,但在形态识别中几乎不可避免,且相较PIPs法更稳定,因此最终采用该滚动窗口极值法,窗口参数设为15。
文中图6清晰描述了欧氏距离、垂直距离和铅垂距离三种距离度量在PIPs算法中的不同计算方法,图7展示PIPs识别上证综指走势的结果,直观体现了PIPs易遗漏关键点的缺陷。[page::5]
连续下跌形态的选取
利用2005至2018年数据,设定参数窗口大小(winsize=15),通过机械条件筛选连续深跌样本。选股条件包括:
- 最后一点为低点,且距离低点存在时间窗口(d1,d2);
- 连续3段及以上下跌且每段低点均新低;
- 总跌幅超过阈值fall。
起初使用较严格的参数(跌幅61.8%)只选出81只样本,集中于2008年。调整参数到跌幅50%、d1=6,d2=10,显著扩充样本量至2048,样本年分布以熊市为主,且剔除重复计数后2008年样本仍超过一半。
图8厦工股份案例清晰演示了连续多段下跌走势的划分和筛选过程,图9和图10条形图说明了不同参数下样本数量的时间分布情况。[page::6,7]
样本统计特征
对2048个深跌样本分析显示:
- 市值方面,样本市值分布不一,较大市值和小市值均有涵盖,且不同年份市值偏向不同(图11);
- 波动率大多位于中高水平,说明深跌股票普遍波动剧烈(图12);
- 被选后走势显示整体从40个交易日开始净值逐步上涨,胜率提升至70%以上。但此整体上涨主要受2008年样本影响(图13、14);
- 非2008年样本表现为短期胜率提升后下降,净值呈升-降-升波动;
- 下跌段数对后续反弹力度的影响在总体样本中表现为段数多反弹强,但剔除2008年样本后几乎无关(图15-18)。
这些数据反映出,深跌反弹的表现存在明显周期与市场状态依赖,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特殊性显著。边际上,下跌的段数并非决定反弹强度的关键因素,而市场环境和时期必须纳入考量。[page::8,9]
2.3 基于深跌样本构建组合
本章节基于前述筛选方法构造组合以验证策略收益:
- 基础策略:每周筛选符合条件股票,次日买入,持有固定交易日卖出,组合等权配置且满仓,忽略交易费用等限制。
- 持有期限影响:持有时间越长组合表现越好,150个交易日以上明显优于短期(图19)。
- 200个交易日持有期组合年化收益14.15%,波动率31.78%,最大回撤69.98%。高波动性主要由于组合持股数较少且多集中于极端下跌市场环境(图20)。
- 持仓比例限制引入:设通道数 K限制最大持仓股票数,导致收益下滑但回撤、波动显著下降。多通道限制效果递减,10通道已显著降低风险,通道数过高难再显著降低回撤(表3,图21)。
- 加入平仓条件:
- 相对止损(股价回撤幅度达到某阈值)策略降低年化收益至4.04%,最大回撤56.89%,波动率22.77%,持股数量减少(图22)。
- 滚动回撤25%止损策略年化收益7.70%,最大回撤60%,波动21.02%(图23)。
- 净值回撤择时策略:组合全天回撤超过15%止损,回升超过20%重新买入,最大回撤降至33.17%,波动率16.69%,持有期年化收益16.56%(图24)。
- 持股数量择时策略:当持股数达到阈值80平仓,空仓120交易日后开仓,最大回撤进一步降至32.85%,波动率17.37%,收益提升至19.55%(图25)。
- 历年收益对比显示,加入止损和择时能显著改善盈亏比和稳定收益,降杠杆减小波动,持有期变短更灵活(表4-6)。
整体逻辑通过逐步加入风险控制和择时机制,逐步改善了深跌反转组合的风险收益表现,说明该技术形态策略对收益的贡献受到市场波动和风险管理的强烈制约。[page::10-15]
---
3. 图表深度解读
- 图1-4(个股案例图):展现了不同年份股票经历超过50%至70%的大跌,随后出现价格大反弹,涨幅最高达数倍。蓝色虚线框标明反弹区间,说明亏完割且市场开始修复的阶段。
- 图5(沪深300与中证1000指数):显示2008年及2016年大幅下跌后市场随之反弹,涨幅显著。指数走势具有代表性,强调市场普遍现象。
- 图6-7(关键点识别图):示意了PIPs方法中距离计算差异及其对时间序列关键位置识别的影响,提示PIPs的应用局限。
- 图8(厦工股份走势示范):通过K线及线段划分展示连续下跌形态具体划分,形象体现形态识别原理。
- 图9-10(样本年度分布直方图):样本数量明显2008年集中,调整参数后样本总数与年度分布多样化。
- 图11-12(样本市值与波动率箱线图):市值分布不均,波动率多在中高位,反映深跌股票普遍风险偏高。
- 图13-14(累计净值与胜率走势):整体反弹强劲主要来自2008年样本,非2008表现波动更大。
- 图15-18(不同跌段数样本数及净值胜率):跌段数对非2008年样本反弹无显著影响,样本量集中3和4段。
- 图19-20(持有期限及持股数影响):持有期延长提高组合表现,但波动和回撤大,持股数量少时波动加大。
- 图21(不同通道限制对组合表现):通道数少风险高,选择10通道平衡。
- 图22-25(止损与择时组合净值和持股数):各风险控制手段降低最大回撤和波动率,同时影响持股数量和收益水平,综合择时最优。
图表数据支持了文本论断,通过结合趋势、样本统计和组合表现,全方位展示了技术形态选股的实证基础与限制。[page::3-15]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重点在技术形态识别及组合策略验证,未直接涉及公司估值模型或传统DCF、市盈率等估值方法的应用,故无标的估值部分。但在构建组合的风控和择时中,通过持仓比例限制、止损机制以及择时模型对收益和风险的动态调节,实际体现了风险调整收益的管理逻辑,间接提升了投资的有效性。
---
5. 风险因素评估
- 市场环境依赖性强:2008年熊市尾部的反弹贡献了样本的绝大部分收益,其他年份样本反弹表现不稳定(图13-14,表4-6),说明策略在不同市场周期表现差异大。
- 样本选择与参数敏感:参数调整对样本数量、样本时间分布影响明显(图9-10),形态识别算法不稳定可能导致信号误差。
- 高波动与大回撤风险:初始组合最大回撤高达70%,波动率也较大,表明风险敞口未控好(图20,表3)。
- 持股集中带来的风险:持股数量少致使组合风险集中,市场极端波动时表现尤为明显(图21)。
- 止损和平仓条件带来的收益降低:虽然能减小回撤,但止损触发造成收益降幅显著,且持有期缩短可能影响收益持续性(图22-24)。
- 择时失败的风险:择时逻辑依赖过去持股数量或组合净值变动,市场节奏判断错误时可能错过反弹或过早出局,带来机会成本。
报告依赖历史数据和统计特征,未来市场结构变化可能导致信号失效,风险管理措施虽有效但需实时调整以适应市场新变化。[page::8-15]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2008年数据主导现象:报告多处结果受2008年样本主导,非2008年样本的表现较弱且胜率下降,可能过分依赖极端历史事件,而非普遍规律。
- 形态识别参数选择存在主观性:滚动窗口大小、回溯天数和跌幅阈值设定影响很大,报告虽测试多组参数,但仍存一定经验选择成分。
- 未来函数问题未根本解决:滚动窗口方法尽管稳定,但由于未来函数存在,实际交易中对关键点识别存在滞后,可能影响实操效果。
- 组合策略过于机械:等权满仓、固定持有期的策略较为刚性,实际交易中会受到资金限制、交易费用和流动性影响。
- 择时机制简单:仅依据净值回撤或持股数进行择时,缺少更丰富的市场宏观或因子指标辅助,可能在复杂市场环境下表现欠佳。
虽然报告尝试简洁量化,但需投资者注意周期敏感性和模型参数稳健性问题,避免误用带来的投资风险。[page::5,9,11-15]
---
7. 结论性综合
本文通过对A股深度下跌的股票形态识别,结合历史行情的统计分析及组合实证,系统展现了“深跌反转”形态的量化选股可能性和投资价值。具体包括:
- 大跌后反弹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报告以多个典型股票和指数数据验证“物极必反”规律,表明市场存在一定的反弹机会,但反弹强度和持续时间受市场环境影响巨大。
- 关键点识别方法权衡:滚动窗口局部极值法以其稳定性成为识别连续下跌段的主要手段,虽含未来函数,仍优于PIPs等不稳定方法。
- 样本特征与分布揭示市场阶段依赖:大部分深跌反弹样本集中在2008年熊市,体现大跌反弹现象主要出现在市场极端恐慌期,整体样本市值和波动率变动不一,波动率一般较高。
- 组合构建与风险控制路径清晰:基础等权满仓策略长期回报可观但波动显著,通过持仓限制、止损平仓以及基于组合净值和持股数的择时策略有效降低回撤和波动,提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表现。
- 择时与平仓机制为提升策略表现关键:基于净值回撤和持股数的择时策略最能有效平衡收益与风险,最大回撤降低至约33%,持有期年化收益超过16%,表明结合形态信号和组合动态管理是实用路径。
- 图表数据佐证:所示个股走势、指数反弹、样本分布、收益曲线和风险统计均支持文本结论,体现深跌形态在历史上的可投资潜力与时效性依赖。
总体而言,报告展现了一个从技术形态识别到组合实证的完备研究框架,助力投资者理解和把握大跌反转机会,同时警示市场阶段差异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该研究为基于量化技术形态投资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策略验证,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强且具备一定交易纪律的投资者参考。[page::0-15]
---
附录:重要图表示例展示
- 图1郴电国际股价走势:2008年10月前下跌近75%,随后9个月内反弹近400%,表明技术形态深跌后的强劲反弹潜力。

- 图9不同参数下样本数量分布:严格参数下2008年集中,调整参数后样本更丰富且多集中熊市市场。

- 图13全部样本被选后平均累计净值与胜率走向:反弹从40交易日后开始,胜率长期稳定在70%以上。

- 图20持有200交易日组合净值与持股数动态图:显示组合回撤与持股数动态变化密切相关,凸显持仓集中和市场波动风险。

- 图25持股数量择时的组合净值曲线:风险得到较好控制,整体走势平稳且持有期收益提升明显。

---
结语
报告通过严谨的形态识别方法结合丰富的历史数据实证,证明了深跌反转形态具备投资价值,但同时强调策略表现强烈受市场环境和风险管理手段约束。投资者应视此为一个系统策略框架,并合理结合市场监控和风险控制,以期在未来行情中有效捕捉反转机遇。[page::0-15]
---
如需进一步数据细节和技术支撑,建议参考报告全文及相关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