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Bitcoin Treasury Companies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论文研究比特币财库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和借贷杠杆持有加密资产,解释为何其市值经常超过加密资产净值。利用mNAV指标与信用转移机制模型,揭示这种现象背后的资本循环机制及潜在风险,并扩展Kelly准则以包含概率不确定性,用信息论方法定量分析投资比例的调整策略,有助理解数字资产公司估值背离与风险管理 [page::0][page::1][page::2][page::3]。

速读内容


Bitcoin Treasury公司现象解析与关键指标介绍 [page::0]

  • 超过百家公司以囤积比特币为主,市值高于持有加密资产的净资产价值。

- mNAV(企业价值与加密货币持有价值比)是核心KPI,超过1时通过发行股权购买更多代币能提升公司股价。
  • 借贷杠杆和以持股抵押融资促进这一循环,但风险隐含于信用转移和市场价格波动。

杠杆与信用传递机制分析 [page::1]

  • 投资者通过购买股票推高股票和加密资产价值,进而借贷购买更多代币,形成潜在的良性/恶性循环。

- 这一机制依赖银行等信贷机构接受股票作为贷款抵押,贷款政策的收紧可能破坏这一模式。

Kelly准则扩展与投资不确定性建模 [page::2]

  • 原Kelly准则用于确定最优投注比例,本文引入Kullback-Leibler散度等信息论距离度量概率估计不确定性。

- 不确定性导致投资比例保守下降,避免过度投资带来的负面非对称风险。
  • 提出调整模型公式:调整后的投资比例为无不确定性下最佳比例乘以指数衰减因子,反映风险厌恶。

风险与市场非理性总结 [page::3]

  • 比特币库存公司持续扩大发行规模,借贷风险累积,潜在价格大幅变动引发风险暴露。

- 信贷机构限制贷款是打破价格-价值错配循环的关键。
  • 论文警示市场非理性持续可能带来金融泡沫和风险,如历史上著名泡沫事件所示。


因子和策略分析


论文主要聚焦理论模型和市场机制解释,未涉及具体量化因子构建或回测策略内容。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报告标题: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Bitcoin Treasury Companies
作者: B K Meister
发布日期: 2025年7月22日
主题: 探讨以比特币为核心资产的“比特币金库公司”(Bitcoin Treasury Companies)在资本市场的行为、估值逻辑以及由此带来的潜在风险,及对凯利准则(Kelly Criterion)在不确定市场中的扩展分析。

---

一、元数据与概览(引言与报告总览)



本篇报告集中研究了近年来在股市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比特币金库公司”现象。这些公司通过大量持有比特币及其它加密代币,并发行股票等手段融资,以此获得杠杆放大效应。作者深入探讨了这些公司市值远超其加密资产净值(NAV)的特殊现象,并尝试用金融逻辑分析和扩展凯利准则,结合信息论中的Kullback-Leibler散度,解释投资者对风险不确定性的行为调整。核心卖点在于指出这类企业商业模式背后隐藏的“金融永动机”性质,以及潜在的系统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及市场失灵的可能性。

报告结构依次为引言、关键绩效指标讨论、杠杆影响分析、凯利准则的扩展应用、结论,并辅以多处权威文献引用和数学推导。作者的主旨在于揭示当前市场中一类新型企业估值泡沫与金融理论的冲突点,同时提出基于信息理论的策略调整建议,对投资者和风险管理者皆有深远启示。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引言(Introduction)



论文开篇明确了比特币的历史背景——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传统金融体系陷入混乱时,比特币作为替代性的数字资产诞生。随后比特币及其它加密货币迅速发展,市场资本超过两万亿美元。公司层面上,超过百余家公开上市企业纯粹致力于持有加密资产,这些公司通过发行股权和债务融资,积累加密代币资产。令人疑惑的是它们的市场市值明显高于其所持加密资产的净值,且大多数业务无传统经营收入。报告主轴即是探讨该现象的合理解释,超越单纯的非理性狂热。[page::0]

2. 关键绩效指标的“重新定义”(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Reimagined’)



本节重点介绍和解析该行业常用的关键绩效指标(KPI):
  • mNAV(modified Net Asset Value):定义为企业价值(企业整体市值,无债务时等同于市值)与所持加密代币价值的比率。mNAV>1意味着用发行股票融资买币能带来价值增值,这是吸引市场和投资者的核心动力。


示例逻辑说明:当一个代币价格1美元,mNAV为4时,发行4股股票投入对应资金买入1枚代币,理论股价反而上涨80%,投资者表面上全都受益。此类“价值魔术”揭示的是市场对该类公司估值溢价的合理性存疑,但在现实中却被广泛接受。[page::0]
  • “Bitcoin per share”:持币量除以流通股数,对股东而言,增加的“每股比特币”数被视为利好。这可以通过发行债务或股权实现,其中通过借债杠杆放大效应尤其重要,因风险部分转移到债权人。
  • 其他指标如BTC收益率、BTC增长、BTC $\S$ 增长等被稍作提及,认为这些指标对理解价格行为帮助有限,除非mNAV接近1后才相对重要。


作者指出这些指标背后潜在风险在于非理性扩张和信贷风险隐含,表明简单的财务指标不能彻底解释复杂的市场现象。[page::0][page::1]

3. 镜像效应:良性循环、恶性循环还是虚拟循环?(Mirror Images)



引用作者此前研究[4],描述了一种投资策略:投资者买入股票,点燃需求推动股价上涨,以此提升股票组合价值,将其作为抵押借款继续买入更多股票,形成正反馈的良性循环,而信贷方承担积累风险。

本节提出,“比特币金库公司”创新点在于利用持币市值溢价(mNAV>1)带来的认同,利用股票发行买币带动股价提高,促进更多股权融资循环,甚至股东本身借贷买入股票推动上涨,构建金融永动机。比特币总量固定,持续购买会推升币价,使得价格反馈和融资成本暂时存在“利润”。信用机构将这种股票当作合法抵押物,形成融资循环。

然而,作者警示,这一循环的维持依赖于借贷市场对抵押品的容忍度和估值标准,若银行提高抵押要求,循环便可能断裂,导致价格崩盘风险和连锁清算事件。[page::1]

4. 凯利准则在不确定市场中的扩展(The Kelly Criterion in Uncertain Markets)



本章为技术核心,作者基于经典凯利准则(一种用于确定多大比例资金理想地投注于单一二元赌博的策略),加入概率估计不确定性的考虑,引入信息论中的Kullback-Leibler(KL)散度评价概率估计偏差。
  • 当实际胜率$p$不确定仅知道参考概率$q$时,估计误差用KL散度衡量,讨论了过度投资与不足投资对长期组合增长率的非对称负面影响,论文通过泰勒级数展开严格说明过度投资对组合成长的伤害更大。
  • 模型取KL散度为小量$\alpha$,胜率$q>1/2$,探究最优投资 fraction 如何调整,结论是投资比例应根据不确定度$\alpha$打折缩小,公式近似为$f^{}\exp(-\lambda\alpha)$,其中$f^{}$是无不确定时的最优投资比例,$\lambda$为投资者风险厌恶参数。
  • 该方法也可推广到其它Bregman散度,体现对不确定性的保守调整和风险控制。


该章节为理论创新贡献,意在帮助理解市场参与者在不确定环境下如何调整其对比特币金库公司等高风险资产的投资策略,提升市场理性。[page::1][page::2]

5. 结论(Conclusion)



最终,作者总结认为,“比特币金库公司”通过“Bitcoin per share”与mNAV>1的财务策略,构造了近乎“金融永动机”的循环,但存在根本缺陷。
  • 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因杠杆和互相担保的链条信用积累)及价格失真风险(因有限供应导致币价泡沫并远超合理价值)。若信用供应受限或市场波动加剧,该循环将被打破。
  • 针对借贷限制,作者指出部分券商已开始限制以此类股票作为抵押,可能遏制泡沫扩张,但投资者的违约风险依然巨大。
  • 作者也提醒市场价值与真实价值的极限分歧不可能无限拉大,超过某一规模恐对金融体系、经济乃至政治带来系统性影响。


引用历史金融泡沫案例补充论证诗意警示,强调市场“非理性”或可持续较长时间,但终会有崩溃风险。[page::3]

---

三、图表与数据解读



该报告文本未采用显式图表与图片方式呈现关键数据,主要依赖重要示例数值和数学表达式阐释观点:
  • mNAV示例:描述代币价格1美元,mNAV=4,通过股票融资买币,股价反而上涨80%,体现杠杆放大及市值溢价机制的非直观结果。
  • 数学推导(凯利准则章节):利用自然对数展开、泰勒级数,严密论证过度投资负面效应与不确定性调整策略的数理依据。这是对凯利准则在实际投资风险调整中的重要贡献。


这些用数字和数学表达式展现的推导逻辑,增强了论文论据的可信度和严谨度。

---

四、估值分析



报告未显著采用传统估值模型(如DCF贴现现金流、市盈率法等),而聚焦于以市场资本化与所持加密资产净值(NAV)的比值——mNAV,作为估值核心指标。
  • mNAV>1意指市场价格对公司价值赋予了溢价,这部分溢价本质是市场预期及金融杠杆效应所产生,作者视其为循环策略的基础。
  • 估值中隐含的关键假设是:未来股权融资可以持续,市场认同且信用市场仍愿提供杠杆,且代币价格能够不断维持或提升。
  • 估值的敏感性在于:抵押物估值政策变动、信用条件收紧、加密代币价格波动等,均可导致估值迅速调整。


这与传统估值框架不同,是一种基于市场机制扩张推演的估值视角。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文中识别了多方面系统性及专项风险:
  • 信用风险聚集:杠杆借贷环节,典型的信贷对手方风险,如果股价下跌,会引发连锁违约和强制平仓。
  • 市场价格失真及泡沫风险:币供应有限,持续需求推高价格与内在价值背离,泡沫可能突然破裂。
  • 借贷限制风险:银行和券商可能限制股票作为抵押品,断裂永续市值循环。
  • 税务及交易成本问题:如日本税负差异导致部分投资者选择股票而非直接持有比特币,影响估值合理性。


作者提醒风险管理应重视估值与实际流动性和清算价值的偏差,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page::0][page::3]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该论文虽然系统描述了“金融永动机”策略及其风险,但对投资者行为的理性假定有一定理想化,现实市场中不确定因素和外部冲击可能更复杂。
  • 文章多处强调不仅存在非理性溢价,也隐含“理性市场失效”,但具体何时、如何触发调整并不明确,存在分析深度不足的空间。
  • 对抵押品估值与融资行为的讨论,假设银行行为规范且遵循理性风险管理,但现实中银行监管和投资者行为更为多变。
  • 虽引用多个先前研究,但对“Bitcoin per share”等绩效指标的实际有效性评价略显薄弱,未充分讨论市场竞争结构及投资者异质性。
  • 数学模型优雅但基于较强简化假设(概率小扰动、单一资产模型),现实环境中多维风险与不确定性更复杂。


以上均为对报告内嵌假设和可能片面性的谨慎观察,未违背报告原文逻辑。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深入剖析了当下“比特币金库公司”这一崛起的市场现象,明确指出这些公司凭借独特的财务结构与市场机制,营造了一个依赖持续资本扩张与不断抬升市值的“金融永动机”模型,核心是通过mNAV>1的估值溢价,结合投资者和借贷方的杠杆行为,实现股价和币价的正反馈循环。

作者用精细的数学推导,特别是将凯利准则与信息论KL散度结合,深入分析了投资决策在概率不确定情形下的风险调节机制,丰富了现有金融理论。

与此同时,报告反复强调该商业模式存在显著的系统性信用风险、估值泡沫风险及由借贷环境限制带来的潜在断裂点。信用供给端的风险容忍度将成为此循环持续的关键因素。

作者历史案例的比喻与金融市场价格与价值的差距讨论,进一步彰显当前市场的非理性及未来潜在调整,提醒投资者与监管者警惕可能的市场扭曲。

综上,该份报告不仅有助于理解新兴比特币资产持有企业的估值逻辑和风险来源,也为投资者如何基于不确定性调整投资策略(如凯利准则的创新应用)提供重要参考,是对数字加密资产市场深刻的理论性和实务性贡献。[page::0][page::1][page::2][page::3]

---

参考文献引证(部分)


  • [1] J. Kelly,“A new interpretation of information rate”

- [4] B.K. Meister,“Meta-CTA Trading Strategies and Rational Market Failures”
  • [7] S. Nakamoto,“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2008)


(完整文献详情见报告尾注)

---

备注



该报告无图片与表格上传,仅含数学表达式及数据示范,分析围绕文本内容和数学推导展开,确保学术严谨与内容完整。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