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赛道拥挤了吗?——从2021年四季度量化私募的回撤说开去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2021年量化私募产品规模迅猛扩张但四季度头部私募出现大面积回撤。本文基于海通量化团队高频因子研究,分析发现规模扩张主要通过降低交易频率及提升交易成本双重路径影响头部私募业绩。头部私募降频导致高频因子应用强度下降,转而加大基本面因子暴露,但后者在下半年失效。此外,本文指出高频因子拥挤导致失效趋势明显,未来依赖细粒度高频数据和深度学习模型尤为关键。基于规模与超额收益关系模型,周度换仓频率下高频因子适用规模约300-400亿元,规模控制是高频策略持续有效的关键 [page::0][page::5][page::7][page::10][page::12][page::15][page::18]
速读内容
量化私募规模扩张与业绩表现对比 [page::5][page::6]




- 2021年私募指数增强产品数量同比翻倍,头部私募管理规模显著扩张达百亿及以上。
- 2021年9月之前,头部私募业绩明显优于二线私募,但9月15日后头部私募大幅跑输二线。
- 头部私募沪深300指数增强产品收益中位数-9.13%,跑输二线私募近6个百分点,且最大回撤显著高于二线私募。
- 业绩表现的逆转难以单纯以策略拥挤解释,提示需从交易频率与成本多维度观察。
规模扩张下高频策略的频率降低与成本上升影响 [page::7][page::8][page::9]




- 头部私募与二线私募业绩与逐笔级高频因子相关系数显示,头部私募从2021年7月起相关性明显下降,表明降频操作加剧。
- 规模扩张导致头部私募不得不降低交易频率,对高频策略的暴露降低,引致相应收益损失。
- 模拟买卖冲击成本显示,单只股票交易金额从1000万增至1亿时,冲击成本显著增加,极端值可达20bps以上。
- 不同假设换手率和交易成本下超额收益显著下降,双边成本从0.1%升至0.5%,最高换手率策略收益损失逾10%。
头部私募转向基本面因子暴露提升的分析 [page::10][page::11]

- 2021年下半年头部私募大幅增加动量(由-0.26升至0.26)和成长因子SUE(-0.69升至0.79)等基本面因子的暴露。
- 这些基本面因子组合下半年表现差,导致头部私募承受了新一轮业绩压力。
- 高频因子与低频基本面因子相关系数低,说明基本面暴露提升非因高频策略间接推动。
- 头部私募降频并提升对表现差的基本面因子配置,形成对业绩的三次冲击:降频失效、高交易成本及低效因子暴露。
高频因子拥挤与效用演变 [page::12][page::13][page::14]



- 简单分钟级高频因子(如改进反转和量价相关性)2013-2016年表现优异,但2017后有效性减弱,2021年后趋向失效。
- 高频因子多头成交金额占比与超额收益负相关,拥挤度上升导致收益降低。
- 传统、高频因子普遍面临快速复制与拥挤致失效的风险。
- 深度学习因子近年来表现稳定,显示非线性模型或为高频因子研发新方向。
高频因子研发方向与前景 [page::14]


- 高频因子研发需采集更细粒度数据(逐笔成交、委托簿数据)以挖掘更深层市场微观结构信号。
- 基于人工逻辑的传统因子仍将面临应用广泛致拥挤失效风险。
- 深度学习模型因其强大非线性建模能力,成为高频因子的有效挖掘和提升工具。
- 现有深度学习因子多头收益超过10%,且2022年表现回暖。
高频因子适用规模测算及配置建议 [page::15][page::16][page::17]



- 不同频率(频率由月频至日频)、不同加权及交易成本假设条件下,随着组合规模提升,年化超额收益显著递减。
- 当组合规模增加至300-400亿元区间,周度或月度换仓的高频因子年化超额收益趋于0。
- 规模过大导致换手率必降、交易成本必升,制约了高频因子效果发挥。
- 复合高频因子组合具有更高峰值收益,且其适用规模较单因子更大,约为450亿元。
- 推荐周度换仓频率、规模控制在300-400亿区间来最大化高频因子策略可持续的超额收益。
总结及后续建议 [page::18]
- 2021年四季度私募指数增强头部回撤主要因规模扩张导致降频和成本攀升形成“双杀”,非单一策略拥挤失效。
- 头部私募应对策略转向基本面因子,成长和动量因子失效导致第三次重击。
- 面向公募和行业后来者,建议继续深耕高频赛道,利用细粒度数据和深度学习提升因子稳定性和收益。
- 规模为限制因素,合理规划换仓频率和管理规模是关键,高频因子最优应用体验需要300-400亿左右规模区间。
深度阅读
报告详尽分析:《高频赛道拥挤了吗?——从2021年四季度量化私募的回撤说开去》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 高频赛道拥挤了吗?——从2021年四季度量化私募的回撤说开去
- 发布机构: 海通证券研究所
- 发布日期: 约2022年初(具体时间未给出,但从报告引用数据截止时间推断)
- 分析师: 冯佳睿、罗蕾、袁林青、余浩淼 等多位金融工程团队成员
- 研究主题: 以量化私募中的高频交易策略为核心,探讨高频赛道是否已被拥挤、策略失效的真因,及未来高频策略的研发方向和适用规模空间。
核心论点与评级:
文章主要论证,2021年四季度量化私募(尤其是头部私募)大幅回撤的根本原因并非业内普遍观点的“策略拥挤”,而是规模扩张导致的交易频率下降和交易成本上升导致的双重压力。头部私募为弥补收益损失,转向了低频基本面策略,但该策略在2021年下半年表现失效,从而遭遇多重打击。文章建议公募量化团队仍可积极探索高频策略,尤其是利用细粒度高频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并对不同换手频率的规模适用区间做了详细测算。文章最后提出头部私募应考虑合理规模,300-400亿规模区间最为适合高频策略发挥。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投资要点与引言分析
- 量化私募在2021年前三季度快速扩张,业绩表现突出,尤其是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增强产品涨幅显著超越公募及总指数(图1、图2)[page::5]。
- 规模大的头部私募发行了大量指数增强产品(73.4%占比),规模达到百亿以上的头部私募数量显著增长(29家,占所有百亿私募24.3%)[page::5]。
- 2021年9月15日至年底,头部私募大幅回撤且表现不及规模较小的二线私募(图4-6及表1)。头部私募的最大回撤和超额收益均较二线私募明显恶化,但这种业绩下滑并非全然是策略拥挤导致。
- 综合以往研究,该报告立足自身海通量化团队研发的逐笔等级高频因子,尝试探讨头部私募规模快速扩张对高频策略的影响,提出核心观点:真实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得不降低交易频率和交易成本上升,而非简单拥挤造成的失效。
---
2.2 头部与二线私募业绩对比与原因分析
2.2.1 高频策略应用强度和相关性变化
- 双方对比两组私募与四个逐笔高频因子(开盘后买入意愿占比/强度、开盘后大单净买入占比/强度)收益相关性(图7)。2020至2021上半年,头部私募相关性高于二线,表明高频策略强劲。
- 2021年7月以后,头部私募相关性明显下降,最低跌至0.1左右,二线私募则保持或反超(图8、图9)。结合2021年下半年产品发行量大增(图3),推断头部私募因规模快速扩张不得不降低交易频率,减少对高频因子的暴露。
- 图10显示2021年8月至年底,头部私募累计收益明显低于二线及高频因子自身表现,证实高频因子依然有效,头部私募降频导致收益损失明显。
- 结论:并非策略拥挤导致失效,而是规模导致的频率下降和成本问题造成头部私募回撤[page::7-8]
2.2.2 交易成本影响
- 模拟中证500前10大权重股不同资金量交易的冲击成本(表2),发现买入金额从100万增加到1亿,均值冲击成本从约-3.7bps升至-10bps,叠加税费成本超过30bps;极端个股成本更高。
- 说明规模较大时,单只股票的交易成本上升显著,特别是中小盘股票影响更大。
- 结合换手率对超额收益影响的模拟(表3),换手率降低会明显减少超额收益,且交易成本增加进一步侵蚀收益,尤其换手率越高受影响越大。
- 头部私募因规模巨大,既要降低频率,又承受较高交易成本,陷入“戴维斯双杀”,二线私募压力较小,换手频率影响有限[page::9]
2.2.3 头部私募策略调整:转向基本面因子暴露
- 基本面低频因子因其相对稳定和受欢迎程度成为头部私募弥补损失的选择。
- 图11显示头部私募2021年下半年动量、成长(SUE)和ROE等基本面因子暴露显著上升,幅度大于二线私募,分别由负转正或提升明显。
- 同时对应高频因子暴露如开盘后大单净买入占比和买入意愿强度下降,伴随收益亏损。
- 表4因子暴露变化与因子实际年化收益对比显示,头部私募提升的动量和SUE因子收益为负贡献,导致业绩负向受损。
- 高频因子与低频基本面因子相关性极低(表5),说明头部私募提升基本面因子暴露并非借助高频因子,更像是策略转移下的无奈之举[page::10-11]
---
2.3 结论与未来方向思考
- 头部私募回撤因规模扩张压力,采取降频与策略转向基本面策略,后者因市场环境变化失效,造成进一步业绩恶化。
- 高频策略依然有效,只是其拥挤主要发生在计算和推广较简单的分钟级高频因子上(如改进反转、量价相关因子),表现为多头成交额占比的耗尽(图12-17),拥挤导致因子超额收益逐年下滑甚至负收益。
- 基于更细粒级数据(委托队列、逐笔成交、委托等)的高频因子表现更稳定(图18)。传统的简单价格序列表达高频因子失效,深度学习因子近年依然表现出色(图19),表明利用复杂非线性关系和多维特征可挖掘新的有效信号。
- 因子规模适应区域分析(图20-29,表7)表明,高频因子的合理规模范围与换手频率密切相关,整体建议周度换手情况下规模300-400亿元,是高频策略发挥优势的关键区间。换手率越高,规模的上限越低。
- 报告强烈建议高频投资者在数据层面使用更丰富细粒度的市场信息,建模时采用深度学习等先进技术,不应因拥挤论而放弃高频研究[page::12-17]
---
2.4 风险提示
- 本文结论依赖公开数据,无法作出未来业绩保证。
- 数据不完整或统计规律失效可能导致分析结果偏差。
- 市场环境变动和不可预见风险均可能影响报告结论的有效性[page::18]
---
3. 图表深度解读
核心图表解读概要
- 图1与图2: 说明2021年私募指数增强产品发行量爆发增长,及2021年私募指数增强产品收益显著优于公募及总指数。为研究提供背景与数据支撑[page::5]。
- 图3: 2021年下半年头部私募发行产品数量急剧攀升,突出头部私募规模迅速扩张现象[page::6]。
- 图4至图6: 展示头部私募收益领先二线私募趋势终结且反转,2021年9月后显著落后。说明规模扩张并非持续优势[page::6]。
- 表1: 详细对比头部和二线私募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沪深300及中证500指数增强产品各项收益及风险指标,明确头部私募表现弱于二线且风险更高[page::6]。
- 图7至图10: 头部、二线私募和逐笔高频因子相关系数走势,展示高频因子与私募战略应用的强关联及2021下半年相关性衰减现象,支持降频推断;图10还显示三者累计收益走势对比,验证高频因子依然有效[page::7-8]。
- 表2及表3: 量化模拟冲击成本论证规模与交易成本正相关,和交易成本组合模型显示换手率与交易成本如何共同影响超额收益,突显成本与规模的负面影响[page::9]。
- 图11至表5: 头部私募基本面因子暴露显著变化,尤其成长和动量因子,反映策略迁移;高频因子与基本面因子相关性很低,排除因子叠加导致[page::10-11]。
- 图12至图17: 经典简单高频因子有效性下降趋势,拥挤度与收益表现负相关,为高频因子设计提出挑战[page::12-13]。
- 图18、19: 多数传统高频因子效能减弱,逐笔数据构建因子表现较好;深度学习因子多头年化超额收益维持在高水平,提示研发方向[page::14]。
- 图20-29及表7: 量化测算不同换仓频率下,单因子及复合因子随规模扩展收益递减规律,提出规模容限及其与换手率关系,300-400亿为周频换仓合理规模[page::15-17]。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不涉及具体公司估值,但探讨了高频策略收益对规模和交易成本的敏感性。采用的估值衡量标准为多头超额收益率,关键信息包括:
- 换手率为关键输入变量(20%-50%单边换手率情景)
- 交易成本假设覆盖典型市场成本区间(0.1%-0.5%双边成本)
- 通过构建中证500纯量价增强组合,控制行业、市值、估值和盈利暴露
- 通过因子收益和暴露构建业绩归因模型
该方法量化了策略容量及规模限制对策略价值的影响,实际估值体现为换手率与交易成本引发的年化超额收益变化,低频策略与高频策略调整换手率的对比,则是业绩优化的重要内容。
---
5. 风险因素评估
- 数据与结论的局限性: 报告基于公开数据,因数据不完整及统计规律变化可能导致结论不够精准。
- 市场环境变化: 高频策略的有效性高度依赖市场结构和投资者行为,制度或交易环境变动可能降低策略有效性。
- 拥挤风险: 随策略被广泛使用带来的收益递减风险,尤其是简单逻辑高频因子。
- 规模限制风险: 超规模导致成本难以降低和频率缩减带来的收益损失。
- 报告未提风险缓解细节,提醒投资者关注策略实际操作和市场变化风险。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立足海通量化团队自身研发策略和跟踪数据,专业性强,数据充分完整,逻辑严密。
- 但对头部私募因子暴露等数据以中位数或平均数为基准,可能弱化个别极端表现的多样性。
- 规模定义头部私募为百亿以上较为宽泛,不同规模水平内状况可能不同,部分细节未展开深入比较。
- 对策略拥挤的分析偏向“非拥挤解释”,存在一定策略辩护色彩,未充分探讨策略领域内多样化可能导致的局部拥挤。
- 建议未来研究引入更多私募样本多样性分析,及策略微观结构数据以展现策略拥挤的多维度影响。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揭示了2021年四季度量化私募特别是头部私募大幅回撤的深层机制,丰富了业界对高频策略拥挤现象的认识:
- 头部私募在规模爆炸式增长后,因资金容量限制不得不降低交易频率,导致对高频策略的应用强度大幅下降;同时大规模交易伴随的高交易成本侵蚀了收益空间,形成对业绩的“双重打击”[page::7-9]。
- 尽管外界质疑高频策略已完全失效,实则高频因子本身依然有效,二线私募利用更加合理的规模管理仍能保持超额收益[page::8]。
- 头部私募为维持业绩转而加大低频基本面因子暴露,特别是成长和动量,但这些因子在2021下半年出现大幅失效,加剧回撤[page::10-11]。
- 传统简单高频因子迎来拥挤与失效,利用细粒度的逐笔数据和深度学习等复杂非线性模型构建的高频因子依然存在较大成长空间[page::12-14]。
- 不同换手频率下,高频因子对应的最大可持续规模存在明显规模上限,一般周频换仓时介于300-400亿元之间,可以最大化高频策略的超额收益[page::15-17]。
- 因此,高频赛道虽面临难题和压力,未来有条件的机构尤其是公募量化团队应继续研究并利用高频策略,关键是选择合适规模和构建先进模型[page::18]。
整体上,报告提供了量化私募策略演变的实证数据和逻辑解析,避免陷入表面的“拥挤即失效”刻板印象,强调规模与成本对策略效果的核心作用,指出技术和数据创新是高频量化的未来。其评级呈中性偏乐观,策略建议理性务实,体现了对高频量化投资持续关注的专业立场。
---
参考主要图表索引
-(图1-6) 量化私募产品规模与业绩差异
-(图7-10) 高频因子与私募业绩相关性分析
-(表2-3) 交易成本测算与超额收益模拟
-(图11-11,表4-5) 基本面因子暴露变化及相关性
-(图12-17) 高频因子拥挤与收益下降趋势
-(图18-19) 不同类别高频因子年度收益表现
-(图20-29,表7) 高频因子规模对收益影响分析
---
以上是对《高频赛道拥挤了吗?》报告的详尽剖析,覆盖了其研究目的、数据方法、推理逻辑、图表内容、风险提示及研究结论,为投资者、研究人员及量化从业者深入理解国内量化私募高频策略现状与挑战提供了坚实基础。[page::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