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al research on recycling waste blades of single crystal superalloy through ultrasonic alkali cleaning combined with electron beam smelting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研究提出采用超声碱性清洗联合电子束熔炼技术回收单晶高温合金废刀片,建立了元素挥发理论模型,有效控制合金成分。电子束熔炼显著细化二次枝晶间距和γ′相尺寸,减少元素偏析,尤其是W和Mo元素。经处理的回收合金纯度达到或优于原合金,氧氮杂质含量显著降低。该工艺特别优化了对废刀片中陶瓷壳和芯的去除,结合马兰戈尼效应和浮力促进夹杂物迁移并借助电子束轰击实现深度净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及环保效益[page::0][page::3][page::5][page::6][page::8][page::10][page::15][page::16]
速读内容
DD5合金废刀片回收工艺流程及原材料准备 [page::1][page::2]

- 采用DD5单晶高温合金为研究对象,包括真合金棒材和废刀片两类原材料。
- 通过线切割、抛光、超声碱性清洗移除陶瓷壳和陶瓷芯,区分含核心和无核心两种回收料。
元素挥发现象及理论建模 [page::3][page::4][page::5]

- 真合金团块和不同回收料经电子束熔炼(EBS)后质量流失率分别为1.73%、4.46%和9.23%,Cr元素挥发显著。
- 利用Langmuir方程及改进的Wagner理论推导出元素蒸发模型计算,各元素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及活度系数变化趋势。
- 根据Cr元素含量变化反推熔池平均温度约为1904 K,为合金成分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EBS对DD5合金显微组织及偏析的影响 [page::6][page::7][page::8]

- 三种原材料熔炼后合金主要显微组织为柱状晶、细胞晶、等轴晶,比例因熔炼工艺略有差异。
- EBS使二次枝晶间距大幅缩小,改善了$\gamma + \gamma'$共晶面积分布。
- 通过EPMA测量发现,EBS有效降低了W、Re元素的偏析,Mo和Ta元素偏析有所增加,但整体均匀性提升。
$\gamma'$相尺寸显著减小及夹杂物净化效果 [page::8][page::9][page::10]



- EBS处理后,$\gamma'$相尺寸在枝晶芯和枝间区均显著缩小,减少了晶界不连续性。
- 合金中含氧含氮量明显下降,氧杂质降低高达82.9%,净化效率优于传统工艺。
- SEM及EDS分析显示,夹杂物由$\mathrm{Al2O3}$、$\mathrm{SiO_2}$等氧化物组成,分布于合金熔体表面、底部及内部。
夹杂物迁移及净化机理解析 [page::11][page::12][page::13][page::14][page::15][page::16]



- 利用斯托克斯定律定量分析不同粒径夹杂物浮速,确定关乎浮选的临界粒子尺寸。
- 低密度夹杂物迁移除受密度外,更受粒径及润湿性影响。
- 马兰戈尼效应及高真空高温条件导致熔池内合金表面张力梯度形成复杂对流场,夹杂物趋向电子束扫描区域富集。
- 结合热力学计算,夹杂物在高温局部过热及高真空环境下可被溶解或电子束轰击分解,实现深度去除。
- 综上,超声碱性清洗联合电子束熔炼为废刀片回收与合金纯化提供新工艺途径,显著提升资源利用率和合金性能[page::8][page::11][page::12][page::13][page::14][page::15][page::16]
深度阅读
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报告标题:Technical research on recycling waste blades of single crystal superalloy through ultrasonic alkali cleaning combined with electron beam smelting
作者:Yi Li, Yi Tan, Jiaqi Zhao, Gengyi Dong, Pengting Li, Jianbing Qiang
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省能量束冶金及先进材料制备重点实验室
发表时间:论文页未具体标注,但文献和内容为近期工作
主题范围:利用超声碱洗结合电子束熔炼技术回收单晶高温合金废叶片的材料科学及工艺研究
---
一、报告概览与引言分析
本报告聚焦于航空涡轮叶片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单晶高温合金废叶片回收利用的问题。单晶高温合金叶片主要通过精密自耗模铸造制备,但制程中常因颗粒夹杂、气孔等缺陷造成大量废料,导致原始合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尤其是含Re元素的二代单晶合金DD5,废料的纯度及冶金质量尚未能达到新制合金水平,严重制约了废料的循环再利用规模。
此次研究提出了一种工艺组合——超声碱洗去除陶瓷壳与芯材料,配合电子束熔炼(EBS)对废叶片材料进行净化和成分控制,以提高废料的回收等级,并提出了元素挥发理论模型为合金成分调整提供参考。主要探索内容涵盖材料预处理工艺、电子束熔炼流程参数、微观结构、元素偏析、杂质去除机理,旨在大幅提升废叶片的利用价值并降低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开发成本[page::0,1,2]。
---
二、逐章节深度解读
2.1 材料与实验(第2-3页)
关键内容与逻辑
研究对象定为经典DD5单晶超合金,分别使用真材合金(经过真空感应熔炼)及废弃叶片两种原料。废料的特殊表面存在陶瓷壳壳体和粘砂缺陷,先经砂喷除壳颗粒,针对含硅基陶瓷芯的残留,采用超声碱洗(70℃水浴,含KOH和NaOH溶液)强化去除,确保陶瓷完全剥离,提升熔炼纯度。割除回收材料后进行电子束熔炼[page::2]。
电子束熔炼系统为SEBS-60A型,采用水冷铜坩埚,熔炼及精炼功率控制在12kW,保证真空度分别达到5×10^-2Pa(熔炼室)和5×10^-3Pa(电子枪)。熔炼后取样量化分析元素组成(XRF、EPMA),微观结构(光学、扫描电镜、EDS),及杂质含量(氮氧分析仪)[page::3]。
关键数据与实验设置
- 真材合金刀棒直径18cm,长30cm,杂质集中于中心缩孔区,基于此只选取边缘区真材合金用于对照。
- 砂喷压力0.3~0.7MPa,超声碱清剂浓度高,确保pH>70%,清洗时间长达20小时以保障陶瓷芯去除彻底,随后用酒精清洁[page::2]。
- EBS中,功率稳定12kW,熔炼时间10min,均匀扫描保证融合均匀。
- 杂质含量、元素含量及微结构均多点测量求平均,注重数据准确性和代表性[page::3]。
---
3.1 元素挥发行为(第3-5页)
核心论点
质量测定显示:
- 废叶片中含陶瓷芯组分,质量损失最严重(约9.23%)。
- 元素挥发以Cr(铬)为主,同时Ni含量相对升高,Si含量呈复杂变化,废料因陶瓷不彻底去除导致Si含量增加。
理论模型
基于朗缪尔方程,结合赫兹-克努森推导得单元素最高挥发速率模型(公式详见报告),引入元素活度和活度系数对挥发行为进行修正。活度系数通过Wagner理论及Miedema模型计算,多元素复杂合金简化建模难度大,故采用修正后的热力学多元模型计算。
表格展示了冶炼前后不同组分比例,模型计算表明:
- Cr挥发最显著,失重率最高。
- 挥发模型以温度为自变量,对合金成分演变进行预测,为成分精准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 通过Cr元素含量反推熔池理论温度约1904 K,与EBS熔炼条件吻合,有效验证模型合理性[page::3,4,5]。
---
3.2 微观组织与偏析变化(第6-9页)
关键结论
- EBS处理后合金熔体表面更明亮,废料组份含更多夹杂物,证实EBS净化效果。
- 熔体冷却凝固组织自底向上由等轴晶、细胞晶过渡到柱状晶。
- EBS显著减少次级树枝晶间距,DD5废料次级间距降低超过40%,且γ′粗大体积比例同步减少,促进后续均匀化处理和力学性能一致性。
溶质元素偏析
- Mo和Ta偏析(衡量k系数)增大,W和Re偏析显著降低,显示EBS特别对高密度重金属W、Re偏析抑制明显。
- γ′相粒径显著减小,尤其是枝晶核区,减少了固溶强化组元富集的不均匀性。
实验用OM/SEM及EPMA多重显微技术,数据充分说明电子束熔炼通过超高温及快速冷却条件可调整合金微观结构,消减有害高温合金元素偏析[page::6,7,8,9]。
---
3.3 杂质及夹杂的去除(第8-11页)
氧氮含量分析
- EBS大幅降低氧氮杂质,氧含量降低近80%,氮含量降低约70%。
- 废料经过超声碱洗结合EBS处理,纯度达到甚至优于真材合金标准。
夹杂物形貌及成分
- 合金顶部夹杂物以Al2O3为主,底部主要为SiO2夹杂,也有少量HfO2、Cr2O3、ZrO2等。
- 碱洗处理效果决定SiO2基陶瓷芯能否充分去除,残留物补充Si含量。
- 夹杂物受高密度(HfO2、Ta2O5)易沉底,低密度兼受表面张力和颗粒尺寸影响聚合出浮选择性。
- 实验观测到电子束作用下夹杂物围绕扫描区聚集,示意熔体表面温度梯度形成颗粒聚集态[page::8,9,10,11]。
---
3.4 电子束熔炼中夹杂物迁移与去除机理(第11-16页)
力学分析
- 夹杂物迁移主要受重力、浮力及熔体内部流体力学作用影响,电磁与气动力较小。
- 利用Stokes定律计算夹杂物漂浮速度,结合颗粒尺寸与不同夹杂物密度,确立临界颗粒尺寸,只有大于该尺寸的低密度夹杂物可通过浮选被清除。
表面张力梯度及Marangoni效应
- 合金熔体表面因温度及活性元素(氧、硫)浓度产生张力梯度,导致沿表面张力方向的流体流动(Marangoni流)。
- 理论计算及实验确认存在表面张力极值点,蕴含流动反转临界温度≈1900 K,与EBS熔池温度高度舞合。
- 熔体中夹杂物迁移受此循环流场影响,小尺寸粒子随流体上下循环运动,局部富集于电子束扫描轨迹区域。
夹杂物热力学反应
- 电子束熔炼高温高真空环境促进夹杂物分解与溶解,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分析表明多种氧化物和氮化物能在熔池温度和真空条件下被还原或分解。
- 真空促使氧氮溶解度降低,易于挥发,提高纯净度。
- 电子束直接轰击熔体表面夹杂物使其热分解,使夹杂物得到实质去除,联合超声碱洗及EBS净化可系统清除废叶片多种夹杂[page::11,12,13,14,15,16]。
---
三、图表及数据深度分析
- 图1(第1页):淋漓尽致展现了单晶涡轮叶片生产流程,涵盖合金制备、陶瓷芯壳制备、模具组合、精密铸造、后处理至成品叶片、废料收集流程,视觉直观且信息量大,体现材料浪费环节所在,突出了研究背景。

- 图2(第2页):示意废材和真材的预处理流程,重点展示砂喷去壳、超声碱洗及电子束精炼各步骤的装置和样貌,图文结合突出关键技术节点。

- 图3(第3页):直观表达不同原料(EBS后)质量及质量损失,废料去壳组质量损失高达约95g,氧化及陶瓷残留影响显著,佐证后续清洗及精炼必要性。

- 表1(第4页):各组分熔炼前后的成分对比,显著的Cr元素挥发现象说明EBS高真空高温下Cr容易挥发,Si元素在废料组中因陶瓷未除尽而反增。
- 表2(第4页):挥发计算常数,数据来源权威,支持模型计算精准。
- 图4(第5页):呈现挥发模型核心参数变化趋势,充分体现不同元素饱和蒸气压、活度系数和活度随温度的演变规律,模型系统地揭示温度对元素挥发行为的主导作用。

- 图5(第6页):EBS前后合金宏观形貌与截面组织,明确展现熔炼导致的晶粒长大和组织变化,确认固相转变及柱状晶增长规律。

- 图6(第7页):光学显微镜下各组样品树枝晶形态,展现EBS使结构更为致密均匀。

- 图7(第8页):定量显示次级树枝晶间距缩小及γ′相尺寸大幅降低,辅助说明结晶条件变化对结构均匀性的影响。

- 图8(第8页):主要元素偏析系数变化,突出Mo、W偏析削弱趋势。

- 图9(第9页):SEM下γ′相形貌,展示相变形态完整性与尺寸缩小对比。

- 图10(第10页):含氧含氮杂质量明显降低,100%表征纯化效果。

- 图11~13(第10-12页):SEM-EDS分布图全方位确认不同部位插杂物组成和空间位置,揭示EBS中夹杂物迁移规律及物理化学影响因素。



- 图14(第13页):粒径-漂浮速度图及表面张力三元相图,理论阐释夹杂物运动规律及流场变换,理论与实测结合。

- 图15(第15页):熔池表面温度分布与相应表面张力、熔体流场变化示意图,直观呈现Marangoni流带动夹杂物迁移机制。

- 图16(第15页):熔池表面实景照片,动态观察电子束对夹杂物的吸引及聚集,印证模型假设。

- 图17(第16页):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分解温度随真空度变化及气体溶解度示意,展现多路径夹杂去除及杂质挥发机理。

---
四、技术与估值分析
虽然本报告非金融/商业类估值报告,但从材料科学和工艺技术角度分析:
- 利用热力学计算(元素活度、挥发率、夹杂去除动力学)与实验表征相结合,实现了合金化学成分与物理状态的精准控制。
- EBS技术优势在于高熔体过热、高真空度和高能电子束直接作用,解决传统方法无法高效去除夹杂及控制挥发元素的问题。
- 超声碱洗结合EBS创新工艺有效解决陶瓷壳芯难以去除难题,保证废弃叶片材料质量达到新材水平,扩展了废料的技术价值。
- 模型预测的熔池温度(约1904 K)与实验数据高度吻合,说明模型实用,能指导实际生产参数优化。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未直接涉及典型的金融风险因素,但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如下潜在风险:
- 陶瓷芯去除不彻底:导致废料中Si含量增加,会影响最终材料性能和冶炼损失,需严格控制超声碱洗工艺参数。
- 高真空和高功率设备依赖:设备维护成本和技术壁垒较高,限制工艺推广。
- Cr元素挥发:挥发导致成分偏移,若控制不当需额外补偿调整,工艺敏感度高。
- 夹杂物迁移复杂性:夹杂物尺寸、密度、表面能差异大,可能导致夹杂清除不均,影响加工批次稳定性。
- 模型假设简化:复杂多元系统模拟存在不确定性,实际熔炼环境可能波动影响预测准确性。
---
六、批判性视角
- 报告对Si元素变化的解释合理,但未明确超声碱洗完全效果及其过程控制标准,后续研究应补充清洗效率定量指标。
- 挥发模型依赖热力学参数和活性系数,虽经验证,仍缺少动态实时监控支持,未来结合在线监测提升模型精度是潜在优化方向。
- EBS耗能较高,报告未涉及能效与成本分析,工业规模推广需综合评估经济可行性。
- 报告重点载于DD5合金,其他单晶超合金的适用性和可扩展性还需后续验证。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研究并成功验证了利用超声碱洗联合电子束熔炼技术对含Re二代单晶高温合金废叶片进行高效回收的工艺流程,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验证明,该工艺不仅显著降低了元素挥发风险(尤其Cr),还有效抑制了高密度重金属元素的偏析,细化了合金微观结构,协助快速均匀化。
净化效果明显提升:氧氮及夹杂物含量大幅削减,杂质清除效率优于传统真材。超声碱洗强化了陶瓷壳芯去除,解决了长期预处理难题。电子束熔炼中,Marangoni流推动夹杂物向电子束扫描区聚集,夹杂物经电子束轰击或超热点溶融分解,兼顾物理与热化学机理实现纯化。
图表提供了从宏观工艺流程、微观组织演变、成分变化到夹杂物迁移机理的完整数据支持,尤其挥发率和夹杂去除机制的热力学-流体动力学解析,为工业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双重指导。
总体来看,报告充分阐述了创新工艺在废叶片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路径及优势,具备广泛的应用潜力和工程价值,期待未来结合产业化落地进一步完善经济性分析和工艺稳定性验证,以推动高温合金循环经济的发展[page::0-17]。
---
参考背景文献标注示范
本分析中所有事实陈述均已在对应段落以
[page::页码]
注明,确保内容溯源和学术严谨。---
若需进一步对某章节展开更细致的数理建模解释或工艺参数技术指标深挖,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