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收】收益率整体下行,高等级拉久期仍有空间— 信用债7月投资策略展望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2025年6月信用债发行指导利率多数下行,整体收益率处于下降通道,低等级及长久期品种表现较好,高等级5年期品种仍有拉久期配置空间。地产债政策托举效果明显,销售复苏推动估值改善,配资重点建议央企、国企及强担保优质民企债,城投债因违约风险低仍具配置价值。投资建议顺应利率趋势,逢调整增配,关注政策影响和资金面变化 [page::0][page::1].

速读内容


6月信用债市场回顾与收益率走势 [page::0]


  • 6月各期限发行指导利率多数下行,整体变化幅度为-16BP至4BP。

- 发行规模环比增长,信用债净融资额明显回升,其中公司债和中期票据净融资额增加。
  • 6月信用债收益率整体下行,尤其低等级和长久期品种表现活跃。

- 信用利差低波动偏强,中短期票据及城投债利差收窄,低等级及长久期表现优于中高等级及短久期。
  • AAA级3年期、5年期品种仍有约10%分位的利差压缩空间,适合增配。[page::0]


政策与市场前景展望 [page::1]

  • 房地产政策持续优化,稳楼市政策效果显现,推动市场止跌回稳。

- 地产债估值受销售复苏影响明显,建议重点关注业绩稳定的央企、国企和强担保优质民企债,适度拉长久期。
  • 城投债风险较低,稳增长政策支持下仍为信用债重点配置品种。

- 投资策略需顺应市场震荡走势,灵活调整配置与交易,关注政策推动力度与资金面供需变化对市场情绪的影响。[page::1]

重要风险提示及声明 [page::1-2]

  • 政策推动不及预期、违约超预期及统计口径偏差所带来的投资风险。

- 本报告内容仅为专业投资者参考,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page::1][page::2]

深度阅读

渤海证券2025年7月信用债投资策略报告详尽分析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固收】收益率整体下行,高等级拉久期仍有空间—信用债7月投资策略展望》

- 作者及机构:固收团队,渤海证券研究所;李济安、王哲语,证券分析师
  • 发布时间:2025年7月3日09:32

- 主题:信用债市场整体形势及7月份信用债投资策略,重点关注收益率变化、信用利差、发行情况及中短期策略建议。

核心论点


  • 6月信用债发行指导利率多数下行,收益率呈整体下降趋势,特别是低等级及长久期债券降幅较大。

- 信用债净融资额环比增加,具体品种表现分化明显:企业债和定向工具融资减少,公司债、中期票据和短融融资增加。
  • 信用利差表现偏强,尤其低等级及长久期品种信用利差收窄明显。1年期各等级信用债分位数处于历史低位,配置吸引力有限;AAA级3年及5年期品种仍有一定分位数压缩空间。

- 从绝对收益角度,信用债受供给不足和配置需求旺盛支撑,未来收益率仍有下行空间,建议逢调整增配;从相对收益视角,短端信用利差空间有限,推动高等级拉长久期增加收益。
  • 地产债受益于中央及地方稳楼市政策支持,市场止跌回稳;关注销售复苏带来的债券估值改善机会,重点关注央企、国企及有强力担保的优质民企。

- 城投债信用风险较低,是稳增长和防范系统性风险背景下的重要配置品种,后市策略积极。
  • 报告提醒关注政策执行力度、违约风险及统计口径偏差带来的风险。


整体信息显示报告作者保持积极乐观态度,建议基于市场低利率环境适度配置高等级长久期信用债,利用政策利好积极布局地产债与城投债,但仍警惕可能出现的市场震荡与违约风险。[page::0,1]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核心观点详析


  • 利率走势及发行情况

6月份,信用债各期限指导利率呈现普遍下行,波动幅度在-16至4基点之间,显示市场流动性较为宽松及风险偏好改善。发行规模同比增加,且各类信用债品种均呈现环比增长,尤其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净融资额转正,体现了企业债融资需求结构的调整。企业债、短融和定向工具净融资额为负,显示部分品种融资压力较大或退出市场的迹象。这种结构性变化反映市场对不同信用等级和融资期限的需求分化,投资者需密切关注。[page::0]
  • 二级市场表现

6月信用债成交量环比增加,企业债成交金额减少,其他品种成交偏好提升,反映市场资金在信用评级不同、期限不同债券间的轮动。收益率下行趋向明显,尤其低等级债券及长久期债的收益率下滑幅度较大,说明风险偏好的提升和长端需求增加。信用利差虽震荡但整体偏强,分品种分析低等级、长久期债券的利差收窄效应显著,更表明投资者对风险的接受度提高,同时利率下行也抬高了债券价格。[page::0]
  • 分位数与绝对收益分析

1年期债券的信用利差分位数基本处于历史低位,意味着短端信用债性价比有限;而AAA级的3年及5年期债券分位数约在10%分位,有一定利差收缩空间,适合布局。绝对收益角度看,供需失衡导致信用债价格坚挺,但市场多空因素难免导致短期震荡,因此建议“逢调整增配”,通过把握调整时机提高配置效益。投资策略重点为关注利率债走势并配合个券票息价值,提升整体投资组合的稳健性和收益弹性。[page::0]

2.2 产业和政策环境分析


  • 房地产市场影响

报告强调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政策的积极调整及托举政策的持续推动正在帮助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虽然房地产整体仍处于调整与转型阶段,但市场信心逐步恢复,高风险偏好的资金可以适当提前布局地产债。研究指出需关注销售数据复苏对地产债估值的影响,并建议配置历史估值稳健、业绩优良的央企、国企及强担保民企债券,同时拉长久期提升收益,顺带捕捉超跌地产债估值修复的机会,表明策略偏向中长期持有与风险控制相结合。[page::1]
  • 城投债策略

在稳增长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背景下,报告判断城投债违约概率较低,建议积极配置。城投债市场动态将取决于“化债”与“发展”的平衡,短期基本面风险不大,为信用债的重要组成配置。其稳健的信用预期使其成为投资组合中风险-回报较优的配置工具,体现稳健的配置倾向。[page::1]

---

3. 图表深度解读



图1(封面插图)


图片呈现“君临渤海,诚挚相伴”的主题,凸显渤海证券以专业稳健态度提供独立研究。图中抽象的货币符号与数字流动设计,暗示金融市场流动性和数字经济,强调固收策略的重要性和技术深度。

此图虽未含财务数据,但在视觉上强调本报告的定位和研究所的专业形象,增强投资者对内容的信任度。[page::0]

图2(研究所标志图)


渤海证券研究所的官方标志,提示报告权威来源。展示渤海证券研究团队的原创内容数量(1341篇),强化研究深度、资源丰富的背书,提升报告的专业性和公信力。[page::2]

---

4. 估值分析



本期报告未直接披露具体信用债发行的估值模型细节,未涉及DCF或市盈率倍数法,因信用债市场估值较多依赖于利差分析及收益率走势。

报告通过分位数分析信用利差的历史位置,定性指出短期段信用利差处于极低分位,评价性价比不高,具备一定利差压缩空间的长端高等级债券成为配置重点。该估值逻辑基于信用利差的历史区间及市场供需关系变化,而非单纯财务模型,体现了固收市场惯用的估值评判框架。

---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中明确提示的风险因素包括:
  • 政策推动不及预期风险:稳增长政策或房地产托举政策如果力度不足,将影响债券市场情绪和风险偏好,可能导致收益率反弹与信用利差走阔。

- 违约风险超预期:信用债特别是低等级及房地产相关债券可能因企业基本面恶化或流动性问题引发违约,增大投资损失风险。
  • 统计口径偏差:数据统计和口径的不一致可能导致市场判断偏差,影响策略适应性。


报告并未给出具体缓释方案,但通过分散配置、高等级拉长久期、关注票息价值等策略体现了风险管理思路,同时提示投资者该报告非投资建议,应谨慎决策。[page::1]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观点审慎性

报告整体观点偏向积极,强调收益率下行趋势及高等级拉久期的机会,但同时承认存在多空震荡风险。这种平衡使得策略既不盲目乐观,也避免过度悲观。
  • 潜在假设风险

报告对未来政策推动效果持乐观预期,倘若政策兑现不足,尤其地产政策,可能导致预期修正,风险暴露。此外,信用利差压缩基于供需紧张与配置需求,若流动性环境快速变差,估值泡沫压力加大。
  • 报告内部一致性

报告前后呼应,逻辑清晰,未见明显矛盾。建议“逢调整增配”与“关注震荡行情配合交易策略转换”兼顾,体现策略灵活性。

---

7. 结论性综合



渤海证券7月信用债投资策略报告详细阐述了6月信用债市场整体环境及后市策略建议。报告认定:
  • 6月信用债整体收益率下行,高等级债券特别是3年及5年期品种仍具有拉久期配置价值。

- 信用债净融资额增加,结构上公司债、中票和短融增长,且低等级与长久期信用利差收窄显著,体现市场风险偏好改善。
  • 房地产市场政策托举效果明显,地产债值得关注,尤其基础稳健央企、国企和强担保优质民企债,适宜长期增配。

- 城投债违约概率低,仍为稳健配置首选,后续策略积极。
  • 市场依然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违约风险加大及数据统计偏差风险,投资策略需灵活应对。

- 建议维持高等级长久期债券配置,逢调整增配,并关注个券票息价值和市场流动性变化,灵活调整仓位。

图表虽非数据重心,但通过品牌与视觉表达强化专业信赖感,辅助传递稳健务实投资理念。

综上,报告对信用债市场保持积极判断,建议投资者抓住收益率下行契机,平衡风险与收益,理性布局信用债组合。[page::0,1,2]

---

附图展现



封面图 - 君临渤海,诚挚相伴
渤海证券研究所标志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