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海通|宏观:“十五五”新图景:科技领先、内需提振——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学习体会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深入解读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目标由追赶转为领先,产业体系聚焦先进制造与优质服务,政策聚焦于需求侧和民生保障,深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为经济循环畅通提供制度保障,并指出四季度将落实增量政策应对当前经济压力,保障全年目标实现[page::0][page::1][page::2]。
速读内容
二十届四中全会“十五五”规划部署核心要点 [page::0][page::1][page::2]
- 会议公报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15期间主要发展环境、指导思想、定性目标及13个重点领域。
- 外部形势判断更严峻,但国内经济韧性强、信心足。
- 2035年远景目标提升,涵盖经济、科技、国防和国际影响力跃升。
- 科技创新由“追赶”转向“领先”,强调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和原始创新。
- 产业体系建设聚焦先进制造业和优质服务业双轮驱动,强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 需求侧政策重于供给侧,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服务消费。
- 体制改革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卡点堵点以畅通全国统一大市场。
- 对外开放位次提升,强调制度型开放和多边贸易体制维护。
- 民生保障定位更精准,强调普惠、兜底与公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当前经济压力增大,四季度有望落实增量政策确保全年目标完成。
二十届四中全会与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差异对比 [page::3][page::4]

- 十五五规划更加突出风险与挑战并存,新发展环境复杂。
- 提升2035年远景目标高度,涵盖国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 科技创新强调原创和关键技术攻关,体现由“赶超”迈向“领先”。
- 现代产业体系由制造业笼统强调升级成“先进制造业”骨干,服务业从数量提升转向优质高效发展。
- 需求侧重于新需求引导新供给,供需关系政策优先级转变。
- 体制改革强化要素市场化、宏观治理及激发主体活力。
- 对外开放和民生保障地位明显提升,内容更细化精准。
- 绿色转型和国家安全体制加强,体现全面高质量发展战略。
深度阅读
国泰海通宏观研究报告详尽分析
——《“十五五”新图景:科技领先、内需提振——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学习体会》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国泰海通|宏观:“十五五”新图景:科技领先、内需提振——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学习体会
- 作者:黄汝南、邵睿思、梁中华
- 发布机构: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
-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4日
- 主题:围绕中国“十五五”规划的战略部署,解读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内容,聚焦宏观经济形势、科技创新、产业体系建设、体制改革以及内需提振等核心议题。
核心论点及评级目标:
报告总结二十届四中全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强调面对更为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经济依然展现强大韧性和信心。科技目标明确由“追赶”转为“领先”,产业体系更重视“先进制造”和“优质服务”,政策重心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和民生保障。预计四季度将出台增量政策以促进经济目标达成。报告无传统意义上的股价评级或目标价,更偏重政策解读与宏观导向分析。作者意图传达的主要信息是,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布局已经更明确,路径更加聚焦于科技领先与内需扩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投资要点与总结([page::0])
- 提炼:全会公报明确外部风险加剧但国内经济韧性足;科技从“追赶”转到“领先”;产业体系双轮驱动;需求侧重于内需提振和民生保障;深化改革与制度型开放强调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四季度增量政策将落地以应对经济压力。
- 逻辑与依据:基于对当前国际环境及国内经济形势的综合评估,战略调整对应风险响应。科技创新升级反映从消极追赶变为积极引领,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改革开放、体制机制完善成为推动经济循环畅通核心保障。
- 关键数据点:虽无具体财务数字,但多次提及战略机遇与挑战的并存,2035年经济及国防、国际影响力目标被提升。
2. 会议精神整体理解([page::1][page::2])
- 发展环境判断:
- 国际形势“风险与挑战并存,且不确定因素增多”,高于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表述,表明风险认知增强。经济基本面优势多、韧性强为判断的积极依据。
- 科技创新定位深化:
- 科技创新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等四个面向”升级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要性凸显。代表战略目标从“赶超”变“领先”,表明中国科技体系整体实力提升和战略主动性增强。
- 产业体系:
- 明确“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突出制造业“先进”属性;服务业强调“优质高效”,指向质量提升和创新驱动,供应链安全与技术含量是内涵。
- 需求侧与供给侧的政策重心转变:
- 过去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相结合”,现在强调“以需求引领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说明结构性供需失衡隐现,政策更注重消费等需求释放。
- 体制改革亮点:
- 新增重点“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和“破除统一大市场建设障碍”,显示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畅通内循环的战略重点。
- 对外开放:位次提升且持续强调“制度型开放”、多边贸易维护,表明在全球复杂局势中开放仍为主基调,增强国际循环安全与竞争力。
- 民生保障:更强调“兜底”和“公平”,从提升收入水平到完善分配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反映社会治理从“总量扩张”向“公平完善”转型。
- 当前经济形势:三季度增长压力引发关注,四季度增量政策期望落地以稳住宏观经济。
- 风险提示:政策理解和落地的敏感性风险显著,国际大国博弈带来高度不确定性。
3. 图表解析——二十届四中全会与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对比([page::3][page::4])
- 描述:图表全面对比两次全会公报结构安排、发展环境判断、远景目标、指导思想、重点领域定位及主要抓手。
- 关键差异与趋势解读:
- 发展环境:四中全会表现风险挑战加剧,十九届五中全会偏重战略机遇;
- 远景目标:2035年经济、科技、国防及国际影响力定位更高;
- 指导思想:四中全会更注重高质量发展和制度保障;
- 产业体系:四中强调“先进制造业骨干”和“优质高效服务”,比十九届五中更具质量导向;
- 创新体系:升级为“三强建设”(教育强、科技强、人才强)和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
- 新发展格局与内需:四中全会更聚焦“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强调需求侧重要性;
- 体制改革:增加“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为重点,凸显深化改革力度;
- 对外开放提升位次,更强调制度型开放和多边贸易;
- 民生保障更趋精准,体现“普惠性和公平性”;
- 新增领域:国家安全、全面绿色转型和国防军队现代化的具体部署更加完善。
- 联系文本:图表映射了报告对比两次会议精神的主线——风险升级但韧性强,科技与改革深化,双循环战略优化调整。
- 潜在局限:文字密集且仅为政策导向层面,经济量化指标、具体财政货币政策缺乏。
---
三、重点图表深度解读
图1:二十届四中全会与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对比表([page::3] [page::4])

- 内容展现:两份全会公报的条目式结构对比,涵盖经济环境判断、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及各领域定位(产业、创新、对外开放、民生等)。
- 数据与趋势:
- 明显反映战略重心的微妙变迁:从战略机遇期向机遇与风险并存期转变;
- 科技创新从单纯追赶到强调原创及制高点争夺;
- 产业政策由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和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优质服务);
- 体制改革更加细化,并强调破除市场限制和要素优化配置;
- 对外开放位次提升,且强调制度型开放和多边合作;
- 民生角度由“改善”升级到“公平和兜底”,体现社会政策升级。
- 图表支撑论点:清晰佐证报告文本所述的会议精神演进,且为理解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战略提供政策轨迹的直观对比。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为宏观政策解读性研究,无直接企业财务估值或投资评级,未涉及现金流折现(DCF)、市盈率等传统公司估值工具。其“估值”更多体现在政策利好对宏观产业链的影响预判,尤其是重点强调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将带来结构性投资机遇。但未做具体量化财务预测。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风险内容:
- 政策理解存在偏差风险,意味着执行层面法规差异及预期落差可能影响效果;
- 政策落地时点及力度不确定性,尤其是四季度增量政策能否充分释放;
- 国际大国博弈与复杂外部环境带来宏观经济和外贸波动风险;
- 潜在影响:这些风险可能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或市场预期波动,进而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 风险缓释:报告未详细阐述具体缓解策略,但强调深化改革、制度型开放等体制机制的完善是长远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虽然报告详尽剖析会议精神,但政策落地的实际转化机制未深度展开,存在“宏观规划—微观执行”之间的落差风险;
- 科技“领先”定位属战略目标,短期内实现面临基础研发投入周期长和结构调整挑战;
- 需求侧转型重视消费拉动,但如何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和消费意愿的深入制约需关注;
- 对外开放提升强调“制度型开放”,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复杂,实际开放水平和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 图表中优势和结构性调整表述较多,缺少具体量化经济指标与测算支持,策略导向较强。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基于国泰海通证券宏观团队对2025年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的系统解读,勾勒了“十五五”规划的新蓝图。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报告强调中国经济实力和韧性依然强劲,战略重心更加明确从以往的“赶超”向“领先”迈进,尤其在科技创新领域抢占高地。同时,现代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与“优质服务”双轮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次会议还创新体制改革内容,突出要素市场化配置和破除市场壁垒,以推动经济循环畅通。
从内需政策调整可见,需求侧和民生保障将提升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财政资源将更多向公共服务和收入分配公平倾斜,强调社会稳定和包容性增长。外部政策环境风险依然存在,但制度型开放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成为对抗不确定性的关键策略。
图表对比详细展示了两代全会间战略思维的演进,支持以上见解的全面性与深刻性。虽然政策落地仍面临挑战,报告整体传递出政策方向坚定、改革深化以及经济内生动力强大的积极信号。[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
---
综上,报告提供了对国家宏观战略和经济政策方向的深入理解,为投资者及政策分析人士提供了重要参考框架,有助于把握“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脉络与重点驱动力。

