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报告 | 绿电消费比例如何抬升大宗商品成本?— 绿色金融联合研究(四)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聚焦669号文出台后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对电解铝、多晶硅、钢铁、水泥等重点用能行业的成本影响,分析绿证市场供需格局及未来需求趋势,并预计2025年相关行业成本抬升幅度,指出未来绿证成本或逐年上涨的趋势,为关注绿色金融政策对大宗商品成本传导的投资者提供参考[page::0]。

速读内容


669号文内容及对大宗商品成本的影响 [page::0]

  • 2025年新增钢铁、水泥、多晶硅及数据中心绿色电力消费比例指标,考核以绿证为主。

- 电解铝、多晶硅等行业因需外购绿证导致商品成本略增,预估成本上升分别为0.3%、0.6%、0%、0%(理论值)。
  • 未来行业绿电消费比例将持续提升,推动绿证需求改善与价格上涨。


绿证市场供需及政策背景分析 [page::0]

  • 2023年1044号文后绿证实现全覆盖,但需求未充分激活,导致绿证供应过剩。

- 绿证与CCER机制、绿色消费比例等新政策边际改善绿证基本面,但尚未扭转过剩局面。

研究团队与发布机构介绍 [page::1]


  • 报告由国泰君安期货资深分析师团队撰写,具备丰富市场分析和研究能力。

深度阅读

绿电消费比例如何抬升大宗商品成本?— 绿色金融联合研究(四)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专题报告 | 绿电消费比例如何抬升大宗商品成本?— 绿色金融联合研究(四)

- 发布机构:国泰君安期货投研
  • 发布日期:2025年7月18日

- 作者:国泰君安期货高级分析师团队,包括唐惠斌(Z0021216)、王蓉(Z0002529)、张航(Z0018008)、李亚飞(Z0021184)[page::1]
  • 报告主题:分析中国政策环境下,绿色电力(绿电)消费比例提升对电解铝、钢铁、水泥、多晶硅等重点用能行业生产成本的潜在影响。


核心论点摘要



此次报告聚焦于2025年7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发布的669号文,主要探讨绿色电力消费比例政策对大宗商品生产成本的影响。报告指出,随着相关绿电消费比例的设定与考核逐步展开,重点行业将面临通过购买绿色电力证书(绿证)以完成政策要求。这将引发相关行业成本一定幅度的抬升,尤其电解铝和多晶硅行业,成本抬升幅度理论值分别为0.3%和0.6%,其他钢铁和水泥行业影响较小,且实际成本影响低于理论预测。此外,随着未来政策推行和新行业纳入,绿电需求有望持续增加,带动相应绿证成本稳步提升。

报告核心传达的信息是政策推动下的绿电消费比例设定已成为大宗商品成本结构中的新变量,未来需密切关注绿证市场供需动态及成本传导路径。[page::0]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报告导读(引言部分)


  • 关键信息与论点

- 669号文是引导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政策文件,对传统重点用能行业(电解铝、钢铁、水泥、多晶硅)及新兴领域(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的绿电消费比例提出明确要求。
- 政策使用绿证作为主要核算手段,这意味着企业需要通过购买绿证证明其消费的绿色电力比例。
- 目前绿证存在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价格低迷;但随着669号文出台,绿证需求边际改善,有望打破供大于求的格局。
- 2025年预计这四个行业中,电解铝和多晶硅的绿电成本抬升更为显著,而钢铁和水泥由于初期只进行监测没有考核,成本影响较轻。
- 长期看,随着绿电消费比例不断提高和覆盖面扩大,绿证成本将成为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 推理依据

- 绿证作为能源属性证明证书,其价格和需求高度依赖政策推动及核算机制。
- 669号文规定核算方式转向绿证,这直接产生了绿证需求刚性增加。
- 绿证市场供需的结构变化是驱动成本变化的根本原因。
  • 关键数据点

- 2025年成本抬升理论值:电解铝0.3%,多晶硅0.6%,钢铁0%,水泥0%
- 实际成本抬升幅度预期低于理论值。
  • 结论

- 政策推动下,绿电消费比例成为成本构成的新变量,长期潜在影响值得关注和持续跟踪。

---

三、图表深度解读



报告首页未展示具体数据图表,第二页展现的是分析师团队的联系方式和机构信息(见下图),没有具体数据图表供分析。


  • 图表描述

- 本图应为分析师团队介绍,列明了包括唐惠斌、王蓉、张航、李亚飞四位高级分析师姓名和职位编号。
  • 解读与意义

- 图表展示作者背景,体现专业团队实力,增强报告权威性。
  • 与文本联系

- 确认报告的来源与专业度,有助于提升报告观点的说服力。

后续数据图表未提供,但报告明确提及绿证市场供需关系、成本抬升的理论数据,读者应结合未来实务动态关注数据演变。

---

四、估值分析(成本冲击分析)


  • 报告侧重于“成本”而非企业估值,所用分析框架聚焦于成本结构变化与“绿电消费比例”政策关联。

- 绿证成本成为核心考量,以下为分析逻辑:
- 绿证核发实现全覆盖,供给存在严重过剩。
- 政策引导下,行业需购买绿证完成核算,这增加了企业运营中的隐形成本。
- 各行业成本增幅根据绿证数量与价格基本估算:
- 电解铝行业成本上升约0.3%
- 多晶硅行业成本上升约0.6%
- 钢铁、水泥成本未显著增加,原因为政策对后两者的考核态度偏向监测,不强制绿证核算,降低实际压力。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涉及的风险点包括:
  • 绿证市场供需不均

- 虽然政策催化需求增长,但当前绿证供给过剩局面难以短时间内逆转,可能使成本压力缓解力度有限。
  • 执行力度与政策不确定性

- 对新行业绿电消费比例目标的逐步推出存在时间与规模的不确定性,执行力度不同可能导致需求波动。
  • 绿证价格波动风险

- 绿证价格如出现极端波动,将对企业成本结构产生非线性影响。
  • 企业适应成本与技术路径

- 企业对绿色电力的依赖程度及技术改造进度差异,将影响成本传导效率。

报告未深入讨论缓解策略,但政策层面对绿电经济性的推动为长期缓解供给过剩的重要手段。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基调较为谨慎,指出现阶段绿证供过于求且企业实际成本抬升有限,避免过度夸大政策成本影响。

- 但对未来绿证成本逐年上涨的趋势判断较为乐观,假设政府监管力度持续强化且新行业广泛纳入,存在一定政策风险。
  • 估算的成本抬升比例较为保守,未充分讨论绿电消费比例提升对企业创新驱动力或绿色溢价的潜在提升。

- 同时,报告未明确说明绿电价格、绿证价格具体市场机制和波动性,缺乏敏感性分析,存在不确定性。
  • 在行业间成本差异处理上,钢铁与水泥成本抬升“0%”的假设略显理想化,实际执行中可能出现隐性成本。


---

七、结论性综合



本专题报告以669号文政策为切入点,系统论述了中国绿色电力消费比例要求对传统重点用能行业大宗商品生产成本影响的链条。通过分析绿电消费比例政策设计、绿证供需现状与制度安排,报告指出:
  • 绿证作为能源属性的重要合规证明,虽当前供过于求,但政策推动下需求边际好转,行业需要额外购买绿证完成核算目标;

- 电解铝和多晶硅行业将因绿电消费要求引起成本理论抬升分别达到0.3%和0.6%,钢铁、水泥因政策核算仅监测未考核,成本增长有限;
  • 实际成本抬升幅度低于理论估算,主要因为市场机制与政策执行存在缓冲空间;

- 未来随着监管逐步加强及新行业纳入,绿证需求与价格有望持续提升,成为行业成本新增常态;
  • 企业需密切关注相关政策演进及绿证市场状况以合理预判成本压力。


由于报告未提供丰富图表数据,未来若能结合绿证价格走势、行业绿电消费量变化及成本传导实际案例,将更具实操指导意义。总体来看,该报告为理解我国绿色能源政策对大宗商品产业链成本影响提供了专业、结构性洞见,具有较强参考价值。[page::0,1]

---

参考图片



国泰君安期货分析师团队介绍:



---

溯源引用:所有结论均基于报告第一页正文内容及附件分析师信息页。[page::0,1]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